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与中外交流.ppt
岭南园林与中外文化交流,提纲,一、岭南园林与中国园林文化的西传二、西方造园艺术对岭南园林的影响三、开风气之先的近代岭南园林结束语,园林及岭南园林的内涵,园林和宫殿(包括神的宫殿庙宇),历来是文化集萃的场所,文化的交流也常在这里发生。岭南,作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最早的交汇地之一,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而生于兹,长于兹的岭南园林,就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担负起中外文化交流先驱的使命。,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高雅的意境和杰出的水平,其风格与同时代的欧洲造园艺术迥然不同。中国造园艺术曾对欧洲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这种文化出口,特别是其早期,主要发生在岭南地区。反之,鸦片战争以前的岭南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又是外国园林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久而久之,岭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多样化的外国,特别是西方园林文化的痕迹。,一、岭南园林与中国园林文化的西传,明末清初,主要还是中国园林的西传。这是因为,当时西方园林的强点(古典主义的规则式园林)在中国缺少生存的土壤,而中国园林的自然式特点却符合了欧洲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是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腐朽充分暴露,形势才演变成西方现代园林(主要是公园)大规模向中国输出。,1、欧洲园林艺术的传统 欧洲的造园艺术在罗马时代有过一段光辉的历史。但在漫长的中世纪,除了在受穆斯林影响的比利牛斯半岛南部以外,园林基本上是不发达的。,罗马皇帝哈德良的别墅,直到进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又称意大利台地园)的出现,使欧洲的造园艺术再度振兴。意大利台地园的主要特征是:核心为庭园,周围是自然的森林,二者之间有树坛(Basco,即在方块型地面上成行列种植的树木)过渡。庭园被放在沿山坡一侧的一系列台地上,规模不大,采取几何式布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主要建筑物常常放在构图的中心位置上。这种意大利式园林,凭藉着文艺复兴文化的传播,影响很快遍及法、英等欧洲国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路易十四的时代,君主集权制发展到顶峰,文化中形成了古典主义潮流。法国的造园建筑师们大大发展了意大利式的造园艺术,形成了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早期的法国花园,古典主义花园的基本格局仍从意大利式脱胎而来,即花园保持对称的几何式布局。其重要的变化是花园被放在平原上,而且规模非常巨大,所以又称宏伟性园林。它大大突出和强化了中轴线:宫殿踞于花园中轴线的起点,其它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象等沿着中轴线延伸下去,形成非常深远的透视线,所以又称透视线性园林。这里一切都非常工整、明晰、严谨,符合路易十四心目中以国王为首的整个封建制度国家的形象。,凡尔赛总平面图,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代表作品是凡尔赛宫园(Versailles,主体工程在1662-1690年间进行)。这种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很快传遍英、奥、德、俄等国,成了欧洲宫庭造园艺术的正宗。,2、岭南园林和中国园林文化的西传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全海航路自十六世纪起被开通,海上贸易日益发展,欧洲有越来越多的商人和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一般的路线是先到澳门和广州,商人们就在这里作生意,而耶稣会士则设法北上进京。在广州和北京,他们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发展水平相当高的东方文化。起初,他们以审慎的态度进行着研究和侦察,随着对这种文化认识的深入,他们被震撼了,既带着猎奇,又怀着敬意,一篇又一篇报告、书札被寄回欧洲并出版,向欧洲介绍这片古老大地上的文明。于是,“中国热”在一个多世纪中席卷了欧洲,其中也包括了与欧洲传统作法完全不同的中国造园艺术。,欧洲人初闻中国园林,大概始于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3?)。在马可波罗之后,差不多沉寂了三百年,欧洲人描绘中国的笔才又被人们拿起,其中有许多关于园林的内容出自耶稣会士们的手。因为在十七和十八世纪的欧洲,能够真正深入到中国内地(特别是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是耶稣会士。他们富有文化修养,不仅从商业角度,而且更注意从文化角度观察中国,所以成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出色媒介。