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能源技术进步与区域专业化——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视角.docx

    • 资源ID:1307195       资源大小:112.92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能源技术进步与区域专业化——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视角.docx

    第41卷第1期2024年1月Vol. 41 No. 1Jan.2024经济经纬EConOmiCSUrVey能源技术进步与区域专业化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视角魏守华,钱非非(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摘要:基于2003-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市数据,以特高压输电工程为切入点,研究能源技术迸步对区域专业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区域专业化水平,具体而言,较没有特高压输电项目城市,配备特高压输电工程城市的专业化水平提升约1.09%,且该效应在中小城市、资源丰富城市和内陆地区更强;在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基期分工水平、调整指标测度、剔除极端值并进行安慰剂检验和倾向得分匹配后,该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特高压建设所表征的能源技术进步通过激发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生产的集聚效应来促进地区专业化.继续扩大特高压输电规模,合理实施区域专业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能源技术进步;特高压输电工程;区域专业化;渐进双重差分;影响机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A048);江苏省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23_00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项目(CYD-2022010)作者简介:魏守华(1969-),男,安徽巢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钱非非(1996-),女,江苏宿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钱非非为本文通信作者.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24)01-0030-12收稿日期:2023-03-03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引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区域间经济资源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经济发展快、人口集中;而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经济水平欠发达、人口密度较低。我国能源供需关系存在着地理空间的错配,东部因产业和人口集中而电力需求旺盛,但煤炭储藏多集中于华北、西北等地,如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山西、陕西等地;70%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藏和西南四省(区、市),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水能,也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上游及黄河上游。也就是说,我国资源禀赋的能源供给与电力负荷中心存在地理上的逆向分布格局。2006年之前,国家电网发展较为落后,远距离输电能力不足,政府一般采取“就地平衡"的策略,"哪里缺电,就在哪里建厂发电",因而电力负荷中心的煤电运力长期紧张,季节性与周期性缺电问题严重。如何实现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且具经济与安全性的电力输送,成为能源和电力部门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2006年,晋东南一南阳一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开工,"开发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被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被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9年,晋东南一南阳一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成为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特高压项目。自此,中国的特高压建设按下了加速键。根据国家电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国家电网已建成并投运"十四交十二直”、核准与在建“两交三直”共计31项特高压工程,特高压输电线路长达4.1万千米,累计输送电量超2.1万亿千瓦时,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产品与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塑造了城市的经济地理(Krugman,1991).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能源地理格局,且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布局与地区经济专业化具有重要影响(段巍等,2022)。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与政策支持,东北地区曾汇聚大批重化工生产制造企业,形成以资源为基础的重工业生产综合体O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批外商企业和中西部农村劳动力,经济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范剑勇,2004)。