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论教学PPT.ppt
1,城市设计,2,目录,1、城市设计概论 2、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 3、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4、城市设计的编制 5、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3,6、城市典型空间类型的设计7、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8、城市设计的实施组织9、城市设计课程作业案例精选,4,城市设计教育,“一定要把城市设计精神灌输到每个设计题目中,让每一名学生学习,在城市集镇或乡村中,每一幢房屋都必然是其所在物质及精神环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按照这样的认识来研究和设计房屋,必须以这样的精神来从事教育。城市设计绝不是少数人学习的项目,而是任何建筑师忽视不得的项目”。沙里宁,5,推荐参考书目,城市设计-王建国著城市设计概论 理念.思考.方法.实践-邹德慈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王建国著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著都市设计概论-乔纳森.巴奈特著 谢达庆译都市设计在台湾-林钦荣著都市设计-陈明竺著,6,共鸣的环境 设计指南-陈淑珍著景观设计实务-井上.裕著找寻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罗杰.特兰西著 谢达庆译开放的都市设计程序-乔纳森.巴奈特著 舒达恩译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乔纳森.巴奈特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雅各布斯著,7,第一讲、城市设计概论,8,教学内容 一、城市设计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 二、城市设计的目标 三、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四、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他要素的相关性 五、城市设计的作用 六、城市设计的范畴及要素 七、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八、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9,教学目标,熟悉城市设计的概念、定义;掌握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理解城市设计的目标;了解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理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他要素的相关性;了解城市设计的作用;了解城市设计的范畴;掌握城市设计的要素;了解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熟悉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教学重点 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城市设计的要素,10,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过程,11,一、城市设计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 二、城市设计的目标 三、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四、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他要素的相关性 五、城市设计的作用 六、城市设计的范畴及要素 七、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八、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12,一、城市设计概念、定义、研究内容,1、以理论性概念理解城市设计 2、以工程实践性概念理解城市设计,13,城市设计要和社会与人的活动相关,多以三维物质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其技术特征是整合城市空间环境建设和优化各种相关要素系统,好的城市设计应有助于城市场所性和特色的塑造等。,14,“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都市问题事典,相关定义,15,“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市镇设计(F.吉伯德)“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论城市-它的产生、成长与衰败(E.沙里宁),16,1、理论性概念来理解的城市设计,(1)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城市设计是指为了达到人类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它设计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特定的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17,二是系统设计,及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关联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标准化的路标系统等。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政策、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18,(2)“小组10”(Team 10)认为:城市设计涉及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城市规划的艺术和授型者的作用必须重新定义与功能主义的艺术分析方法相联系,建筑与城市规划曾被认为是两个彼此分离的学科,但是我们今天不再说建筑师或者城市规划者,而是说建筑师城市设计者。,19,2、工程实践性概念来理解的城市设计,(1)巴奈特(J.Barnett)“城市设计是一种现实的生活问题”“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Desiging Cities without Designing Buildings)(2)齐康“城市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意义通过图形付诸实施的手段”城市设计包含2个意义:一是离不开城市 二是城市设计离不开设计 小结:两种认识都认为城市设计与人的认知体验和城镇建筑环境有关。,20,2001年获首届中国建筑界的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以最高票数当选。1931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7月毕业于南京金陵中学,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院系调整后转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1,从上述的引述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1)城市设计专业概念方向由“理论”和“应用”两部分构成。(2)城市设计理论方法与城市设计应用实践的方法和技能并不等同,尽管他们有交叉。(3)只能借鉴,而不能从外国引进整套“先进”的城市设计理论。(4)因为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程度、内容不同,世界各国研究者对城市设计研究所运用的概念、适用范围的区别也有所不同。