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初中音乐八下《乐海泛舟》特色单元作业设计(优质案例9页).docx
-
资源ID:1301023
资源大小:29.7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音版初中音乐八下《乐海泛舟》特色单元作业设计(优质案例9页).docx
人音版初中音乐八下乐海泛舟特色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音乐八年级第二学期人音版乐海泛舟单元组织方式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聆听、演唱摇篮曲第一单元第一课时2聆听1 .G大调弦乐小夜曲2 .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单元第二课时3聆听1 .鲫鱼2 .U大调(醇鱼)钢琴五重奏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章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能够对摇篮曲、室内乐及协奏曲感兴趣,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及文化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培养终身爱好音乐的态度和感情。2,能够用适当的歌唱方法,自然圆润、亲切优美的声音,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及充满感情地演唱摇篮曲,了解作曲家勃拉姆斯,并能在演唱中表现歌曲的艺术内涵。进一步学习二声部合唱的演唱,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3 .欣赏弦乐合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记住乐曲的主要音乐主题,感受、体验室内乐的特点,初步认识和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贡献。4 .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记住乐曲中主要的音乐主题及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的音色,感受并体验乐曲各种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初步掌握看关协奏曲的相关知识。5 .聆听艺术歌曲尊鱼并能跟随音响演唱这首歌曲,体验歌曲伴奏的艺术特点及歌曲所蕴含的内容;欣赏A大调(蹲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感受并体验乐曲中各种音乐要素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及其生动深刻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室内乐的基础音乐知识钢琴五重奏乐队编制,初步认识浪漫乐派作曲家舒伯特的生平及贡献。(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择的曲目是继“音诗音画”之后又一个以大型音乐体裁为主的教学单元,选取了室内乐及协奏曲两大类,出于歌唱课的需要,还选择了一首摇篮曲体裁的艺术歌曲作为歌唱教学内容。本单元选择的歌曲是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这首摇篮曲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和摇篮曲的体裁表现了伟大的母爱,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人们对母亲的爱戴之情。引导学生演唱这首歌曲,不仅能使他们真切地体验到这种伟大的感情,也可以引导他们认识这种世界性的音乐体裁。尤其是作为世界著名的摇篮曲之一,它具有很重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体验到它的艺术魅力和情感价值,也会在歌唱姿势、歌唱呼吸、歌唱发声等技能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增进他们对歌唱的兴趣和自信心。室内乐和协奏曲这两种音乐体裁的发展历史远比交响诗更早、更久远。室内乐始于17世纪,而协奏曲则始于16世纪。它们在欧洲经历了多种流派的创新和锤炼,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及风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由于他们的音乐内容及文化内涵广泛而深刻,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其认识、理解的难度。也正因为如此,这两种音乐体裁给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增进音乐文化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中颇具影响力的一首代表性作品。首先,这首乐曲带有明显的清新典雅、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作品结构严谨,艺术手法简洁、洗练,这些特点对于学生认识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来说,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再者,它不仅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今天人们的音乐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由我国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创作的一部大型音乐作品。其音乐题材取之于我国的民间故事;音乐素材也来自于我国的民族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其创作手法既有我国民族音乐的因素,也汲取了西洋音乐的一些创作形式和方法,从而成就为一部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家喻户晓的优秀管弦作品,被我国广大听众称作“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世界人民中被称作“蝴蝶情侣”,并被国外音乐家称誉为“非常迷人和神奇的音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被认为“是我国管弦乐创作的第一座里程碑”。因此,这首协奏曲的问世应该使我国人民尤其是我们的学生感到由衷地欣慰和自豪。A大调(鱼尊鱼)钢琴五重奏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作品,而歌曲鳞鱼正是A大调(蹲鱼)钢琴五重奏的创作素材之一。