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3年小学五年级新版教科版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docx

    • 资源ID:1294197       资源大小:111.52KB        全文页数:9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小学五年级新版教科版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docx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2023年2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原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0¾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一种保温杯1234567812345678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时间在流逝太阳钟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机械摆钟摆B¾研究做一种钟摆制作一种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转谁先迎来黎明北极星“不动”0秘密地球在公转吗为何一年有四季极昼和极夜欧!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原则。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变化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变化。过程与措施: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试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措施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试验验证猜测,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变化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变化。【教学难点】协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教师演示试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B¾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试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试验登记表(教材第2面)。小组试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试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O枚,木块3块,试验登记表(教材第3面)。【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试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试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一、观测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刊登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0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爱好。)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测它B¾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测它的沉浮状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规定,确定判断沉浮的原则。)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测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规定轻轻放入水中,观测它的沉浮状况,板书:浮。(阐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也许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B一部分露出水面,就阐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临时回避“悬浮”概念。)二、观测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0¾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毕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提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达。3、学生独立完毕其他物体B¾“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B¾填写。4、小组领试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试验观测,完毕试验登记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试验成果相比较,预测对B¾B¾有哪些,预测不对时时有哪些?整顿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也许与什么原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原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与否空心等,以备背面活动中进行探究。)(阐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一学生预测和思索沉浮理由一小组试验观测”的次序进行,由于观测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并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构造的材料,既有轻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例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0目的。)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B¾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B¾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原因作深入的思索。三、观测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顿试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此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措施(阐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爱好,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阐明,为防止划破桌面,提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索: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二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二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毕教材第3面B¾登记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试验操作,记录试验成果并思索其中的原因。(阐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程度的切小,由于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状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状况不利于教学,会变化活动探究的方向,提议回避。)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变化了什么原因?(体积大小),物体0沉浮状况有无发生变化?通过以上试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变化的。)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索: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B¾,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0¾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假如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0¾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试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0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变化的。8、小结:把刚刚切分和叠加这两个试验联络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试验汇报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0物体,变化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有关原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与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B物体,变化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材料搜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B¾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试验使用。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原因有关【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均有关。2、不一样材料构成的物体,假如体积相似,重的物体轻易沉;假如质量相似,体积小的物体轻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措施: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措施,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措施研究影响沉浮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试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措施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措施,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B¾措施研究影响沉浮B¾原因。【教学准备】小组试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组试验二:水槽,一套相似体积不一样质量B¾小球,一套相似质量不一样体积的立方体,试验汇报单。小组试验三:水槽(与试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试验汇报单。【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故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贯彻。另把“小瓶子试验”中B¾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以便操作。【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懂得,同一种材料构成B¾物体,在水中B¾沉浮与它们B¾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一样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次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次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0¾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阐明:两次排列,隐含着怎样整顿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重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措施完毕,其中表达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何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B¾关系?二、控制其他原因进行研究:1、引导:当碰到这种状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原因不变的措施,来研究某一种原因与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但愿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种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似体积不一样质量的小球,一套相似质量不一样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B¾沉浮,并填写在试验汇报单上。(提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劳,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毕自己组的试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互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沉浮与什么原因有关”试验汇报单第()小组试验一:相似体积不一样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成果试验二:相似质量不一样体积H立方体H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成果3、小组领材料,试验观测,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试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均有关。第二层次;不一样材料构成0物体,假如体积相似,重的物体轻易沉;假如质量相似,体积小的物体轻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轻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轻易沉。)5、为何用上节课B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B¾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可以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试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措施B重要性。)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试验。2、提供试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试验汇报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试验汇报单)小组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究竟沙子数量阐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体分数来阐明。最终一列给学有余力日勺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例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变化了什么原因,什么原因是没有变化的?(变化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变化。)4、学生尝试用这个试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B¾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种很大时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B¾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5、提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原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均有关A立方体的沉浮J控制变量小瓶子B勺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后记: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变化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0¾沉浮也许发生变化。2、钢铁制造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措施: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0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一样的形状,使之可以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变化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也许发生变化。【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B¾重要。【教学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登记表(教材第8面)。【教学过程】一、观测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日勺物体在水中是沉B¾,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措施变化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测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多种不一样0¾形状,放入水中,观测它0沉浮。4、分析:变化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无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无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与否变化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变化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变化。)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无措施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变化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措施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一样的形状,有时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足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变化,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0¾体积叫做排开B¾水量。排开0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措施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此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因此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尤其是观测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2、取一种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O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测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多种形状,观测它们排开B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0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假如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品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板书设计: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的形状量杯里的水量(毫升)放入后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亳升)沉浮状况实心团200沉的形状200浮形1200浮形2200浮形3200变化物体排开0¾水量沉浮也许发生变化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教学后记:4、造一艘小船【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相似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B越大越轻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过程与措施: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停改善船B¾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B¾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停改善。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停改善设计对成果B影响。2、感受人类发明发明的历程,激发发明欲望。【教学重点】相似重量B¾橡皮泥,浸入水中B¾越大越轻易浮,它B¾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停改善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种,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搜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多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多种材料。【教材处理】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运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B¾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品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终,可以比较机动B¾处理课堂教课时间。