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绪论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ppt

    • 资源ID:1271628       资源大小:9MB        全文页数:10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绪论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ppt

    城乡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选用教材,吴志强,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什么是城市规划?,P.Hall等人认为: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规划,城市规划,为实现城市空间的有序、和谐发展而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做出预先安排,并依此作为城市建设管理和决策的依据。,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讲什么的?,概括地讲,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城市规划的编制及实施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城市规划的体系构成及阶段划分,各层次规划的内容和编制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原理,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课程介绍及学习要求,忻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太原都市圈总体规划,北京市总体规划,唐山市总体规划,焦作市马村城区分区规划,南京市河西新城区城市设计,南京市鼓楼北极阁地段城市设计,滨水地段设计,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以上可以看出:(1)城市规划的范围尺度:大到区域、城市、城市分区、城市片区,小到城市的一个小区、一条街道、甚至一个景观节点的控制(2)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涉及到城市空间总体布局、城市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水电等管线设施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城市各专项规划等等。,规划设计方向的核心基础课程培养同学们规划设计能力的入门课程,三、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第1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哪里来?)第1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3章 城市规划体制;第4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第2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如何想?)第5章 生态与环境;第6章 经济与产业;第7章 人口与社会;第8章 历史与文化;第9章 技术与信息。,四、教材内容体系,第3篇 城乡空间规划:(如何编?)第10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第11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第12章 城乡区域规划;第13章 总体规划;第14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第4篇 城市专项规划:(如何编?)第15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第16章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第17章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第19章 城市设计;第20章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第5篇 城市规划的实施:(如何建?)第21章 城市开发规划;第22章 城市规划管理,本课程特点及学习要求,它是集技术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比如,测绘工程就属于技术性课程。而对于规划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方案。,(一)理解城市规划不是纯技术性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本课程中除了要重点理解掌握规划设计的技术标准以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便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最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二)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做城市规划必须有扎实宽厚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特点及学习要求,经济 政策 自然资源条件 地质 生态 工程技术 艺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任务)托马斯 亚当斯(麻省理工),城镇规划纲要,1935: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项政治努力,它致力于创造和引导与城市的社会、经济需要相一致的物质空间的发展和秩序。,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的概念剖析名词:城市规划 法律条文、成果蓝图动词:城市规划 行动、过程 主体:政府(公共规划)、规划师(精英规划与代言规划)、开发商(私人规划)客体(对象):城市不同空间层次(总体、分区、中心区、社区等)目标:人的需求 经济目标:对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分配;社会目标:社会控制或建立城市秩序;空间目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 和实施管理。行为途径: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实施管理行为方法:蓝图规划、应变规划(问题引导),怎样规划 城 市?,城 市,city,理想的城市目标,ideal city target,规划,plan,questions,规划什么样的 城 市?,Tend to targets,guide,Make targets,control,control,教学与考核形式,教学形式:本课程教学形式采取多媒体手段的课堂授课为主,辅以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本课程综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试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程作业,试卷成绩以闭卷考试形式考查。,课程参考资料,主要参考书 1.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2.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4.吴良镛:中国大百科全书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5.董建泓(编):中国城市建设史;6.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7.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网站 1.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http:/www.china-2.中国城市规划网站(http:/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http:/4.城市研究(http:/5.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http:/6.西部区域开发网(http:/7.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http:/www.updis.org/)8.国经协经济研究院(http:/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http:/,主要参考杂志 1.城市规划 2.城市规划学刊 3 城市问题 4.城市研究 5.规划师 6.国外城市规划 7.城市发展研究 8.。,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制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第三节 城镇化,目的与要求:了解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理解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掌握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请思考:1.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2.城市起源地有哪些?,人类出现,漂泊不定,氏族乡村,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谋生方式,打猎,原始畜牧业,采果寻根,种植,原始农业,驯养技术和金属工具,定居的可能与必要,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居民点的形成(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剩余产品,经常性交换,固定场所,集市,更频繁的交换,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集镇,城市,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业与手工业分离,扩张与功能转化,大城市,城市的形成,居民点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产生 城市的形成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居民点形成,城市形成,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卡洪城),两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产生的动力:所以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含义:从字义看: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市”是交易的场所。