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教学PPT道路勘测设计选线.ppt

    • 资源ID:1274555       资源大小:6.30MB        全文页数:11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学PPT道路勘测设计选线.ppt

    第六章 选 线Chapter 6 Line Choosing,第一节 概述Section 1 Summary,选线是在道路规划起点与终点之间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选线工作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为达到此目的,选线必须由粗到细、由轮廓到具体、逐步深入、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并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选定一条理想的路线来。,一、自然条件对道路路线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condition upon the road route,(一)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二)土壤及植物覆盖等。其中地形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它决定了选线的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道路的技术标准。(三)地形按其形态、自然高差、倾斜度及平整度主要分为:平原地形、微丘地形、重丘地形和山岭地形,下面分述之。,1.平原、微丘地形(The landform of plain&light hillock),(1)平原地形(是指地形平坦、无明显起伏、地面自然坡度在3以内)选线不受限制。(2)微丘地形(是指地面起伏不大、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相对高差在100m以下的丘陵)选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3)河湾顺适(是指地形开阔且有连续的宽缓台地、河床坡度大部分在5以下、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的河谷地形),沿河设线一般不受限制,路线纵坡平缓或略有起伏。,2.重丘、山岭地形(The landform of light hillock&mountain),(1)重丘地形(是指连绵起伏的山丘,具有深谷和较高的分水岭,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路线的平、纵断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2)山岭地形(是指地形变化复杂,地面自然坡度大部分在20以上的山脊、陡峻山坡、悬崖、峭壁、峡谷、深沟等),路线的平、纵、横地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3)高原地带的深侵蚀沟,以及有明显分水线的绵延较长的高地,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其路线的平、纵、横断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气候条件是指大气降雨量、地下水位高度、路基的泥泞状况与泥泞期、冬季积雪厚度和冰冻延续期等。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施工的难易与期限。水文情况反映了地表水的位置和数量,以及地下含水层的厚度、埋深和涌水量等。水文情况决定了排水结构物的大小和数量,决定了路基滑塌的可能性。地质情况决定了土石方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和筑路材料的质量,同时也决定了路基附近岩土的稳定性,确定有无滑塌、碎落的可能。,地面的植物覆盖影响暴雨的迳流、水土流失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路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所有上述自然情况,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并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因此,道路选线时要细致调查、实地考查、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并注意到今后自然条件的可能变化及其对道路建成后的影响,确保道路与桥涵的坚固与稳定,以保证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二、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he road line choosing,路线是道路的骨架,选线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道路本身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在公路网中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选线要考虑多种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其基本原则如下:,1、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对路线的各个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路线方案。