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
津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市委市政府推进实施我市碳达峰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津南区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主要目标,以抓好荣钢集团等重点企业节能降耗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全面提升绿色增汇能力,加快津南区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低碳示范品牌,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二)工作原则坚持系统思维、变革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用碳达峰、碳中和引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转型。找准定位、突出发展。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发挥“津城”“滨城”之间黄金廊道区位优势和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国家会展中心、创新发展聚集区等重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节约优先、提高效率。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发挥政策协同作用,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双轮驱动、两手发力。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充分发挥海河教育园区科技支撑和机制体制创新作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特色导向、示范引领。围绕推进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人文,在农业振兴、重点园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先行先试,推进各行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措施落实落地,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发展模式。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我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偏重的特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民生保障,稳增长、调结构,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降碳,确保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更加优化,钢铁等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标杆水平,煤炭消费-tI-继续减少,清洁能源消费大幅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我市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比2020年提高4%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9.4%,森林蓄积量达到5.6万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钢铁等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和清洁能源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进一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我市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三、重点任务(一)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行动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大力推进制造业向产业结构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绿色制造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1 .推动现代绿色农业转型。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建立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田园生态系统,重点推动以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代表的农、产、旅一体化现代农业园项目建设,引育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在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基础上,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小站稻振兴计划,围绕小站稻“发源地”“文化魂”“优品种”,完善小站稻绿色发展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全面推动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田和畜牧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氮肥减量深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还田等农业减排增汇手段,大力发展稻蟹综合种养。加大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农机装备和新能源农机装备,提升作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 .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制造业立区和引培并重,重点培育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材料、医疗器械4条主导产业链,全面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到2025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聚焦产业技术升级、装备更新、产品换代、服务完善,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绿色产品供给,推广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到2025年,创建市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25家,创建区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40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3 .培育绿色产业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双一流大学创新源头作用和职业技术院校产教融合主体作用,不断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到2025年,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50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聚焦重点领域和高端环节,大力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5G等领域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信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网络化制造全面推广,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4 .发挥国家会展中心产业集聚效应。以国家会展中心展馆为样板,充分总结低碳、环保、节能、节水技术经验,打造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应用和智慧化水平行业标杆。扩大首届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成果,强化开放合作,加快推进“双碳”标志性展会举办,推动国家会展中心成为宣传指导“双碳”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展示交流对话和汇聚低碳国际资源的重要平台。推动会展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会展产业链中展前、展中、展后三大环节的专业服务能力、信息化能力和产业链协同能力,做大做强会展产业链。充分发挥会展产业功能辐射效益,推动“会展业+”融合发展,以全国“双碳”会展品牌,搭建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带动和聚集低碳产业相关要素,助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会展经济区管委会、区城市管理委、区住房建设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专栏1绿色产业项目(一)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打造集农业、产业、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示范产业园区、有机农业产业小镇、乡村振兴先行区,依托佳沃全球农业产业资源,打造佳沃在华北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定期举办高峰会议论坛,塑造“一会十节”品牌,打造产、学、研、创综合实践区。