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实施方案(2021—2030年)》《海西州防沙治沙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6年)》.docx
海西州“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实施方案(20212030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二。二四年四月1项目区基本概况1.1 地理条件1.1.3 气候1.1.5 土壤条件1.1.6 自然灾害1.2 自然资源现状1.2.1 林地资源1.2.2 草原资源1.2.4 荒漠化沙化土地概况1.2.5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创建情况.2.1 建设目标2.1.1 实施期限2.1.2 建设目标2.2 建设布局2.3 建设任务2.4 投资估算2.5 主要生态用水情况.6要素保障.2.6.1 建设用地保障.1.3.4.6.6.6.7.8.9.10.10.10.10.10.14.14.15.15.16.162.6.2 生态用水保障2.6.3 种苗供应保障172.6.4 劳动力资源保障182.6.5 沙障材料供应保障183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192.6.6 木盆地东缘沙漠综合治理项目201.1.1 基本情况201.1.2 生态问题201.1.3 主攻方向211.1.4 建设任务211.1.6 实施进度291.1.7 投资估算303.2 昆仑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313.2.1 基本情况313.2.2 生态问题313.2.4 建设任务323.2.5 技术方案323.2.6 实施进度353.2.7 投资估算353.3 柴达木盆地南缘乌图美仁风沙口治理项目363.3.2 生态问题363.3.3 主攻方向363.3.5 技术方案373.3.6 实施进度413313.4 阿尔金山南麓荒漠戈壁综合治理项目423.4.1 基本情况423.4.2 生态问题423.4.3 主攻方向433.4.4 建设任务433.4.6 实施进度463.4.7 投资估算474天峻县青海湖流域水源涵养与生态综合治理项目484.1 基本情况484.2 生态问题484*.3主攻方向494.4 建设任务494.5 技术方案494.5.1 非沙化土地治理494.5.3 成果巩固504.6 实施进度535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556光伏治沙工程项目567项目管理及保障措施577.1 项目管理577.1.1 计划管理577.1.2 工程管理577.1.3 信息管理587.1.4 资金管理587.1.5 监督检查587.2 保障措施587.2.1 加强组织领导597.2.2 强化制度建设597.2.3 加大政策支持597.2.4 强化科技支撑607.2.5 加强宣传引领61附表附表1林地资源现状表附表2草地资源现状表附表3湿地资源现状表附表4荒漠化资源现状表附表5沙化土地资源现状表附表6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统计表附表7任务统计表附表8重点建设任务分区分县统计表附表9巩固任务分区分县统计表附表10费用估算表附图附图1影像图附图2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3沙化土地类型分布图附图4建设分区布局图附图5综合治理布局图1项目区基本概况1.1 地理条件1.1.1 地理位置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地理位置东经90。07,99。461北纬35。039o19东与青海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相连,南与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毗邻,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壤,北与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相邻,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也是进出西藏的重要通道。海西州北靠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依昆仑山,东西长约837公里,南北宽约486公里,行政区划包括德令哈市、格尔木市、茫崖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政委员会等7个县(市、行委),总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按国家“三北”六期工程区范围划定,本实施方案范围不含格尔木市的唐古拉镇,方案面积25.39万平方公里。1.1.2 地形地貌海西州位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之上,地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南麓山地和青南高原西南部,地势呈北高南低走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分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州域主体为柴达木盆地,属构造陷落盆地,周围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的褶皱或断块上升与盆底相对下陷,是形成盆地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形成盆地现代自然景观特征的重要条件。柴达木盆地地形在平面上呈现北西西一南东东走向;地貌复杂多样,垂直分异明显。盆地内部北侧连续分布着赛什腾山、绿梁山、锡铁山和沙克利山等小型山丘,将盆地北部分割成一连串小型山间盆地。从盆地四周边缘到盆地中心依次为高山、戈壁、固定半固定沙丘和风蚀丘陵、细土平原带、沼泽、盐沼、湖泊等地貌类型;盆地南部为山前洪积平原,有一条东西漫长的戈壁带,其上有大面积沙丘分布;盆地西部风力强劲,形成剥蚀作用占优势的丘陵区,“雅丹”地貌分布很广;盆地中部和南部为湖积冲积平原,多盐湖和盐水沼泽。按照高级地貌分区,青海划分为3个大地貌区、10个中地貌区、25个小地貌区,海西州涉及3个大地貌区、7个中地貌区、13个小地貌区。