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和投资增加不大时,应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要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不顾工程量的大小,而片面地追求高指标。3、选线应注意同农业基本建设相结合,做到少占农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园林(如橡胶林、茶林、果园等)。,4、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保护其原有的自然状态,新修建的人工构造物应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保护好重要的历史文物遗址。5、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弄清它们对道路的影响。尤其对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如滑坡、崩坍、泥石流、岩溶、泥沼等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设法绕避。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理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研究因修建道路而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如:(1)路线对自然环境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2)占地、拆迁房屋所带来的影响;(3)路线对城镇布局、行政区规划、农业耕作区、水利排灌系统等的影响;(4)噪音对城镇居民的影响,以及汽车尾气对大气、水源、环境等造成的污染等。,7、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由于其路幅较宽,可根据地形、地物、自然环境等条件,合理采用上、下行车道分离的形式设线。上述选线原则,对于各级道路都是适用的。但在具体掌握这些原则上,对于不同等级的道路应有所不同。如高等级公路的定线方向不要偏离总方向太远,需要与沿线城镇连接时,宜用支线连接。而对于等级较低的地方道路,主要为地方交通服务,多联系一些城镇是无可非议的。,三、选线的步骤和方法 The step and method of the line choosing,一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确定以后,它们之间有很多走法。选线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一条符合技术要求、经济合理的最优方案来。选线按工作内容一般分三步骤,即:,1.路线方案选择(The choosing of the route project),路线方案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点与终点之间路线的基本走向问题。此项工作通常是在小比例尺(1:250001:100000)地形图上从较大面积范围内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收集各可能方案的有关资料,进行初步评选,确定几条有进一步比较价值的方案。然后进行现场勘查,并通过进一步细致地比选,最终得出一个最佳方案来。当地形复杂或地区范围很大时,可以通过航空视察,或用遥感与航摄资料进行选线。,2.路线带选择(The choosing of the route zone),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布局。路线布局一般应该在1:10001:5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进行。只有在地形简单,方案明确的路段,才可以现场直接选定。,3.具体定线(Settle the line concretely),经过上述两步工作之后,路线锥形已经明显勾画出来了。定线就是根据初选的路线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路线带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综合设计,并反复的调整和比选,最终准确定出道路的中心线。本章主要讲解路线方案选择和路线布局两项主要工作,具体定线则在第七章讲授。,第二节 路线方案的选择Section 2 The choosing of the route project一、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Main factor that influencing route project choosing,路线方案是路线设计中最主要的问题。方案是否合理,不但直接关系到道路本身的工程投资和运输效率,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路线在公路网中是否能起到应有所作用,即是否能满足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的要求和社会长远发展利益。