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第九~十八章.ppt
,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第九十八章,2,第九章 能效管理,第一节 用能设备管理(主要对象)第二节 节能监测(主要工具)第三节 能量平衡(主要工具)第四节 能源审计(主要工具)第五节 能效对标(核心环节),3,第一节 用能设备管理,按利用能源的种类分类分为用电、热设备;水能、风能、太阳能、沼气发酵、农村生物质燃气设备等。,用能设备指所有转化、传输和利用能源,从而实现其自身功能的设备总称。,按设备用途分类分为供配电、电拖动、电解电镀、电加热、供热、火焰加热、蒸煮设备等。,一、用能设备概述,5,二、用能设备的管理制度,(一)依据节约能源法第十三条: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强制性的用能产品、设备能源效率标准和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二)加强用能设备制度管理的必要性保证用能单位生产正常进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发展。实施用能设备监理(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调试),保障用能设备质量和性能。,二、用能设备的管理制度,(三)几种通用的管理制度 质量控制体系 使用和维护保养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 点检和巡检制度 能效对标管理制度 经济运行管理制度,监测管理制度:掌握设备性能、运行状况、技术指标等,为管理和技术改造提供科学依据。,二、用能设备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体系:减少事故率和维修率,保障用能单位正常生产。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管理用能设备的组织机构,全面管理保障用能设备,确保其安全高效运行。制度体系及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各种用能设备质量管理制度,形成制度体系和约束机制。,二、用能设备的管理制度,使用和维护保养制度:使用能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使用规程操作规程、技术状况的管理、润滑管理和运行动态管理等。维护规程维修和保养规程、缺陷的处理等。规程的贯彻利用相应的制度监督、督促用能设备使用规程和维护规程的落实。,二、用能设备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担负着设备技术资料的记收集、记录、填写、积累、整理、鉴定、归档、统计、提供利用的任务。,能效对标管理制度:按照用能设备能效限定值和能效等级,针对用能设备运行的各自特点,制定出各自的经济运行标准,并检测判定是否达标。,二、用能设备的管理制度,点检和巡检管理制度: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尽早发现、判断故障隐患的范围和内容,编制检修计划、备品备件供应计划等,指导用能设备检修。点检通过人的感官或简单的工具以及精密的检测仪器,检查用能设备有无异状。巡检对用能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巡回检查。,二、用能设备的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管理制度:在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技术改造、遵守规程和提高操作人员素质等办法,实现用能设备运行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基础管理制度 工艺管理制度 节能改造管理制度 节能监测管理制度 能效管理制度,二、用能设备的管理制度,二、用能设备的管理制度,必须借助各种激励措施狠抓落实,切实起到管理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管理制度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必须进行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后及时修改补充,使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以达到提升管理、节能降耗的目的。,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用能设备共性的经济运行要求中的共性部分:设备选型:选择符合经济运行要求的高效设备。如属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应及时更换;辅助设备应匹配。运行管理制度:应建立运行管理、维护、检修等制度。计量仪表配备:能够监控设备主要运行参数。,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运行记录:定时记录主要运行参数,应有完善的设备档案和原始资料。运行人员:加强人员经济运行培训和考核。运行负荷:不宜经常或长时间低负荷运行,不应超负荷运行。如锅炉负荷不宜低于80%。监测:在线监测或使用便携式仪表对重要的运行参数和经济运行指标进行监测。,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一)锅炉经济运行要求(P72页)做好锅炉水质处理。锅炉及其附属设备和热力管道的保温符合要求。