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6.ppt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居民点产生。,二、城市的形成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了剩余产品;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城市。,三、城市的定义 1、中国古代意义 城以武器守卫土地,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一种交易的场所,易经系词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2、现代意义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 产业构成 行政管辖,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1.城市与防御要求 中国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居民居住在称为“郭”的大城里,统治者则住在称为“王城”的小城里,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古巴比伦城平面图,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 阶级对抗在城市建设中的反映。西部贫民居住区;东北贵族居住区;东南中等阶层居住区。,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制 欧洲古代政治体制政教合一(中世纪),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汉长安城设有集中的九市;隋唐长安设有集中的规模很大的东市和西市;北宋汴梁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城市中的集中市制被打破。,二、近代城市的发展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集聚;,2.城市布局的变化;3.城市与环境;4.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城市聚集效益和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 1.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2.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3.战国时期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 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4.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城市规划突破了儒家礼制一统天下的格局。,5.公元7世纪宇文恺负责 规划了隋唐长安城。,二、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之美。,2.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 维特鲁威 写了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完整的一部古典建筑典籍,该书全面的描述了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3.西亚两河流域的城市规划,乌尔城:位于伊拉克的穆盖伊尔,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1.托马斯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16世纪,托马斯莫尔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有50个城,城与城之间最远一天可到达。城市规模不大,市民轮流下乡参加农业劳动,生产的产品放在公共仓库里,每户按需领取,设有公共食堂和公共医院。,2.康帕内拉太阳城 城市结构为7个同心圆,财产公有制。,3.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 欧文提出以“劳动交换银行”和“农业合作社”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费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的示意方案,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和幼儿园。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4.傅立叶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傅立叶1829年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一书中,提出以名为“法朗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实行有组织的大生产。,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一)西方早期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1.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发表著作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1902年再版时以 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为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放射出六条大道,由内向外依次为:中央公园(20hm2)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公园(58hm2)商店和商品展览馆住宅林荫道(宽128m,中间有学校、儿童游戏场、教堂等)花园住宅永久绿地,1-图书馆2-医院3-博物馆4-市政厅5-音乐厅6-剧院7-水晶宫8-学校运动场,2.卫星城市理论(1)卧城 19121920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在离巴黎16公里的范围建28座居住城市 特点:城市中有居住建筑和起码的生活服务设施,但居民的工作及公共生活还是要回到母城解决,(2)半独立的卫星城 长距离的往返所形成的“钟摆式交通”反而增加了郊区和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1918年在对赫尔辛基的规划中,计划在其周围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斯德哥尔摩附近也建造了一些半独立的卫星城,著名的有威林比,距离母城16公里,以一条电气化铁路和一条高速干道与母城联系,人口为24000人,用地170公顷。特点:这种半独立的卫星城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的工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使一部分人就地工作,但仍有一部分人必须往返母城。,(3)独立的卫星城 阿伯克隆比于1944年主持完成了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取了在伦敦周围建设卫星城的方式。这些卫星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哈罗被誉为第一代新城的代表。新城的概念更强调了其相对独立性,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新城的特点: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规划方案具有灵活性和经济性。,3.邻里单元规划思想 1929年,佩里(C.A.Perry,1872-1944)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实,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的概念,以此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它不仅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概念,而且成为一种社会工程,它作为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邻里单位的理论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与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公里)。(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4.柯布西耶光辉城市 法国建筑师勒 柯布西埃,把工业化的思想大胆地带入了城市规划,与之前的各种城市分散主义理论相反,提出了“城市集中主义”的城市规划理论,主张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方式改造城市。他的城市规划观点主要有四个方面:1)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 2)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和就业密度;4)建立一种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的新型、高效的地面城市交通系统。,“300万人城市”:中央为商业区,有40万居民住在24座60层摩天大楼;高楼周边有大片绿地;周围的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的多层连续板式住宅楼;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平面是现代化的几何形构图,矩形与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5.赖特广亩城市 广亩城市提倡空间分散的规划理论,家庭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相信电话和汽车的力量,认为大城市会死亡。,6.雅典宪章 20年代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年,勒 柯布西埃等人在瑞士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33年,在雅典召开的CIAM第四次会议上,与会者研究了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分析了3个城市的调查材料,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应科学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7.