一条路线的起点、终点和中间必须经过的重要城镇或地点,统称为“据点”,把据点连接成线,就是路线的总方向或称大走向。这些据点是由公路网规划所规定的,或由政府部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指定的。两个据点之间有许多不同的走法,有的可能沿某河、越某岭,也可能沿某几条河、越某几个岭;可能走某河的这一岸,靠近某城镇,也可能走对岸,避开某城镇等等。这些每一种可能的走法就是一个大的路线方案。作为选线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全面分析和比较,找出最佳的路线方案来。,选择路线方案应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政府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具体要求。2、路线在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交通运输网中的作用,与沿线工矿、城镇等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等建设的配合关系和用地情况。3、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地震等自然条件;要求路线达到的技术等级和技术标准;路线长度、筑路材料来源、工程量、三材(钢筋、水泥、木材)的用量、工程造价、施工工期等情况。4、沿线的旅游景点、历史文物、风景名胜等。,例1图61为某公路干线,根据公路网规划要求按二、三级路标准进行视查,供视查了四个方案(见图61),各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如表61。比选结果,第三和第四方案路线过于偏离总方向,较第一、第二方案长100150km,虽然能多联系两、三个县、市,但对发展地区经济所起的作用不大。因而第三、第四方案不宜采用。第二方案路线最短,但与铁路严重干扰,且用地较多,最后推荐路线较短、造价较低、用地最省的第一方案。例2(自学),二、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与步骤The method and step of the route project choosing,最佳路线方案是通过许多方案的比较、淘汰而确定的。指定的两个据点之间的自然情况越复杂、距离越长,可能的比较方案就越多,需要淘汰的方案也就越多。淘汰的方法是:先尽可能收集地形图等现有资料,并在室内进行初步筛选,找出几个较好的方案参加最后的比选。在最后比选之前,要进行现场调查和踏勘,以掌握详细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资料,为最终比选提供依据。,路线方案选择的做法通常是:1、搜集资料 搜集与路线方案有关的规划与统计资料,以及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航测图、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2、确定所有的可行方案 根据确定了的路线总方向和公路等级,先在小比例尺(1:50000或1:100000)的地形图上,结合搜集的其它有关资料,初步研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比如路线可能沿哪些溪沟、河流,越哪些哑口,路线经过城镇或工矿区时,是穿过、靠近,还是避开等等。3、初步筛选 在室内初步筛选出有限的几个方案,淘汰一部分较差的方案,参加方案的最终比选。4、实地调查与踏勘 针对初步筛选出的方案,进行现场实地调查与踏勘,连同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新方案,都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不遗漏一个可能的较佳方案。,野外调查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初步落实各据点的位置。对于路网规划中指定的据点,如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合理,应及时反映,并经过充分分析和论证,提出变动理由,报有关部门审批;(2)对路线、大桥、隧道均应提出推荐方案。(3)提出分段采用的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4)选定路线必经的控制点,如越岭的哑口、垮较大河流的桥位、与铁路或其它公路交叉的地点,以及应绕避的城镇及大型的不良地质地段等等。(5)分段估算各种工程量,如路基土石方数量、路面工程量、桥梁、涵洞、隧道、挡土墙等的类型、长度及工程量等。(6)社会、环境与经济调查。5、分项整理调查结果,提出推荐的最佳方案。,第三节 平原地区选线Section 3 Line choosing of the plain一、平原地区路线的特点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ute of plain,平原地区地面高度变化微小,有时有轻微的波状起伏和倾斜。平原地区除泥沼、盐渍(ZI)土、河谷漫滩、草原、戈壁、沙漠等外,一般多为耕地,且分布有各种建筑设施,居民点较密;在一些地区,还具有湖泊、河流、水塘较多等特点。,平原地形对路线的限制不大,路线的基本线形应是短捷顺直。两控制点之间如无居民点、建筑物群、厂矿、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则可采用直线线形。