受热面烟气侧定时清灰,保持清洁。及时调整燃烧工况,燃用设计或相近的燃料。经常对锅炉燃料供应、烟风、汽水系统、仪表、阀门及保温结构等进行检查,确保其严密、完好。,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一)锅炉经济运行技术指标 工业锅炉经济运行的综合评判分三个运行级别,三级运行为达到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指标值涵盖:锅炉运行热效率、排烟温度、灰渣可燃物含量、排烟处过量空气系数。综合评判见(P72页)表9.1-1。,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二)热电联产机组经济运行要求(P72页)凝汽式和抽凝式汽机的真空度和热耗率以及背压式机组负荷率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定期对热电联产机组的主汽温度、再热汽温度、给水温度、主汽压力、汽轮机真空系统严密性、凝汽器端差等运行指标进行检测,计算机组负荷率等考核指标。,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二)热电联产机组经济运行指标热电联产机组经济运行按照热效率和热电比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等级。,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三)供热管网和用热设备经济运行(P73页)供热管网和用热设备的管理包括供热系统的管理、保温管理、疏水阀管理、凝结水及余热回收管理、人员设置管理、施工改造管理、等级评定管理和节能监测管理。,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三)供热管网和用热设备经济运行要求应有完整的热力系统图。供用热系统不应有可见的漏水或漏汽现象;供热管沟内不应有积水;蒸煮设备应加盖或罩。蒸汽供热管网和采用蒸汽间接加热设备应安装合格的疏水阀,并对凝结水进行回收。,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三)供热管网和用热设备经济运行等级评定考核指标 供用热系统等级评定考核分三个等级。指标值涵盖:水处理平均排污率、保温完好率、保温管道效率、疏水阀配置率、疏水阀完好率、凝结水回收率。等级评定考核指标见(P73页)表9.1-2。,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四)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要求(P74页)根据调速范围、效率、对转矩的影响及长期经济效益等因素,选择合理的调速方式和电动机。根据电动机容量大小与运行方式合理实施功率因数的就地补偿,补偿后功率因数不低于0.9。对多台并联或串联运行的系统,按照系统效率最高的原则分配电动机的负荷或安排机组的启停。,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四)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指标 电动机综合效率额定综合效率,经济。60%额定综合效率电动机综合效率额定综合效率,基本合理。电动机综合效率60%额定综合效率,不经济。,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五)风机经济运行要求流量变化幅度在20%以内,对离心风机应采用进口导叶调节方式,对轴流风机应采用改变动、静叶片安装角的调节方式。应减少风管泄漏率,一般送、排风机风管泄露率应控制在10%以内。其他经济运行要求见P74P75。,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六)水泵经济运行要求多台机组时,采用高效泵类承担基本负荷。压力、流量变化较大或运行时间较长的系统,采用调速装置。管网系统设计与安装时,减少管网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损失。其他经济运行要求见P75。,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六)风机、水泵经济运行指标 实测风机(水泵)机组运行效率与机组额定效率的比值,比值0.85,机组运行经济。比值在0.700.85,机组运行合理。比值0.7,机组运行不经济。,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七)空气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要求 对多台空压机的系统,低负荷运行的空压机不应超过两台。负荷变化幅度较大或变化频繁的系统,采用适当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合理安排负荷;采用机组联控调节运行;采用变频、变容等技术措施。减少系统泄漏。其他经济运行要求见P76。,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七)空气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指标容积式空气压缩机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规定了节能评价值和能效限定值。在压力和流量满负荷条件下,机组运行:实测比功率节能评价值,经济。实测比功率能效限定值,合理。实测比功率能效限定值,不经济。,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八)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一用一备变压器,选择技术特性优的变压器运行,技术特性洌的变压器备用。