,22,邹德慈院士认为中国城市设计应该明确以下要点:,(1)以城市空间为对象,通过城市设计创造高质量的,三维的物质形体环境(2)城市设计要重视研究使用者(人民大众)的需要和愿望,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和爱好,为人民提供舒适、方便、安全、清洁、悦目的城市空间(3)城市设计要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空间和场所,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活动和竞争力(4)要创造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人工环境,设计要不破坏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好自然生态(5)要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存,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6)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框架和各种专项规划相衔接。同时,邹先生还提出了“发展型”、“保护型”和“研究型”三类城市设计工作类型。,23,综上所述,我们给城市设计做出如下定义:它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24,二、城市设计的目标,朱自煊先生将城市设计的目标任务总结为:(1)城市设计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2)城市设计是要为城市社区建设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空间秩序和社会秩序(3)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规划设计工作,要求综合各个专业的需要,做到合理安排、协调发展(4)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设计,主要立足于现实,又要有理想的想象力(5)城市设计目标是城市空间环境上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最优;社会生活上的有机、协调,25,朱自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26年出生于安徽省徽州地区休宁县,1946年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系后第一班学生,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朱先生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不仅为我国的城市规划研究特别是城市保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以正直的人格,严谨务实的学风影响了众多的清华学子,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专门人才,桃李满天下,为我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6,三、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1、定性标准特色(可识别性)、格局清新、尺度宜人、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社区原则、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环境特色、场所内涵、结合自然要素等。2、定量标准城市设计满足特定项目范围内的建筑容积率、覆盖率和日照、通风等微气候的要求,以及考虑一些由空间度量关系而引起的视觉艺术和功能组织单元的要求属于城市设计评价的定量标准。,27,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2,绿地率应不低于30%。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得到。容积率越高,居民的舒适度越低,反之则舒适度越高。,28,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占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29,四、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他要素的相关性,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30,总体规划阶段,分区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31,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存在着两种观点: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1)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是独立的学科与实践领域,不受城市规划影响(与城市规划平行)。,32,(2)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了的环境设计,城市设计应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设计所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大到整个城市总体设计,小到某一特定空间场所,一个广场,一块绿地,一件小品(城市规划动态,1991)(3)城市设计是对城市规划的补充和完善,城市规划对城市设计有控制作用,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4)城市规划是战略性的、宏观的、二维的,以社会经济、环境要素为主,计划性的和法定性的;而城市设计是战术性的、微观的、三维的,以形体环境为主,设计性和主导性的;,33,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异同(邹德慈院士,2003,城市设计概论):,相同点:(1)基本目标及指导思想的一致性,在同一个城市的具体规划目标应该是一致的;(2)两者都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3)在学科特点上都是多学科的交叉,在工作中都需要多部门、多专业的合作;(4)两者的成果形式都以图件和文本为主。不同点:(1)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城市设计偏于战术性;,34,(2)城市规划偏重宏观层面研究,城市设计偏于微观方面;(3)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二维的,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三维的;(4)城市规划以研究社会、经济、环境要素为主,城市设计以研究物质形体环境为主(但要设计社会、经济、环境等背景)。(5)城市规划具有计划、控制性质;城市设计基本上是设计性质;(6)城市规划经过批准后具有法定性,城市设计是方案性、指导性。,35,2、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L 城市设计调节建筑之间的关系,为建筑设计提供设计原则。城市设计是全部建筑与空间的总和,城市设计总是三维的,它把平面规划转化为形态与空间。建筑的功能和形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要素,建筑立面和体形是构成城市面貌的主要要素。城市设计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建筑设计实现、丰富和完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定位、定量、定形、定调方面。,36,建筑师的“城市设计观”(邹德慈,2003),l建筑师应自觉运用城市设计的观念,使建筑与城市的空间结构相融合。建立“整体观念”和“环境观念”,“整体观念”就是要把建筑看成城市物质形体环境整体的一个组成要素,而不是孤立的单体,“环境观念”就是把建筑和周围环境,建筑空间和周围开敞空间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一个好的建筑就是与城市环境和文化相协调的建筑。,37,吴良镛教授的“规划设计三原则”(吴良镛,2004),任何层次的规划设计都要受到上一层次更大空间范围内设计的指导;具体地段的设计要在同级之间研究相互关系,重视已存在条件;具体地段设计要为下一阶段设计及今后发展留有余地。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城市的环境关系和在城市设计中考虑城市总体关系是城市设计教育的主要目的。三者综合关系:,38,吴良镛,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京大学著名校友。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北京、桂林、三亚、深圳等城市的规划,特别是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专著广义建筑学对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39,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三者关系图,叠合关系;历时的前后承续关系;三者之间具有互动关系,相互修正。