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世界民族之声(二)》音乐单元作业设计(10页).docx
-
资源ID:1305439
资源大小:33.1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湘艺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世界民族之声(二)》音乐单元作业设计(10页).docx
湘艺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世界民族之声(二)音乐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音乐九年级第一学期湘艺版世界民族之声(二)单元组织方式口自然单元0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演唱鼓声欣赏鼓的语言赫修比修第四单元第一课时2演唱红河谷欣赏辽阔的密苏里河鸽子飞逝的雄鹰第四单元第二课时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章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 .通过学唱、欣赏歌曲和乐曲,能初步感受非洲、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2 .能认知非洲鼓、马林巴等非洲代表性乐器。3 .在为歌曲或乐曲进行节奏型伴奏的实践活动中,初步感受和体验非洲、美洲音乐的节奏特点。4 .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后半拍起唱”、“附点节奏”及“切分节奏”,并能编创、运用音乐知识。5 .认识木笛、排箫这两种乐器,能辨别其音色特点。(二)教材分析世界民族音乐之声作为一个了解世界民族民间音乐的单元,一般以洲为单位,分别介绍世界各地最有特色的、具有符号性的、名片式的民族民间音乐材料。本单元重点介绍的是非洲和美洲的民族民间音乐。红河谷红河谷是北方红河流域的一首民歌,在我国广泛流传,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被我国人民所熟悉,特别受青年人的青睐。这是一首描述拓荒者开拓建设新城市的歌曲,也有人将其填为一首反映爱情题材的歌曲,表达一位姑娘即将与情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歌曲G大调,4/4拍子,一段式歌谣体,共8小节。其语言淳朴,曲调朴实,感情真挚动人,体现出歌曲的叙事性特点。歌曲音域不宽,只有一个八度,但旋律却十分悦耳动听,容易学会,也便于记忆。鼓声这是一首几内亚民歌,龚荣光将其编配了合唱。歌曲结构简单,一段体,带尾声,节奏活泼,旋律欢快。整首歌曲充满了动感与活力,自豪之情处处洋溢,充分表达了几内亚人民对家乡的无比热爱!鼓的语言这是西非科特迪瓦的阿萨克罗村庄里鲍勒族的一首民间鼓乐。非洲音乐中,非洲鼓是最具特色和最为重要的乐器,不仅种类多样,节奏丰富,表现力强,而且被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权力象征功能,传达信息功能,情感表达功能和舞蹈伴奏功能。鼓的语言就是用鼓的演奏来模仿口语中的语言发音,模拟说话传达信息。阿萨克罗村的鲍勒族演奏者用的就是一般的鼓,而不是说话的鼓。他先用鲍勒语说一句话,然后再用鼓的演奏来重复这句话的意思,以下就是他用鼓的语言表达的意思:(1)我现在开始打鼓。(2)我打鼓就要结束了。(3)阿萨克罗村的一位小孩正在这里打鼓。(4)科姆拉科请您脱帽。(5)村里的人全都到田里去了。去年我们买了收咖啡豆的机器。村里有些年轻人已经拥有了那种机器。这种机器现在刚刚开始使用。除了传递信息外,说话鼓也会用在宗教仪式,歌舞或节日庆典上。赫修比修这是非洲莫桑比克的一首木琴合奏曲,在非洲,木琴又叫做马林巴。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木琴以轮奏的形式表现一直明快活泼的情绪,第二部分以双音演奏,跳跃、欢快、富有动感的音调,描绘了人民歌舞狂欢的场景。辽阔的密苏里河这是一首在美国流传极广的,海上水手起锚时演唱的抒情劳动歌曲,又名深南多亚(Shenandoah)o降E大调,4/4拍子。旋律悠扬飘逸,起伏跌宕,表现了人们对“深南多亚河”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以及即将离开故乡的人们无限惆怅、依依不舍的情感。鸽子该曲是塞巴斯蒂安依拉迪尔在古巴的哈瓦那侨居时创作,歌曲采用了古巴民间舞蹈哈巴涅拉的节奏,一般为中速或慢速,2/4拍子,代表性节奏为X.XXXIXXXXx。鸽子为C大调、三段体结构写成,第1-19小节为第一乐段,第20-34小节为第二乐段,其余为第三乐段。每段都是由上,下两乐句组成。它的句式特点:三段中后句均是前面乐句的完全重复,而每段终止处都是落在调式中的“3(mi)”音上,只是歌曲结束时旋律音略有变化,最后结束在调式主音上。第一乐段歌曲以弱起节奏进入,与三连音和附点音符结合,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觉,带有伤感的情绪;第二乐段旋律从正拍上进入,三连音音型热烈而激动人心,同后面切分音连接,使情绪变得明朗奔放,表现了对恋人的一片深情;第三乐段则仿佛是对恋人的呼唤:“亲爱的小鸽子呀,请你来到我的身旁,我们飞过蓝色的海洋,走向遥远的地方。”主人公把恋人比喻成“小鸽子”,充分表达了他想与心上人相见的迫切心情。