21世纪初,现代能源综合运输体系日益发展,特别是以特高压为代表的输电网络工程,使输电在整个能源输送中的比例不断提升,极大地缓解了东部地区用电问题,并有效抑制了能源价格上涨(林伯强等,2009)。根据段巍等(2022)的估算,制造业能源成本占总营业成本的18%,且近一半制造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营业利润之比大于1。电能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价格一直是企业空间选址的重要参考因素o跨区域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能够降低大市场区用电成本,提高市场核心区制造业利润,从而强化制造业的空间集聚o与此相对应,东北和西部等能源基地也可以不再将生产综合体作为唯一的发展方式,而采取大规模、单一化的电力生产与输送的方式提振地方经济。也就是说,以特高压为代表的输电网络的建立,可以使能源下游转移至市场区,使产业布局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在东部沿海形成集聚态势,而产业结构刚性的资源城市则可以变成单一化、专业化的能源生产基地,从而使劳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区域经济专业化越发明显o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能源供需错配分布的特征事实,以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表征城市能源技术进步水平,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能源技术进步对中国区域专业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进一步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为我国能源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一、文献综述、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一)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专业化的研究广泛且深入(蒋媛媛,2011;Faggi。etal,2017),但很少关注特高压技术对中国区域专业化的影响Grossman等(1991)从技术进步角度推进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对于缺乏技术和非熟练劳动力集中的国家,贸易可能导致其在国际分工中承担传统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总产出增长率会不升反降。本文将此思想拓展至国内地区间的贸易与分工合作,探讨特高压输电的运用对地区空间经济活动的影响,并从区域专业化影响因素及特高压输电技术两方面梳理现有文献。关于区域专业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当前文献主要源于两方面理论:(1)贸易领域中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理论(DornbUSChetal,1977)张亚斌等(2006)认为区位比较优势可促进城市间更合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降低地区间产业结构"同化”程度;Faggi。等(2017)发现,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各地区可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获取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溢价;Harrigan等(2000)认为要素禀赋是专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淋毅夫(2017)认为有效的市场可以使企业根据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技术与产业,而有为的政府可以让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o(2)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规模经济与外部性理论(Krugman,1991;Fujitaetal,1999)。当企业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各生产要素的结合将出现"1+1>2”的经济效果。产业与人才的空间集中有利于资源共享,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产生正的外部收益(FUjitaetal,1999)。范剑勇(2004)指出,在地理空间内,制造厂商总是偏好最靠近大市场的某个点进行制成品的生产,当所有厂商均作出这种选择时,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便被激发出来。在城市发展中,受产业关联、要素获取等规模经济与外部性的影响,产业包括人才最终均将呈现地理集聚特征,从而形成地区经济专业化(马草原等,2021)李金淞等(2008)认为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性是城市集聚的主因,而地区专业化与多样化特征则是由于不同的集聚外部性。蒋媛媛(2011)总结中国地区专业化的决定因素,认为比较优势、内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均有利于专业化部门发展0关于特高压输电技术,目前基于工程学角度的研究较多,如舒印彪等(2007)分析了中国特高压工程中的技术难题与应对策略,周孝信等(2014)则预测了中国未来电网发展模式并分析关键技术,但少有文献在经济学框架下,研究这一新兴技术对区域产业布局或经济空间分布的影响。关于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的文献主要有:赵晶等(2022)以特高压输电工程为例,研究大型国有企业如何在现代产业链中以链长主导实现创新突破;段巍等(2022)研究发现特高压与清洁能源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我国总体福利水平,但可能造成能源供应区居民福利损失。