(二)推进小站稻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小站稻振兴计划,围绕小站稻“发源地”“文化魂”“优品种”,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改造扩充小站稻种植面积,促进集中连片发展,积极构建精品生产、稻谷加工、科技示范、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站稻产业体系。开展金稻919、金稻777水稻优质新品种及稻蟹种养一体化示范种植。建立小站稻产业协会,加快建设蓝光“水果侠”盗梦空间主题乐园,串联高标准农业示范区、“稻香源”千亩稻田体验区、小站稻作展览馆等点位,打造小站稻源产地旅游路线。依托金谷集团、中粮、天津食品集团、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打造小站稻电商网,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拓宽小站稻营销渠道。充分利用会展经济,举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稻米节等展会,积极组织小站稻等亮相“津洽会”、农交会等综合性展会。(三)K快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重点培育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链推动华海清科化学机械抛光机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海河集成电路产业主题园区规模。新能源产业链重点推动荣钢加氢站建设,大力发展氢能应用,不断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新材料产业链聚焦先进钢铁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工模具钢、高强高硬耐磨钢、硅材料碎化钱及错片、光纤环圈等产品。高端装备产业链依托石油装备商会和石油装备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重点推动石油装备产业链延伸;加快推动哈工福臻机器人等项目建设,做大机器人、智能电网等产业规模J(四)加快推动国家会展中心产业聚集作用。发挥好国家会展中心1:9的带动效应,促使会展业上下游的产业链配套完善,以更好的集聚行业内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重点发挥会展中心绿色智慧建筑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双碳”主题促使会展和文化相结合,会展和旅游产业相结合,会展和绿色建筑产业相结合,会展和互联网相结合。(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坚持安全降碳,立足我区能源资源禀赋,以能源绿色发展为关键,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基础上,深入推动能源革命,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 .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加快推进我区23台燃煤锅炉改造替换任务,累积削减供热用煤23.6万吨。持续优化煤炭消费结构,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控新上耗煤项目,禁止新建燃煤自备机组和燃煤锅炉,对确需建设的耗煤项目,严格实行煤炭减量替代。落实市级部门下达的年度控煤目标分解任务,切实抓好重点用煤行业、企业的用煤指标管理和监督。合理划定禁止煤炭散烧区域,有序减少煤炭消费,完成市级下达的控煤任务目标,“十五五”时期煤炭消费进一步减少。(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委、区住房建设委按职责分工负责)2 .强化天然气保障。落实津南区天然气发展规划,保障天然气供应,深化与上游供气单位的战略合作,形成多气源、多方向的供应格局。加强天然气供应协调,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平衡调度,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天然气输送网络。积极配合我区“双碳”先行示范区创建和新型城镇规划建设,新建和提升改造燃气管网、场站等燃气设施,优化布局,进一步提升燃气传输和供气能力。到2025年,全区天然气年供应能力力争达到8亿立方米,满足全区民生用气和工业生产用气需求。(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3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探索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列入全市年度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方案的新能源项目,统筹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任务,建立以热电联产和燃气为主要热源,地热、污水热源、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供热为辅的供热模式,不断提升绿色能源占比。推进燃料用氢、原料用氢以及储能用氢三方面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多种制氢方式,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示范应用场景。到2025年,全区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70MW以上,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比2020年提高4%以上,除风电、光伏外其他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及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完成我市下达分解指标;到2030年,巩固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成果,全区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进一步扩大。(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资源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4 .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落实我市电力双碳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电力体系。合理配置储能装置,积极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智能电网,优化清洁电力资源配置,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灵活并网消纳,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提高电网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需求侧响应注册工作,持续增加需求侧响应能力。引导用户科学用能,鼓励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电能替代,形成供需互动、节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及我市绿色电力交易,推动绿色电力隔墙售电模式,加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国网天津城南电力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专栏2绿色能源项目(一)供热锅炉煤改燃关停整合项目。23台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工程,具体涉及鑫北供热5台、房产供热5台、海晟供热5台、正阳龙湾2台、正阳供热4台、聚能热力1台、煤科广聚源1台,分别于2021年、2022年两个年度实施,通过燃煤锅炉改燃或关停方式,实现全区供热企业采用燃气供热,可累计削减供热用煤23.6万吨。(二)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落实国家能源局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全区范围内党政机关、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农村居民四类屋顶资源,2023年底前按照规定比例完成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其中:党政机关建筑屋顶面积安装光伏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屋顶总面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40%;工商业厂房屋顶总面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30%;农村居民屋顶总面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20%o根据实施方案,2023年底前完成建设总装机容量为526.2MWo(三)荣钢集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利用荣钢集团厂区内污水处理厂闲置水面进行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通过安装水面光伏组件,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并网方式,为厂区提供绿色电力,提升自用绿电比例。项目总投资1.6亿元,设计规模4万千瓦,运营期内预计发电量为4800万度/年,年可节约标准煤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万吨。