社会心理学.ppt.ppt
社会心理学导论,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他的第二个妻子非常爱慕虚荣而且还很自私。这个女人有两个同样爱慕虚荣且自私的女儿。但这个男人的亲生女儿却是个可爱又善良的姑娘。我们都知道,她就是灰姑娘,而灰姑娘从一开始就知道,她最好是照着吩咐做,默默忍受责骂,少去招惹她那两个虚荣自负的姐姐。后来,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心理学与人类价值观思考 我早就知道了:社会心理学不过是常识而已吗?,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一)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我们的社交生活多大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如同在后面的章节所看到的那样,我们的社会行为并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建构。婚姻的例子;社交信念与自我实现。如果要求你听命行事,你会以残忍的方式行动吗?犹太大屠杀。助人?还是助己?捡钱和军警的洗劫 总体而言,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就是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等人类社会特有的心理现象。,1.社会思维,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所做的判断我们的态度,2.社会影响,文化和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3.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和亲密关系助人,(二)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人类具有归因和解释的冲动;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天生的科学家,我们解释着他人的行为,通常足够快也足够准确,以适应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2.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险的 事实上,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无意识心灵,一个由直觉在幕后操纵着的心灵。当然有时我们会有错误的直觉。举例说明。3.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2003年人们对伊拉克战争的态度表明,美国人和以色列人极力赞成对伊战争,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当中,反对战争的占绝对优势。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对女性美的界定。,4.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内在的影响力也非常重要,我们并非是被动的墙头草,只能随社会上吹得东南西北风摆动。内在态度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政治态度左右我们的投票行为。曼德拉宽恕的性格;甘地对暴力的憎恨。,5.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 21世纪的社会心理学家正在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到社会行为的生物基础上。人类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产物。我们必须知道应激激素会影响我们的感受与行动,社会排斥会令我们的血压升高,而社会支持却会增强抵抗疾病的免疫系统。心与身是统一体,我们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的产物。,二、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1.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2.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3.解释的不同层面“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屈从了人类的软弱而已。”John Mackinder,三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分析层次个体分析层次人际层次,(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根源,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派,当代社会心理学家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动机和情绪的分析有着非常明显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印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受到隔热冬季和对他人及环境的情绪反应的影响。若涉及学习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行为学派的理论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强调社会认知,恶就是研究如何感知和理解社会可以让我们看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相互依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社会心理学,(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四大目标:(1)描述(2)原因分析(3)建立理论(4)应用“科学由事实构建,就如房屋由砖头搭建,但是一堆事实并非就是科学,就如一堆砖头并非一幢房屋一样”。,1、被试选择大学生经常被作为被试研究选择中的性别偏见研究选择中的民族偏见,2、相关研究和试验设计相关研究的优点:(1)可以使研究者在不可能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可以研究问题。(2)更有效率。缺点:(1)无法提供明确的因果关系的证据(2)可能存在中介变量问题,3、现场与实验室设置4、收集数据的方法(1)自我报告(2)观察研究(3)档案研究,(五)研究的伦理道德,1、知情同意2、事后说明3、最小风险,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价值观,(一)价值观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价值观影响社会心理学家选择课题价值观还会影响投身于不同学科的人群类型,(二)价值观如何影响心理学科学的主观性 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是”与“应该”间无通途,思考:社会心理学不过是常识而已吗,1.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兵比教育水平低的士兵在适应方面遇到了更多问题。(比起那些“社会”大学的毕业生,知识分子对战斗带来的焦虑更不适应)2.南方士兵比北方士兵更能适应炎热的南海岛屿气候(南方人更适应炎热的气候),3.白人士兵比黑人士兵更热衷于晋升。(多年的压迫会降低成就动机)4.南方的黑人士兵更喜欢来自南方的长官而非来自北方的。(因为南方长官更习惯与黑人打交道,也更有技巧),这些陈述中的任何一条恰恰与实际发现的相反。当然,如果一开始我们就给出正确的结论,读者也同样会给这些事实打上“显而易见”的印象。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体会到这种事后聪明。这种现象被称为“事后聪明式偏见”(也可称为“我早就知道了”现象),我们可以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把一群人分成两组,将一个心理学结论告知其中一组,而给另一组与此截然相反的结论。