这首歌节奏明快活跃,旋律优美奔放,三连音的运用独具特色,是一首带有浪漫气质的优美迷人的歌曲。飞逝的雄鹰歌曲的收集和整理者罗夫莱斯是印第安诗人,秘鲁的音乐民俗学家,毕生致力于收集秘鲁和玻利维亚民谣。他生前采集了650首印加和殖民时期的曲调,为拯救古老的印第安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曲后被另填上英语歌词,改名为秃鹰飞去,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歌曲为e小调,关于乐曲的结构,因版本不同有不同的解读:一说是带引子的三段体(A、B、C)结构。A段的速度徐缓,旋律悠长,沉重,表现人们对英雄牺牲的悲伤和怀念之情;B段是第一段旋律的变化发展,速度不变,情绪比较激动,蕴藏着一股内在的力量;C段速度加快,情绪激越奔放,象征着人民前赴后继的精神。还有一说是二部曲式结构,原曲有前奏,现在有些乐队演奏时常常省略了。其A段速度徐缓,带有沉思和怀念的情感;B段速度不变,情绪比较激动,蕴藏着一股内在的力量。A、B两段曲调各反复一遍,经过一段小的间奏,A、B段又出现一次,但是速度比前面的加快了一倍,从中可以体会到印加人民对敌人的愤怒和他们所表现出的赶走侵略者的决心。飞逝的雄鹰现已成为秘鲁最有代表性的音乐曲目,几乎人人都会唱。世界各国音乐家们表演秘鲁音乐节目时,大多选用这支曲子,一些著名的乐队也爱演奏它。(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但个性差异较大。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活动意识仍有待提高。对于音乐知识内容的掌握还不够多,深度分析歌曲与表现歌曲的能力还略显不足。本单元的教学以演唱、欣赏歌曲、乐曲为载体,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一)单元学习目标1.在随乐学唱鼓声、聆听科特迪瓦民间鼓乐鼓的语言、莫桑比克木琴合奏赫修比修等活动中,能认知非洲鼓、马林巴等非洲代表性乐器,能感受并初步体验非洲音乐的音乐特点。2 .在为歌曲鼓声进行节奏性伴奏的实践活动中,初步体验和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3 .能积极参与红河谷的演唱、演奏活动,能认真聆听辽阔的密苏里河,在音乐分析、对比活动中,简单地描述两首作品的音乐特点。4 .认真聆听古巴民歌鸽子,能自主运用教材中的固定节奏型参与歌曲的伴奏。初步了解美洲音乐具有的多元、“混血性”特点的原因。5 .认识木笛、排箫这两种乐器,能辨别其音色特点。通过聆听飞逝的雄鹰,能体验乐曲的情趣。(一)单元作业目标1.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几内亚民歌鼓声,初步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6 .能认真聆听赫修比修与鼓的语言等音乐,了解非洲鼓、马林巴等非洲代表性乐器,能辨别其音色特点。7 .能积极的参与节奏练习,在拍击节奏为歌曲伴奏、模击乐曲典型节奏等音乐活动中,了解非洲民间音乐中的重复性节奏模式与复合节奏模式。8 .能认真聆听美国船员歌曲辽阔的密苏里河。积极参与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的演唱、演奏活动,感受、体验歌曲质朴、明朗的情感。9 .认知印第安民间乐器一一木笛、排箫,在聆听秘鲁印第安民间音乐飞逝的雄鹰的过程中,感受木笛的音色特点,体验安第斯高原音乐的美感。10 喜欢聆听古巴民歌鸽子,能自主拍击“哈巴涅拉”节奏型的节奏,并在听、说、唱、奏等活动中,初步感知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以美育人”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要求。本单元作业设计是在“双减”背景下,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和创造”的课程理念,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布置,遵从作业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开放性”、“灵活性”、“创造性”、“层次性”八大原则,分类、分层布置,做到难易适中、层层递进,可操作性强,在多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根据本单元内容,课时作业设为三个栏目,分别为:“小唱将”“小创客”和“小达人”。每人根据实际情况任选一项,提交作业形式为视频,并附上自评星级。“小唱将”栏目为基础题:通过查阅知识、和朋友比一比、父母同唱一首歌等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准确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情感,感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小创客”栏目为实践题:通过自制乐器、编创节奏等多种形式对歌曲进行编创,给音乐作业注入生机和活力,让音乐课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技能,更是激发创造能力。“小达人”栏目为探究题:通过深度挖掘音乐作品、了解音乐文化、结合日常生活感受音乐,拓展音乐视野,全面提升音乐素养。