马丘比丘宪章 1978年12月,一批城市规划设计学者与建筑师聚集于秘鲁利马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并在马丘比丘山的古老文化遗址签署了新的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马丘比丘宪章认为:“雅典宪章”提出的许多原理至今仍然适用,如:交通、道路的有关原则,但某些指导思想已不适合当前时代的发展。应把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变为发展公共交通,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的平衡;过分追求城市划分成功能区(四大基本功能),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的联系,应创造综合的的多功能生活环境。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边地区关系,及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问题。指出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还指出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及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8.伊里尔沙里宁有机疏散论 1934年沙里宁(E.Saarinen)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提出 通过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的重构、进行有机的疏散解决大城市的问题 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具有生物的特征 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为若干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并“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分散”。,9.城市设计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重点在于城市空间景观的形态构成要素方面,主要有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等要素。,10.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 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1882年提出。“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中,最主要的是“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11.戈涅工业城市 1917年法国建筑师戈涅在工业城市的专著中阐述了具体的设想:人口规模35000人;选址考虑“靠近原料生产地或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便于交通运输;”布局上按功能划分为工业、居住、城市中心,各功能区之间相互分离,以便今后各自的扩展,同时工业区靠近交通运输方便的地区,居住区布置在环境良好的位置,工业区、居住区和市中心区之间有快捷的交通服务。,12.卡米洛.西谛城市形态研究 1889年卡米洛.西谛出版了城市建设艺术一书。西谛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如广场、街道、建筑、小品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与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13.格迪斯进化中的城市 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张,城市向地区集中,形成城市集聚区或组合城市。在这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建立了“调查分析规划”的城市规划过程公式。,(二)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1.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兴起和成长 W.B.门罗: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2)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 工业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3)R.M.诺瑟姆提出城市发展三阶段论:初级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以下,生产力水平低下,城市化速度缓慢;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超过3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人口短时期内达到70;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超过70,城市化稳定。,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1)城市发展区域理论:F.佩罗提出增长极理论,即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2)城市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和显著的因素之一,其中城市的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3)城市发展的社会学理论: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相互竞争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又促进相互依赖。,4)城市发展的交通理论:古滕伯格认为,当城市发展时,克服距离的结构性调整可以采用建立新的中心和改进交通系统的方法,可以同时用。,5)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起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或交易的机会。现代通讯的发展减少面对面交往的需要和城市交通拥挤导致人们选择通讯替代交通。,3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1)分散理论 卫星城理论(新城理论)有机疏散论 广亩城市理论,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卡利诺:城市化经济、地方性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城市地区的总产出增加时,不同类型的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下降,导致整个城市的生产厂家获得利润。地方性经济:当整个工业的全部产出增加时,这一工业中的某一生产过程的生产成本下降。来源于:1生产所需要的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性,2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性,3交通运输的经济性。内部规模经济:当生产企业本身的规模扩大而导致本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卡利诺经过研究,城市人口少于330万时,聚集经济超过不经济,当超过330万时,则聚集不经济超过经济性。是针对制造业和一般情况下的。很显然,服务业更需要有城市人口支持。,1966年豪尔在世界城市一书中列出了世界城市的几个特征:1通常是政治中心,2是商业中心,3是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4是巨大的人口中心,5是文化娱乐中心。,1986年弗里德曼在世界城市假说论文中提出了世界城市的七个指标:世界城市的七个指标:金融中心、跨国总部、国际性机构集中、商业部门高度成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杻纽。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4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城市体系研究起源于格迪斯,后经芒福德等人的不断努力,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相互作用。包括:1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2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3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5城市空间组织理论(1)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区位: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杜能:农业生产成本分析区位,要素农产品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和运输费用。韦伯:区域因素(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聚集因素(人口密度和工业复杂程度)。廖士:需求因素和成本因素,(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1)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雅典宪章: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2)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由EW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百货公司、专业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的总部等。第二环是过渡区,是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地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过去,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城市中比较富裕或有一定权威的家庭,由于商业、工业等设施的侵入,降低了这类家庭在此居住的愿望而向外搬迁,这里就逐渐成为贫民窟或一些较低档的商业服务设施基地,如仓库、典当行、二手店商店、简便的旅馆或饭店等。