例如,告诉其中一组: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无论是择友还是坠入爱河,那些性格与我们不同的人对我们最有吸引力。古语说得好“异性相吸”。,而另一组则被告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无论是择友还是坠入爱河,那些性格与我们相似的人对我们最有吸引力。古语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得到的那个答案并没有让人感到惊讶。事实上,几乎任何结论都会因谚语或是格言的解释而变成常识。,一组有趣的练习,人多手杂反而碍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文胜于武;事实胜于雄辩。朽木不可雕;活到老,学到老。血浓于水;亲弟兄明算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三思而后行。有备无患;船到桥头自然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导,我们常常会为自己所犯的“愚蠢错误”而自责不已,但有时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已过分苛刻。我们忘记了事后看来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当时并非那么明显。这在医生的诊断中更为明显。,教学要求,理解并能解释自身和周围的一些心理现象。能够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助人并自助。“再没有别的力量能够拓宽我们的眼界,即一种对生活进行系统真切的观察研究的能力。”罗马皇帝,Aurelius,参考书目,1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周晓虹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2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社会心理学郑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社会心理学(美)S.E.Taylor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李强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乐国安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杨宜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8.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逻辑,翟学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9.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10.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英格尔斯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和平时考察及实践相结合: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课外作业,实习成绩。,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自我概念:我是谁知觉到的自我控制自尊自我服务偏见自我展示个人后记:傲慢的偏见与积极思维的力量,焦点效应: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There are three things extremely hard,Steel,A diamond,and to know ones self.”,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环境对自我觉知的影响;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自我关注激发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界定自我。,2.1 自我概念:我是谁,练习:以多种方式完成“我是”。的句子的填充。给出不同的五种答案,将这些答案综合起来,就是你对自己的自我概念的定义。,2.1.1 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1.自我参照 2.可能的自我,2.1.2 社会自我的发展,自我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焦点,因为它有利于组织我们的思想并指导我们的社会行为。影响自我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我们扮演的角色;2.社会同一性(民族、信仰、性别、学术专业等),暗含着你不是谁的定义,这个范畴包括“我们”而排斥“他们”。,3.社会比较 当我们是一个大团体中的小团体的一部分时,我们经常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当我们的社会团体占多数时,可能我们就不太考虑它。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富有、聪明或矮小?一种方式就是进行社会比较。4.成功和失败,5.其他人的评价 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用镜像自我来描述个体把别人当作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之后社会学家乔治米德精炼了这个观点,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2.1.3自我与文化,“一个人需要培养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精神。”中国谚语独立自我的建构相互依赖自我的建构更强烈的归属感研究背后的故事:关于文化心理学,2.1.4 自我认识,1.解释我们的行为2.预测我们的行为(1)他人的预测往往更客观(2)人们预测别人的行为往往比预测自己的更加准确 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正确的,那么很明显大多数人是智大于明的。,3.预测我们的感受(1)我们想要,我们得到,我们快乐。这三句话完全正确吗?(2)要知道我们具有很强的恢复力。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 诗篇305,2.2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2.2.1 自我效能 斯坦福的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在他的研究中捕捉到积极思维的力量,并提出了自我效能的理论。对自己能力和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的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订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具有较强的韧性。努力加坚持等于成就。伴随着成就的获取,自信就会增强。像自尊一样,自我效能伴随着辛苦付出后得来的成就而增强。,2.2.2 控制点,你是怎么认为的?人们更常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还是环境的牺牲品?他们是生活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还是自己处境的俘虏?罗特把这个维度叫做控制点。,2.2.3 习得性无助,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知觉到缺乏控制习得性无助。该概念可以见后面的内容。“可能会让你产生不满意”现象。,2.3 自尊,我们全面的自我评价,是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2.3.1 自尊动机,我们决不是冷冰冰的信息加工机器。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自尊威胁常常发生于比你优秀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可能发生于朋友之间。