并列运行变压器,可按并列运行变压器短路阻抗相近和短路阻抗相差较大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计算经济运行方式。按综合功率确定变压器经济运行区。,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八)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要求 根据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负载变化情况,确定经济运行方案,并经常分析。容量大、间断使用的电气设备,应避开变压器高峰负载时间运行。安装无功补偿设备,合理提高负载功率因数。其他经济运行要求见P77。,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达到能效标准规定的节能评价值,经济运行管理符合要求,运行在最佳经济运行区,变压器运行经济。运行在经济运行区,变压器运行合理。,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未达到节能评价值,或运行在非经济运行区,变压器运行不经济。,(八)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指标,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九)空气调节系统经济运行要求间歇运行的热冷源设备,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运行时间。冷热源设备、冷却塔优化运行。空调水系统、空调风系统经济运行。具体经济运行要求见P78P79。经济运行指标系统较为复杂,参照标准GB/T17981。,本节知识要点,了解用能设备执行制度管理的依据和必要性。理解用能设备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用能设备通用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掌握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掌握其经济运行要求和各项经济运行指标以及监控运行指标的方法(通过在线仪表监控和监测仪表)。,1,1,第二节 节能监测,36,一、概述,1,1,(一)概念:节能监测指依据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的法规(或行业、地方规定)和标准,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测试和评价工作。,(二)依据:节能监测遵照节能监测技术通则标准和相关设备节能监测标准执行。,37,一、概述,1,1,(三)节能监测的目的以法律手段调节能源开发、输送、加工转换、分配使用、回收和管理等各方面关系。保证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促进社会和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38,一、概述,1,1,(四)节能监测与检测的区别与相同点节能监测是行政执法活动(政府委托、政府出资、出具监测报告和通报)节能检测是第三方公正行为(双方签订检测合同、费用协商、出具检测报告、数据不公开)节能监测和节能检测所采用的测试依据是一样的,均按相应国家或地方监测或测试标准进行。,39,一、概述,1,1,(五)节能监测的方式由监测机构进行现场监测由用能单位在监测机构的监督、指导下进行自检,经监测机构检验符合监测要求的,监测机构予以确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作出结论。,40,一、概述,1,1,(六)节能监测的内容用能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运行状况能源转换、输配与利用系统的配置与运行效率用能工艺和操作技术用能单位能源管理技术状况能源利用的效果供能质量与用能品种,41,一、概述,1,1,(七)节能监测的技术条件1监测应在生产正常,设备运行工况稳定条件下进行,测试工作要与生产过程相适应。2监测应按照与监测相关的国家标准进行。尚未制定出国家标准的监测项目,可按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进行监测。,42,一、概述,1,1,3监测过程所用的时间,应根据监测项目的技术要求确定。4定期监测周期为13年,不定期监测时间间隔根据被监测对象的用能特点确定。5监测用的仪表、器具,其准确度应保证所测结果具有可靠性,测试误差应在被监测项目的相关标准所规定的允许范围以内。,43,一、概述,1,1,(八)节能监测的检查项目1节能监测测试前应进行节能监测检查项目的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节能监测测试。设备是否完好;传动装置是否完好;设备与辅机是否匹配;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有无泄漏;供热、气系统布局是否合理;运行记录是否符合要求等。,44,一、概述,1,1,2对节能监测测试复杂、测试周期较长、标准或规范规定测试时间间隔长的项目,可以不列为节能监测的直接测试控制指标而列为节能监测的检查项目。设备新安装、大修、技术改造后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出具测试报告,如锅炉热效率、可比单位燃耗、空压机组测试报告等。