(四)燃气管网和场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合会展中心功能区及周边、葛沽新城、小站特色名镇和辛庄镇生态区等新城镇规划,新增燃气管网建设320公里,新建和提升改造燃气调压站25座,实施老旧燃气管网改造20公里。(三)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坚持节约优先,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和服务,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提升,重点推进荣钢集团节能降耗,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1 .推动荣程钢铁碳达峰。对标钢铁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在保持荣钢集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有序提升企业综合能效,助力我区碳达峰。全面优化产品结构,开发高强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端钢材产品,提升战略新兴材料占比。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升级,全力推进“5G+”数字化工厂建设,构建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全过程智慧管理。持续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到2023年,自发电中光伏发电比例提升2.1%,绿电消费占比达到7%,积极申请绿电指标及绿电抵消碳配额相关政策,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丰收。践行循环经济理念,继续提高余热、余压、余气等二次能源再利用水平,实施55MW煤气双超发电项目。打造氢能绿色交通运输,在原有加氢站和氢能重卡的基础上,启动油氢混合站建设,增加氢能重卡数量,推行厂内氢能自卸车。优化工序结构,长流程改为短流程再生钢冶炼、长短流程联动,有效降低碳排放。积极探索低碳创新技术,开展氢冶金高炉实验,加快新4号高炉喷吹天然气方案论证,为氢冶金探索实践经验。到2025年,高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61千克标准煤/吨,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0千克标准煤/吨。(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 .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严格落实年度用能计划和用能预算管理方案,推动用能管理精细化,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强度指标约束性管理。切实发挥节能审查制度的源头把控作用,严格“两高”项目审批管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区域节能审查。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合理分解能耗双控目标,完善能源管理体系,严格执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持续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提升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组织实施能源审计,开展节能信用评价,健全节能监察体系,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严肃查处违法用能行为,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积极推广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到2025年,累计为25家企业提供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引导一批提供评价咨询、技术创新、计量检测等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绿色服务平台,为绿色制造体系政策推广、信息交流等提供基础支撑。(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节能,推动节能信息化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综合能效提升。组织实施城镇节能降碳工程,推动园区、建筑、交通、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协同融合,推动先进钢铁、装备制造等领域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不超过1.3,加强绿色数据中心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到2025年,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过1.5o开展中型及以上数据中心能耗计量监控系统和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统筹数据中心余热资源与周边区域热力需求,提高设施能效水平。(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住房建设委、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4 .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聚焦节能降碳和清洁能源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等领域,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工业炉、节能电机、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等产品。围绕钢铁、建材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低温余热利用、工业锅炉改造、工业节能装备等环保技术及节能装备,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和产品。严格执行通用设备能效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推广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和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专栏3重点节能项目(一)氢能源示范工程项目。荣钢集团建设一整套氢能源冶金中试基地,探索低碳冶炼前沿技术,按照京津冀环保新要求,为节能减排提出新路径和示范。荣钢集团零碳加氢站增加氢能运输车辆并投入氢能自卸车,扩大氢能运输能力。2022年底启动油氢混合站建设,为氢能源车辆提供加氢及配套服务。(二)荣钢集团零碳5G智慧中心项目。以“5G+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架构,依托荣钢集团屋顶光伏、水面光伏等绿色电力和华为新一代低碳节能标准化机房技术,将复杂的生产过程数字化,生产要素透明化,生产数据资产化,推动人机综合效率持续提升。(三)供热供冷等用能系统改造项目。荣钢集团公司工业低温热水、烟气、热风、蒸汽余热等回收利用,实现冬季工业余热供暖,夏季工业余热制冷。建设电能监测系统和园区碳排放信息平台,采用智能照明和智慧用电的方式,结合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合理调配,提高园区用电效率。(四)荣钢集团1200立方米高炉改造项目。加快推进荣程钢铁集团1200立方米高炉低碳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替换原有高炉,进一步提升节能降耗水平。(五)荣钢集团“长改短”项目。项目总投资9.8亿元,采用产能置换形式,退出原有140万吨产能转炉1座,建设50万吨产能和75万吨产能电炉各1座,将长流程生产工艺升级为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生产工艺,短流程生产线能耗与碳排放量仅为长流程的1/3。(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挥国家会展中心引领作用,加快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1 .推进绿色低碳城镇化建设。落实津南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老旧社区、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等低效资源实施低碳化改造,将城市海绵化改造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形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多位一体综合性低碳化改造发展态势。到2030年,城镇建成区可渗透面积比例达到45%。创新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理念和模式,以葛沽中轴区建设为核心,辐射葛沽镇,持续打造绿色低碳示范片区。到2025年,建成1个国家级三星级绿色生态片区示范区。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居住建筑建设,促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国有土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备条件的实施装配式建筑达到100%。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项目中率先采用绿色建材,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板。发挥海河教育园区科研优势,加快研发应用智能建造产品技术,加快推进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防止大拆大建。(区住房建设委、规划资源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 .