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实验题专题与专练.docx
表格实验题专题与专练【真题再现】1.(2021年1月浙江选考)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目的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A检验某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NO2-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稀盐酸酸化,再加入FeC1.2溶液若溶液变黄色且试管上部产生红棕色气体,则该溶液中含有NO?一B探究K1.与FeC1.3反应的限度取5m1.0.1mo1.1.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m1.0.1mo1.1.1FeCh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KSCN溶液若溶液变血红色,则KI与FeC1.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C判断某卤代嫌中的卤素取2m1.卤代燃样品于试管中,加入5m1.20%KOH水溶液混合后加热,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的沉淀为白色,则该卤代烧中含有氯元素D探究蔗糖在酸性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取2m1.20%的蔗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H2SO4后水浴加热5min;再加入适量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若没有生成砖红色沉淀,则蔗糖在酸性水溶液中稳定A.AB.BC.CD.D答案:B解析:A,原溶液中存在硝酸根可以和Fe?+反应生成Fe3+,故不能验证原溶液中含有亚硝酸根,A错误;B.向K1.溶液中滴加Fee1.3,若FeCb没有剩余说明反应是完全的,因此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该反应是有限度的,B正确;C.溶液中加入KoH后体系中剩余大量的OH,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后OH-也可以使Ag+生产白色沉淀,C错误;D.蔗糖为二糖,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产单糖,验证单糖中是否存在拳击,应向水解液中加入NaoH溶液使体系呈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D错误;故答案选B。2.(2021年1月八省联考湖北)下列实验的现象描述和结论都正确的是()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将水滴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木条复燃Na2O2固固体遇水产生O2B向盛有10滴0.1mo1.1.-IAgNC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mo1.1.-KC1.溶液至不再生成先观察到白色沉淀,后沉淀颜色KSP(AgCI)VK印(Ag1.)沉淀后,再向其中滴加0.1mo1.1.-KI溶液变为黄色C向两支盛有少量溟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苯和通入足量乙烯溶液均褪色漠与苯和乙烯都能发生反应D向两支盛有4m1.0.01mo1.1.IKMnO4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m1.0.1mo1.1.1和2m1.0.2mo1.1.H2C2O4溶液前者比后者褪色快其他条件不变,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A.AB.BC.CD.D答案:A解析:A.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将水滴入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木条复燃,证明NazCh固体遇水产生了O2,故A正确;B.向盛有10滴0.1mo1.1.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O.1.mo1.1.kCI溶液,生成AgCI白色沉淀,至不再生成沉淀后,再向其中滴加01.mo1.1.KI溶液,可观察到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即生成了Ag1.证明Ag1.比AgC1.更难溶,则KSMAgCI)Ks以AgI),故B错误:C.苯不与浪发生反应,则加入苯的浪的四氯化碳溶液不会褪色,故C错误;D.向两支盛有4m1.0.01mo1.1.rKMn4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m1.0.1mo1.1.-和2m1.0.2mo1.1.H2C2O4溶液,前者草酸的浓度小,反应速率慢,褪色时间长,故D错误;故选A。答案:C解析:A.蒸发多用于固液分离,乙醇和苯甲酸为液液分离,苯甲酸沸点高于乙醇的沸点,应该应用蒸馅的方法,故A错误;B.苯酚微溶于水,水中苯酚形成乳浊液,故不能用过滤分离,故B错误;C.杂质沸点低于乙酸乙酯采用蒸储的方法纯化效果更好,装置无错误,故C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应该用碱式滴定管而不是酸式滴定管,故D错误;故选C。4.(2021年1月八省联考福建)以下实验方案正确的是()解析:A,醋酸和水互溶,无法分液分离,A错误;B.C2H4会被酸性高钵酸钾溶液氧化成C02,引入新的杂质,B错误;C.若原溶液中含有SO.F而不含SCU',滴加硝酸后SO32-被氧化为SO4%再滴加硝酸钢也会产生白色沉淀,与只含S(2-时现象相同,C错误;D.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要短进长出,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D。5.(2021年1月八省联考广东)提取海带中1.的实验中,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夹持装置已略去)解析:A,灼烧应该用卅烟,图示用的蒸发皿,故A错误;B.溶解不需要用容量瓶,故B错误;C.过滤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故C错误;D.