,2.3.2 自尊的阴暗面,研究证明,那些黑帮头目、极端种族主义者和恐怖主义者往往具有更高的自尊。为什么?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有时甚至是以暴力的方式反应。一个心高气傲的孩子,如果遭到社会性拒绝的威胁和挫折,那将是相当危险的。实验:受伤的自尊心引发了报复性行为。,鲍迈斯特(1996)认为自尊的影响并不都是好的。他指出高自尊的人通常是令人讨厌的,而且常常喜欢插嘴打断别人,他们喜欢对人平头论足,而不是与人交谈。所以他认为“自制远远比自尊友价值。”,和自尊脆弱的人相比,把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分数、外貌、金钱或别人的赞美的基础上的自尊感明确的人,会一直感到状态良好。与自尊建立在如个人品质这样的内部因素的人相比,自尊主要建立在外部因素基础上的人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吸毒酗酒以及饮食障碍。,所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试图通过变漂亮、富有或受人欢迎来寻求自尊的人,对真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却视而不见。,2.4 自我服务偏见,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好。,2.4.1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司机们如何描述事故的发生。政治家和高层管理者的逻辑。婚姻中的自我服务偏见。总之,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联系而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2.4.2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吗?,“我承认这份简历看起来非常有吸引力,但你也知道,这年头,每个毕业生的毕业排名都排在班级的前10%”。,2.4.3 盲目乐观,那些满不在乎地把车座安全带丢在一边的人,那些不肯承认吸烟会危害身体健康的人,还有那些陷入注定要结束的关系里的人们,无一不提醒我们,盲目乐观如同傲慢一样,是失败的先兆。当然乐观主义在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安宁方面确实对悲观主义强的多。但是“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往往能够预见问题的发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地应对。正如一句中国成语所说“居安思危”。,2.4.4 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我看很少有人能维持传统的家庭关系”麦当娜,2000。大家说我浑身上下都是塑料做的。我不能离暖气太近,不然会化掉的。我使用(乳房)填充物,可洛杉矶的每个单身女子不都如此吗?女演员帕梅拉,总之,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倾向: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而在能力方面,当我们干得不错或获得成功时,虚假独特性效应则更容易发生。我们将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2.4.5自我服务偏见的适应性和不良适应性。,高自尊的往往能享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即使是错觉性的自我提升也是与许多心理健康指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丈夫对妻子说:“如果咱们俩中的一个先去世,我想我会搬到巴黎去住。”弗罗伊德,但研究同样标明,自我服务知觉在一定程度上会毁掉一个群体。“别人的过错在我们眼前,我们的过错在我们自己背后”,在一个群体内的自我服务式吹捧变得非常危险。“现在我们已经达成共识:咱们丹麦绝无腐败之事。腐败只会发生在其他地方。”人们往往会高估盈利的机会。这对于赌博者和炒股者非常危险。,小结,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自我概念(又叫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可是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个体对自己某一具体领域的能力的评价成为自我效能感,它与自尊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认知,根据知觉和认知的对象,本章主要分为四节:3、1 对自我的知觉;3、2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3、3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3、4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判断归因。,第2节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3、2、1 社会印象定义3、2、2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3、2、3 印象的组织结构324 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方式325 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3、2、1 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3、2、2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直观和直觉,它具有间接性。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为理性所说服,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1、外表 发型和装束,性别的区分;性格的判断,英雄难过美人关。2、言语活动 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节奏变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通过对人的言语活动的分析,也能有助于对人的性格和态度的认识。3、非言语线索 人的面部表情和人的体态表现,4、行为 了解一个人如何行动、怎样行动和有什么行动、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此人,形成关于此人的一个准确的知觉印象,都将十分有益。总之,人们利用所能获得的各种线索对他人形成印象。,3、2、3 印象的组织结构,维度观 有三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评价维度、能量维度和活动水平。其中评价纬度是印象中最重要的层面,即对以个人品质的好坏进行评价。类型观 外向/内向;敏感;大度/小气等等在日常生活进行评价时,往往是两种方式混合使用。,324 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方式,1、平均模型 安德森(1962),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1986年,提出加权的平均模型,给予某些重要的特质以较大的权重,注重某些因素的价值值。2、双重加工模型 布鲁尔(1998),两类加工操作: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325 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首因效应 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晕轮效应 在社会认知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它一系列的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到未被认知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又称光环效应。