,长期担任英国宫廷建筑师和总建筑师的詹伯斯爵士(Sir William Chambers,1723-96)年轻时曾由瑞典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随商船到过广州,看到并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建筑和园林的资料,同时还向一个叫Lepqua(李华?)的中国画家讨教过造园艺术。他还出版了两本介绍中国建筑和园林的书,即论东方的造园(Essay on Oriental Gardening),1772年出版;和中国建筑、家俱、服装和餐具的设计(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Furnitures,Dresses,Machines,and Utensils),1757年出版。,1757-63年间,他替肯德公爵(Duke of Kent,1750-1759)主持了丘园(Kew Garden,皇家植物园)的设计,在丘园的一角设计了一个中国园。丘园是英国图画式花园的代表,詹伯斯先是在丘园的一角采用了一些中国式的造园题材和手法改造地形,挖湖叠山,将一块“地势低平,毫无景色可言,既没有森林,也没有水”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很美的花园,是后(1761年),詹伯斯又在园中建了一座高达一百六十英尺的中国砖塔,八角十层,立面很像广州的琶洲塔,但底层加了一座阁子。,丘园的建造是成功的,以后多次在不同的书中被提及,并给以很高的评价。如德国艺术评论家、基尔(Kiel)大学的美学教授汉什菲尔特(C.S.E.Hirschfeld)写道:“外国所有花园里,近来没有别的花园象中国花园或者被称为中国式的花园那样受到重视的了。它不仅成了爱慕的对象,而且成了模仿的对象”。,18世纪欧洲人设想的中国园林,1763年,詹伯斯把丘园里这些建筑物的平、立、剖面图汇编出版。1771年,瑞典国王见到此书后,大为赞赏,并封詹伯斯为骑士,授北极星勋章。确实,詹伯斯在丘园的创造,一时引起竟相模仿中国式花园的新高潮,一些王公贵族,富商巨贾纷纷出资新建花园,或改造原有花园,兴起一股仿建中国式花园的热潮。,清道光年间,广州荔枝湾有一家私家园林海山仙馆,享有“南粤之冠”的美誉。据美国威廉亨特所著的旧中国杂记一书记载:“外国朋友认为,得到许可到潘启官在泮塘(PUNTONG)的美丽住宅去游玩和野餐是一种宠遇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外国使节与政府高级官员、甚至与钦差大臣之间的会晤,也常常假座这里进行。,油画海山仙馆,1999年年底,笔者在参观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澳门历史文化展时,曾看到两幅葡萄牙人于清道光年间画的油画。一幅画的是北京故宫午门,另一幅画的是北京某官府的私家花园,两幅画都大有失真之处。威严的午门上添加了高高的翘角和许多花梢的脊饰,而那座官府花园充满了岭南私家园林的高敞、玲珑和秀丽,显然是作者或者根本没有去过北京,或者虽去过北京,见过午门和官府花园,但当时没有机会写生,以后才根据记忆,又添加了自已比较熟悉的岭南园林的一些因素后产生的作品。,来华商人和传教的耶稣会士们对中国园林的介绍,大多只能限于他们在华留居活动时,对某一类型的中国园林耳闻目睹后所得到的表面感觉和认识,因此难免零碎和肤浅,甚至会出现失真。但是对于欧洲来说,这些文字介绍,加上瓷器、漆器、绘画、美术品、工艺品上所表现出的中国园林形象,实有耳目为之一新的震撼感觉,首先引起了欧洲文化界人士,尤其是诗人、散文家、画家、雕塑家们的兴趣和关注。在十七至十八世纪之际,中国的造园艺术从观念到形式和手法,深深地影响了欧洲,使之改造或新建成了一批中国式花园,在欧洲大地上形成一股中国园林热。,3、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和表现中国的造园艺术虽然首先是由法国传教士介绍到欧洲,但最早却是在英国发生实际影响。究其原因,在于文化传播离不开接受国本土文化的呼应,需要有适宜的生长土壤。在英国,唯理主义哲学和古典主义文化的根子都比法国浅,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又比其它国家快,所以在十六世纪末,英国哲学里出现了经验主义。,同唯理主义相反,经验主义把感性认识的积累和归纳当作人类认识的基础。一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精英,如杰出的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1680-74),画家洛兰(Claude Lorrain,1600-82)和罗莎(Salvator Rosa,十七世纪上半叶)等,都在自已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情趣和爱好,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热爱自然的传统。,从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英国人是在17世纪的三十年代末初次试图进入广州的大门而未果,此后即逢清初的海禁。1712年6月,英国的现实主义散文家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在他主编的杂志观察家(The Spectator)上,针对人工气太重的欧洲花园,大肆赞美中国的花园。他说“中国人讥笑我们的种树方法,必以界限来整列划分;因为他们以为植树平行而一律,一般人都能做到,但直则无姿,不能见巧。他们欲显出此类性质的工作底天才,往往放弃规则法则而不用。”,英国风景园-斯托海德,英国园林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作前后两个阶段:一是前期的“风景园”(Landscape Garden)。简单地说,风景园就是模样象英国牧场风光的园林。,另一个是发展到后期出现的所谓“图画式园”(Picturesque Garden)。