分液时需要使用分液漏斗,漏斗下门紧靠烧杯内部,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D。6.(2021年1月八省联考河北)下列实验中,实验现象与结论不匹配的是()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A向含有相同浓度cr、I-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先生成黄色沉淀,后生成白色沉淀Ksp(AgC1.)AKsp(AgI)B加热NaI固体和浓磷酸的混合物有气体产生生成了HI气体C在Na2SO3饱和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KMnO4溶液中KMnO4溶液褪色该气体产物具有漂白性D2CrO42+2H+=C2O72-+H2O在K2Cr2O7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砖红色沉淀(Ag2CrO4)生成Ag2CrO4溶解度比Ag2Cr2O?小A.AB.BC.CD.D答案:C解析:A,向含有相同浓度Chr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先生成黄色沉淀,后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开始时C(Ag+)c(I-)>Ksp(AgI),c(Ag+)c(CI)<p(AgC1.),由于AgC1、Ag1.构型相同,则证明物质的溶度积常数:Ksp(AgQ)AKsp(AgI),A正确;B.磷酸是难挥发性的中强酸,加热NaI固体和浓磷酸的混合物,FhPCh与NaI发生反应NaH2PO4和HI,H1.易挥发,从平衡体系中挥发逸出,导致反应的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可证明反应生成了H1.气体,B正确;C.在Na2SO3饱和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SO2气体,将产生的气体通入KMnO4溶液中,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KMno4反应变为无色M/-,因此看到溶液褪色,证明了SOz具有还原性,C错误;D.在K25O7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2CrO42-+2H÷Cr272-+H2O,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Ag+与CrO4备反应产生Ag2CQ4砖红色沉淀,而没有产生AgzCnCh沉淀,说明AgzCrQ4溶解度比Ag2Cr2O7小,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C。7.(2021年1月八省联考湖南)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ABCD溶液的配制氯气的净化氨气的收集沉淀的过滤A.AB.BC.CD.D答案:C解析: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转移溶液时需要玻璃棒引流,故A不选;B.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和水杂质,先通入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再通入浓硫酸,除去水,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故B不选;C.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故C选;D.沉淀过滤时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的内壁,故D不选;故选:Co8.(2021年1月八省联考湖南)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向某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红溶液中含有Fe2+B室温下,测得相同浓度的NaX和NaY溶液的PH分别为8和9酸性:HX>HYC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水浴加热5min,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CU(OH)2,继续加热5min,生成砖红色沉淀蔗糖完全水解D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少量等物质的量的ZnS和CUS固体,ZnS溶解而CUS不溶解Ksp(ZnS)AKsp(CuS)A.AB.BC.CD.D答案:BD解析:A.二价铁离子和KSCN不反应,三价铁离子和KSCN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络合物,二价铁离子易被氯水氧化生成三价铁离子,Fe?-检验时要先加KSCN溶液后加氯水,防止Fe?+干扰,故A错误;B.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钠盐溶液,溶液的PH越大,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相应的酸的酸性越弱;室温下,测得相同浓度的NaX和NaY溶液的PH分别为8和9可知HX溶液的酸性强于HY,故B正确;C.蔗糖完全水解和部分水解,溶液中都含有葡萄糖,碱性条件下都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着液共热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故C错误;D.相同条件下,组成和结构相似的难溶金属硫化物,溶解度大的物质先溶解于稀硫酸,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少量等物质的量的ZnS和CUS固体,ZnS溶解而CUS不溶解,说明溶度积KSP(ZnS)KsMCuS),故D正确;故选BD。9.(2021年1月八省联考辽宁)下列各实验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浓硫酸滴入蔗糖中,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蔗糖变黑、体积膨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B铜粉加入稀硫酸中,加热;再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加入硝酸钾后溶液变蓝硝酸钾起催化作用C过量铁粉加入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呈血红色稀硝酸能将Fe氧化成Fe3+D将Na粒投入MgC1.2溶液析出银白色固体固体为MgA.AB.BC.CD.D答案:A解析:A.