,关于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讨论卢钦斯: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即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因;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认知者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作用;,怀斯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究竟何者起作用,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第3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331 刻板印象的定义332 刻板印象的形成333 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334 刻板印象的利与弊,331 刻板印象的定义,刻板印象(stereotye,定见)就是人们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332 刻板印象的形成,1个人的经验 当人们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1)由于新奇的、极端的、凸现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2)一个群体的社会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所看到的行为。,2社会学习 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的,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的。,334 刻板印象的利与弊,积极影响:包含了一定的合理的、真实的成份,或多或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此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消极影响: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它往往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在对人的认知中,刻板印象则易导致成见。,第4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判断归因,341 几个重要的定义343 归因理论344 归因偏差345 归因的个体差异,341 几个重要的定义,归因(attribution),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内因: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外因: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稳定原因 指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条件、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能力、人格、品质、活动的难易程度等。非稳定原因 指容易发生变化、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条件及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情绪、心境、努力程度、机遇及环境的影响等。,343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关于人际知觉的另一种观点,它关注我们怎样知觉自己和知觉他人。成就归因模型 维纳 主要观点认为人们揭示成败的原因可用下列三个纬度加以分类与描述:(1)内外因(2)稳定不稳定(3)可控制性,成败归因模式,三维理论 凯利(1967)在三维理论(cube theory)中提出要找出行为的原因,可以遵循三项原则:1.差别性原则。如果将“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便不出现”,此时,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则差异性低。,2.一贯性原则。“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则一贯性低。3.一致性原则。在“所有的认知者都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表4-3“Mary 对一喜剧演员的反应”试验中的三种条件(McAthur,1972),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条件下,61%的被试都把玛丽对那个喜剧演员大笑这一事实归因那个喜剧演员(实体维度)上去。在二种条件下,86%的被试把事实归因到玛丽本身的特性(个人维度)上去。在第三种条件下,72%的被试把事实归因到当时的情景(时间/方式维度)上去。这个研究比较清楚的验证了凯利的归因模式。,反常条件关注模型,希尔顿(1986)认为在与行为、事件发生有关的所有条件中,如果某一条件比较突出、比较异常,那归因者就会把行为事件的发生归于它。,顺序阶段,吉尔伯特(1988)将整个归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行为的分类自动的特质归因校正,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由于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将人的行为看成是其意图的直接反映,因此,我们对他人行为的推理过程必须符合一致性标准。人们的每一行为都会产生许多效应,即后果。对行为的归因则是根据行为的非共同效果进行的。行为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又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社会赞誉性。人们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是根据非共同效应的多少、有无以及所具有的社会赞誉性的高低来进行的。,6海德的朴素心理学(nave psychology),海德是美国心理学家,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学者。(1)人们具有理解、预测世界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2)满足需要的条件: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解释。(3)所以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归因活动,每个人都是自然的、朴素的心理学家。(4)个体行为的原因主要由两类: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海德对内外因的解释与维纳的观点基本类似。,有一学生,他面临两样事情要做出选择,事情A是继续阅读教师布置的物理课本上的习题,事情B是开始阅读一本畅销小说。在这两个选项中,做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选择事情A,则会有效应:a.完成作业;b 眼睛疲劳;c 感到没趣。若选择事情B,则会产生效应如:a.在与朋友的交谈中显出自己博览群书;b.眼睛疲劳;c.令人感到有趣。,在上面的效应中,b类效应是共同效应,其余的是非共同效应。按照琼斯和戴维斯的解释,共同效应可以去掉不考虑,因为它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解释做出选择的理由。选择A可以产生一个正效应,即完成功课,但有一个负效应;选择B则有两个正效应。行为者根据个人立意去做出选择,但在进行归因时,知觉者通常假定,一些效应对行为者来说比其他效应更可取,因而更能表明行为者的立意。,图4-1 行为的效应,344 归因偏差,(1)基本的归因错误: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尽管我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3)自我服务的偏向:当行为是成功的、获得了良好的结果时,如果是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外,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而当行为本身是不好的、失败的时,如果是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外。