【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0¾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以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诸多的货品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并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定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B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B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B¾货品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种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B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0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种,然后再逐一增长,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让几种装载量比较大0¾小组上台简介经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简介(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次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简介自己搜集的有关船的知识,规定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B¾模型,集体观看。三、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多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怎样制造自己喜欢B¾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但愿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0制作。一、准备1 .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 .准备需要H材料。二、制作1 .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 .动手制作。三、改善和完毕1 .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2 .演示、简介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尚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4、交流:我B¾或同学0小船尚有哪些需要改善0¾地方?四、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0评比。板书设计:4、造一艘小船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造个性船我的造船计划一、准备二、制作三、改善和完毕浸入水中B体积越大越轻易浮装载量增大教学后记:5、浮力【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0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B¾体积越大,受到B¾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日勺浮力不小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措施: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B¾浮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措施B¾改善有助于研究B¾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B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B¾沉浮。【教学准备】小组试验一:精确刻度杯一种,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试验二:弹簧秤一种,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种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登记表(教材13面)。小组试验三:在试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一样的泡沫塑料块,登记表(教材14面)。【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1、观测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状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有关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种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B¾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0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阐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某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B状况,演示规范0测量措施,讲解注意B地方。尤其要讲清晰浮力B¾计算措施,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B¾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B¾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0¾浮力大小。)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规定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成果(拉力大小和排开0¾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登记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所有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日勺水量之间日勺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B¾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测量不一样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一样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一样大小日勺木块,让学生预测:假如把大小不一样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似吗?2、学生参照前一种活动B测量措施,独立自主完毕测量,把测量成果填入登记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大小不一样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登记表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自重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原因有关?有怎样I的关系?()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何它会上浮?(浮力不小于重力)板书设计:5、浮力浮力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浮力不小于重力上浮浮在水面0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教学后记: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0¾大小。2、下沉B¾物体浸入水中B体积越大,受到B¾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不不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措施:1、设计试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0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试验验证B¾重要意义。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下沉0¾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B¾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设计试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每组一种弹簧秤、一种钩码、一种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一样的石块或砖块、细线、登记表(教材15面和16面)。【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与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0浮力作用吗?2、联络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假如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种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与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阐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B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种试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措施,尤其规定把自己的措施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成果。研究日勺问题:试验措施:所需器材:试验成果: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一样位置时对弹簧秤0拉力,记录在表格中。3、计算钩码受到0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日勺联络。(发现:一种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登记表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所有浸入水中在空气中日勺重力在水中口勺重力浮力大小排开日勺水量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0¾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0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络。小石块中石块大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大小不一样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出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参照教科书第12页0¾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0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B¾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达物体沉浮的原因。(详细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0¾物体浸入水中B¾体积越大,受到B¾浮力也越大。浮力不不小于重力下沉浮力不小于重力上浮教学后记: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变化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0液体才能变化物体0¾沉浮,这样0¾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措施:1、经历一种经典0¾“观测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0¾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0¾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诸多的证据。【教学重点】经历一种经典B¾“观测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0¾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诸多0证据。【教学准备】演示试验:一种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小组试验:每组一种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教材处理】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B¾认知,在演示试验中教师故意识B¾把此外一种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B¾混合,这样就防止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测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测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种杯子中,观测它0沉浮。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一样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0沉出现象?二、观测比较两种液体:1、观测两杯液体有什么不一样。2、做液滴加热试验,教师先指导加热0¾措施,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测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测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种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3、观测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样,两种液体同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0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规定,取IO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查与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醒: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所有食盐倒人杯中,假如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试验记录水的量食盐日勺量沉浮状况100毫升100毫升1OO毫升100毫升3、假如时间容许,让学生用同样措施,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查,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查。(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试验,调制不一样的液体来检查学生的猜测,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协助。)4、思索:从试验现象和成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四、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板书设计: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滴加热调制液体观测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一定浓度B液体才能变化物体B¾沉浮教学后记: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不一样液体对物体0浮力作用大小不一样。2、比同体积的水重日勺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日勺水轻日勺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B液体重B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H¾液体轻B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措施:1、通过简朴0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顿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B¾沉出现象是有规律B¾,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0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每组一种钩码、一种马铃薯、一种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教学过程】一、测量钩码在不一样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一样液体中受到0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试验验证自己B¾推测。3、用钩码替代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措施,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本来B¾推测。钩码在不一样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在液体中的重量受到的浮力4、根据钩码受到0浮力大小,深入类推马铃薯在不一样的液体中受到0浮力大小状况,从而验证学生本来的推测。(提议:在这个分组试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种小组完毕即可,这样可以节省试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成果。)二、推测与验证:1、思索:物体在不一样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何会不一样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0原因是什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日勺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成果?比较重量日勺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索要在同体积的状况下比较重量。)3、推测同体积日勺清水和浓盐水重量与否相似,深入推测与同体积日勺马铃薯比较,重量与否相似。4、假如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重量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懂得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导致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三、判断塑料块0沉浮:1、观测教科书提供日勺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一样液体中的沉浮状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2、观测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B¾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B¾前提条件是同体积。四、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五、整个单元的总结: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课时,教师可以从简朴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某些有层次0问题进行整顿: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B¾沉出现象?2、不一样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3、石块在水中日勺沉浮与什么原因有关?(同体积0石块与水0轻重比较有关)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原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5、物体在水中0沉浮与什么原因有关?(同体积0物体与水0轻重比较有关)6、物体在液体中日勺沉浮与什么原因有关?(同体积日勺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板书设计: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不一样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一样。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B¾液体轻0¾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测力计教学后记: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有多种措施可以产生热。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长了热量。过程与措施:1、自主设计试验探究衣服与否能为身体增长热量。2、观测、记录、分析试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I内试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B¾爱好。2、尊重客观事实。【教学重点】自主设计试验探究衣服与否能为身体增长热量。【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试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师:你有什么措施使我(或你)0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索过没有,为何搓手能使我们B¾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0¾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措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予以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B¾原因师:分析这些措施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予以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紧)加穿衣服、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小学五年级新版教科版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