但这只有在戈壁滩里和大草原上,才有此可能,而在一般平原地区,农田密布、灌溉渠道网纵横交错、城镇和工业区较多、居民点也较为稠密。基于上述原因,在道路选线时有的需要靠近它,有的需要绕避,从而产生了路线的转折,虽增加了距离,但这是必要的。因此,对于平原地区选线,先是把路线总方向内所规定经过的地点如城镇、工厂、农场和乡政府,以及文物、风景等地点作为大控制点;然后在大控制点之间进行实地勘查,了解地物及农田情况,确定哪些可穿?哪些该绕以及怎样绕避,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中间控制点。所有的控制点明确以后,路线一般应由一个控制点直达另一个控制点。但为了路容的美观,适当插入平曲线与竖曲线是必要的。,平原地区的路线要充分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在线形上尽量采用较高的标准,以便将来提高公路等级时能充分利用原路基、桥涵等工程。,二、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The point of planning the route in plain area,平原区路线,因地形限制不大,布线应在基本符合路线走向的前提下,着重考虑政治、经济因素,其布线应注意如下要点:,(一)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之间的关系(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oad and agriculture correctly),平原地区农田成片,渠道纵横交错,布线时应处理好如下问题:1 平原区新建公路要占用一些农田,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尽量做到少占或不占高产田。布线时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既不能片面求直而占用大片良田,也不能片面强调不占某些农田而使路线弯弯曲曲,造成行车条件恶化。如图63所示,公路通过某河附近时,如按虚线方案,则路线将从田中间穿过,随路线短、线形好,但占用许多好田,且填筑路基取土困难;如将路线移至坡脚下,如图中实线所示,里程虽略有增加,但避开了大量的高产田,而且沿坡脚布线,路基可为半填半挖,节省了大量的土石方量。,图6-3 跨河路线方案比较,2 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有利农田灌溉,尽可能少和灌溉渠道相交,把路线布置在渠道上方非灌溉一侧或渠道尾部。当路、渠方向基本一致时,可沿渠堤或河堤布线,堤路结合、桥闸结合,以减少占地;当路线通过水塘时,可考虑设在水塘的一侧,并适当拓宽水塘取土填筑路基,使水塘面积不致缩小。3 当路线靠近河边低洼的村庄或田地时,应尽可能靠河岸布线,并采取公路防护措施,兼作保村保田之用。,(二)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Reasonably conside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oute and town),平原区有较多的城镇、村庄和工业厂矿,布线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处理穿越和绕避的问题。1 国防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和较密集的居民点。但路线不宜离开太远,并修建支线联系。做到“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即方便运输又保证安全。2 一般沟通县、乡、村并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经地方政府同意也可穿越城镇和乡村,当应有足够的宽度和视距,以保证行人和行车的安全。3 路线应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电讯设施。当必须靠近或穿越时,应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净空,尽量不拆或少拆各种电力、电讯设施。,(三)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Handl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oute and bridge well),1 大、中桥位常常是路线的控制点,原则上应服从路线的总方向,并满足桥头接线的要求,即桥路要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桥位中线应尽可能与洪水的流向正交,桥梁和引道最好都在直线上。如两端引道必须设置曲线时,应在桥两端以外保持一定长度的直线段,并尽量采用较大的平曲线半径;当条件受限制时,也可设置斜桥或曲线桥。如图64所示,路线跨河有三个方案:就桥梁而言,已线较好,桥梁少,但路线较长;就路线而言,甲线里程最短,线路顺直,但桥梁较多,且都为斜交;丙线则各桥都近于正交,线形比较美观。三各方案都有可取之处,但因这条路等级高、交通量大,且有超车需要,故采用比较顺直的甲线。,图6-4 路线与桥位的关系,2 小桥涵位置应服从路线的走向,但当斜交过大(一般在桥轴线与洪水流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或河沟过于弯曲的情况,可采取改河措施或改移路线,选线时应全面比较确定。3 路线跨河修建渡口时,应在路线基本确定后再选择渡口位置。渡口要避开浅滩、暗礁等不良河段,且两岸地形应适宜修建码头。