,40,41,以城市设计为核心的广义建筑学,42,城市设计的多层次性与规划体系的关系,建 筑设 计,43,深圳市双轨制五层次城市设计体系,44,3、城市设计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1)政治要素与城市设计如 北京奥运工程建设 上海世博会建设 广州新城市空间轴线相关地段的建设 南京河西新城区建设 在这样的过程中,虽然设计者起到一定作用,但事实上政治要素作用常常具有决定性。,45,政治因素与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关联:第一,政治作为一种有效的建设参与因素,通常贯穿了城市建设的全过程。第二,政治理想常常是城市建设的主导动力,也常常是城市设计需优先保证的要求。第三,政治干预方式的合适与否,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46,(2)文化要素与城市设计,相比城市规划注重二维土地资源分配以及浓重的政府职能属性,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更多反应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演进发展。文化要素在城市发展历史曾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各个城市建设活动实质上也是建筑文化的创造过程。如“城市是文化的橱窗”,“城市是石头写成的书”“最初的城市是作为礼仪中心神圣的宗教仪式的场所而兴起的,它可以解释自然的危害力量并为 人类利益而控制他们。”历史上的中国建城模式曾经影响了东南亚、日本及朝鲜许多城市的认为设计,而这主要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印度古代的城市设计理论也十分关注人、礼仪和城市形态之间的联系。文艺复兴的“理想城市”(Ideal City)模式是一种有序的,西方理性文化思维方式的产物。,47,(3)法律(规)要素与城市设计,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活动都是在某种形式的建设法规和条令下进行的,也都伴随有相应的改善、调整原有立法的活动。相比政治要素,政策和法规与具体城市建设的关系要更密切一些,而其作用同样也非常重要。许多历史名城的的建设成就都与该城设立的法规密切相关。如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的锡耶纳等著名古城的魅力均与历史上有关建设法规有关。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的住房与城市规划法案、新城法和城市规划法案等;美国的分区法、开发权转移法、反拆毁法等;日本的城市规划法、国土利用规范法、城市再开发法、土地规划整治法等。,48,历史表明,城市设计的理论、实践与立法是相互促进的,现实的生活环境问题促进了设计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而在引起社会公众注意之时,设计立法又成为必需。反之,立法进展又影响实践,促进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49,目前在我国,城市设计者一般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法律维度结合。,城市设计成果经专家审议、政府审批和公示等程序,为城市行政决策机构(如人大、市政府)制定城市建设政策和规范条例,编制法定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技术支持。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提出基于空间形态优化、功能整合和文化内涵的独立城市设计编制任务,在其设计过程及导则编制中应充分理解上位规划并满足相关国家法规条例要求。在向下管理层面上,城市设计有时又具有司法的职能,它为单体建筑设计提供各项详细的技术性导则,并通过政府管理部门(规划局、建设局等)或指定的专门执行机构(如中国常见的某某项目建设指挥部等)作为代理人,对报批建筑方案进行审核。,50,(4)城市设计与自然生态要素,城市地域自然生态学条件及其要素(如气候、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从来就对城镇规划和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人类最早的聚居点出现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印度河等亚热带和温带河谷地区。如 古埃及城镇就是沿着河道发展起来的;英国伦敦位于泰晤士河河口;荷兰鹿特丹地处莱茵河河口;意大利罗马位于台伯河河口;美国纽约位于哈德逊河河口;俄罗斯圣彼得堡地处涅瓦河河口;我国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杭州位于钱塘江入海口;,51,自然生态学条件对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和布局的特色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特定地域的生物气候要素(如降雨量、阳光日照、温湿度、盛行风向等)是一种相对不变的因素,常常对城市建设中产生决定的作用,而它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布局、人的生活方式乃至建筑材料的供给均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地形地貌环境也同样是城市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在城市建设中所尊重和倾心利用的自然生态要素。如 江苏南京城“襟江抱湖,虎踞龙蟠”,东有紫金山,北依长江、玄武湖,西有莫愁湖,南达雨花台;江苏常熟市又是一个建设中巧妙结合和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的典型案例。常熟古城环绕虞山东麓,城市依山而建。城内河网纵横,河街相邻,包含七条支流在内的唐代琴川运河贯穿古城南北,故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称。,52,不只是在中国,世界各地许多著名城市的发展建设也大都与所在的自然环境密切结合,使得这些城市既满足了功能使用要求,又拥有自然和人工系统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各具特色。这些特色或来自城市位置的自然特征,或来自人工营造,而更多地来自这两者的结合。如 巴西里约热内卢,美国旧金山,意大利那不勒斯、威尼斯、锡耶纳的城市特色都是与其所在的位置有关,经历多年精心规划设计和建设的结果。,53,五、城市设计的作用,1、社会政治方面 传达城市的社会政治形态,维护城市的社会秩序,调停社会矛盾,伸张公平,分配利益,协助解决社会问题 2、经济发展方面 促进发展和争取利益的过程,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复兴.宣传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而带来对城市经济、文化复兴的作用。城市设计在创造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环境品质的同时,带来城市经济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振兴本地区经济发展,通过精心的城市设计,创造舒适、优美的城市生活环境,带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54,3、文化方面 提供公众文化和个性特色的展示舞台,为人们提供体验文化生活的场所,延续和传承城市和地域文化。4、行政机制方面 城市设计作为运行管理的过程,可以担当城市各项标准的维护者,并提供解决设计问题的专业基础.5、工程技术方面 可以提供解决城市问题的技术手段,设计和创造出美好宜人的城市空间。,55,六、城市设计的范畴及要素,城市设计的范畴(研究范围):l物质形态:是专业技术发挥作用的范围。城市设计针对的范畴包括建筑、空间、人类活动以及其间的关系。物质空间的规模包括构成城市的各种空间尺度,性质上包括不同程度的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功能要素也是城市设计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l社会文化:是城市设计关注的精神层面的范畴。城市设计针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精神文化需求和人类活动,构造潜在的公共原则、社会意识和文化目标。,56,除了物质空间,促进社会文化活动的繁荣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很多人把社会文化活动列为城市设计所关心的范畴。