,45,一、概述,1,1,3保证被监测设备或系统能正常生产运行的项目(包括符合安全要求的项目)应列为节能监测的检查项目。锅炉水质是否符合要求;运行负荷是否太低;是否根据负荷合理调整运行参数;风机、泵类是否流量调节方式是否节能;就地无功补偿等节电措施的采用等。,46,一、概述,1,1,4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有明确要求的项目应被列为节能监测的检查项目。是否为淘汰落后设备或工艺;操作人员是否经过经济运行培训;计量仪表的配置和检定是否满足要求;保温材料是否符合要求;是否符合经济运行要求。,47,二、主要用能设备的节能监测,1.燃煤工业锅炉2.电站锅炉3.热电联产机组4.火焰加热炉5.工业电热设备6.供配电系统,7.电动机8.风机机组与管网系统9.泵类及液体输送系统10.空气压缩机组及供气系统,二、主要用能设备的节能监测,测试方法:按相关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进行;检查项目:按照前述四种类型的项目展开;测试项目: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能反映被监测对象的实际运行状况和能源利用状况,同时又便于现场直接测试。考核合格指标:国家标准、行业、地方规定具体内容详见教材P83P93。,三、重点工序能耗监测,(一)监测依据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用能设备能量测试导则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国家、省公布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三、重点工序能耗监测,(二)监测检查项目重点工序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重点工序仪表配备齐全完好并在检定周期内;运行操作人员应经安全节能培训;应根据生产需求合理调整运行参数,数据记录应准确完整。,三、重点工序能耗监测,(三)监测测试项目重点工序能耗;合格产品产量;合格产品单耗。,(四)监测测试方法重点工序能耗测试:测试期供给重点工序能源总量(标准煤)与重点工序能源输出(标准煤)的差值作为重点工序能耗。,三、重点工序能耗监测,满足节能监测的技术条件的要求。合格产品产量测试:与重点工序能耗在同一测试期内,计量出合格产品的产量。合格产品单耗计算:重点工序能耗与合格产品产量的比值。表达式为:ED=E/M,三、重点工序能耗监测,(五)监测测试合格指标合格产品单耗必须符合国家、省制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若产品无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可通过多次测试,取合格产品单耗的中间值作为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合格产品单耗高于限额的为监测测试不合格。,三、重点工序能耗监测,(六)浪费能源量计算方法若测试的合格产品单耗高于能耗限额,则存在浪费能源现象。浪费能源量=(产品能耗限额-测试期合格产品单耗)合格产品产量,本节知识要点,了解节能监测的概念和依据。理解节能监测的目的,节能监测与节能检测的区别和相同点,节能监测的内容。掌握节能监测的技术条件、检查项目、监测方式,主要用能设备的节能监测。掌握重点工序能耗监测:检查、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合格指标以及浪费能源量计算方法。,第三节 能量平衡,1,1,57,一、概述,1,1,(一)企业能量平衡依据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3483-2009)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GB/T2587-2009)用电设备电能平衡通则(GB/T8222-2008),58,一、概述,1,1,(二)能量平衡方程式输入能量=有效能量+损失能量,(三)能量平衡分类按体系分类:国家或地区能量平衡、企业能量平衡、用能设备能量平衡、企业电能平衡。按能源种类分类:热平衡、电平衡、煤平衡、油平衡等。,59,二、企业能量平衡,1,1,(一)企业能量平衡的概念以企业(或企业内部的独立用能单元)为对象,对输入的全部能量与输出的全部能量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的研究,也包括对企业能源在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终端使用各个环节与回收利用和外部各能源流的数量关系进行的考察,定量分析企业用能情况,称为企业能量平衡。,60,二、企业能量平衡,1,1,(二)企业能量平衡的意义掌握企业耗能状况 掌握用能水平 加强能源科学管理 查清浪费根源,找出节能潜力为制定节能规划提供依据。,61,二、企业能量平衡,1,1,(三)企业能量平衡基本知识企业能量平衡框图能源流向四个环节: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企业能量平衡方程:输入能量=生产利用能量+对外供应能量+损失能量企业能量平衡表:作用、内容、文字说明,62,二、企业能量平衡,1,1,(四)能量平衡的基本指标能量平衡的基本指标是能量平衡表描述的能量过程的广义投入产出效率,即各种类型的单位产出能耗。对于以产出某种二次能源为目的的用能单元,也可用过程的热力学效率为综合指标。