,(四)注意土壤水文条件(Notice the soil hydrology condition),平原地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差,特别是河网湖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使路基的稳定性变差,因此应尽可能沿接近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当路线遇到面积较大的湖泊、水塘、泥沼、洼地时,一般应绕避;如必须穿越时,应选择在最浅、最窄和基底坡面较平缓的地方通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路基的稳定。,(五)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Dealing with relation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road correctly),当在平原区修建汽车专用公路时,应视具体情况处理好新、旧路的关系。1 现有一般二级公路由于交通量很大需建汽车专用二级公路时,宜利用并改造原路,并重新修建辅道供非机动车行驶。2 当现有公路等级低于一般二级路标准,宜新建汽车专用公路,原有公路留作辅道。,(六)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As near as possible to the construction material producing area),平原地区一般缺乏砂石建筑材料,路线应尽可能靠近建筑材料产地,以减少运输费用。,第四节 山岭区选线Section 4 mountain range area chooses the line,山岭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十分复杂;但山脉、水系较为清晰,这就给山岭区选线指明了方向。不是顺山沿水,就是横越山岭。顺山沿水的路线按行经地带的部位又可分为沿河(溪)、山腰、山脊等。一、沿河(溪)线 While following the river line 沿河(溪)线是沿着河流(或小溪)的某岸布置的路线,如图65所示。,山区河流,谷底一般不宽,两岸台地较窄,谷坡时陡时缓,河流弯弯曲曲。河谷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常有滑坍、岩堆、泥石流等病害存在。寒冷地区的峡谷因日照少,常有积雪、雪崩等现象。山区河流,平时流量不大。但一遇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常夹带泥沙、砾石、树木等急速下泄,冲刷河岸,危害甚大。上述自然条件会给道路的设计与施工带来困难,但和山区其它布线方式相比较,沿河(溪)线的平、纵线形是最好的。,同时,便于为分布在溪河两案的居民点及工农业生产服务,且有丰富的砂石及充足的水源,可供施工和道路养护使用。另外沿河设线,只要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克服不良地质条件,在路线标准、工程造价等方面均有可能优于其它布线方式。因此,山区选线往往把沿河(溪)线作为优先考虑的方案。(一)路线布局 The route layout,沿河(溪)线的路线布局,主要的问题是:路线选择走河流的哪一岸,线位放在什么高度和在什么地点跨河。这三个问题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在选线时应视具体情况,妥善解决。1、河岸选择 The river shore choice 由于河谷两岸情况各有不同,选线时应比较两岸地形、水文、地质、农田及水利设施布局等条件,本着“避难就易”的原则,选择最有利的一岸布线。当建桥工程不复杂时,为了避开不利地形和不良地质或为了争取缩,短里程,提高线形标准,可考虑跨河换岸设线;但河流越大,建桥也越复杂,跨河换岸就越要慎重考虑。河岸的选择主要考虑下列主要因素:(1)地形及地质条件 路线应选择 在地形平坦、宽阔,有台地可以利用,支沟较少,水文及地质条件良好的一岸。这些有利的条件往往交替出现在河流的两岸,选线时应格外慎重、深入调查、全面分析、综合比较,再决定取舍.乙方案为躲避河左岸的两处陡崖,如图66所示,有两种布线方案,跨河利用右岸较好的地形。,但过夏村后,右岸又出现悬崖,路线再次跨回左岸,在3km范围内,两次跨河,需建桥两座。而甲方案一直走左案岸,虽然要开挖一段石方,但较建两座桥梁经济得多,因此不宜跨河换岸。,(2)城镇及居民点的分布 除国防公路外,一般路线应选择在村镇较多、人口稠密的一岸。(3)积雪和冰冻地区的选岸 积 雪和冰冻地区的阳坡和阴坡,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气候相差很大,在对路线整体布局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阳坡和迎风的一岸。,2、路线高度 The route height 对于沿河(溪)线,最好是将路线布设在地质、水文条件良好,不受洪水影响的平整台地上。但在陡峻的山谷中,有时往往缺乏这种有利的地形,则必须傍山临河设线。因此,路线的高低必须慎重考虑。(1)低线 一般是指高出设计水位(包括浪高加安全高度)不多,路基临水一侧边坡常受洪水威胁的路线。低线的优点是平、纵线形比较好,宜达到较高的技术标准;路基土石方量少,边坡低、易稳定;路线活动范围较大,便于利用有利地形和避开不良地质地段;便于在沟口处直跨支流和跨河换岸设线。其最大的缺点是常受洪水威胁,防护工程较多。,(2)高线 是指高出设计水位较多,基本不受洪水威胁的路线。它的优缺点正好和低线相反,一般多用在有较高台地的路段、或傍山临水低线易被积雪掩埋的路段以及从路线整体布局出发需要提高线位的路段。