这个地区也就成为城市中贫困、堕落、犯罪等状况最严重的地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主要是由产业工人(蓝领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人居住的集合式楼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这些住户主要是从过渡区中迁移而来,以使他们能够较容易地接近不断外迁的就业地点。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这里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他们通常是小商业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等,有独门独院的住宅和高级公寓和旅馆等,以公寓住宅为主。第五环是通勤区,主要是一些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上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座落在这里,还有一些小型的卫星城,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在中心商务区中心,上下班往返于两地之间。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这一区内居住的中产阶级大量上升。,霍伊特:扇形理论 对纽约、芝加哥、底特律、费物、华盛顿等几个大城市的居住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城市住宅的分布有以下9种倾向:(1)住宅地沿着交通线延伸的现象十分显著;(2)高租金住宅在高地、湖岸、海岸、河岸分布较广;(3)高房租住宅地存在不断向城市外侧扩展的倾向;(4)高级住宅地喜欢聚集在社会领袖等名流人物宅地的周围;(5)办公楼、银行、商店的移动对高级住宅有吸引作用;(6)高级住宅地紧密结合交通线路分布;(7)高房租住宅追随在高级住宅地后面延伸;(8)高房租的公寓多数建立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宅地带内;(9)房地产业者与住宅地的发展关系密切。,在这9种倾向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城市的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作放射状分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的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哈里斯和乌尔曼:多核心理论 是由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理论。他们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提出了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互相接近(如工厂与工工人住宅区);(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如富裕者优美的、大片的开阔绿地被布置在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厂毗邻的地区);(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盎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在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再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征,通过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的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彼此分离,由此而形成了地域的分化,使一定的地区范围内保持了相对的独特性,具有明确的性质,这些分化了的地区有的形成各自的核心,从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因此,城市并非是由单一中心而是由多个中心构成。,(3)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城市土地必须按照最高、最好也就是最有利的用途进行分配。一定位置一定面积土地上的地租大小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及投入方式,只有当地租达到最大值时,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认为区位决定土地租金,由市中心向外商业、办公楼、工业、居住、农业(从中心向外依次)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有:与CBD的距离;顾客到此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量和他们的位置、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从规划角度,经济合理性不是规划唯一依据,其最根本是原则是社会合理性,基于公正、公平等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的。,(4)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玛塔的线形城市,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光辉城市,佩里1929年被汽车逼出了“邻里单位”的观点。80年代后,美国又针对城市蔓延和私人小汽车交通的极度依赖,“新都市主义”出现,鼓励公共交通,并提出了TOD模式。,(5)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西谛的城市建筑艺术,罗西从新理性主义思想体系出发,提出空间组织与历史积淀等,而克里尔兄弟更明确地提出了城市空间组织必须建立在以建筑物限定的街道和广场上。科林.罗和科特,拼帖城市。,(6)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马丘比丘宪章: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佩里,邻里的六个原则:尺度、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产商业、内部道路系统。CIAM“十次小组”认为,城市空间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必须以人的行动方式为基础。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的研究:路径、边缘、区域、节点、和地标。雅各布斯运用社会使用方法,1961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6城市规划方法论 1)综合规划方法论:其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2)分离渐近方法论;其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3)混合审视方法论;是在前两个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基本决策和项目决策,其基本决策的任务在于确定规划的方向,项目决策则是执行具体的任务)。,4)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在于对总体规划所提出的终极状态的批判而提出的。,5)倡导性规划方法论:公众参与建立在1962,达维多夫,第四节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探索,1全球化条件下的城市发展与规划(1)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城市体系垂直分工 经济全球化下,导致城市体系结构重组:1)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形成了一系列全球城市产业,全球性的中心城市,对全球和地区的经济起主导作用;2)制造业资本的跨国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城市加速发展;3)在发达国家转型、升级,出现一系列高科技创新中心,而其传统工业城市普遍衰退。,(2)全球性中心城市:1)公司总部,2)金融中心,3)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4)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5)城市是信息、交通、通讯纽,为经济中心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3)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城市经历了衰败的过程,因此重组:1)重塑中央商务区,2)更新和滨水地区开发,3)公共空间的完善和文化设施建设。,2知识经济和创新城市(1)特征 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首先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特征包括1)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为核心,2)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动力;3)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4)以强大的科学研究为后盾。,(2)高新技术园区分为四类1)高科技企业集聚区2)科技城即科学研究中心,3)高技术园区,作为政府经济发展策略,吸引高科技企业,4)建立完整的科技都会,做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一项计划。,3加强社会协调,提高生活质量“场所营造”成为完善社会协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其大量内容转变为城市设计的核心,而以“市民社会”和“城市治理”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则成为其基本的保障。市民社会,西方社会思想中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力量和国家强权力量之外形成的。城市治理,是如何发挥市场经济力量、国家强权力量和市民社会三者力量的作用。