,63,二、企业能量平衡,1,1,(五)企业能量的几个主要指标产品单位产量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值(增加值)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值综合能耗余能资源量余能资源率余能资源利用率,64,二、企业能量平衡,1,1,单位产值(增加值)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与期内产出的产值(增加值)的比值。表达式:,产品单位产量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与期内产出的某种产品的合格品产量的比值。表达式:,65,二、企业能量平衡,1,1,单位产值综合能耗统计报告期内,综合能耗与期内用能单位总产值或工业增加值的比值。表达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统计报告期内某种产品的综合能耗与某种合格产品的产量的比值。表达式:,66,二、企业能量平衡,1,1,余能资源量包括余热、余压、排放的可燃气体等。表达式:,余能资源率余能资源量与企业消耗各种能源量总和的比值。表达式:,余能资源利用率企业的余能资源量中已利用的程度。表达式:,67,二、企业能量平衡,1,1,(六)企业能量平衡的方法企业能量平衡是利用统计计算与测试计算相结合,以统计计算为主的综合分析方法,应以综合期内的能源计量数据为基础进行综合统计计算;在统计资料不足,统计数据需要校准及特殊需要时,应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折算为统计期运行状态下的平均水平。,68,二、企业能量平衡,1,1,(七)企业能量报告内容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与构成企业能量平衡表按照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和能耗指标及工艺过程,进行用能情况分析余能资源量、余能资源率和余能资源利用情况。根据用能分析和余能利用情况,找出节能潜力,制定节能措施方案。,69,三、用能设备能量平衡,1,1,(一)用能设备能量平衡测算基本要求用能设备能量平衡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入用能设备的能量,产出生产利用的能量、输出的能量和损失的能量,以及在体系内物质化学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要求得到数量上的平衡。,70,三、用能设备能量平衡,1,1,(三)输出能量:通常包括离开用能设备的产品或工质带出的能量,体系向外界排出的能量,体系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吸热,蓄热及其他热损失。,(二)输入能量:通常包括外界供给用能设备的能量,进入体系的物料或工质带入的能量,除了燃料以外体系内的其他化学反应热。,71,三、用能设备能量平衡,1,1,(四)有效利用能量:在输出能量中,输出的电能、输出的机械能、能量转换产生的其他形式的能量和化学反应吸热属于有效利用能量。,(五)损失能量:在输出能量中,体系排出的废物带出的热量、体系对环境的散热量、用能设备的蓄热、能量转换中其他形式的能量损失和其他热损失属于损失能量。,72,四、企业电能平衡,1,1,(一)企业电平衡基本知识电能平衡术语:用电体系、用电体系边界、电能平衡、供给电量、有效电量、损失电量、电能利用率、测试效率。电能平衡框图和方程:供给电量=有效电量+损失电量,73,1,1,(二)用电体系电能平衡的内容和步骤确定用电体系的边界;确定用电体系内的用电单元;确定用电体系内电量平衡;测量与计算电能量;编制电能量平衡表;计算与分析用电系统的电能利用效率;提出节电技术改造方案。,四、企业电能平衡,74,1,1,(三)电能平衡测算方法:直接测定法(正平衡法),即通过测量用电体系的供给电量与有效电量,来确定电能利用效率。表达式:间接测定法(反平衡法),即通过测量用电体系的各项损失电量与供给电量,来确定电能利用效率。表达式:,四、企业电能平衡,75,本节知识要点,了解企业能量平衡的意义,能量平衡基本知识。理解企业能量平衡的概念,能量平衡的类型。掌握能量平衡的基本指标及其计算,能量平衡方法,能量平衡报告。用能设备能量平衡的基本要求,输入能量、输出能量、有效利用能量、损失能量的内涵。电能平衡的内容和步骤,电能利用效率的计算。,第四节 能源审计,1,1,77,一、能源审计概述,1,1,(二)能源审计的作用是政府加强能源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用能单位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一)能源审计的概念能源审计是指能源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检验、核查和分析评价。,78,一、能源审计概述,1,1,(三)能源审计的形式受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受用能单位委托用能单位自身审计,(四)能源审计的类型初步能源审计全面能源审计专项能源审计,79,二、能源审计方法,1,1,了解其内部机构设置和生产工艺流程、摸清管理状况和能源流程确定计量仪表准确程度、统计数据真实程度,(一)四个环节将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全过程分为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 终使用四个环节。,80,二、能源审计方法,1,1,(二)三个层次能源审计引用了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即问题在哪里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如何解决。