,345 归因的个体差异,习得性无助理论 当人们把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且普遍的因素(如能力有限)时,就会产生结果不可控的期望,从而出现动机水平下降及抑郁、无助的情绪。是一种悲观式的解释风格。,第三节 印象整饰,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人生是个大舞台,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如演员相互配合的演戏。人们按社会剧本的需要(即社会期望的需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他们的演出又受到互动对方的制约。因此,要使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互动的双方都应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整饰。戈夫曼的理论既可称为“戏剧论”,又可称为“印象整饰”或“印象管理。”,戈夫曼认为,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这种表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行为个体较易控制的自我表达,这是明显的“给予”互动对方的表达,包括各种语言符号或它们的替代物;2.行为个体不甚留意或未加控制的较随便的流露,它包括在较广泛的社会行为之中,是隐含的意义。,象真正的演员一样,日常互动中的自我表演也有前台和的后台之分。前台是表演场合;后台则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后台的现实是与前台的表演相矛盾的。并且也是应当矛盾的。表演者在后台为前台表演作准备,掩饰那些不能在前台表现的东西,这就象演员的化装一样;从前台退入后台,表演者就可以得到休息和放松,以消减在前台表演时的紧张。,在后台人们可以使用前台所不能使用的动作和语言,如“彼此间直呼其名;作出决定时彼此合作;使用亵渎的、含有公开的性内容的语言;当面发牢骚;抽烟;不讲究、非正式的穿着;不规矩的站、坐姿态;使用方言或不太标准的语言;咕咕哝哝或大声地叫喊;嬉戏式的放肆行为或哄骗嘲弄”(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页)。,戈夫曼从戏剧舞台中借用来的另一个最为形象、妥帖的说明日常互动和印象整饰的词语是“剧班”:“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合作的任何一班人。”剧班的表演比个体表演更有价值、也更富技巧,因为它涉及到剧班成员为共同表演一套常规程序而进行的相互配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剧班的表演是一种群体性的印象整饰。,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戈夫曼:在人类的交往和互动中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存在虚伪性和欺骗性?古尔德纳:将戈夫曼的一整套理论斥之为“出卖灵魂的社会学”。,印象整饰的正面性 1.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2.印象整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结果。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行为和语言也在变得越来越文雅而有修饰,人们的欲望和要求开始摆脱赤裸裸的表达方式,变得含蓄和曲折。,印象整饰的负面性 1.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2.“露脸”或“争面子”3.逢迎之道,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鲁迅在说“面子”一文中,曾借外国学者之口,将其称为理解“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早先年,大家庭的主人变穷以后仍然要下馆子,到馆子里去即便是吃了个两三文钱的烧饼,也要摆出吃了什么山珍海味的面孔走出来。”,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也一样将“面子”、“命运”和“恩惠”并称为统治中国的三位女神,他虽然感叹“脸面这个东西无法翻译,无法为之下定义”,但却认定对脸面的研究“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它抽象,不可捉摸,但都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对中国人脸面的研究(一),美国传教士A.H.史密斯 1894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性格:“乍一看,要把整个人类共同具有的脸面说成是中国人的一种特征,是不合情理的。但脸面这一词汇在中国并非指人头上的面庞,它在用法上是一个多义的复合名词,比我们描述的或可能理解的意思还要多。”,胡先缙(1944):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第一篇有关中国人脸面观的研究论文:“脸是指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它涉及个人道德品格的完整性。”而“面子”则是指“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藉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即为名誉,另一方面,它却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脸”和“面子”的差别,中国人认定的“面子事”和“脸事”不同。“丢脸”的事主要为违法乱纪和不道德的事,如偷窃被抓;而“丢面子”的事则主要是一些不雅事件以及反映个人能耐不大的事,如当众出丑或考试不及格等。,脸重在守护,而面子则重在争取。一个人只有一张脸,但却可以有多个面子。因此,脸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守护的问题。守不住,没了脸,就不是“人”了。而面子有大有小,面子大活得潇洒,但面子小甚至没有面子却不影响做人。所以面子重在争取。脸的事件具有延时性,而面子的事件具有情境性。一个人一旦丢脸,会长时间抬不起头来;但一个人丢了面子,虽则当时令人难堪,但时过境迁,人们就很快会忘记。(佐斌,1994),脸面的社会文化功能,1.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 在中国,“脸面”也和道德与法律一样,具有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2.印象整饰功能 3.社会交换功能,452 印象管理的策略,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人们都希望自己交往的人比较稳定一致,反复无常的人会让人捉摸不定,无法控制与他的交往,因此,保持一致的形象是给人以良好印象的前提。,(1)“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effect)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理的要求。又叫做得寸进尺效应,(2)“门面”效应 如果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2恰当的自我表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的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自愿流露遵循对等原则。,印象整饰的识别 人际交往中人们的印象管理有两部分,一是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如语言、仪表等,另一种是个体不太留意或难以控制的流露,如某些身体姿势、眼神等。这两部分表现有时并不一致或者完全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以后一种为标准去判断。