一般来讲,低线优点较多,应优先考 虑采用。各地都有不少采用低线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水毁的教训。因此,在采用低线方案时,要特别注意洪水调查,准确掌握历史最高洪水位,把路线放在安全高度上。同时,要采取有效的防洪措施,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和道路的畅通无阻。,如图67所示,为避让沿河1.7km的断续陡崖,初步拟定采用高线方案。由低线过渡到高线的升坡段很长,且弯急坡陡、线形弯曲、行车不安全。后来改走低线直穿悬崖,路线平、纵标准显著改善,还缩短了760 m的里程。说明不应当采用高线,但应注意防洪和排洪措施。,3、桥位选择 A choice of bridge 按路线与河流的关系,有跨支流和跨主流两类桥位。跨支流的桥位选择,一般属于局部方案问题,容易处理。而跨主河的桥位选择属于路线总体布局问题,当路线由于地形、地质等原因需要跨河换岸布线时,则必须选择合适地点修建跨河桥梁。因此,跨主河的桥位往往是确定路线走向的控制点,如果桥位选择不好,勉强跨河,不是造成桥头线形差,就是增大桥梁工程。因此,在选择河岸的同时,要研究并处理好桥位及桥头路线的布设问题。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1)如图68所示,属中小桥,在“S”型河段腰部跨河,采用斜桥方案,这样有利于路桥配合。,(2)如图69所示,在河湾附近跨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达到了跨河换岸布线的目的。,(3)如图610 a 所示的桥位应尽可能避免,因在与路线接近平行的顺直河段上跨河,桥头引道难以舒顺。,不得已必须在这种河段上跨河时,中、小桥可采用斜桥以改善桥头引线;如为大桥,一般不宜采用斜桥,宜把桥头路线作成杓形(如图610 b 所示)或布设一段弯引桥,或两者兼用。总之,桥头引线的直线段长度和园曲线半径必须满足要求。对于路线跨支流时桥位的选择,有两种方案,即从支河(沟)口直跨和绕进支流上游跨越,如图611所示。采用何者为宜,要根据路线等级和桥位处的地质、地形条件,经过多方面的比较后再确定。,(二)几种河谷地形条件下的选线Under a few rivers valley form condition of choose the line1、开阔河谷 Spacious river valley,这种河谷谷底地形简单、平缓,河岸与山坡之间有较宽的台地,且多为农田,如图612所示。,这类地形的路线有三种走法:(1)沿河线 如图612 a 中虚线所示,坡度均匀、平缓,线形好。但临河一侧常受洪水威胁,需做防护工程。(2)山脚线 如图612 a 中实线所示,路线略有抬高,纵断面会有起伏,但可不占或少占农田,且基本上不受洪水的威胁,是一种常采用的布线方案。,(3)台地中部线 位于河谷和山脚之间的台地,直穿田间,线形标准高,对行车有利。但占田最多,在稻田地区为保证路基稳定,有时还需换土,一般不宜采用。2、河道弯曲、狭窄的河谷 The course of river flection,narrow river valley 河道弯曲段主要有两种布线方案(1)迂绕布线 沿河岸自然地形,绕山咀、河湾布线,如图613虚线所示。,(2)取直布线 如图613,遇河湾则两次跨河或改移河道,采用隧道或深路堑通过。,究竟采用哪种方案,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一般来讲,对于技术等级高、交通量大的路线宜取直布线;对于等级较低的道路,则应采用工程量小、造价低的方案。另外,对于个别突出的山咀,可用切咀填弯的办法处理,如图614所示。设线时应注意纵向填挖平衡,不要使大量废方弃置河中,堵塞河道。,3、陡崖峭壁河道 Precipice crag course of river 山区河谷常有陡崖峭壁错综地交替出现,只有一侧是陡崖峭壁的河段,可采用上述方法布线,较容易处理。,但当两岸都是陡崖峭壁时,该河段即为峡谷。峡谷一般河床狭窄,水流速度大,给布线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有两种方案:(1)绕避布线 绕避方法有两种:一是翻上峡谷陡崖顶部选择有利地带通过;二是另找越岭路线。前者需要崖顶有可供布线的合适地形,后者需要附近有基本符合路线走向的低垭口。这两种绕避方法的共同点是纵断面起伏较大,需要有合适的地形条件。,设线时要求路线的纵坡应小于该路等级所允许的最大纵坡,这就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段。上下线位高差越大,所需过渡段就越长。因此,峡谷不长,只要不是无法通过,两种绕避方法均不宜采用;特别是崖顶过高时,更不宜翻崖顶绕避。图67的高线就是绕避不当的例子。但当峡谷较长,如直穿峡谷工程艰巨、施工相当困难,而附有近条件绕避时,则可以考虑采用绕避方案。,如图615所示,河谷曲折迂回,且有近5km长的悬崖,布线十分困难;而越岭线的,瓦窑垭口,方向很顺,且两侧地形和地质条件均较好有利于设线,则越岭绕避是一可取的方案。(2)直穿峡谷布线 可根据河床宽窄、水文状况、崖壁陡缓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与河争路,侵占部分河床 当河床较宽、水流不深、水量不大时,可侵占和压缩部分河床,不致引起洪水位抬高太多,此时路线可在崖脚下按低线设计通过。根据河床可能压缩的程度,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河床宽阔,压缩后洪水位抬高不多,路基可全部或大部分设在紧靠崖脚的水中或滩地上,路基可纵向调运或开小部分石崖填筑,路基临水一侧应做防护工程。第二种情况:河床狭窄,压缩后将使洪水位有较大的抬高,此时路基只部分占用河床,采取“开”、“砌”结合,以砌为主的方式,如图616所示。