综上,本文在经济学框架下,分析特高压输电工程对我国区域专业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从两方面拓展现有关于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一是研究内容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在制造业布局演变和区域专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鲜有研究关注这种技术对经济地理的影响0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特高压输电工程大大降低了电力的运输成本,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地理.因此,本文创新性地将特高压这种新技术、新基建纳入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丰富了当前城市空间经济的研究内容。二是研究视角。现有关于特高压输电工程的研究多是基于工程学角度技术层面的分析,学界与业界都较少以特高压输电工程为切入点,研究能源技术进步的经济与社会影响段巍等(2022)研究特高压对中国产业布局演变的影响,赵晶等(2022)基于特高压输电工程对大型国企发挥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进行案例分析,但这些研究均尚未涉及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区域专业化分工效应。(二)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经济地理格局并非固定不变,当存在外部条件冲击时,均衡分布将被打破,而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王林辉等,2022)。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与制造业融合的过程中,将改变地理区位与能源禀赋对企业的限制,影响企业布局决策,推动企业重新选址与迁移流动,重塑经济地理格局(段巍等,2022)o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能源需求,能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催生能源技术革命。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解决资源分布不均所导致的电力紧缺问题,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缩小地区间电价差异,从而强化地区间经济专业化。这主要体现在:(1)在跨区域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后,能源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提高,大市场区的用电成本降低且传统电力部门规模缩小,制造业份额与空间集聚力进一步提高;而市场核心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中心地带)则可以借助较高的人口、资本和市场份额,逐渐实现产业的灵活化、自由化与信息化,使上下游能源相关产业,包括市场,集中于此,人口与产业不断循环累积。(2)为满足东南沿海等电力负荷中心的用电需求,"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借助特高压输电技术,西部、北部地区利用其丰富的煤炭、水能资源就地建厂发电,再通过输电线路将电力输送到东部、南部城市,大大缓解了“就地平衡"输煤策略的煤电运力紧张问题。随着特高压输电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供应的空间布局随之改变能源供应地区的能源产业更加专业化,不再以煤炭化工综合体形式发展,而采取更大规模、更加专业的电力生产与输送方式提振本地经济,从而获取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生产效益提升O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Hl: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专业化。传统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认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禀赋优势获取经济收益。比较优势是连接城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的基础,对打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区域专业化分工格局具有重要影响(赵景艳等,2022).奥林(1986)指出,自然资源是决定产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各国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专业化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密集型产品。Redding(2002)也表明要素禀赋是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要素禀赋的变化会显得更加重要0本文认为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特高压输电工程影响区域专业化的重要传导机制。中国煤炭、矿产、水力等能源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导致中国电力生产中心与负荷中心相距甚远。先天的化石能源匮乏使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只能依靠中西部地区煤炭输送或电力输送。受限于能源技术发展水平,2006年之前中国电力负荷中心的煤电运力长期紧张,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带制造业的发展。根据地区资源禀赋特点,要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专业化分工体系,就必须改变过去"就地平衡”的电力布局,在煤炭富集区搭建煤炭生产和煤电一体化能源基地,延长能源产业链,实现电力集中生产(薛继亮,2015;赵晶等,2022)。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角度,以特高压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为这种大容量、远距离的电力传输提供了可能,它能够进一步强化资源城市的能源禀赋优势,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以火电、水电及清洁能源基地为主的专业化电力生产部门,而东部地区则可以利用其优越的劳动与经济禀赋,在现代化高端制造业以及研发、管理和营销等服务行业发挥比较优势,最终形成区域专业化分工格局。