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明君形象.docx

    • 资源ID:1298865       资源大小:18.13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明君形象.docx

    三Ii暖义中刘备的明君蟀摘要刘备是三国鼎立时期、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堪称“明君”的典范。本文主要从仁德爱民、亲贤爱士、知人善任三个方面论述了刘备的明君形象。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明君形象一、引言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三国鼎立时期、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曾与普操、孙权齐名,素有明君”的美誉。刘备这个人物形象,历来颇有争议。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的的刘备形象,是一个很有艺术价值、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此文中,笔者主要从明君的角度论述刘备形象。二、刘备的明君形象<-)仁例爱民作品多方表现了刘备的仁德爱民,深得人心。三国演义笫1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十六个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仁他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他第一次担任官职一一安喜县尉,便“与民秋充无犯,民皆感化。"督邮索贿不成,欲陷害他,百姓纷纷为之苦告(第2回)。此后他任平原相,已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太史慈语,见第11回)。陶谦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日:'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12回)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第20回)这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深得民心。在他又一次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受命屯驻新野时,他仍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34回)新野百姓欣然讴歌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第35回)从建安六年(201)到卜三弟(208),刘备寄居新野达七年之久。在他叙转奔走的前半生中,这算是时间最长、相对安定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微的批评,一面把人才置于战略的高度,努力求贤:一面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当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之时,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日: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到了襄阳城外,刘琮闭门不纳,蔡瑁、张允还下令放箭。魂延见不平,拔刀相助,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刘备见魏延与文聘在城边混战,便道:“本欲保民,反吉民也。吾不愿入襄阳。”于是“引若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镌而去。”(笫41回)就这样,在建安十三班秋天的江汉大地上,刘备带领十余万军民,扶老携幼,含辛茹苦,上演了1携民南行”的悲壮一幕。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对保存实力、避免普军追击十分不利。故众将皆日:“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西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明知此言有理,却泣而拒之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行至当阳,果然被曹操亲自率领的精兵赶上,十余万军民顿时大乱。刘备在张飞的保护下且战且走,天明看时,身边仅剩百余骑,不禁大哭道:“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同上)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羸得了极大的胜利。这种生死关头的自觉选择,在三国演义写到的各个政治军事集团领袖中是独一无二的,决非一般乱世英雄的惺惺作态所能比拟.从此,刘备的“仁例爱民"更加深入人心,并成为他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二)亲贤爱上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亲贤爱士。其中,他对徐庶、诸葛亮、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历史上的徐庶,归属刘备的时间不算长,除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外,在政治、军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算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仅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曹公来征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诸翦)亮与徐庶并从,为普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臼:本欲与将军共图土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而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一见徐庶,便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贡。在先后打败吕旷兄弟、普仁之后,刘备便视徐庶为天下奇才。而当徐庶知母亲被普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仍忍痛应允。分别的前夜,”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次H一早,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宴罢,仍“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直到徐庶骑马远去,刘备还立马林畔,“凝泪而望",甚至欲尽伐此处树林",原因是"阻吾望徐元宜之目也“(第36回)。这些描写,尽管主要是为“走马荐诸葛”和“三顾茅庐”作铺垫,却足以见出刘备求才之诚,爱才之深,颇具艺术感染力。对于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与倚重,三国演义更是作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语亮,凡三往,乃见。"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反复渲染,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初见孔明,使屈尊下拜;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耐'顿首拜谢:乍州孔明不愿出山,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刻画得淋漓尽致。(三)知人善任亲贤爱土的另一面,便是知人之明,如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当然是最好的“知人之明”,对此不必多论:而知人之短,也有明证,比如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却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马谡虽曾在诸葛亮南征时出过"攻心为上的好主意,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至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而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这举,非明君不能为。在这方面,就连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似乎也略逊一筹。三、结论总之,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以其仁德爱民、亲贤爱士、知人善任的明君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罗贯中对刘备明君形象的刻画有夸张之嫌,但在中国的文化艺术殿堂里,罗贯中笔下的刘备仍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占有者一席之地.参考文献1巴蜀文化网2三国演义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意事项

    本文(《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明君形象.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