单元检测以“非洲、美洲唱享会”为主题,设计多种活泼生动、深受学生喜爱的形式,以节目展演、视频分享、互动抢答等方式,全面考察本单元课程内容所涉及的音乐核心素养达成情况,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评价,深度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热爱,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多元意识。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1.作业内容请任选一项,与家庭成员一人或多人一起完成。提交作业形式为MP4视频,并附上自评星级。小唱将:请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几内亚民歌鼓声,演唱时注意突出这首歌的特点。小创客:请试着自制打击乐器(如垃圾桶鼓或饼干、糖果盒乐器等),为鼓声赫修比修进行伴奏,并尝试表现欢快、悲伤、激愤等情绪!小达人:请说一说非洲民间音乐有哪些特点?它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一起唱响鼓声,争做音乐小达人吧!11 评价设计世界民族之声(二)1评价表自臧目评价标准水平自评师评小唱将表述内容丰富流畅;能用激昂的情绪演唱。表述内容完整流畅;能准确地演唱。表述内容完整;和家人共同演唱。小创客制作乐器精美有创意;编创合理、演奏准确。制作乐器;流畅演奏。小达人表述内容全面完整;准确示范并用歌声表现。表述内容恰当;准确演唱歌曲。评价说明:本课时作业内容“小唱将”为基础型,评价设计三个等级;“小创客”和“小达人”为提升型,只设置两个等级,均用星级表示。12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1)作业分析:本课时作业以学生和家人为主体共同完成,是为了深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通过邀请家人共同探究,达到与亲人“共情”的效应。小唱将:通过了解歌曲风格特点,再共同演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高效完成课时基本内容的学习。小创客:自制打击乐器为体验创造性题目。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物品发出不同的音高,既能创造性的完成课本中“体验与表现”内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小达人:通过演唱歌曲到表演歌曲,让学生把音乐与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扩展视野,理解、尊重多元音乐文化。(2)设计意图:小唱将:考察学生对歌曲演唱的掌握程度,体会几内亚人民歌颂祖国,歌颂家乡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小创客:针对“后半拍起唱及切分节奏”等知识内容,通过自制打击乐器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达人:了解非洲音乐、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渗透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第二课时1 .作业内容请任选一项,提交作业形式为MP4视频,并附上自评星级。小唱将:请随音乐哼唱歌曲红河谷辽阔的密苏里河(二选一),并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吧!如能完整演唱歌曲,你就是最棒的!小创客:尝试用你身边的物件为乐曲鸽子飞逝的雄鹰伴奏。小达人:请和你的小伙伴们合作,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红河谷这首歌曲吧!2 .评价设计世界民族之声(二)2评价表自臧目评价标准水平自评师评小唱将完整演唱并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准确哼唱歌曲,并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哼唱歌曲,并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小创客能挑选合适的演奏物件;演奏准确。能挑选合适的演奏物件;流畅演奏。小达人能和同伴用领唱、齐唱、表演唱等丰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能和同伴通过齐唱、表演唱的形式表现歌曲。评价说明:本课时作业内容“小唱将”为基础型,评价设计三个等级;“小创客”和“小达人”为提升型,只设置两个等级,均用星级表示。3.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1)作业分析:小唱将:是本课学习的基本考察内容。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加深对歌曲的了解,用不同动作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小创客:通过引导学生编创节奏或用固定节奏为歌曲伴奏,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积极探索歌曲中的音乐要素,并在编创中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美洲音乐的喜爱之情。