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H2: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通过提升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来促进区域专业化。集聚经济是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BehrenSetalf2015).集聚经济可理解为城市集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oKrugman(1991)的规模报酬理论表明,规模报酬递增驱使某些行业在地理上集中生产。而工业集中发展可将自然资源、劳动力和服务等优势聚集在一起,产生规模、集聚与辐射效应,是一个地区生产率和竞争优势的体现(戴翔等,2018).实践也证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客观上将产生正的外溢效应并形成规模经济,故产业在地理上最终呈现集聚特征,形成区域专业化分工格局,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认为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通过促进生产的集聚,提升了区域专业化水平。一方面,使经济发达地区的用电成本降低,促进大市场地区城市形成多样化集聚;另一方面,使能源供应地区的能源生产更加专业化,促进能源资源丰富城市形成专业化集聚.根据韦伯的工业区位论(IndustrialLocationTheory),最低成本的位置就是企业区位选择的最佳位置。企业是否选择在某一区位集聚,取决于集聚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益是否大于因迁移所导致的运输和劳动力成本损失,也即集聚是否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益和更小的生产成本。电力作为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制造业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能够使中西部能源基地的电力大规模运输至东部大市场区,从而大大降低电力负荷中心的用电成本,缩小地区间电价差异;同时,借助丰富的人力资本、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市场环境,能源受端的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利润将会显著提升;而企业则由于跨产业知识互补和外溢所带来的生产效率与生产利润提高,不断向东南沿海大市场区集聚。段巍等(2022)很好地验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特高压输电规模扩大可以提升大市场区的产业集聚力,促进地区经济专业化.同时,受电力集中生产政策的影响,中西部能源供应区的采矿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能源相关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效应也将进一步增强(薛继亮,2015),区域内同一产业企业间则通过共享、匹配与学习机制获得集聚收益。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H3: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通过强化集聚经济效应来促进区域专业化。二、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辘说明(一)模型构建本文以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为切入点,研究能源技术进步对我国区域专业化的影响。计量模型如下:i=6&LE*S.EPJnCL÷y,<1)下标C和t分别表示城市和年份;RSa为t年城市c的区域专业化水平;EmeChct为是否配备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差分变量;InCVkt为控制变量,包括城市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对外开放度等XC和Pt依次为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ect为随机误差项。(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1.被解释变量区域专业化指数沿用KrUgman(1991)两部门行业专业化指数,并结合Young(2000)的绝对离差指标,计算中国2003-2020年各省(区、市)地区专业化分工指数,并将其与城市数据相匹配。测算方法如下:RSi=71(2)“I下标i与j分别表示地区与行业;SiJ为i地j行业产值在该地工业行业中所占份额;SJ为j行业产值在全国工业行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RS一般在02之间变动,RSi越大,表示地区i与全国工业结构差异越大,专业化分工水平越高。2 .核心解释变量能源技术进步,以是否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为参。(1)实验组虚拟变量。将特高压输电工程所涉城市,包括起点、终点以及途经城市设为1,其余城市为00(2)实验期虚拟变量。以特高压输电工程投运时间为参,投运当年及以后年份设为1,其余年份为00将两虚拟变量相乘,即为本文能源技术进步变量。3 .中间机制变量(D资源禀赋比较优势o要素禀赋是一个城市比较优势的体现,现有文献多用城市资本存量或城市资本劳动比衡量要素禀赋结构(申广军,2016)。鉴于特高压输电网络的运作需要大量自然资源的投入,尤其是在特高压输电端,电力的生产主要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以及部分水、风、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投入,因此,借鉴李江龙等(2018)的做法,以城市采矿业从业人员占第二产业总从业人员比重衡量该地自然资源丰裕度,并作为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代理变量。在影响机制检验的稳健性部分,使用采矿业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在第二产业总从业人员中的比重替换这一指标,对能源技术进步提升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中间机制作进一步验证。(2)生产的集聚效应。中间投入的可得性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一般的城市模型构建中,通常假设服务业为非贸易部门,进行中间品生产,而工业部门为可贸易部门,从事最终消费品生产。