,找出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问题分析产生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原因提出节能整改措施,81,二、能源审计方法,1,1,(四)四个原理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分层嵌入原理、反复迭代原理、穷尽枚举原理。,(三)八个方面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等六个方面的输入,产品和废弃能的输出。,82,二、能源审计方法,1,1,能源:流失程度、投入量和配比、能源本身与生产适应性、质量保证等。技术工艺:连续生产能力、生产稳定性、技术工艺水平等。设备:设备的配置、自身的功能、维护保养自动化水平、先进程度等。员工:员工素质、激励措施等。,83,二、能源审计方法,1,1,过程控制:计量检测分析仪表配置及精度、过程控制水平。管理:定额、考核、奖惩、岗位操作等制度及落实。产品:生产过程随产品变化相应调整、产品贮存运输中破损和流失、产品的转化效率等。废弃能:废弃能的循环回收和梯级利用。,84,三、能源审计的内容,1,1,1.用能单位的用能概况和能源流程2.用能单位能源管理状况审计3.能源计量和统计状况审计4.主要用能设备效率的计算分析5.核算综合能耗指标6.能量平衡分析,85,三、能源审计的内容,1,1,7.用能单位能源成本分析8.节能量和节能潜力的分析9.提出节能改进建议,对技改项目做出财务和经济评价。10.能源审计报告,86,三、能源审计的内容,1,1,2.用能单位能源管理状况审计能源管理系统能源输入管理能源转换管理能源分配和传输管理能源使用管理能源状况分析节能技术进步管理文件能源管理系统的检查与评价,87,三、能源审计的内容,1,1,5.核算综合能耗指标综合能耗是规定的耗能体系在一段时间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及热值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总和。对用能单位,综合能耗是指统计报告期内,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以及用作原料的各种能耗总和。,88,三、能源审计的内容,1,1,5.核算综合能耗指标能源及耗能工质在用能单位内部进行贮存、转换及分配供应(包括外销)中的损耗,应计入综合能耗。综合能耗指标包括:用能单位综合能耗、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和可比综合能耗。,89,三、能源审计的内容,1,1,8.节能量和节能潜力的分析节能量是指某一统计期内的能源实际消耗量,与某个选定的时期作为基准相对的能源消耗量进行对比的差值。节能量是一个相对的数量,针对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需采用不同的比较基准。包括以前期能源消耗量和以标准能源消耗定额为基准。,90,三、能源审计的内容,1,1,8.节能量和节能潜力的分析根据用能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计算结果,对比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用能单位历时先进水平、能耗限额指标,全面分析用能单位节能潜力。节能潜力=(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先进水平)产品产量,91,三、能源审计的内容,1,1,8.节能量和节能潜力的分析计算累计节能量时,有两种方法:定比法和环比法。一般评价某一年比几年前的某一年节能能力或节能水平时,用定比法计算节能量;评价某年至某年的节能量时,用环比法累计计算。,92,三、能源审计的内容,1,1,8.节能量和节能潜力的分析定比法:将计算年(最终年)与基准年(最初年)直接进行对比,一次性计算节能量。环比法:将统计期的各年能耗分别于上一年相比,计算出逐年的节能量后,累计计算出总的节能量。,93,四、能源审计程序,1,1,(一)审计策划与准备沟通信息:采用现场宣传、交流、调查等方式。签订能源审计委托书 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内容、范围、审计人员人数和工作天数。成立能源审计小组,94,四、能源审计程序,1,1,(二)实施现场审计 召开能源审计动员会整理、核查资料:核实真实性和准确性。现场监测与调查:采取现场勘查、询问和座谈会等形式。(三)召开能源审计总结会(四)编制和提交能源审计报告,95,本节知识要点,了解能源审计的依据和作用。理解能源审计的概念、形式、类型和内容。掌握能源审计方法,能源审计程序。掌握企业对能源审计的配合工作。,第五节 能效对标,1,1,97,一、能效对标的概念和分类,1,1,(二)分类按对标范围分为:全面对标、专项对标。按标杆类型分为:内部对标、竞争性对标、同行业对标、一般性对标。,(一)概念能效对标是将对标管理的理念和做法具体应用到节能领域,从而降低企业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实践。,98,二、能效对标的作用和意义,1,1,企业通过开展能效对标工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能效先进企业的能源管理理念和经验,规范自身的能源管理方法、指标体系、作业流程及相关制度等,逐渐摸索并最终建立起促进企业持续有效节能的良性动态机制。,99,三、能效对标工作的依据,1,1,国家发改委、原山东省经贸委相关文件。工业企业能效对标导则(DB37/T1566-2010)等标准。重点耗能行业能效对标指南 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效对标指南等。