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图画式花园是在风景园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的造园要素,表现在园中有中国式样的叠石假山,有岸线曲折的小溪小湖,湖中分布着小岛或石矶,水上架起拱形石桥,更多的是再建造一些中国式的亭、阁、桥、榭、塔等,而道路就在这些假山、树丛、湖泊和亭榭中弯来绕去,使得整个景色掩映曲折。这种园林后来又被称为“英中式花园”(EnglishChinese garden)。,法国巴加特尔花园的“中国式”小丘、小路和亭子,德国哲学家康德也很关注风景式庭园。他在三大批评书的最后一本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1790)的“艺术分类”中,曾就庭园作过敏锐的分析:“作为造型艺术的第二类的绘画艺术是以技术来表现观念与感观相结合的假象的,我则想把它分为美化自然的艺术和配合自然产物的艺术。前者就是绘画;后者就是造园术。总之,绘画仅是给与立体空间的假象,而造园术则是给与真实的立体空间。造园术则不外乎是使用各种各样的景物(草、花卉、灌木、乔木、池、小山岗和山谷等)来装饰大地,这与自然装饰大地一样,所不同的是,它的配置要符合一定的意义。”,康德之所以如此看待造园,是由于当时的德国也流行自然式庭园的缘故。如著名的沃利兹园(Woerlitz)、威廉高地园(Wilhelmshohe)、奥兰宁保园(Oranienbaum)等,巴伐利亚的路易二世甚至曾想仿造一个圆明园。当时竟相模仿建造中英式园的热潮正如汉什菲尔特的描述:“在世界各地的花园中,其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曾被引人入胜的描摹,莫过于中国的花园。今人建造花园,不是依照他本人的观念,或者根据比较旧有更好的风趣,而只问是不是中国式或中英式。”尽管其他国家的图画式园林比起英国来说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但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大陆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和抹煞。,随着英殖民帝国在世界的扩张,也把风景式园林带到了世界各地。由于风景园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比起西方古典主义园林低很多,于是带来了一个英国人始料未及的效果:使城市建造大批的公共绿地比较容易。这在客观上为现代新型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设想,如果当初欧洲的殖民主义者是带着古典主义园林向全世界推销,那么现代的许多城市结构不会是目前这个样子,其城市绿地面积会小许多,这就会给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型城市造成更大的困难,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说,在这个对于全世界有着重大意义的问题上,中国园林是有其值得自傲的功劳和贡献的。,二、西方造园艺术对岭南园林的影响,1983年在南越王墓出土的一批独具西亚特色的器物,向人们提出了岭南与西亚甚至欧洲早期交流这一课题。其中的石建筑遗存被推测为岭南地区与西方园林文化早期交流的产物。因为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中国的木构和欧洲、西亚等地的石构迥然不同,一木一石成了东西方文化在园林建筑上的上分野。,南越王宫御园遗址:曲溪、石板桥和汀步,唐代,广东“雄蕃夷之宝货,冠吴越之繁华”,进入了历史上空前发达时期。以大食、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为主的胡商蕃客,“结好于广州,自是商人立户,迄宋不绝。诡服殊音,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图为广州光塔寺,明末,在澳门出现了葡萄牙人修建的欧式教堂和居宅。之后,广州出现了十三行商“夷馆”,俗称“洋馆”,“有若洋画”,也有在馆前空地栽花种草,围以栅栏,成为最早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一批带花园的“西洋楼”。,鸦片战争后,岭南地区一直保持着“得风气之先”的态势,这其中也包括了建筑与园林文化。如在广州沙面租界集中了数以百计的各类西式园林与建筑,包括领事馆、银行、洋行、教堂、学校等,其形式有新古典式、券廊式、仿哥特式等;在侨乡,侨胞们回乡建屋,引进侨居国的建筑风格,采用西方装饰手法和装饰材料,使得岭南近代私家园林建筑也更多地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1、广东四大名园中的西方造园要素清代,广东四大名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东莞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佛山的梁园)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亦是表现中西文化交融渗透的精品。,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四大名园的建筑都使用了进口的套色玻璃。套色玻璃是色玻璃中最常用的一种,余荫山房的深柳堂、可园的双清室(亚字厅)、清晖园的小姐楼、梁园的群星草堂等众多的园内建筑个体都使用了西式进口的套色玻璃和古色古香的满洲窗,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典范。中国自古就称玻璃为“西国之宝”,如同西方人称陶瓷为CHINA。套色玻璃的使用,是岭南园林所运用的独特园景套色手法,在同时期的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文人园中是少见的。