开的是本岸的山咀,砌的材料主要取自清理河床的漂石及削除对岸突出山咀的石料。,硬开石壁 如图617 a 所示,当两岸峭壁逼近,河床很窄时,不可能容纳并行的河与路,此时可硬开石壁通过,主要措施如下:,a、如图617 b 所示,在石壁上硬开路基,造成的大量废方必须妥善处理,尽可能将大部分废方利用到附近的路段,同时要考虑散失在河中的废水对水,位的影响,适当抬高线位或进行必要的清理。b、如图617 c 所示,如果崖壁岩石性质好,可开凿半隧道,以减少石方和废方。c、硬开石壁的路基,对个别不够宽的路段,可用半边桥或悬出路台处理。d、当两岸石壁十分逼近(有时仅几米宽),不宜硬开路基时,可建顺水桥通过。,4、河床纵坡陡峻的河段 The river segment of the river bed vertical slope(1)急流、跌水河段 河床纵断面在短距离内突然下降几米至几时米,形成急流或跌水。路线由急流或跌水的上游延伸到其下游时,线位就高出谷底很多,如图618所示。为了尽快降低线位,避免继续走陡峻的山腰线,可利用下游平缓的山坡展线下降。,(2)河床纵坡连续陡峻的河段 这类河段多出现在山区河流的上游,当陡到路线标准不允许的程度时就需要进行展线。其选线要点与下述的“越岭线”相同。,二、越岭线 Cross the mountain ridge line 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它的特点是路线需要克服很大的高差,路线的程度和平面位置主要取决于路线纵坡的安排。因此,在越岭线的设计中,应以路线纵断面设计为主要矛盾。越岭线布局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垭口的选择、过岭标高的确定和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方案。这三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布线时应综合考虑,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垭口位置选择 Choose the position of narrow mountain pass 垭口是越岭线的重要控制点,应在基本符合路线走向的较大范围内选择,要全面考虑垭口的位置、标高,地形条件、地质情况和展线条件。1、垭口位置选择 垭口位置在基本符合路线走向的前提下,与两侧山腰展线方案统筹考虑。首先考虑高差较小,而且展线降坡后能与山下控制点直捷地衔接。其次,在考虑稍偏离路线走向,但接线较顺、且不致过于增加里程的其它垭口。也就是说,在确定垭口位置时,应同时选择几个不同位置处的垭口,再进行细致的比较。,2、垭口标高选择 垭口标高的大小,对路线长短、工程量大小和运营条件有直接的影响,一般应选择标高较低的垭口。在高寒地区,特别是积雪、结冰地区,海拔高的路线对行车极为不利。因此,有时为了走低垭口,即使方向有些偏离,距离有些绕远,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应主要比较。但如积雪、结冰不是太严重,对于基本符合路线走向、展线条件较好、接线较顺的垭口,即使标高高一些,也不应轻易放弃。只有多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才能选择最适宜的垭口,从而确定垭口标高。,3、垭口展线条件的选择 山坡线是越岭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选择垭口必须结合山坡展线条件一起考虑。如有山坡平缓、地质条件较好、利于展线降坡的山坡,即使垭口位置略偏或较高,也应比较,不应轻易放弃。4、垭口地质条件的选择 垭口一般地质构造薄弱,常有不良地质条件存在,应查明其地层构造。如图6-19所示,常见垭口地层构造有:软弱层型、构造型、断层破碎带型、松软层型和断层陷落型。对于软弱层型、构造型和松软层型,只要注意岩层产状及水的影响,路线一般容易通过,不会存在太大问题。对于断层破碎带型和断层陷落型垭口,一般应尽量避开;必须通过时,应选择有利部,图6-19 垭口的地层构造,位通过,并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以确保路基的稳定。对地质条件恶劣的垭口,则必须放弃。(二)过岭标高的选择 Choose the elevation of crossing mountain ridge 路线过岭,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采用路堑或隧道通过。过岭标高越低,路线就越短,但路堑就越深、隧道就越长,工程量就越大。具体的过岭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1、浅挖低填 当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垭口较宽(有的达到12km)时,两侧展线比较容易,宜采用浅挖低填的方式过岭,过岭标高基本上就是垭口标高。,2、深挖垭口 当垭口比较瘦削时,常用深挖的方式过岭。深挖垭口,虽然在垭口处的土石方量增加了,但由于降低了过岭标高,相应缩短了展线长度,总工程量并不一定增加,且线形标准和运营条件得到大大改善。至于深挖程度,应视地形、地质条件和展线对垭口标高的要求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深挖20m以内,地质条件良好时,还可深挖些。垭口越瘦,越宜深挖。如图6-20所示,路线通过垭口,由于选用不同的挖深出现了三个可能的方案。甲方案挖深9m,需要设两个回头弯;乙方案挖深13m,需一个回头弯;丙方案挖深20m,即可顺山坡直接布线,不需回头弯。丙方案线形好,路线最短,有利于行车安全和降低运营费用,所以应采用丙方案。