,思考,通过真人秀节目“谁想嫁给百万富翁”而嫁给富翁的Conger受到很多批评,她婚姻的动机被归因为追逐财富为何黛安娜的死被归因为媒介的追逐而不是醉酒的司机?,第4章 行为和态度,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他做什么样的事就是什么样的人。Robert Musil,1930.本章主要探讨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在世界两个最大的烟草广告商之一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那些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聪明的、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的、有合作精神的人抱怨自己被称为“大众杀手”。“这是一个成瘾的问题吗?”一个副总裁问道,“我一点儿也不相信,人们可以做各种事情来表现自我和反抗社会,而吸烟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并不是最坏的一种”。,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个人的态度?如果这位管理者真的认为吸烟是一种相对健康的表现自我的方式,那这些态度是如何内化的?或者这些说法反映了他在社会的压力下被迫口是心非。,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当我们需要对某一事物作出反应时,我们对其感知方式可以指导我们的反应方式。比如,如果某人认为某个种族是懒惰、好斗的,那么它可能会不喜欢这个种族的人并且因而产生歧视。,态度的成分,1、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2、情感因素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3、意向因素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41 态度决定行为吗,“我们是什么(内在)”和“我们做什么(外在)”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很久以来,哲学家、神学家和教育学家就一直在思考思维和行动、性格和行为、私人语言和公众行为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多数教育、咨询和儿童教养都基于这样一种普遍性的假设,即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情决定我们的公众行为,而且如果要改变行为,就必须改变精神和灵魂。“每个行为都源于一种想法。”爱默生,4.1.1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1)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的研究认为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景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关系,(2)丹尼尔巴特森就人的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现象提出了“道德伪善”的概念,即表现出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他们给被试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十分诱人(被试可能挣到有可能中30美金奖的彩票),而另一个任务却无聊且没有奖励。要求被试必须给自己安排一个任务并把剩下的一个任务安排给别人。20个人中仅仅有1人认为给自己安排有吸引力的任务是最道德的,而尽管80%的人是这样做的。,事实就是人们并不按自己所说的来做,所以试图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的努力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对于吸烟有害的警告也仅仅是在最低限度上影响那些吸烟者而已。公众已经逐步认识到长时间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会导致漠然和残酷,但是媒体上的谋杀节目并不减少。安全驾驶的呼吁对降低事故率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其效力远远低于对限速驾驶、隔离高速路和酒后驾驶的惩罚。,“思考是简单的,行动是困难的,而让一个人的想法付诸行动则是最难的。”德国诗人歌德,1749-1832 鼓吹美德比实践美德容易得多。人们言行不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4.1.2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作出反映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景,因为社会影响力真的非常大大到能够引发人们违反他们最深层的信念。总统助理也许会作出他们明知是错的行为;耶稣坦率的信徒彼得否认自己认识耶稣;战俘也许会撒谎以平息俘虏自己的人的怒火。,(2)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 你是种族歧视者吗?(概括的)在公交车上你会给一个黑人妇女让座吗?(具体的)你有博爱精神吗?你会让一个流浪者住到你家里吗?具体的态度要比概括性的态度更能预测行为,(3)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 也就是说,当我们思考自己的态度时,态度才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通过给大家几分钟来阻止自己对于确定性问题的看法”。,42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材料乔治大脑中控制头部运动的区域暂时被植入了电极,当神经外科医生约瑟用遥控刺激电极,乔治总要转头。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遥控的结果,而是给他转头做出了合理解释:“我在找拖鞋。”“我听到了一种声音。”“我想看看床下有什么东西”。有时我们确实会坚持我们所相信的,但同时我们会逐步相信我们坚持的东西。态度往往会紧紧跟随行为。,421 角色扮演,角色(role)来源于戏剧,正如在戏剧中一样,它指的是那些出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来的行为。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就会适应。如果有人长时期地对自己一副面孔,而对别人另一副面孔,那么最后他会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津巴多的试验:究竟是邪恶的犯人和恶毒的狱卒导致了监狱的残酷性,还是狱卒和犯人在制度上的角色令即便是如有同情心的人也会变得十分怨毒和冷酷。是人们使得这个地方变得暴力了,还是这个地方使人们变得暴力了。,422 语言何时变成信念,“一直模仿下去直到你变成它。”匿名酒鬼我们似乎会倾向于根据我们的听众来调整讲话的内容,并且说过之后也会相信这歪曲的信息。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雷海曼描述了一个看手相的人是如何说服自己相信手相术有用的。我们必须注意自我说服的力量。,423 邪恶的行为和态度,我们不仅伤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同时也不喜欢那些我们伤害的人。残酷的行为往往会侵蚀行为者的良心,伤害无辜通过发表伤害性的言论或实施强烈的刺激通常会导致攻击者去贬损受害者,以此为其行为的正当性辩护。,若干现实态度的研究,偏见:一种常见的否定性态度 定义:偏见指的是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它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类及其群体生活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偏见的特征,偏见常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人们常常倾向于根据少数人的表现来推断他们所属的全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