,4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1992年全球21世纪议程目标八个方面,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共同行动纲领。,2)针对城市快速扩张和蔓延,美国提出了精明增长的发展模式,欧洲出现了“都市村庄”,美州出现了传统欧洲小城市空间布局模式,“新都市主义”,即一处相对较密集,限制小汽车使用,和鼓励步行交通,具有积极城市生活和地区场所感的城市发展模式。,3)1999,认为21纪到,我们提供了三会:技术革命带来了新形式的信息技术和交换信息的新手段;不断增长的生态危机使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广泛的社会转型使人们有更高的生活预期,并更加注重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对生活方式的选择。,4)对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议:1)循环使用土地和建筑,2)改善城市环境,鼓励紧凑城市,3)优化地区管理,4)旧区复兴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5)国家政策应鼓励创新,6)高密度,7)加强城市规划与设计。,第三章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第一节 城镇化一、定义 城镇化指农业人口和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二、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反映在 1.人口的集中 2.空间形态的改变 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二)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和生活方式上的城镇化,具体包括三方面: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3.农村居民逐渐摆脱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方式、态度的过程。,三、城镇化水平 计算公式:PU=U/P P区域总人口 U城镇常住人口 PU城镇化率 衡量城镇化水平有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两个方面,其中质量水平是最重要的方面。,四、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一)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业剩余贡献 2.工业化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 4.制度变迁 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 7.城乡规划调控,二)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1.集聚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 4.再城镇化阶段,五、我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一)中国近现代城市城市规划发展一)近代中国城市规划1.背景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列强入侵,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外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2.近代中国城市的转变 由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集中居住的消费型城市向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城市转变;由以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自然力为特征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向以机器生产和蒸汽机动力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和以此为基础的商业贸易转变;城市由传统单一的政治中心向区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的转变。,3.规划实践(1)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标志着城乡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系统,也确定了城市的发展制度上有了保证。,(2)1929年的南京“首都计划”分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中央政治区是重点;部分原有道路拓宽,部分地方采用方格网加对角线方式,并将古城墙改造为环城大道;在行政中心和车站广场地段,规划建设“中西合璧”的建筑群。,(3)大上海都市计划 1946年开始编制大上海都市计划,在规划中,运用了流行的卫星城市、邻里单位、有机疏散以及道路分等分级等规划理论和思想,以现有市区为核心,在近郊环形地带发展分散的卫星城镇;住宅区以4000人为小单位,组成中级单位,再组成市镇单位和市区单位,全市即由若干个人口约为50万到100万的市区单位组成;扩大中心区的范围,以疏散原来中心地区的过分拥挤;放弃黄浦江沿岸码头,在附近的乍浦及吴淞另建容量较大的新港;将道路按功能分为区域道路、环路、干路、辅助干路等。,1947年第二稿:增加了人口规模,50年后全市达到1500万,提高了人口密度,增加土地利用率,以免市区扩展过大,另外对于铁路、港口等问题还进行了更周密的研究,同时完成了对闸北西区的详细规划,按照邻里单位和行列式布置住宅,还研究了日照、绿化等卫生问题。,1948年第三稿:提出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并进一步增加绿化比重。在研究工业分布基础上,提出每一个市区单位内设置工业区,以减少市区内客流交通,并拟定了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将港口、工业区和铁路直接连接并考虑在吴淞建设挖入式港口、在何家湾设新的编组站等。,二)现代中国城市规划 1.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 1951年2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提出:“在城市建设计划中,应贯彻为生产、为工人阶级服务的观点。”,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54年6月前城市建设方针:充分利用,逐步改造;1954年6月后城市建设方针:重点建设,稳步推进。,1958年至1978年3月 19581960大跃进,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采取了调整城市工业项目、压缩城市人口、撤销不够条件的市镇建制,以及加强城市建设设施的养护维修等一系列的措施。,1966年5月发动文化大革命,城市规划工作停顿。1974年国家建委下发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意见和城市规划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2.改革开放时期 1984年国务院颁发城市规划条例,标志我国城市规划步入法制管理的轨道。,3.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 199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1999年12月,建设部召开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2002年5月,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6年初,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二)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城镇化模式;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三)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1.从大起大落到持续发展;2.由西向东,东快于西;3.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区发展加速4.部分城市进向国际化。,四)我国城镇化的新的发展趋势1)东快于中西部,中西部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道路;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沿海发达的特大城市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第二节 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一、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二、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四、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的集约利用。,第四章 城乡规划体系,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1.国家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 1.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2)政策性(3)民主性(4)实践性,2.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成(1)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是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提供法定依据和基本程序。,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主干法:国家和地方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是对城市规划本身的界定、城市规划的作用范围以及社会系统与城市规划系统之间关系的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属法:是对主干法中有关条款的进一步深化的规定,其内容多为这些条款的实施性细则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专项法:是针对城市规划中涉及的某些特定的议题进行的立法,从属于主干法,但具有主干法的特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相关法:是与城市规划过程及作用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的总称。