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蓬松多孔的黑色物质,浓硫酸先使蔗糖脱水生成C单质,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C单质与浓硫酸反应生成CO2,同时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使体积膨胀,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生成固体变浑浊,故A符合题意;B.铜粉不与稀硫酸反应,加入硝酸钾,引入NO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2NO3+8H÷=3Cu2+÷2NO+4H2O,体现了硝酸根在酸性环境中(HNO3)的强氧化性,结论错误,B不符合题意;C.硝酸具有强氧化性,铁先被硝酸氧化生成Fe?+再被过量铁粉还原生成Fe?+,滴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现象错误,C不符合题意;D.Na粒投入MgC1.2溶液,由于Na的还原性极强,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z,NaOHMgC1.2反应生成Mg(OH)2白色沉淀,现象、结论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10.(2021年1月八省联考辽宁)下列装置或措施能达到目的的是()ABA.A验证氧化性:C1.2>Fe3+>I2C测定反应速率B.B保护铁闸门不被腐蚀C.CD.D答案:C解析:A,该装置可以验证氧化性:C1.2>Fe2+,但不能够确定是Cb氧化还是被Fe3+氧化,不能证明氧化性:Fe3+>I2,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CU和Ag均为不活泼金属,不能在稀硫酸中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实现不CU+H2SO4=CuSO4+H2T的发生,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可根据一定时间内产生氢气的量来计算反应的速率,C可以达到实验目的;D.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保护铁闸门不被腐蚀时,应将铁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答案选C。11.(2021年1月八省联考重庆)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BCDJ'圈hq7H2OI气MDNaaCOjf1.1.I芍灰水SJrNC1溶液fr-用塌收集NO气体检查装置气密性比较乙酸和碳酸的酸性蒸发结晶NaC1.A.AB.BC.CD.D答案:D解析:A.一氧化氮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因此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因此用排水法收集,A正确;B.往长颈漏斗里加水至没过漏斗颈,夹住止水夹,继续加水,一段时间后,水柱稳定不下降,则可证明气密性良好,B正确;C.乙酸滴入到碳酸钠溶液中产生气体,产生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可证明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C正确;D.蒸发结晶应选蒸发皿而不是珀期,D错误;答案选D。12. (2021年1月八省联考重庆)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实验操作及现象结论A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紫红色褪去H2O2具有漂白性B向待测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新制氯水,变蓝待测溶液中有I-存在C向A1.(SO)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A1.(OH)3具有酸性D向AgCI悬浊液中,加入少量NazS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黑色沉淀Ag2S溶解度小于AgC1.A.AB.BC.CD.D答案:A解析:A,有机色质褪色为漂白,酸性KMnO4溶液和H2O2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紫红色褪去,表明H2O2具有还原性,A错误;B.碘分子与淀粉反应显蓝色,待测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新制氯水,变蓝,说明加入氯水后生成了碘单质,则原待测液中有存在,B正确;C.向AI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铝白色沉淀,继续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沉淀消失,则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偏铝酸钠和水,A1.(OH)3具有酸性,C正确;D.向AgQ悬浊液中,加入少量NazS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黑色沉淀,即Agc1.转变为AgzS,可见QC(Ag2S)>Ksp(Ag2S),由于加入的Na2S少量,则可推测AgzS溶解度小于AgCI,D正确;答案选A。13. (2020年江苏,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向淀粉溶液中加适量2O%H2SO4溶液,加热,冷却后加淀粉未水解NaOH溶液至中性,再滴加少量碘水,溶液变蓝B室温下,向S1.mo1.irHC1.溶液中加入少量镁粉,产生大量气泡,测得溶液温度上升镁与盐酸反应放热C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mo1.1.1的BaC1.和CaCI2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BaCO3D向0.1mo1.1.,H2O2溶液中滴加0.01mo1.1.,KMnO4S液,溶液褪色H2O2具有氧化性答案:B解析:A项,加入少量碘水,溶液变蓝,只能证明溶液中含有淀粉,但无法得出淀粉未水解的结论,可能是部分淀粉发生水解反应,错误;B项,溶液温度上升,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正确;C项,白色沉淀中还可能含有碳酸钙,错误;D项,反应物H2O2中一1价的O变为O价的O,H2O2失电子,说明H2O2具有还原性,错误。