这首歌曲和A大调,尊鱼)钢琴五重奏,均借由描述小鱼尊鱼遭遇的不幸,来抒发作曲家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压迫者的憎恶之情,表现出浪漫主义音乐多沉浸于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鲜明特征。他们往往表现出不满社会现实又远离社会现实的生活状态,因而采用一种迂回的方法影射对统治者的不满。可见,这首乐曲对学生认识、理解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听流行音乐,这跟他们青春期心理与生活文化熏陶有关,因此,我想多让他们聆听音乐也是一种学习,在聆听的基础上加强音乐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音乐视野让他们多了解西方优秀经典文化作品通过培养他们自主创新能力,让八年级的学生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性和对多元文化音乐的熟悉。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一)单元学习目标1 .通过演唱与聆听欣赏摇篮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鱼尊鱼A大调(蹲鱼)钢琴五重奏,让学生了解室内乐与协奏曲体裁,拓宽音乐视野,熟悉并喜爱东西方优秀经典作品。2 .通过感受、体验、探究、合作进一步学习二声部合唱的演唱,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3 .了解作曲家勃拉姆斯、莫扎特及室内乐与协奏曲两大音乐体裁的不同音乐风格特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由我国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创作的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是我国管弦乐创作的第一座里程碑”。(二)单元作业目标1 .演唱摇篮曲正确的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及自然圆润的歌唱声音;歌曲的情感表现以及适当的歌唱力度、速度:声部之间的和谐与均衡:摇篮曲的知识概念:进一步学习二声部合唱的演唱,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2 .通过聆听欣赏乐曲,了解室内乐与协奏曲两大体裁音乐不同特色,以及摇篮曲,小夜曲的风格特征。体验乐曲的结构特点及音乐风格;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贡献,认识浪漫主义作曲家勃拉姆斯3 .体验乐曲的结构特点及音乐风格,能够听辨乐曲音乐主题的来源与变化;音乐主题及几个变化所使用的主奏乐器音色。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音乐作品都具有相当突出的典型性、代表性、群众性和普及性。作为中学生的欣赏内容,本单元所学曲目实属必要,也非常适当。同时,这些作品也是学生在“音诗音画”单元学习基础上的新进展,是更上一层楼的必需之举,为学生欣赏这类音乐作品提供了举一反三的机会。本单元作业设计是在“双减”背景下,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和创造”的课程理念,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布置,遵从作业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开放性”、“灵活性”、“创造性”、"层次性”八大原则,分类、分层布置,做到难易适中、层层递进,可操作性强,在多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文化自信,培养核心素养,激发爱国热情。根据本单元内容,课时作业设为两个栏目,分别为:“学习评价”和“实践与创造”。每人根据实际情况任选一项,提交作业。并附上自评星级。“学习评价”栏目为基础题:通过查阅知识、读谱和唱谱,唱歌等基础技能练习。“实践与创造”栏目为实践题与探究题:通过二声部重唱合作、改编节奏、编创音乐、自制乐器等多种形式对音乐进行编创,给音乐作业注入生机和活力,让音乐课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技能,更是激发创造能力。单元检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魅力室内乐”主题活动,通过节目展示、现场知识抢答等形式达到单元质量检测的目的。活动内容灵活丰富,视频展示、现场自制乐器演奏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室内乐的感受体验,深化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激发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熟悉与喜爱。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1 .作业内容请任选一项,与一人或多人一起完成。并附上自评星级。学习评价:视唱摇篮曲歌谱,有关的知识或历史,检验自己的读谱能力,再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实践与创造:以摇篮曲前几小节旋律为基础,尝试改编节奏节拍,编写一段歌谱,在对比原曲,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格。2 .评价设计摇篮曲评价表星级三颗星四颗星五颗星参考标准学习评价能跟随伴奏和班集体视唱歌曲。能独立读谱视唱歌曲。能独立,准确,有感情地视唱,演唱歌曲。参考标准实践与创造能进行设计节奏,编创旋律。能完整地设计节奏,编创旋律。能准确,富有创意地设计节奏,编创旋律。3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5(1)作业分析:本课时作业是为了深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通过读谱、视谱和唱谱,创编节奏和旋律,提升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和实践创造力。学习评价:通过了识谱,读谱,视谱,唱谱,演唱,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读谱技能,高效完成课时基本内容的学习。实践与创造:编创音乐创造性题目。根据学生的对音乐的感受和把握,结合记谱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编创表现自己对音乐的审美性。(2)设计意图:学习评价:考察学生对读谱视谱演唱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将基础技能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唱好歌曲。学习评价:通过运用读谱记谱等能力,发挥旋学生对节奏,旋律的想象和创造,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二课时1.作业内容请任选一项,完成作业,并附上自评星级。学习评价:唱一唱梁山伯与祝英台主部主题,听一听这个主题在呈示部中出现了几次?