因此,中间投入品生产与销售比重将影响生产的集聚效应。与AU等(2006)的测度方法一致,本文以第三产业GDP占第二产业GDP的比重衡量产业结构特征,进而表示生产者集聚所带来的资金与技术外部性稳健性检验部分,使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之比替换这一指标,对能源技术进步促进生产集聚外部性的中间机制作进一步验证.4 .控制变量(1)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2)城市规模,采用年末总人口数衡量。人口集中城市通过激发集聚与分工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区域专业化分工产生影响(3)对外开放度,采用城市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衡量。(4)市场化指数,由樊纲等(2019)的市场化指数报告提供。市场一体化有助于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5)交通基础设施,采用年末实有道路面积占城市土地面积之比衡量(李金湘等,2008)。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使中间投入品在地区间自由流动,降低地理障碍与要素禀赋对产业布局的影响。(6)政府干预度,采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与GDP之比衡量。政府可通过利用自身禀赋优势实施特色产业政策,从而强化地区分工(马草原等,2021).变量含义与描述性统计见表Ie表1变量含义与描述性统计指标名称符号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区域专业化RS51300.5560.1780.2721068能源技术进步Entech51300.0510.2190.000LOOO资源安赋比较优势Inendow51300.1030.1440.0000.617生产的集聚效应Inms51300.6330.2250.0902.673经济发展水平Inpgdp513010.010.7564.39312.79城市规模Inpop48455.8590.6952.7958.136对外开放度Infdi48458.9122.8270.00014.61市场化指数Inmi48451.8700.2580.8462.460交通基础设施Intrans51306.7131.4402.16911.07政府干预度Ingov51300.1550.0790.03110775 .数据来源与说明城市数据由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EPS数据库整理而得;删除数据缺失较多的城市,共保留285个地级市数据;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以2003年为基期对所有金额数据进行价格指数平减;对于缺失值,先根据各地级市统计年鉴查找补充,再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处理。省级分行业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与EPS数据库,其中2018年数据根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整理而得,2017年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充;为保证区域专业化指数计算的准确性,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新旧结构对照表,对所有年份行业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的二位代码为标准进行统一。为避免零值影响,对所有比值变量加1后取自然对数,对存在0-1数据变量,也做加1后取自然对数处理。三、检验与结果分析(一)平行趋势检验相同趋势假设是使用双重差分法的前提.就本文而言,在特高压项目建设之前,配备与未配备特高压输电工程城市的区域专业化水平变化趋势应保持一致。借鉴何小钢等(2023),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具体做法为:人为提前或推后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投运时间后进行回归,检验变量的显著性;若人为提前项目投运时间的处理效应估计系数不显著,而推后的系数显著,则表明实验组与控制组满足平行趋势假设。计量模型如下:a*Ia4RSa=OO+2kDjt+ZOJnCVIct+%+t+J(3)k=61=1%表示人为提前或推后投运时间后的能源技术进步变量;k表示特高压输电工程投运的第k年;其余变量含义与前文一致。图1展示了Bk的回归结果及其相应的95与置信区间,人为提前1-6年特高压投运时间的系数在5$的置信区间内不显著,而在项目投运当期以及将投运时间推迟1-6年的估计系数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综上,实验组与控制组满足相同趋势假设,具备使用双重差分法的前提。(二)基准回归表2为基准回归结果;前两列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混合回归.后两列为固定效应回归,固定时间与个体效应。从表2可以发现,无论是采用哪种估计方法或是否加入控制变量.能源技术进步均显著提升了我国区域专业化水平,验证了H1o具体而言,在加入城市特征控制变量后,混合回归下,特高压建设所表征的能源技术进步使配备特高压城市的区域专业化水平提高了约8.54%;固定效应模型中,较未配备特高压输电项目城市而言,配备特高压输电工程城市的专业化水平增长了约1.09%o表2基准回归结果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回归1234Entech0.07110.08540.009730.0109”(0.0113)(0.0100)(0.0039)(0.0042)控制变量NOYESNOYES固定效应NONOYESYESN5130484551304845R20.00760.39850.11790.1568注:*、*和*分别表示P<0Okp<0.05和P<0,1下的显著水平,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下同。(三)稳健性检验1 .考虑样本选择偏差问题考虑特高压建设的城市样本具有非随机性,样本自选择问题将导致一定的内生性偏误。本文借鉴沈坤荣等(2018)的做法,通过检验特高压建设时间是否与各城市样本初期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有关,进而排除样本选择偏差问题。UHVc=0÷%RS泮+2BiIneVr÷c其中,UH4为城市C最初配备特高压输电工程时间;RSrn为城市c的基期专业化分工水平:InCvfn为控制变量2003年水平值;£c为误差项。