14.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1(山东),11改编下列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目的操作A除去苯中少量的苯酚加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液B证明酸性:碳酸苯酚将盐酸与NaHCO3混合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溶液C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内的气泡将胶管稍向上弯曲,挤压胶管内玻璃球将气泡排出D配制用于检验醛基的氢氯化铜悬浊液向试管中加入2m1.10%NaOH溶液,再滴加数滴2%CUSo4溶液,振荡答案:B解析:A项,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钠,而苯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可用分液法分离,能达到实验目的;B项,盐酸具有挥发性,可与苯酚钠反应生成苯酚,干扰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项,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内的气泡,应将胶管稍向上弯曲,再挤压胶管中的玻璃球,能达到实验目的;D项,配制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应使氢氧化钠过量,能达到实验目的。15. (2020年天津,6)检验下列物质所选用的试剂正确的是()待检验物质所用试剂A海水中的碘元素淀粉溶液BSO2气体澄清石灰水C溶液中的Cu2+氨水D溶液中的NH=NaoH溶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答案:C解析:淀粉遇碘单质才会变蓝,海水中的碘元素主要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无法检验,A错误;SOz气体和CO2气体均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错误;铜离子可以和氨水先形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再与氨水结合生成铜氨络合离子Cu(NH3)F+,可以检验,C正确;氨气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错误。16.(2020年天津卷)下列实验仪器或装置的选择正确的是()I£一不一饱和NaCI溶液水配制50.00m1.0.1000mo1.1.1Na2CO3溶液除去Ch中的HC1.蒸储用冷凝管盛装NazSQ溶液的试剂瓶ABCD答案:B解析: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可使用洗气法,通入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导管长进短出,B项正确;球形冷凝管用于冷凝回流,蒸镭时冷凝生成物,应使用直形冷凝管,C项错误;盛放硅酸钠溶液的试剂瓶不可使用玻璃塞,否则会导致瓶口和瓶塞黏在一起,D项错误。17.(2020年北京卷)用下列仪器或装置(图中夹持略)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检验浓硫酸与铜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检验浪乙烷消去产物中的乙烯分离酒精和水浸NaoH溶铜纹J的棉团晶晶红_:口溶液P水一钠钾性液高酸酸溶fmB-jABCD答案:D解析:图示为配制一定量浓度溶液的转移操作,图示操作正确,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通入到品红溶液中,若品红褪色,则证明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气体是大气污染物,不能排放到空气中,试管口用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团吸收二氧化硫,图示正确,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澳乙烷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由于乙醇易挥发,制得的乙烯中含有乙醇蒸汽,先通过水,使乙醇溶于水,在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镒酸钾溶液中,若酸性高钵酸钾溶液褪色,则可以证明反应中产生乙烯,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乙醇和水任意比互溶,分液操作无法分离,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答案选D。18.(2020年北京卷)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将NHC1.固体加入试管中,并将湿润的PH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试纸颜色变化:黄色蓝色(pH10)黄色T红色(pH2);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将饱和NH4C1.溶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颜色变化:黄色T橙黄色(pH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根据口中试纸变蓝,说明NHC1.发生了分解反应B.根据口中试纸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比氯化氢气体扩散速率快C.口中试纸变成红色,是由于NH4C1水解造成的D.根据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不宜用加热NEC1.的方法制备NE答案:C解析:氯化铉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显酸性,会使湿润的PH试纸变红,根据I中试纸变蓝,说明NHK1.发生了分解反应,故A正确;根据分析,根据I中试纸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比氯化氢气体扩散速率快,故B正确;根据分析,I中试纸变成红色,是由于NHK1.