小达人:为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音乐,引导他们和同学讨论、探究演唱形式,激起对美洲音乐的学习兴趣。(2)设计意图:小唱将:通过哼唱歌曲旋律,加深对歌曲的印象,感受歌曲独特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美洲音乐的学习兴趣。小创客:初步感知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小达人:通过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演唱形式,增强音乐表现力,培养合作、探究的综合素养。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非洲、美洲唱享会”主题活动,通过节目展示、现场知识抢答等形式达到单元质量检测的目的。活动内容灵活丰富,有表演唱、肢体动作表现、视频展示、现场自制乐器演奏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非洲、美洲音乐的感受体验,深化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小唱将:1 .请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本单元中的一首歌曲,用喜欢的演唱形式边唱边表演,感受非洲、美洲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及魅力!小创客:2 .请找一找身边能发出不同音高的小乐器,或利用生活物品自制打击小乐器,采用不同的拍击方式或固定节奏为音乐进行伴奏。可以现场演奏或在家录制视频展示哦!小达人:3 .同学们,说一说你还知道非洲、美洲的哪些音乐作品?请利用周末或假期,查阅资料,并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或参加社区、广场等文化艺术活动),有感情的演唱鼓声红河谷等歌曲。在唱享会中以视频形式分享给同学们吧!后记:“双减”政策的落地,将原先搁置在“应试”这一浅滩上的教育之锚拔起,重新抛向全人、全面发展的深海。在这样的变革中,效果最易于看见的、也最为凸显的就是作业的设计与研制如何减轻作业负担,成为教学变革中关注的焦点。基于对“减除”这样的字面简单化的理解,就难免出现流于形式的草率,缺乏理性的研究,过多将目标聚焦在“时间”“场域”“容量”三个方面: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在规定的场合完成;规定每次作业的容量。这样的控制,不但不能带来真正的“减负”,还让作业成为导致教学失效的全新因素。例如,只管作业时间长短,忽视作业应当承载的功能,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附件”,形式化地强调随堂动笔;只看班级群体,不看独特个体,在迎合部分学生畏难情绪下,设计低于能力生长点的练习,缺乏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化设计;只注重在“学生端”落实,遗失了“教师端”的改良,作业依然是教师交给学生的任务,而对作业目标的设定,作业类型的设计,作业难度系数的设置等,教师缺乏应有的构思与系统的布局,作业布置依然是零敲碎打的随机行为。设计作业,需要确认一个前提:为了提升学习力而承担一定的任务。可见,设计作业不是随性的,而是有一定的纪律。安德生提出从“六个维度”进行规范,这可以被视为课程化设计的内部纪律。“六个维度”分别为:目的、定向、主题、范围、形式、复杂性。目的指的是“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比如,在暑假完成作业,不是为了学科学习,而是为了能力提升,也是为了素养的形成。定向指的是完成作业的物理环境,大多时间在家庭,也可以在各个公共场所,如博物馆、电影院、歌剧院,还可以在专用的实验室。不同的学科就是需要认定的主题,例如,将语文学习嵌入作业中,就是设计时的主体,从这个角度看,单纯主张“不要做,去玩儿吧”,也是不负责任的。范围指的是完成作业的时间,如假期的范围是长效的,长效作业设计应该形成一个阶梯提升的趋势。形式指作业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区别于“练习答题”,课程化的作业可以有两种比较经典的形式:一种是行动体验,让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学习;另一种是综合性学习,包容多样,如完成一项作品,进行实物展示,收集一类资料,进行整理归并。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完成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大多是“单兵作战”,而作为课程的作业更为复杂,完成这样的作业,更加倾向于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复杂性相对较高。总之,作业的设计与研制要去除简单草率的形式化,在课程视域下予以理性的重构,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提升学习力,在课程化的学习中夯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