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所以仅有防御作用的墙并不是城市,仅集市也不能称为城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规定,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关键在产业结构的不同、职业不同 人口规模 城市的人口规模比农村要大 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城市的起源地: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中国华北平原 中美洲 安第斯山中部 尼日利亚西南部,城镇与城市的界定 1.什么是城镇?2.城镇与乡村的区别与联系?3.我国第一个确定城镇、城市的标准?不同阶段 的调整 4.按照人口标准设置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5.其他国家对城镇的界定,44,城镇与城市的界定,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又常常把城市作广义理解,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就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本书除作专门说明外,也把城市作广义的理解,包括乡村以外的一切城市型聚落。,城镇与城市的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定义: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GB/T 5028098所述: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46,笼统地说,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村庄和比村庄还小的居民点一般是乡村型的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是城镇型的居民点,统称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城市的定义:,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人口规模上区别于乡村;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49,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城镇定义标准。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制订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这些标准很少离开以上城镇的本质特征,所不同的是有些国家的标准侧重于强调某一个特征或几个特征;有的有明确的数量指标,有的只有定性指标。,定义城镇的标准,50,(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埃及规定省的首府和地区首府为城镇;蒙古的首都和地区中心为城镇。使用这类标准的有三十几个国家。(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智利规定有一定公共和市政服务设施的具有明显城镇特征的人口中心为城镇。马耳他这个小岛国,情况特殊,没有农业用地的建成区即为城镇。,51,(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如伊朗5 000人以上的市、镇、村均为城镇;肯尼亚2 000人以上居民点为镇;墨西哥至少2 500人的居民点为镇;爱尔兰包括效区在内的1 500人以上居民点为市和镇。采用这类标准最为普遍,不下50个国家。,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52,(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作为标准:如瑞典只要在200人以上,房屋间距通常不大于200m的建成区即为城镇;加拿大1 000人以上的设有建制的市、镇、村以及1 000人以上、人口密度至少390人每平方千米的未设建制的居民点为城镇。,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53,(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划分城镇:如巴拿马1 500人以上且具有街道、上下水系统和电力系统等城镇特征的居民点为城镇。(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如荷兰以2 000人以上的市或人口不到2 000人、但男子从业人口中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不超过20的市为城镇。,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54,(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如印度,镇以及所有5 000人以上、人口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千米390人、成年男子人口中至少34是从事非农业活动并具有明显的城镇特征的地方为城镇。(8)其它标准:目前世界上还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明确的城镇划分标准,有的只公布城镇的名称和数量,有的只说明法律上事先规定的居民点为城镇,有的干脆对此不加任何说明。很显然,世界各国确定城镇的标准差异非常悬殊。单从城镇定义中包含有人口下限指标的80个国家和地区来看,标准最低的只有100人(乌干达),最高的为50 000人(日本)。,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我国设置城市的标准,1955年中国第一个确定城镇的标准。1963年国务院作出了修改。1986年对设市的标准做了较大调整。按行政区划标准:直辖市、市和镇;按行政管辖标准:地级市、县级市。,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1.城市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 2.城市经历的工业经济时期仅有300年的历程 3.工业时期的城市发展主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发展阶段的划分:(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农业社会城市:出现过少数繁荣的城市 工业社会城市: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 后工业社会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产和生活的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农业社会的城市(古代城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小结:1.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决定于农业的发展。2.政治、军事或宗教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1、古代城市 1.1 城市与防御的要求防御:野兽的侵袭和部落之间的战争。形式:深沟,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筑城,城外深沟。两套甚至三套城墙。防御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兵器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变化。,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的巴比伦城于公元前689年为亚述国王所毁。公元前650年亚述国灭亡后,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并重建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城为西亚贸易和文化中心。总平面大体呈矩形。,1.2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的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应。A、中国古城周代的城市,按奴隶制尊卑等级,有一定的制度。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朝一夫。”,“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方九里”,为每边九里。“旁三门”,指每边设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前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周代的城市布局记载,对后来我国都城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如旁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元大都及明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西周王城复原想像图,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贵族区,奴隶住区,卡洪城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热风,凉风,B、国外古城,1.3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央集权集中,规模宏大。地方政权分散,规模小。政治中心: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宫殿、官府衙门。神权中心: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汉长安城(见图1-2-9、10、11),汉代长安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代表。它是在秦咸阳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是扩建起来的。,隋唐长安城 隋朝定名为大兴城,唐朝取代隋朝后改名为长安城。曾经人口达近百万人。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左祖右社,城的东南西三面各开三门。道路系统形成严整的方格网形。城内集中两个市,即东市、西市对称分列两侧。唐长安的规划对其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1.4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政治中心)。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军事要塞、生产重要地区(江浙地区)。,工业社会的城市,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小结:1.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集中。2.城市规模扩张、数量猛增,产生了世界性的城镇化浪潮。3.城市成为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4.工业文明也导致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堵、生态失衡诸多城市问题。,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小结:1.城市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制造业的地位明显下降,经济呈服务化。