分解产生的氯化氢造成的,故C错误;根据分析,根据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氯化钱分解产生的氨气和氯化氢在扩散过程中由化合生成氯化钺,则不宜用加热NHK1.的方法制备NE,故D正确;答案选C。19.(2020年海南卷)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法,目的可实现的是()操作或方法实验目的A向未知弱酸性试液中滴加含有SCN-的溶液确证试液中Fe?+存在B等体积0.1mo1.1./Ag+和Ag(NH3)2+溶液分别与大量1mo1.1.葡萄糖碱性溶液形成银镜判断多步过程中,分步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C稀H2SO4酸化Ii(KBQ):n(KBr)=1:5的混合液替代滨水降低液漠的贮存与使用风险D向0.1mo1.1.,Na2S2O3溶液中缓慢滴加0.2mo1.1."盐酸由浑浊情况测定单质硫的溶解度答案:C解析:A.向未知弱酸性试液中滴加含有SCN的溶液,Fe3+与SCN-反应溶液出现血红色,可确定试液中Fe3+存在,而与Fe?+不反应,A与题意不符;B.Ag+与葡萄糖碱性溶液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应该用银氨溶液,B与题意不符;C.液澳易挥发,有毒;稀H2SO4酸化n(KBr3):n(KBr)=1.5的混合液反应生成单质滨,混合液替代溟水可降低液澳的贮存与使用风险,C符合题意;D.向0.1mo1.1."Na2S2O3溶液中缓慢滴加02mo1.1.“盐酸反应生成单质硫和二氧化硫气体,单质硫不溶于水,不便于通过测定盐酸的体积测定硫的物质的量,D与题意不符;答案为C。20.(2019年全国卷II,10)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向盛有高镒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B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C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D向盛有FeCI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答案:A解析:酸性KMnO4溶液能将乙烯氧化成CO2,故可以看到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但静置后液体不会分层,A项符合题意;点燃的镁条能在COz中燃烧,集气瓶中产生浓烟(MgO颗粒)和黑色颗粒(单质碳),B项不符合题意;向盛有饱和Na2S2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中发生反应SzOg+2H+=SO2÷SJ,÷H2O,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C项不符合题意;向FeCb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反应2Fe3+Fe=3Fe2+,可以看到溶液中黄色逐渐消失,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21.(2019年全国口卷)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选项目的实验A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将Cb通入碳酸钠溶液中B加快氯气的生成速率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C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D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答案:A解析:C1.与水反应生成HCI和HC1.O,且该反应为可逆反应,Na2CO3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水解产生的OH-能同时消耗HCI和HC1.O,A符合题意;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能加快H2O2的分解,从而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B不符合题意;饱和碳酸钠溶液可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而且能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液,C不符合题意;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符合用强酸制备药酸的原理,可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D不符合题意。22. (2019年北京卷)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AFeC1.2溶液(FeCb)Fe粉BNaC1.溶液(MgC1.2)NaOH溶液、稀HCICC1.2(HC1.)H20、浓H2SO4DNO(NO2)H2。、无水CaC1.答案:B解析:A项,Fe粉将溶液中的Fe?+转化为Fe?+,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项,Mg?+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Mg(OH)2沉淀,多余的NaoH用稀盐酸中和,两个反应均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项,C1.能溶于水并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用水除去Cb中的HC1;D项,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涉及氧化还原反应。23. (2019年北京,11)探究草酸(H2C2O4)性质,进行如下实验。(已知:室温下,0.1mo1.1.1H2C2O4的pH=1.3)实验装置试剂a现象厂单酸Ca(OH)2溶液(含酚猷)溶液褪色,产生白色沉淀少量NaHCO3溶液产生气泡ha-iJtk酸性KMnO4溶液紫色溶液褪色C2H5OH和浓硫酸加热后产生有香味物质由上述实验所得草酸性质所对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H2C2O4有酸性,Ca(OH)2+H2C2O4=CaC2O4I+2H2OB.