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文章解读.docx
曹刿论战文章解读文言原文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1)。公将战(2),曹刿请见(3)。其乡人日(4):“肉食者谋之(5),又何间焉(6)?"刿日:"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9),民弗从也。“公日:"牺牲(10)玉帛,弗敢加也(11),必以信(12)。”对日:“小信未孚(13),神弗福(14)也。"公日:"小大之狱(15),虽不能察,必以情(16)。”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一公与之乘(17),战于长勺(18)。公将鼓之(19),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20)。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21),登轼而望之(22),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23),再而衰(24),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5),故逐之。”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J'于是进宫廷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对百姓)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如今)不行。"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胜利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仗胜了他们。那些(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注释我:指鲁国。作者站在鲁国立场记事,所以书中“我"即指鲁国。公:指鲁庄公。曹刿(gui):鲁国大夫。(4)乡:春秋时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肉食者:当权者。指做大官的人,当时大夫以上的官每天可以吃肉。(6)间(ji&n):参与。(7)鄙:浅陋,无知,指见识短浅。(8)专:独自专有,独占。彳扁:通"遍",遍及,普遍。(10)牺牲:祭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11)加:虚报夸大(12)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13)孚:信任。(14)福:动词,赐福,保佑。(15)狱:诉讼案件。(16)情:情理。(17)乘:乘战车。(18)长勺:鲁国地名。(19)鼓:击鼓进军。(20)败绩:大败。(21)辙:车轮经过留下的印迹。(22)轼:车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23)作气:鼓足勇气,振作士气。(24)再:第二次。(25)靡Qml):倒下。解读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之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勇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难怪孔子要说:“智者乐水。”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统智慧在阴、阳的抗衡中注重以柔克刚的阴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传统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传统的军事谋略家不是凭借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经验来指挥作战,而是靠读书识理来完成自己使命的。看上去他们似乎因为没有亲身打过仗而缺乏实战经验,然而他们从读书识理中积累起来的智慧,足以使他们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心理状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来把握、预测、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这一点在崇尚实战经验的西方军事家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都在证明着,成功的战例是文人们智慧的杰作。他们精心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戏,然后让担当剧中角色的将士去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