,100,四、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1,1,(一)实施内容1.确定一个目标制定合理的对标周期、对标范围、对标方式、对标目标和能效对标指标改进目标值。2.建立两个数据库建立能效对标指标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发现问题”的数据。建立最佳节能实践库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101,四、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1,1,3.构建三个体系(1)能效对标指标体系能效对标指标体系包括指标的定义、统计口径、计算公式、主要影响因素和改进分析,以及适用不同企业的对标基准值确定方法等。,102,四、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1,1,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对标需要的能效对标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步骤:选择确定指标。确定能效对标指标的具体定义、统计边界和计算公式。分析指标影响因素。,103,四、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1,1,(2)能效对标工作组织管理体系能效对标管理机构应包括建立自上而下的负责能效对标工作的领导机构、协调机构和执行机构等。企业能效对标管理制度应包括建立涵盖能效对标工作全过程的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公告制度、学习交流制度和对标保障制度等。,104,四、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1,1,(3)能效对标管理综合评价体系是用于对开展能效对标工作情况及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体系。要确定该评价体系的结构。这里的评价指标应包括经济指标、技术指标和管理指标。确定所选指标的权重系数。一般采用经验法。确定评价指标的基准值和评分标准。合理确定指标基准值是评价体系的关键。,105,四、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1,1,(二)实施条件最高管理者对能效对标工作表示认可,做出相应承诺,为其有效开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准确有效地定义和理解专业性较强的名词、术语、方法及理念;企业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能效对标管理流程;,106,四、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1,1,(二)实施条件在能效对标工作中,企业普通员工并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企业应在管理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能源管理模式;企业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107,四、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1,1,(三)实施步骤:六个步骤组成的动态闭环管理过程。1.现状分析通过对企业能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和梳理,寻找其在能源利用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108,四、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1,1,2.选定标杆要不断收集国内外能效先进企业的能源管理标准、能效指标及最佳节能案例等内容;筛选出一些潜在的能效对标合作伙伴,并作为下一步信息收集工作的重点;对选定的潜在标杆进行研究分析。,109,四、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1,1,3.制定方案:在与标杆企业充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设定能效指标改进目标值,制定能效对标改进方案和详细的实施进度计划。4.对标实践:按照实施进度计划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能效对标改进方案。对标宣贯、开展培训;分阶段推进能效对标指标改进方案,记录问题和解决方法;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110,四、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1,1,5.对标评价评价能效对标的绩效,总结管理工作中经验教训,为新一轮能效对标工作提供基础资料。,6.持续改进适时调整对标标杆,制订新一轮能效对标工作计划。,111,本节知识要点,了解能效对标的依据,能效对标的作用和意义。理解能效对标的概念,能效对标的分类。掌握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内容,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条件,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