酸性:H2C2O4>H2CO3,NaHCO3+H2C2O4=NaHC2O4+CO2t+H2OC. H2C2O4具有还原性,2MnO4+5C2C+1.6H+=2Mn2+1.OCO2f+8H2OD. H2C2O4可发生酯化反应,Hooccooh+2c2h5oh浓:酸C2H5Ooccooc2H5+2h2o答案:C解析:A项,往含酚酶的Ca(OH)2溶液中加入草酸,溶液褪色,可知草酸具有酸性,Ca(OH)2与H2C2O4反应生成CaC2O4白色沉淀,正确;B项,由实验可知,在NaHCO3溶液中滴加草酸,有气泡生成,即生成C02,说明草酸酸性比碳酸的强,正确;D项,草酸结构中含2个炭基,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含两个酯基的酯类物质,正确。24.(2019年江苏卷)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向X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B向浓度均为0.05mo1.1.1的NakNaC1.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KSP(AgI)AKsp(AgC1.)C向3m1.KI溶液中滴加几滴澳水,振荡,再滴加1m1.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Bn的氧化性比1.的强D用PH试纸测得:CFhCOONa溶液的PH约为9,NaNO2溶液的PH约为8HNO2电离出H,的能力比CH3COOH的强答案:C解析:A项,该实验操作和现象不能得出X溶液中一定含有Fe?+,应先加KSCN溶液,判断溶液中不存在Fe3+,然后再加氯水,若出现红色,可说明X溶液中存在Fe?+,错误;B项,因为、C浓度相等,所以先生成沉淀的物质溶度积小,黄色沉淀为AgI,则KSP(Ag1.)VKSP(AgC1),错误;C项,K1.与Bn反应生成1.和KBr,淀粉遇1.显蓝色,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知,氧化性:Br2>I2,正确;D项,CHsCOONa和NaNO2溶液的浓度未知,溶液浓度不同,水解程度不同,PH不同,不能由题给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HNO2电离出H卡的能力比CHbCOOH的强,错误。25.(2019年天津卷)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ABCD¾浓诚酸IhWnNaOH溶液饱和Ig食盐水M混合浓硫酸和乙醇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收集NCh气体证明乙焕可使滨水褪色答案:B解析:混合浓硫酸和乙醇时,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缓注入乙醇中,并不断搅拌,A项错误;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定容时视线与容量瓶的刻度线相平,B项正确;N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项错误;电石与水反应制得的乙焕中含有HzS等杂质,用溟水检验乙焕前,要先通过硫酸铜溶液除去HzS等杂质,D项错误。26.(2018年全国口卷)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编号实验目的实验过程A配制0.4000mo1.1.1的NaOH溶液称取4.0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储水溶解,转移至250m1.容量瓶中定容B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向盛有2m1.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制取并纯化氢气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D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向2支盛有5m1.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1.5%H2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答案:B解析:Fe?+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溶液发生颜色变化,B项正确;NaoH溶于水放热,应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A项错误;H?最后通过KMno4溶液,H2中含有水蒸气,C项错误;NaHSo3与双氧水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判断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D项错误。27.(2018年北京卷)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ABCD实验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石蕊溶液滴入氯水中Na2S溶液滴入AgC1.浊液中热铜丝插入稀硝酸中现象产生白色沉淀,随后变为红褐色溶液变红,随后迅速褪色沉淀由白色逐渐变为黑色产生无色气体,随后变为红棕色答案:C解析:C项,向AgC1.浊液中滴加Naz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发生沉淀的转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gC1.+S2=Ag2S+2C1.,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A项,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会生成Fe(OH)2白色沉淀,Fe(OH)2被氧化为Fe(OH)3,反应过程中出现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B项,由于氯水显酸性,先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后由于HQo具有氧化性,使红色溶液迅速褪色,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D项,热铜丝插入稀硝酸中发生的反应为3Cu+8HNO3(稀)=3CU(No3)2+2NoT+4H2,NO被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28.