,番禺瑜园满洲窗,四大名园中还有很多建筑小品、建筑构件及建筑雕饰装修都运用了西方的手法。如余荫山房深柳堂前廊伸出西式铁铸通花花檐。清晖园一批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了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巴洛克柱头等。东莞可园、余荫山房和清晖园的部分构件中还使用了进口的百页窗扇。再如小姐楼运用了西式花瓶状栏杆,也是明显的实例。可见,善于吸收外来建筑材料、技术和工艺于一身,融中西混合的装修装饰手法于一体,已成为近代岭南私家庭园的一大特色。,番禺余荫山房的西洋建筑元素,2、侨乡园林中西交汇的园艺奇葩著名的五邑侨乡是指以今广东省江门市为中心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市,俗称“江门五邑”。因为对外交往开展得早而且频繁,使当地民众具有较为开放的观念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心态,造屋既有中国硬山顶式、歇山式,也有哥特式、德国堡垒式、土耳其伊斯兰式、意大利罗马式等。往往是洋房的外表,里面则雕梁画栋、扁额门联、洞门影壁、砖雕瓦雕、栏杆假山,室内陈设既有壁炉、沙发,也有博古架、落地罩、碧纱橱、园光景、雕花床罩等,使侨乡大地像个世界园林建筑博览会。,立园湴楼,位于别墅区之西的大花园区,以“立园”大木牌坊和“身修立本”大牌楼为轴心进行布局,有“井”字形花圃,和米黄色混凝土格栅式建筑,称为鸟笼。,大花园西南隅有塔式别墅,称“毓培”。大花园四周为曲径回廊,混凝土地下室有暗道与外相通。图为“毓培”别墅。,在粤东园林中,潮阳棉城镇的西园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宣统元年(1909)建成,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西园的平面布局不同于传统造园,大门西向,进门就是开阔的水池,遥相对应入口的是一座重檐六角亭。左侧是居住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外廊式,进深较大,中间楼梯间用天顶采光,正面装饰多立克式叠柱,这是西园大胆汲取西方园林建筑手法的成功之笔。,亭右侧绕过直廊书斋就是庭园,庭园有楼阁、山水、桥亭。假山用珊瑚石和英石混合砌筑,仿海岛景色,布出悬崖峭壁,弯曲堤岸,幽深海水。山下水底设水晶宫,属半地下室,从水晶宫透过玻璃可仰望景致。水晶宫另有小道蜿蜒,由螺旋梯登上山峰至圆亭,造型新奇,明显受到西方建筑手法影响。,三、开风气之先的近代岭南园林,进入近代的岭南,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园林建筑上不断开风气之先,再次成为近代中国园林艺术向西方学习的领头羊,其多种表现形式的载体有陵园、校园、公园等。,1、陵园的代表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广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椐地。为使先烈们的煌煌业绩流芳百世,镌刻青史,今人修建了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园林。陵园风格,大都是采用了西方巴洛克风格,或仿罗马凯旋门,或建纪功柱,庄严肃穆,气势雄伟。,典型的有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无论从整体平面布局,还是从局部建筑构件,都深深打上了西方巴洛克(BAROQUE)建筑风格的烙印,如采用大孤度的曲线与曲面,断折的檐部与山花,柱子的疏密排列来助长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喜用大面积的壁画与姿态造作的雕像来制造脱离现实的感觉等等。主要建筑物沿中轴线排列,从正门的花岗石牌楼、泮池和石拱桥、潘达微墓、邓仲元墓等烈士陵墓,黄花亭、到七十二烈士墓,主要建筑物都是沿长达230余米的墓道为主体的中轴线排列,利用透视的幻觉与增加层次来夸大距离之深远或探前。,正门的巨形牌楼为中轴线的起点,是仿古罗马纪念性建筑凯旋门风格而建,门额上镌刻着孙中山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轴线的终点为七十二烈士墓,墓后是纪功坊,顶层中间用72块长方形石块砌成山形,顶端立一自由女神石雕像,象征着七十二烈士为自由和民主而英勇献身。此外,陵园内的一些亭式建筑形式也深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黄花岗墓碑与记功坊,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位于先烈路沙河顶,民国21年(1932)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2年1月28日在淞沪抗日中牺牲的将士而建,占地约5万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仿罗马凯旋门和纪功柱,气势雄伟。坟园入口处是花岗岩石砌筑的仿罗马凯旋门建筑,门额正面镌刻着林森题写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故园”,背面是宋子文书“碧血丹心”。,坟园主体建筑是高约20米的花岗石砌筑的巴洛克风格的半圆形柱廊。半圆形柱廊由12对石柱组成,两端为门亭。左亭墙有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右亭墙有胡汉民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在柱廊前的中央,耸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花岗石纪功柱。纪功柱也是古罗马纪念性建筑物的一种。