考虑样本选取偏差后的回归结果汇报于表3第1列。可以发现,RS*3的系数并不显著,表明本文基准结果并不存在明显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模型选择合理。2 .考虑城市基期分工情况为进一步检验特高压建设的区域专业化效应是否由配备特高压城市的初始分工水平导致,本文在模型(1)基础上增加基期的区域专业化水平(RS产3)指标,以控制基期城市专业化分工水平对结果的影响。计量模型如下:5."r*1tec,.*35*°*S*,(三)考虑城市基期分工水平的回归结果展示于表3第2歹I。可以发现,加入基期区域专业化指数后.Entech仍显著为正,与基准结果一致。此外,RS2003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区域专业化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基期专业化水平对城市后续专业化发展具有一定影响。3 .调整指标测度方法基准部分采用绝对离差法衡量地区和全国的工业结构差异。在此,借鉴孙宁华等(2016)的做法,采用赫芬达尔指数调整地区专业化测度。方法如下:HHli=£S/(6)下标i与J分别表示地区与行业;、,*£,,表示i地J行业产值在该地工业行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HHI越大,区域专业化水平越高。从表3第3列所展示的调整后的结果可知,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仍显著为正,重测区域专业化指数后的结果依然稳健。4 .剔除样本极端值为避免极端值对结果的影响,本文对区域专业化指数进行了设双边缩尾处理。剔除样本极端值后,按模型(1)重新进行双向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汇报于表3第4歹I。结果显示,Entech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与基准结果保持一致。表3稳健性检验结果123456样本选择偏差基期分工水平调整指标测度1%双边缩尾1:1近邻匹配半径匹配UHVRSHHIRSRSRSEntech0.0118”.0.00630.0105”0.0106"0.0106*(0.0041)(0.0015)(0.0041)(0.0042)(0.0042)RS20030.01270.9258(0.0121)(0.0295)控制变量YESYESYESYESYESYES固定效应NONOYESYESYESYESN513048454845484548084836R20.22920.15880.15510.15665 .安慰剂检验安慰剂检验是DID中常见的一种稳健性检验手段。参考Cai等(2016),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生成处理组,进行安慰剂检验。本文进行500次随机抽样,在年份变量中随机抽取285个数据依次作为这285个城市的项目投运时间,并随机生成处理变量,进行500次基准回归。图2汇报了OLS估计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系数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基于随机抽样估计得到的系数,在OLS模型中大多分布于0值附近,p值多大于0.1,且与基准系数完全独立;固定效应模型下的回归系数也多分布在0值附近,且基准系数在右图中为明显的异常值。因此,本文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注横坐标为500次随机抽样的回归系数,圆点表示估计系数对应的P值,曲线为核密度分布:左图采用OLS估计,右图为固定效应回归。图2安慰剂检验6 .倾向得分匹配为进一步减少系统性差异与样本选择问题所带来的内生性偏误,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模型进行再估计。具体做法为,将控制变量定义为协变量(何小钢等,2023),对协变量与差分变量进行LOgit回归,并仅对共同取值范围内个体采用1:1近邻或半径匹配。协变量匹配前后的标准化偏差展示于图3,匹配后的估计结果汇报于表3的5-6列。可以发现,匹配后各协变量的标准化偏差集中在0附近,满足平衡性要求且匹配较好;无论采用何种匹配方法,核心解释变量系数仍显著为正,表明消除系统性偏差后,能源技术进步仍对我国区域专业化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图3协变量标准化偏差图(四)异质性分析1 .城市规模异质性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人口规模既代表着生产端的劳动供给.又决定着消费端的市场需求。特高压输电技术建设究竟是促进了规模较大城市的专业化水平,还是对规模较小的城市影响更大?在此,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讨论。首先,根据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并结合本文实际样本量,以人口数量100万为界将样本分为中小型城市与大型城市两类;其次,在大型城市中,划分出11型大城市、I型大城市和特大型及以上城市3组分别回归;最后,展示不同规模城市的回归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Entech在中小型和大型城市的总体样本中系数显著为正,在大型城市的各细分样本中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表明特高压建设显著提升了中小城市与大型城市总体的专业化水平,但对于细分的11型大城市、I型大城市和特大型及以上城市的专业化分工无明显促进作用。这与何建武(2015)的研究结果较吻合:采掘和电力等以资源为基础的行业在规模较小的城市表现出更强的比较优势。表4城市规模异质性结果12345城市类型中小型大型H蚁蚣特大型及以上城市规模低于100万高于100万(IoO万,300万(300万.500万高于500万Entech0.07780.0082-0.00810.00440.0070(0.0251)(0.0042)(0.0083)(0.0075)(0.0059)控制变量YESYESYESYESYES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N2034642162613721644R20.34560.15440.20250.25060.1175注:受样本所限.将小城市与中等城市合并为一类.界定为中小型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合为一类.界定为特大型及以上城市。2 .城市资源丰裕度异质性城市的自然资源丰裕度是影响特高压输电端建设和区域专业化的重要因素。