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100%执行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国家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o加快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认证规模化发展,培育超低能耗建筑产业体系,推动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持续增加。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大于10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一星及以上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优先改造学校、医院、大型场馆等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米的大型公建项目。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提升改造积极性。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比例达到10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当年绿色建筑一星及以上等级建筑占新增建筑面积达到30%及以上,完成天津市实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部署要求。(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编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新建建筑同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用光优发电满足部分用能需求,试点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开展城市340户供热设施提升改造,大力实施燃气管网改造提升,有序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制定供热计量项目计划,提高供热能效。加大传统村落保护,打造具有津南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津沽”特色民居建筑群。结合市场需求和津南区资源禀赋条件,鼓励城镇地区加大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太阳能和地源热泵供热系统的应用。(区住房建设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委、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专栏4绿色城镇项目(一)示范镇和特色小城镇项目建设。完成葛沽镇城市综合开发PPP项目、辛庄镇特色小城镇白塘口项目、北闸口示范镇调整复垦区及增建还迁用房工程(春成园)项目、示范镇小区危漏房屋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小站镇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咸水沽镇粮库宿舍改造项目等建设工程。(二)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项目。完成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雅润路校区工程(南区),包括教学楼1、教学楼2、实验楼、风雨操场、图书馆、食堂和宿舍等,总建筑面积约31800平方米,项目为装配式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准。(三)加快国家会展中心二期项目建设。推动国家会展中心二期项目加快建设,已申请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充分采用被动式节能措施,主动应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光热、智慧照明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发挥国家会展中心绿色低碳示范项目作用。(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坚持一体推进,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氢能示范应用场景,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引导低碳出行,整合运输资源,提高运输效率。1 .着力构建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加强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保障区内外的交通大循环和微循环。畅通与“津城”“滨城”重大交通枢纽的联系,完善区域高速、快速路网结构,全力推进M8线建设。贯彻落实地铁与公交“零对接”,对全区现有公交线路进行全面梳理,优化线路运力投放,适时增加班次密度,确保常规公交线路运能充足。推进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治理,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改造、新增停车位,建立高效的智能停车体系。建设道路交通自适应诱导系统,实现控制区域内交通流的实时监视、检测、控制和协调功能,有效地改善控制区域内的交通状况,不断提升城市道路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施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优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和慢行交通出行环境,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到2030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左右。(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发展改革委、规划资源分局、区城市管理委按职责分工负责)2 .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津南区内的轨道交通,打造连通国家会展中心经济区、海河教育园区、创新发展聚集区等重要功能板块的交通路线,绿色生态屏障区内打造以区间路为骨干、林间路为支撑、田间路为补充的生态景观道路网络,完善路网功能,改善出行环境。打牢城镇公交设施基础,双向四车道及以上道路研究推进公交站台和港湾式公交站的建设,提高公交运营质量和道路通行效率。完善慢行交通设施,加大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力度,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合理通行空间。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便利高效的充换电网络体系,保障新能源车辆的能源需求。2025年底,实现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建设配套公共充电桩全覆盖,全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达到2000台。(区交通运输管理局、规划资源分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委、区住房建设委、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3 .持续优化货物运输结构。积极推进荣钢集团大宗货物低碳运输比例,努力提升清洁能源货运量占比。持续推动荣钢集团氢能绿色交通运输建设,打造天津市氢能源交通运输应用示范基地。合理配置城镇物流配送点,加快城镇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内一体化运营机制,鼓励不同运输企业加强合作,鼓励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供应链平台企业、跨境电商等加强合作,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和专业化水平,形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综合货物运输体系。引导道路货物运输网络平台规范健康发展,提升供需精准匹配度,减少运输空驶率、空载率。(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邮政管理局第三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4 .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与市级部门紧密对接,积极推动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等城市公共服务车辆在我区的应用。鼓励新增或更新的巡游出租汽车、网约车使用新能源,加快城市配送、环卫、商业租赁、驾培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新增公务用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不低于50%。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货运车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5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委、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专栏5绿色交通项目(一)道路设施建设工程。完成绿色屏障区内津晋高速以南、葛沽段、幸福横河道路工程和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天南小镇新址公交首末站工程;启动天津大道至津晋高速段、葛万公路至官港公园段等区间路提升改造工程。