(2018年江苏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B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1.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I2在CCI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C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Fe?+的氧化性强于CW+的氧化性D向NaCK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Ksp(AgC1.)AKsp(AgI)答案:B解析:B对: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j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由于CC1.的密度大于水,则下层是有机层,从而得出结论:b在CC1.i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A错:苯酚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苯酚钠和NaHCO3,故实验的结论应是苯酚的酸性强于HeO3;C错: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发生反应:Cu2+Fe=Fe2+Cu,Cu?+是氧化剂,Fe?+是氧化产物,则氧化性:Cu2+>Fe2+;D错:向NaC1、Na1.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生成了AgI沉淀,得出结论:e(Ag+)c()>sp(AgI)o由于题目未指明NaC1、Na1.物质的量浓度大小,故无法根据生成沉淀的先后比较KSP(Ag。)、KSP(Ag1.)的大小。29.(2018年天津,4)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原溶液中有Fe2+,无Fe3+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酸性:H2CO3>C6H5OHC向含有ZnS和Naz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生成黑色沉淀KSP(CUS)VKSP(ZnS)D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再加足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仍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有SOF答案:B解析:B对,符合较强酸制较弱酸的原理;A错,可以证明含有Fe?+,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Fe?+;C错,由于ZnS难溶而NazS易溶,且浓度未知,向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可能是与NazS反应生成的,不能比较ZnS和CUS的KSP大小;D错,若原溶液中存在SoT,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30.(2017年北京卷)根据SOz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实验现象结论A含HC1、BaCI2的FeCb溶液产生白色沉淀SCh有还原性BH2S溶液产生黄色沉淀S02有氧化性C酸性KMno4溶液紫色溶液褪色SO2有漂白性DNa2SiO3溶液产生胶状沉淀酸性:H2SO3>H2SiO3答案:C解析:A项,溶液中S02被Feeb氧化生成ScT,再与BaC1.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体现了SO2的还原性;B项,SCh与HzS溶液发生反应SO2+2H2S=3S1.+2H2O,体现了SO2的氧化性;C项,SCh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体现了SCh的还原性;D项,SCh与Na2SiO3溶液反应产生胶状沉淀,根据强酸制弱酸,可得结论酸性:H2S3>H2SiO3o31.(2017年江苏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实验结论A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漠水、振荡,无白色沉淀苯酚浓度小B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a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部分Na2SO3被氧化C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H2SO4,加热;再加入银氨溶液;未出现银镜蔗糖未水解D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溶液中含Br2答案:B解析:A项,无白色沉淀,说明苯酚过量,生成的三澳苯酚溶解于苯酚中,错误;B项,加入足量稀盐酸,不溶解的沉淀为BaSO4,说明部分Na2SO3被氧化为Na2SO4,正确;C项,银镜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加银氨溶液前,应先加NaoH溶液中和H2SO4,错误;D项,溶液呈蓝色,说明被氧化为1.,说明溶液中含有氧化性物质,不一定是浪,也可能是Fe3+等,错误。32.(2017年全国卷口)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实验结论A将乙烯通入溟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生成的1,2二浸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氧化碳B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乙静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D甲烷与氯气在光源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答案:A解析:B项,钠与水反应比钠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中的氢比乙醉中的氢活泼,错误;C项,根据强酸制弱酸,可知乙酸酸性大于碳酸,错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