参考邵帅等(2021)的分类方法,本文以城市采矿业从业人数作为地区自然资源丰裕度的衡量标准,将城市样本划分为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两组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5o由表5可知,以中位数划分的资源与非资源型城市中,能源技术进步均显著提升其专业化分工水平,但资源型城市较非资源型城市的回归系数更大;以均值划分的结果-37显示,能源技术进步显著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专业化分工水平,而对非资源型城市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并不明显。总体而言,城市自然资源丰裕度对特高压建设专业化分工效应的影响具有一定异质性,特高压建设在资源型城市的专业化分工效应更强。表5资源丰裕度异质性结果1234以中位数划分(047万人)以均值划分(L81万人)资源城市非资源城市资源城市非资源城市Entech0.01580(0.0062)0.0118m(0.0060)0.0203E(0.0073)0.0033(0.0052)控制变量YESYESYESYES固定效应YESYESYESYESN2595225015183327R20.18770.17930.20610.15053.区位异质性考虑到运输便利性对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借鉴邵帅等(2021)的做法,根据各城市质心距最近港口的距离,将研究样本分为靠近港口与远离港口两类,以衡量距离港口远近的区位特征对结果的影响。进一步,考虑到我国地域间发展差异,以各城市质心距离海岸线的距离为参,将样本划分为远离海岸线与靠近海岸线两组,以近似衡量沿海与内陆城市的结果异质性。此外,本文还参考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对沿海地区的划分,进行稳健性检验。表6汇报了区位异质性结果。结果显示,能源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远离港口城市(1-2列)、远离海岸线城市(3-4歹Q以及内陆地区(5-6列)的区域专业化水平,这与城市资源丰裕度的异质性结果较好地对应起来。能源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而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位于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等远离港口与海岸线的内陆地区.沿海城市则可依托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与技术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化集聚较强,产业多呈多样化发展形态(0'SulIivan12013)o表6区位异质性结果123456以中位数划分(361.03km)以中位数划£h(37148km)以(中国海洋£充计年鉴B为标准划分远离港口靠近港口远离海岸线靠近海岸线沿海城市内陆城市Entech0.0155*0.00150.0196-0.0009-0.00280.0133-(0.0066)(0.0049)(0.0069)(0.0047)(0.0053)(0.0050)控制变量YESYESYESYESYESYES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YESN24142431243124149013944R20.21620.17420.17170.19360.32050.1549四、影响机制检验理论机制表明,特高压输电技术所表征的能源技术进步可能会通过提高特高压城市的禀赋优势与生产集聚,促进地区专业化。借鉴丛屹等(2023)的中介效应模型,对本文机制进行检验。(一)能源技术进步对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影响机制检验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见表7),模型如下:I-60JtlnCV.,*y.*,(7)«aIIKStt三0*6JnM.aJbCVw*,8)InMct为中介变量;其余变量含义与前文相同。表7第1-2列的中介变量为资源禀赋比较优势(Inendow),结果显示,能源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特高压建设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较对照组,实验组资源禀赋优势提高了约0.62%;进一步,SI与B2均显著为正,能源技术进步通过提高城市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促进了城市专业化分工,验证了H2。表7第3-4列为调整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测度方法,改用采矿业与电力、燃气38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在第二产业总从业人员中比重(newjrendow)后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可以发现,核心解释变量与中介变量的系数仍显著为正,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是能源技术进步提升区域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传导机制,结果具有较好稳健性。(一)能源技术进步对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机制检验根据H3,能源技术进步可能通过促进生产的集聚进而促进区域专业化。与能源技术进步对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影响机制检验方法相同,首先将生产的集聚效应(InITlS)作为中间变量,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此机制进行检验,结果展示于表7的5-6列。可以发现,能源技术进步与生产集聚效应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生产的集聚在能源技术进步促进城市专业化中存在明显的正向传导。进一步,调整生产集聚效应的测度方法,由第三产业GDP占第二产业GDP的比重调整为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与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之比(new_lnms),结果见表7的7-8列。可以看出,、8与B2均显著为正,生产的集聚效应仍是能源技术进步促进区域专业化的重要作用机制,H3成立,

    注意事项

    本文(能源技术进步与区域专业化——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视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