实践与创造:请将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一和主题二的前四小节以二声部重唱形式与同学进行合作演唱。3.评价设计G大调弦乐小夜曲与梁山伯与祝英台评价表星级三颗星四颗星五颗星参考标准学习评价能基本唱出主题旋律或能听辨主题旋律。能完整唱出主部主题旋律和听辨题旋律。能完整准确唱出主部主题旋律和听辨题在呈示部出现次数。参考标准实践与创造能演唱出自己的声部。能准确完整地演唱出自己的声部,配合对方声部能准确完整地演唱出自己的声部,并准确地配合对方演唱的声部。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1)作业分析:学习评价:为本课学习的基本考察内容,能够听辨记住乐曲中主要的音乐主题,能够辨认出再次出现的主题。实践与创造:在能够听辨记住乐曲中主要的音乐主题基础上,能够表现不同性格的主题,并通过二声部重唱合作方式表现出来。(2)设计意图学习评价:通过聆听欣赏,让学生能够听辨记住乐曲中主要的音乐主题,并且够辨认乐曲音乐主题的再次出现与其变化。实践与创造:通过引导学听辨并演唱乐曲的主要主题,进一步通过重唱的形式合作,培养学生多元技能与他人合作表现音乐的能力。第三课时1 .作业内容请任选一项,完成作业,并附上自评星级。学习评价:聆听A大调(勺尊鱼)钢琴五重奏,想一想乐曲是用哪些乐器演奏的,乐曲有几次变奏,每次变奏的主奏乐器分别是哪些?实践与创造:请哼唱歌曲鳗鱼,尝试选用不同音色的打击乐模拟流水声为其伴奏。2 .评价设计蹲鱼与A大调(蹲鱼)钢琴五重奏评价表星级三颗星四颗星五颗星参考标准学习评价能基本听辨出乐曲中出现的乐器音色。能完全听辨出乐曲中出现的乐器音色,辨认不同的变奏。能完全听辨出乐曲中出现的乐器音色和变奏出现次数。参考标准实践与创造能基本哼唱歌曲旋律,用打击乐为其伴奏。能较好地哼唱歌曲旋律,用打击乐有节奏地为其伴奏。能准确地哼唱歌曲旋律,选用清脆地打击乐模拟流水声为其伴奏。3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1)作业分析:4 .学习评价:通过聆听欣赏,引导学生能够听辨乐曲音乐主题的来源与变化;音乐主题及几个变化所使用的主奏乐器音色。实践与创造:为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音乐,体会歌曲与伴奏的关系,增强音乐的表现力。(2)设计意图:学习评价:这是本课学习的基本考察内容。让学生熟悉变奏曲这种曲式特点以及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和不同乐器音色特点。实践与创造:通过让学生同时进行歌唱与伴奏,增强其音乐感知和表现力,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艺术歌曲声乐与伴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自主实践创造力。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魅力室内乐”主题活动,通过节目展示、现场知识抢答等形式达到单元质量检测的目的。活动内容灵活丰富,视频展示、现场自制乐器演奏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室内乐的感受体验,深化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激发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熟悉与喜爱。学习评价:同学们,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经典的室内乐作品?请利用周末或假期,收集视频资料在班上与同学们分享给同学们。实践与创造:1 ,请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室内乐除了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外,还有哪些表演形式,自制乐器模仿表演2 .请听一听下面三首的乐曲,用抢答的形式说一说哪段音乐属于室内乐体裁,你能听辨主题出现次数并哼唱吗?A:如歌的行板B:春节序曲C:黄河协奏曲后记:“双减”政策的落地,将原先搁置在“应试”这一浅滩上的教育之锚拔起,重新抛向全人、全面发展的深海。在这样的变革中,效果最易于看见的、也最为凸显的就是作业的设计与研制如何减轻作业负担,成为教学变革中关注的焦点。基于对“减除”这样的字面简单化的理解,就难免出现流于形式的草率,缺乏理性的研究,过多将目标聚焦在“时间”“场域”“容量”三个方面: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在规定的场合完成;规定每次作业的容量。这样的控制,不但不能带来真正的“减负”,还让作业成为导致教学失效的全新因素。例如,只管作业时间长短,忽视作业应当承载的功能,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附件”,形式化地强调随堂动笔;只看班级群体,不看独特个体,在迎合部分学生畏难情绪下,设计低于能力生长点的练习,缺乏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化设计;只注重在“学生端”落实,遗失了“教师端”的改良,作业依然是教师交给学生的任务,而对作业目标的设定,作业类型的设计,作业难度系数的设置等,教师缺乏应有的构思与系统的布局,作业布置依然是零敲碎打的随机行为。设计作业,需要确认一个前提:为了提升学习力而承担一定的任务。可见,设计作业不是随性的,而是有一定的纪律。安德生提出从“六个维度”进行规范,这可以被视为课程化设计的内部纪律。“六个维度”分别为:目的、定向、主题、范围、形式、复杂性。目的指的是“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比如,在暑假完成作业,不是为了学科学习,而是为了能力提升,也是为了素养的形成。定向指的是完成作业的物理环境,大多时间在家庭,也可以在各个公共场所,如博物馆、电影院、歌剧院,还可以在专用的实验室。不同的学科就是需要认定的主题,例如,将语文学习嵌入作业中,就是设计时的主体,从这个角度看,单纯主张“不要做,去玩儿吧”,也是不负责任的。范围指的是完成作业的时间,如假期的范围是长效的,长效作业设计应该形成一个阶梯提升的趋势。形式指作业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区别于“练习答题”,课程化的作业可以有两种比较经典的形式:一种是行动体验,让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学习:另一种是综合性学习,包容多样,如完成一项作品,进行实物展示,收集一类资料,进行整理归并。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完成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大多是“单兵作战”,而作为课程的作业更为复杂,完成这样的作业,更加倾向于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复杂性相对较高。总之,作业的设计与研制要去除简单草率的形式化,在课程视域下予以理性的重构,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提升学习力,在课程化的学习中夯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