,图6-20 垭口采用不同挖深的展线布局方案,一般情况下,隧道标高越低,路线就越短,路线的技术指标就越高,对运营就越有利,但标高低,隧道就长,其造价就高,施工工期就长。隧道标高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以“临界标高”作为比选的基础。所谓临界标高是指隧道造价与路线造价总和最小的过岭标高,实际隧道标高应小于或等于临界标高。(2)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是选择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尽可能把隧道设置在较好的地层中。(3)隧道标高应设在常年冰冻线和常年积雪线以下,以保证行车的安全。(4)隧道长度要考虑施工技术条件和施工工期的要求。,(5)在不过多造价工程造价的情况下,要适当考虑远景的发展,尽可能把隧道标高降低一些,以满足线形标准提高时对隧道标高的要求。(三)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Exhibition line of both sides route 1、展线布局 越岭线的高程主要是通过垭口两侧山坡上的展线来克服的,虽然山坡地形千差万别,线形多种多样,但路线的布局应以纵坡为主导。通过合理调整纵坡度和设置必要的回头曲线来实现展线。其主要步骤如下:(1)拟定路线大致走法 在主要的控制点间,进行广泛的现场勘察,了解周围地形及地质情况。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地质条件,拟定路线可能的大致走法。,(2)试坡布线 试坡由已定的主要控制点开始。越岭线通常先固定垭口,由上而下试坡,视野开阔,便于争取有利地形。试坡时主要以坡度为控制指标,其采用值应根据“标准”的规定。对于地形曲折、小半径曲线多的地段,可略低于规定值。在试坡过程中,要把路线最适宜通过的位置暂时作为一个中间控制点,但应尽量避开地物、工程艰巨及地质不良的地段。如果这个中间控制点与前面暂定控制点之间的坡度不致超过最大坡度或过于平缓,就把这个点暂时固定,并把其位置、高程以及可活动的范围记录下来,供以后调整时参考。,如果这个点与试坡线高差较大,则应返回重新试坡,或修改前面暂定的控制点,调整合适后在向下试坡,直至试坡完毕并找到比较理想的路线来。(3)分析、落实控制点,决定布局方案 当一系列中间控制点暂定下来以后,路线的总体布局大体上就有个轮廓了。接下来就要分析并落实各个中间控制点。控制点有固定和活动之分,有如下三种情况:位置和高程都不能改变,如工程特别艰巨地点的路线、受严格限制的回头地点、必须利用的桥梁、必须通过的街道等。,位置固定,但高程可以活动。如垭口、新建大桥的桥位等。位置和高程都有活动余地。上述第一种情况较少,第二、三种情况居多。也就是说,控制点大多是有活动余地的,但活动范围有大有小。对活动范围很小的控制点,可视为固定控制点,把位置和高程确定下来。然后再去研究那些活动范围较大的控制点,通过位置和高程的调整,达到既不增加工程量又能使线形更加趋于合理。2、展线方式 越岭线的展线方式主要有三种:(1)自然展线 是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自然展,线的走向符合路线的基本方向,路线最短,线形简单,技术指标较高,对行车、施工和养护均有利。当控制点之间的高差不多、地形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采用这种方案。(2)回头展线 当控制点之间的高差大,靠自然 展线无法取得需要的距离以克服高差,或因地形、地质条件限制,不宜采用自然展线时,可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如图6-21所示。回头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回头地点的地形,一般利用以下三种地形设置: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的山脊(如图6-22a、b所示)。,图 6-21 利用狭窄山坡回头展线的不良示例,地质条件良好的平缓山坡(如图6-22c所示)。地形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山坳(如图6-22d、e所示)。回头展线路线弯弯曲曲,靠近回头曲线前后的上、下线相距很近,对行车、施工、养护均不利。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要尽可能把回头曲线间的距离拉长,以分散回头曲线,减少回头次数。回头展线对不利地形、障碍物和不良地质条件的避让有较大的自由度,但不要遇见难点工程,不分困难大小和能否克服就轻易回头,致使路线在小范围内重叠盘绕。应首先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时再设置回头曲线。,a)b)c)d)e)图6-22 适宜设回头曲线的有利地形,(3)螺旋展线 当路线受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地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时,可考虑采用螺旋展线。螺旋展线一般多在山脊利用山包盘旋,以旱桥或隧道跨线,如图6-23实线所示;也有的在峡谷内,路线就地迂回,利用建桥跨沟跨线,如图6-24实线所示。螺旋展线目前在公路选线上还未被广泛采用,而仅视为回头展线的一种变格,在某些地形条件下来代替一组回头曲线。它虽然线形较好,可避免路线重叠,但因需要建隧道或高桥、长桥,其造价很高,因而很少采用

    注意事项

    本文(教学PPT道路勘测设计选线.ppt)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