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及文物保护法等,A.根据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本身的相关性来分,主干法:国家和地方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是对城市规划本身的界定、城市规划的作用范围以及社会系统与城市规划系统之间关系的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属法:是对主干法中有关条款的进一步深化的规定,其内容多为这些条款的实施性细则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专项法:是针对城市规划中涉及的某些特定的议题进行的立法,从属于主干法,但具有主干法的特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相关法:是与城市规划过程及作用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的总称。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及文物保护法等,主干法:国家和地方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是对城市规划本身的界定、城市规划的作用范围以及社会系统与城市规划系统之间关系的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属法:是对主干法中有关条款的进一步深化的规定,其内容多为这些条款的实施性细则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专项法:是针对城市规划中涉及的某些特定的议题进行的立法,从属于主干法,但具有主干法的特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B.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属性与适用范围来分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等。,(2)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是指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权限的分配、行政组织的架构以及行政过程的整体。其核心是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结构。,(3)城市规划工作体系 城市规划工作体系是指围绕着城市规划工作和行为的开展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结构体系。城市规划工作体系包括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两部分。,城市规划工作体系,城市规划制定,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的文本体系,各类规划的编制过程,各类规划的审批过程,城市规划实施的组织,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三、城市规划的作用 1.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私人对外部经济性的利用与外部不经济的推脱;大量公共物品的建设;城市建设中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协调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进行管理的实质是对开发权的控制。,2.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3.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 4.改善人居环境,四、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和地位 1.政府部门的规划师 一是作为政府公务员所担当的行政管理职责,是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的执行者;再是担当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技术管理职责,是城市规划领域和运用城市规划对各类建设行为进行管理的管理者。,2.规划编制部门的规划师 规划编制部门的规划师主要职责是编制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可以操作的城市规划成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角色。,3.研究与咨询机构的规划师 从事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角色。,4.私人部门的规划师 是特定利益团体的代言人,但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作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桥梁。,第二节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一、我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1.法律:是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主干法和基本法。,2.法规 是指由国务院批准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立法权的城市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法规。城乡规划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实施国家城乡规划法或配套的具有针对性和专题性的规章。城乡规划的地方法规。,3.规章 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立法权的政府制定的,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4.规范性文件 各级政府及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其他具有约束力的文件。,5.标准规范 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一些基本概念和重复性的事物进行统一规定,由行业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城乡规划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其目的专业技术工作科学、规范,符合质量要求。标准规范的实际效力相当于技术领域的法规。,二、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 1.城乡规划行政的纵向体系 2.城乡规划行政的横向体系,三、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 1.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 我国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组成: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其中城市规划、镇规划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包括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此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可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2.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的构成(1)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 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主要体现在:1)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土地主管部门以及建设主管部门等的发展和建设设想,依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需求,确定近期和年度的发展重点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和控制,从而保证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城乡规划;,2)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近期建设规划,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与具体建设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3)通过下层次规划的编制落实和深化上层次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使下层次规划成为上层次规划实施的工具和途径。以规划推进城市的建设,发挥规划引导城市建设的作用;,4)政府部门根据城乡规划的要求,通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安排建设,推动和带动地区建设的开展;5)针对城市建设状况,依据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乡规划,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2)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1)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法规定获得城市建设用地的方式有两种:由国家以划拨方式提供和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划拨,2)建设工程的管理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建设工程进行核实-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材料,2)立法机构监督 城乡规划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