2.现代化交通工具大大消弱了空间距离对人口和经济要素流动的阻碍。3.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城市的建设思想也由此走向生态觉醒。4.后工业社会种种因素导致了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形态及空间基础的多种理解。,第三节 城镇化,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的表现特征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中国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指什么?,城镇化水平是如何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城镇化有那些基本类型?,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定义,什么是城市化?普遍的认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原因: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城市化的衡量比较简单,以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不同解释,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还包括非农产业投资及其技术、生产能力在城市的集聚。,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一)城市化概念的一般理解,城市化的不同解释,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居民聚落和经济布局日益集中化的过程,同时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既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又包括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性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城市化的不同解释,综合以上各个学科的观点,传统的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可以简单解释为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从社会学、经济学、系里学等学科概况起来有两个方面: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2.“无形的城镇化”,即指精神上、意识形态上、生活方式上的城镇化。主要表现在: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转化的过程。,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的测度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PU=(U/P)100%其中:PU为城市化水平;U为城市人口;P为总人口,小结 城镇化被认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认为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村剩余的贡献 2.工业化的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 4.制度变迁的促进 5.市场机制导向 6.城乡规划调控,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总结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PU60%),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纵观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1.1760-1851年: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验证和示范阶段。世界出现第一个城市化达到50%以上的国家。2.1851-1950年: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推广、普及和基本实现阶段。3.1950年至今:城市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普及和加快阶段。,中国城镇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总体历程:1.启动阶段:1949-1957年,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2.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3.停滞阶段:1966-1978年 4.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道路 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如攀枝花、大庆、鞍山、东营、克拉玛依等城市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案例。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了乡村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城镇化进程。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这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以家庭手工业、个体私营企业以及批发零售业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从而带动了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1990年后,以外向型经济园区为主体的空间集聚人口与产业,推动了城镇化。,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2014年9月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3.7%。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中国城镇化道路 我国城镇化现状:1.已具备良好的城镇发展基础,步入了快速城镇化阶段。2.城镇化的体制障碍正逐步消除。3.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收到高度重视。4.科学发展观为城镇化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二、“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1996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724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57万亩;2010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三、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四、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五、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六、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国城镇化道路 健康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城镇化道路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东部沿海地区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中部地区不断加速,城市数量和等级都有较大提升。2.以大城市为主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3.城市群、城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在沿海的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5.未来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第一章 练习题,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 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C,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B,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的不同。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 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D,4、一般把()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A发明蒸汽机 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A,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A市场推动型 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A,6、以下四项中,()项不是城市化。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 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D,7、()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B,8、通常我们把()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B,B,为什么要进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自由讨论,本章小结,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城市的定义?我国1955年公布了第一个界定城镇的标准是什么?城市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不同阶段有什么样的特征?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的表现特征和动力机制是什么?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划分,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镇化历程和发展趋势?,

    注意事项

    本文(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绪论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ppt)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