纪功柱正南方是一方形花岗石筑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东侧和西南角分别为公墓坟地,安葬着阵亡将士的忠骨。坟园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受破坏,后几经修葺,辟为陵园。,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纪念园,2、闪烁着西方园林建筑特色的岭南校园岭南大学校园故址在今新港西路中山大学校园内。其历史可追溯至光绪十四年(1887)有美国牧师哈巴创办的格致书院,是广州成立较早的教会学校,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初试地。光绪二十六年(1899)迁至澳门,更名为岭南学堂。光绪三十年(1903)迁至今址康乐村。民国元年(1912)易名为岭南学校,到1916年改称岭南文理科大学,即岭南大学。,1927年,岭南大学由中国收回自办,宣布岭南大学为私立国际性基督教学校。1952年与中山大学合并,沿用中山大学校名。岭南大学校园的总体规划深受美国早期校园规划模式的影响,校园主轴线贯通南北,并在此中轴线上设置孙中山像等较具特色的、颇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三块大草坪联成一片,让人倍感满眼是绿,宛如置身于绿色海洋。功能分区明确,教学区集中在校园中心,教师住宅置于西南区和东南区,学生宿舍设在东北区。综观岭南大学的总体布局、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及装饰,不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简单模仿,而是拿西方建筑之特色为我所用,融中西建筑形式为一体。,此外,广州的培正中学、师范学堂,中山市的中山纪念图书馆,新会的景堂图书馆、台山的瑞芬中学和台山第一中学等一些园林式学校、图书馆等,其建筑材料、建筑手法及建筑局部构件的处理都或多或少地吸收借鉴了西方建筑的特色,这里不再赘述。,3、西方的现代园林-公园,首先在广州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后在西方出现的公园,最早在中国的出现是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的法国花园和美国花园。,辛亥革命后,是孙中山先生倡议修建了“第一公园”,后改名为“中央公园”,1966年又更名为人民公园。从隋朝到清末,这里一直是地方官府衙门所在地。1917年根据孙中山建议辟为公园,由一个留法的工程师设计。该园平面完全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几何对称式,以一个爱奥尼柱式的亭子为中心,干道两侧是整齐的行道树。现在,这里是一片完全开放的城市绿地,非常受市民的欢迎。,广州沙面公园,沙面公园,位于荔湾区沙面街,面积1.64公顷,南临珠江白鹅潭。1996年,广州沙面和上海外滩同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与外滩雄伟的高楼巨厦相比,沙面则是一派景园风光。滨江设公园带,面向开阔的白鹅潭,水天一色,造成“沙面虽小,天地很大”的景观局面;滨水景观空间向居民开放,这种源于西方的土地利用模式反映了近现代民主意识和公益观念。,结束语,岭南园林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三大园林体系之一,与北京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鼎足而立,其根本魅力就在于它的开放兼容性,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只有如此,面对异质异地文化,才能以开阔的胸襟、博大的气魄,接纳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文化,形成兼容并蓄、多元共存的局面。,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开放兼容、多元并蓄的文化特性支持下,岭南园林才能在开放改革的大潮中走出国门,再展风采。如重建在广州兰圃里的芳华园,是代表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性园艺展览的中国园。于1983年10月在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市建成,面积540平方米。,该园按岭南传统造园手法,以水体为中心,四周布置园林,建筑融于绿化之中。在有限的空间里,层次分明,深远有序,突出明朗、轻巧、淡雅的岭南特色。在慕尼黑国际园艺展览会上荣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园艺中心协会授予“民族园林”金质大奖章。,芳华园,另一座谊园,是1988年广州市园林局应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邀请,建于澳大利亚悉尼,面积1.03公顷。园内的景区建有:清阴厅、迎芬小院、熙寿堂、涵碧亭、荷香水榭、圆亭、竹石山房、读泉小筑、梨香荔影、漱玉亭、澄观阁、回青、瑞舫、一瓯春等,是颇具中国岭南特色的庭园小品。,悉尼谊园,时至今日,处于新世纪的岭南园林,将继续秉承“开放兼容、多元并蓄”文化个性、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地域风格,不断汲取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营养,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经世致用、务实求变、与时俱进,再立中外文化交流互动之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