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朝花夕拾》.docx
名著导读I朝花夕拾:少年周的梦里有我们每个人西湖语文1周前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写于1925-1926年之间。那年的鲁迅,不再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懵懂的少年;也不再是留学仙台、要用医学救中国的青年,而是奋尽一生最美的年华z要用笔唤醒中国人灵魂的人。鲁迅作为作家,并不贫困,从经济上讲,堪称富有。然而鲁迅似乎并没有过片刻轻松日子。这样一个伟人,提起他,我们总觉得他高高在上,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他也有劳累的时候,也有想要放松的时候,也有着对儿时花园嬉戏、课堂开小差、被迫背书、盼望看庙会的回忆。有人说这本书侧重在讽刺和批判,是这样吗?纵使融入了他尖锐的、洞察的骨血,这也是属于鲁迅的柔软一面。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看到一段段鲜活的回忆,更看到鲁迅眼中世界的另一番景象。朝花夕拾是少年周树人的一场梦。家庭中国旧式家庭的缩影书中提到的家庭,由主要的家庭成员父亲、母亲、家中佣人构成。而这当中最要紧的人物,显然是父亲。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来看看书中描写最多的两个部分:五猖会和父亲的病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鲁迅在文中将背书的痛苦过程描述得无比真切。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回忆,而是当初的中华大地上,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拥有过的回忆。它向我们展示着,成人的世界是如何穿透、破坏儿童的世界,并在孩子们心中留下阴影的。这是在控诉封建的教育吗?可能吧,但我从这里看出的更多是父辈和子辈之间的矛盾和互相不理解。鲁迅渴望的是纯粹的童年生活,父亲不明白吗?一个父亲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快乐的童年吗?我想他是明白的,只是在他的价值观中,已经有了比玩耍更重要的事情。父亲将玩耍和背书一半一半,强塞在鲁迅手上,鲁迅不理解。而他们彼此的这种不理解,也体现在父亲的病当中。“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父亲!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当衍太太要鲁迅对着将要过世的父亲叫喊时,鲁迅出于其遵循传统的本能,又或者是其敬爱父亲的本能,大声喊叫。当时的他没有理解,父亲其实只需要安静地离开。他也像当年自己的父亲一样,手忙脚乱地把自己觉得需要的东西胡乱往父亲那里塞过去。这不仅没有给父亲带来安眠,反而加重了父亲的痛苦。意识到这一点的鲁迅追悔莫及。如果是我的话,也会想要改变这样一个世界吧。邻里一一人云亦云、流言之害书中提到的邻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无疑是琐记中的衍太太。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鼓励孩子吃冰、打旋、看黄色书籍表面看上去和蔼可亲,其实是在戏弄孩子。有一天谈到这里(没钱),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怂恿我窃取家中财物,怂恿不成,便四处制造谣言,令少年鲁迅蒙受流言之苦。鲁迅后来曾说,所谓流言,才是对他伤害最大之物,我想这样的伤害,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由衍太太身上,我们能知道,她能够存在于世,即代表她这样的人在当时并不是个例。与其说伤害源自衍太太制造的流言,不如说源于整个社会。那个时代无人关心他人。好。那么,走罢!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师长一一多年之后,你就成了我鲁迅在书中只提到过两位老师,一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另一位是仙台学医时期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先生。首先是寿镜吾,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师?鲁迅自己说是方正、质朴、博学而我以为他对鲁迅而言最大的意义在这一段。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干杯未醉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坳过去。当你已度过大半生,满头华发,垂垂老矣,宅在乡间书院中教授一群无心向学的孩童。在那个时候,你最可能会吟诵什么呢?我想寿镜吾那时的心境,和李商隐写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时候,应该有几分相似。年轻时的寿镜吾,是否也曾经和后来的鲁迅一样,心中常怀着家国天下,看自己的国一日日沉沦下去,心中升起李克用那样的豪情壮志?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了,不论是怎样的热血,此刻无疑都已经化为泡影,寿镜吾安详地坐在那里,波澜不惊。那时候坐在讲台下偷偷描画绣像的鲁迅,又怎会懂得?鲁迅怪中国人太沦落,太不争气,谁知道当时端坐台上的寿镜吾先生看那周姓少年时,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心境?遇到藤野严九郎时,鲁迅已经不是毫无知觉的小孩子了,那时候的他,失去了父亲,认为中国国民沉浸在苦海中,身体需要医术的救治。那个时候的他,正像是年轻时的寿镜吾。“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一个人,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觉得他伟大呢?我想是这个人在你特别需要的时候,给了你最需要的东西。青年鲁迅远赴日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第一当然是医学知识,因此他才到日本的。在东京,青年鲁迅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一和他一起的同类学生无心向学。而这时他遇见了先生。第二,在异国他乡,身为弱国国民的鲁迅,内心深处,更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东京和仙台的部分见闻让鲁迅颇感不适(东京的留学生、仙台的优待、针对自己考试成绩的质疑、围观时的叫好声),而藤野先生在这方面也给予了鲁迅极大的关注。这对鲁迅后来的人生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友人曾经灿烂的绽放范爱农是朝花夕拾中的最后一篇。写他的友人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懑,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一一“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印象中,鲁迅就算和人掐架,大概也是淡定地咬着烟斗,一副高冷的姿态。然而和范爱农的冲突却如此火热,显得如此年轻。两位留洋青年,各持立场,针锋相对。现下写在这篇悼亡的文章里,看起来实在是太让人唏嘘了。经典的作品,其价值绝不仅仅在我们从中看到了作者,我们从中看到的更是自己。读完了朝花夕拾,也就仿佛看到了年少时的鲁迅。一次又一次的抨击背后,是他想要守护的那一方小小的天地。我想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那么一块柔软的地方,在那里,是我们灵魂安歇的地方,是我们永远可以依靠的港湾。对于鲁迅来说,那是一场梦,一场不愿醒来的梦。梦里,有他的家,还有所有人的家;有他的师长,还有我们所有人的师长;有他的邻里,还有他爱之深、恨之切的人民;有朋友,还有那些不论生死,都和他一样奋然前行的人。那个梦的名字,叫朝花夕拾。少年周的梦境,名字叫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