l管理机制:是城市设计目标得以长期保障的机制。城市设计针对的范围包括城市设计组织管理机制、法律机制、财政机制等。l城市设计的三大要素:城市设计的要素有形式要素、功能要素和社会要素,这些都是组成城市设计要素的必要方面。,57,城市设计要素的五个主要方面,功能形式要素(1)空间使用体系 包括三维的功能布局和使用的强度(2)交通空间体系 包括车行交通、轨道交通、步行交通、停车、换乘等(3)公共空间体系 包括广场/公共绿地/滨水空间/步行街/二层步行系统/地下公共空间/室内公共空间等(4)空间景观体系 包括空间结构、城市轮廓线、高度控制、地形塑造、建筑形式、地标、对景、城市或区域入口处理.(5)自然历史资源空间体系 自然资源包括自然山体,自然水体和自然林木等,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建筑/历史场所和历史街区等.,58,七、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中外城镇的古代城市设计,无论其形成途径异同,但都隐含着按某种设计理想作为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痕迹,而在城市环境的塑造和形成中,城市设计起到了关键而具体的指导作用。19世纪,第一代城市设计:法国巴黎改建 美国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注重物质环境和形态美学的理念,59,20世纪初,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开始结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容,开始考虑城市的综合问题,尊重人的精神要求,注重生活环境品质及城市资源的共享性。1950年 致力于场所性、地域性和人性化 1960年 生态准则开始对城市设计产生持续性影响 1992年 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环境伦理准则成为 共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签署里约宣言),60,因此,现代城市设计在对象范围、工作内容、设计方法乃至指导思想上有了新的发展。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设计者考虑的不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和美学效果。而是以“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的复合评价标准为准绳,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间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最终达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与景观之目的,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在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61,道萨迪亚斯(Doxiadis)人类聚居学沙里宁“有机疏散”主张拉波波特(Rapoport)城市形态人文属性希列尔(Hillier)(英国伦敦大学)空间句法罗西(Rossi)(意大利建筑师)、克莱尔兄弟(R.L.Krier)(卢森堡建筑师)空间形态类型学莫里斯城市发展研究科斯塔夫(Kostof)(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分校)城市形态研究(国际领先)杨.盖尔(Jan Gehl)城市公共空间研究,62,空间句法是关于空间与社会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其核心观点是空间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背景,而是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一部分。于1970年代由英国伦敦大学巴格特建筑学院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首先提出,如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成熟的方法论、以及专门的空间分析软件技术。其主要思想:个体空间元素不能完全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而整体性的空间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才是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空间因素,才是影响并决定社会经济现象的因素。这种空间分析方法常用于建筑与城市,跨越不同尺度,从单独建筑,到城市一片地区、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区域等。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描述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语言,其基本思想是对空间进行尺度划分和空间分割,分析其复杂的关系。空间句法中所指的空间,不仅仅是欧氏几何所描述的可用数学方法来量测的对象,而且描述空间之间的拓扑、几何、实际距离等关系。它不仅关注局部的空间可达性,而且强调整体的空间通达性和关联性。,63,在实践方面:培根(E.Bacon)“设计结构”理念 麦克哈格(L.McHarg)“设计结合自然”思想 美国以纽约、费城和旧金山为代表的城市设计审议程序和实施体质研究方法较为领先,并影响了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在具体发展方向和科学问题方面,主要包括:(1)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讨论城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2)基于全球环境变迁而考虑的绿色城市设计(Green Urban Design)(3)城镇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关注对城市特色、城市建筑一体化、城市活力等的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拓展、城市设计运作管理机制以及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优化。(4)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城市设计操作过程科学性的改善。(5)基于新型人环境资源关系的“理想城市”的模式的追求和探索。,64,八、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1980年以来,我国建筑专业领域开始逐步从单一建筑概念走向了对包括建筑在内的城市环境的考虑,而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结合正是其中的重要内涵。19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开始引入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和思想。1980年代末,“广义建筑学”及“城镇建筑学”概念的提出和其后的认识与实践发展,在一个侧面昭示着城市设计在中国发展的走向。国内较大规模和较为普遍的城市设计实践研究则出现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一个时期的广场热、步行街热、公园绿地热等反映了中国这一城市发展阶段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场所设计的重视。,65,我国建筑教育中的城市设计课程将手始于1980年代,当时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对城市设计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建设部派遣专门人员赴美进修学习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方向的课程内容和设置亦以此为起点有所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各地还很不平衡,认识程度和专业理解也有差距,同时还与现行规划和建设管理体制存在深刻的矛盾。总体看,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城市空间环境提出了规模乃至质量上的更高要求。城市设计在中国城市建设实践和管理中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