完成辛庄镇津沽路南、北以及国家会展中心3个公交首末站项目建设,新建绿色屏障区环形区间路津南段、卫南洼区间路(津港高速一津晋高速)等公路,完成梨双公路拓宽工程、白万公路改建工程。完成汉港公路(东丽津南界一津沽公路)和津岐公路(小站桥一津南大港界)的拓宽改造工程项目,新建小站和开发区两座公交首末站。完成津岐公路辅路工程项目、机场大道(新家园路一津沽公路)项目建设。(二)清洁能源运输工程。推动荣程钢铁大宗物料运输清洁能源运输比例提升。持续提升环卫、机关公务用车等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的新能源车辆占比。(三)优化交通路网工程。南环路(津岐公路至海鑫路)提升改造项目,长度约3600米,重点对整体绿化、节点绿地、人行道铺装、局部建筑立面以及沿街停车空间进行整治提升。津沽大街(津岐公路至海鑫路)提升改造项目,长度约4300米,重点对道路绿化、景观节点、人行道铺装以及路灯等方面进行整治提升。南环路(津沽大街至南华路)提升改造项目,长度约1000米,围绕“展现地方活力、提升市民慢行交通”的建设目标,重点提升人行步道和休憩空间品质,美化道路景观。(六)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开展城镇绿地碳储量研究,深挖绿色生态屏障碳汇潜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新机制。1 .构建绿色高质量生态系统。按照“津城”“滨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建设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坚持留白、留绿、留璞,强化林地、农田、水系、湿地系统治理,提升蓝绿空间占比,进一步提升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推进我区绿色生态屏障的可持续建设。围绕“一城两芯三区,四廊五带多节点”的总体生态空间结构,推进起步区中央绿芯、八里台郊野生态区、海河生态廊道、卫南洼湿地绿廊、卫津河一洪泥河生态带等重点片区生态建设,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功能。到2025年,绿色生态屏障区提升改造3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4%,森林蓄积量达到5.6万立方米,配合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工作。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保持基本稳定,力争有所增长。(区农业农村委、规划资源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深挖绿色生态屏障碳汇潜力,通过扩充林地面积,丰富林相和地被植物,加强养护管理,不断提升碳汇储量,提高林业碳汇的可持续性。加强现有城市绿地养护,落实津南区体育公园、柳林公园的建设工作,参照天津市城市绿地碳汇设计导则(实行),合理增加和改造城市绿地,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碳汇能力。推进农业减排固碳,推广有机肥施用、休耕轮作等措施,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培肥固碳模式,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增加耕层厚度,培肥地力,不断提升土壤固碳潜力。推广稻田养蟹模式,增加稻田产量,减少化肥使用。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就近还田新技术,推动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区农业农村委、规划资源分局、区城市管理委、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化、规模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新机制,编制津南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围绕绿色生态屏障深入开展全区林地、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估算、潜力分析,探索碳汇项目方法学研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创新碳汇产品市场化实现机制,在绿色生态屏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积极推进碳汇交易工作,分期分批入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对绿色生态屏障生态功能区的立体化生态气象监测网建设,开展重点生态领域生态功能价值评估,发展气象条件贡献率定量评价技术,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象服务能力。(区农业农村委、规划资源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专栏6提升碳汇能力项目逐步完善击落鲁水网Z态系统、林草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三部分共同构成的完善生态系统,彰显津南“林田水草”共融共生特点。林地生态:利用农用地、坑塘水面、清退用地进行地形重塑和森林种植;提升现状林地园地、公园防护绿地等区域的种植力度;优化交通断面,增加道路交通用地森林覆盖率。农田生态:结合规划区水稻种植特点、生态建设导向,按照“增粮、增林果”的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小站稻种植面积,增加生态林、生态果树种植面积,控制玉米、棉花等种植规模。水生态:根据绿色生态屏障区的水环境特性,按照建立调蓄、湿地净化协同体系及河道堤岸修复两个方面开展水系治理。通过新挖河道连通二级河道及主要干支渠,解决河道、干支渠之间断头、不成连通体系的问题;通过清淤、扩挖等措施治理河道,解决河道淤堵问题;改造硬质护岸,恢复河道自然驳岸,提高河岸物种多样性。湿地生态:重点保护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嘉湖水库;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手段,修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二)绿色生态屏障区提升改造工程。绿色生态屏障区提升改造3000亩,进一步对绿色生态屏障建成区实施精细化管理,丰富绿屏辛庄湾、绿屏咸水沽湾、绿屏双桥河湾、绿屏八里湾等重要生态节点林相、地被及标识,增强体验感。(三)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津南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围绕绿色生态屏障开展全区生态产品信息普查,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开展生态产品实物量核算,建立津南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科学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摸清价值本底和变化趋势。结合全区实际,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和实现路径,积极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建津南区及绿色生态屏障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样板。(七)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坚持循环高效,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构建新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垃圾分类,健全回收体系,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 .推进园区低碳循环发展。持续开展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调整和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加快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利用,鼓励工业厂房、工业集聚区开展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新能源综合利用,持续推进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探索园区温室气体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开展碳足迹评价管理,实现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全面推动农业清洁生产,重点推动农、产、旅一体化现代农业园区、有机农业产业小镇、乡村振兴先行区,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低碳农业生态系统。到2030年,具备条件的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 .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可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支持废旧物资网络回收平台发展,形成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条。提升重点产业资源循环化利用层级,鼓励更多企业开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大再生资源先进加工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推动现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提质改造,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水平。探索建立电子废弃物、新能源车辆废旧电池、光伏组件等新型废弃资源回收及再利用体系,全方位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