地貌自北向南为阿尔金山一祁连山高山山原大区、柴达木一黄it中海拔盆地大区、青南高原大区;最高处为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海拔6621米;最低处为达布逊和霍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表海西州地貌区划统计表中地貌区小地貌区涉及县(市)37137阿尔金山一祁连山高山山原大区东阿尔金一北祁连高山宽谷区阿哈提中起伏中山高山小区茫崖市安南坝-北祁连大起伏高山宽谷小区茫崖市、天峻县哈拉湖一大通河盆地宽谷区苏干湖干旱中海拔盆地小区茫崖市哈拉湖一大通河源寒冻盆地宽谷小区德令哈市、天峻县南祁连高山山原区赛什腾-宗务隆干旱高山宽谷小区大柴旦行委、德令哈市大通山中起伏山原小区德令哈市、天峻县柴达木一黄i中海拔盆地大区柴达木盆地区茫崖一冷湖风蚀残丘古湖盆小区茫崖市、大柴旦行委德令哈干燥中海拔丘陵台地平原小区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达布逊盐湖沉积平原小区都兰县、格尔木市昆仑山前干燥洪积平原小区茫崖市、格尔木市、都兰县鄂拉山大起伏高山区都兰县、乌兰县青海东部中海拔盆地区青海湖一共和国海拔盆地小区天峻县、乌兰县青南高原大区昆仑山大起伏高山区祁漫塔格-布尔汗布达高山小区格尔木市1.1.3气候海西州具有典型的高寒干燥大陆性气候特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分为柴达木盆地干旱荒漠区和盆地四周高寒山区,两个气候区的气候特征差异较大。柴达木盆地干旱荒漠区地处大陆腹地,四周高山环绕,西南暖湿气流难以进入,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水汽含量少,大气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无霜期较短,常年干旱、多风、少雨。盆地四周高寒山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年平均日照时数3010.9小时,是全省太阳总辐射特别丰富、利用佳期长的地区;年平均气温3.7摄氏度,年平均极端气温35.5摄氏度,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33.8摄氏度,气温年较差多超过26.2摄氏度,是青海省年较差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76.3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在55.0天,90%左右的降水都集中在5月到9月,柴达木盆地是全省降雨量最少地区,其西北部的冷湖年降水量仅18.1毫米,是中国最干燥地区之一;年平均风速2.0米/秒,风向偏西风,年均大风日数17.4天以内;年平均相对湿度39%以下,年平均蒸发量20504毫米,为高值区;年平均气压7004百帕。1.1.4 水文海西州州域内河流分为外流和内陆两大类,唐古拉山的沱沱河是长江源头,布哈河为青海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大多河流属于柴达木水系,为内流河,呈现水流分散、流程短、径流量相对较小等特点。主要包括察尔汗盐湖水系、东台吉乃尔湖水系、西台吉乃尔湖水系、业斯库勒湖水系、苏干湖水系、托素湖水系、希里沟湖水系、伊克柴达木湖水系、巴嘎柴达木湖水系等。各水系发源于周围高山,以发源昆仑山脉的为多,总体呈辐合状分布,归宿于湖泊。州域内常流性河流达80余条,100O平方米以上的河流有58条,多年平均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有15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大于1万千瓦的有13条。主要河流有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柴达木河(香日德河)、巴音河、布哈河等,其中,州域内第一大河纳林格勒河,流域面积2.76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12.26亿立方米,流程575千米,总水资源12.80亿立方米;第二大河格尔木河,干流长483千米,流域面积约2.06平方千米,平均年径流量7.77亿立方米;柴达木河,是察尔汗盐湖水系最大的内陆河,干流全长534千米,平均年径流量8.96亿立方米;巴音河,是托素湖水系的主要河流,干流长323千米,流域面积约9530平方千米,平均年径流量3.23亿立方米。州域内主要河流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等形式补给,由独立出山的河流和其所注入的湖泊组成。河水化学组成各具特色,大部分河流阴离子以碳酸氢根离子占优势,阳离子以钙离子为主,呈碱性,矿化度0.3克/升。州域内湖泊主要是新近系柴达木古湖泊的构造残留湖,集中分布在构造带最低部,如霍鲁逊湖、达布逊湖以及东、西台吉乃尔湖。同时,是青海省盐湖、咸水湖集中分布的区域,湖泊面积约0.2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18.22%,占全国盐湖面积近90%o1.1.5 土壤条件海西州自东向西依次有栗钙土、棕钙土、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石膏盐盘灰棕漠土、盐土和风沙土。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带主要分布高山寒漠土、高山荒漠草原土、高山草原土,海拔4000米以下的中山地带主要分布灰褐土、山地草原草甸土和山地灌丛草甸土。可农业开发利用的仅限于棕钙土和灰棕漠土。海西州土壤以灰棕漠土,风沙土为主。灰棕漠土主要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及新成河谷阶地,成土母质以第四纪砂砾质、洪冲积物为主,土壤质地多为砾石土,砾石含量多大于50%,自然土壤地表广布砾嘉。表土有荒漠结皮,亚类层有5-15厘米的铁质染色的红棕色层,通体石膏含量为1.33%,平均含盐量为0.92%,碳酸钙含量低于棕钙土为7.22%,有机质含量低,为051%,呈强石灰反应。风沙土成土母质为冲洪积物、风积物,质地以粗骨性为主,细土物质少,项目区土壤由于地形、气候、地质等原因,盐碱化程度十分严重,剖面发育很弱,上下层均处在母质状态,呈强石灰反应。1.1.6 自然灾害海西州是青海境内多灾种复合区,州域地质、气象、水文等灾害频发。沙暴灾害多集中于柴达木盆地核心腹地,区域分布大面积的荒漠化沙化土地,全州年均大风日数多在26天以上,其中冷湖年平均大风日数最多,达59天;全州年平均沙尘暴日数3.3天,其中茫崖年平均沙尘暴日数最多,达9.6天;水文灾害以洪涝为主,多发于柴达木盆地底部边缘洪积平原区;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多发于柴达木盆地周边山地,同时,区域属于阿尔金山、祁连山地震灾害区,地震多发、频发,震级不大,频次占全省的20%左右。1.2自然资源现状1.2.1 林地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年度变更数据,海西州林地总面积967.3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79.32万亩,灌木林地825.94万亩,其他林地62.06万亩。从自然分布看,格尔木市、都兰县和乌兰县林地面积较大,分别为342.18万亩、304.81万亩和169.77万亩,分别占海西州林地总面积的35.37%、31.51%和17.55%。林地植被中,乔木树种主要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青甘杨、油松等为主,灌木树种主要以白刺、梭梭、怪柳、骆驼刺、盐爪爪等为主。结合最新年度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规划造林绿化空间落地上图等成果,全州造林绿化空间约7.84万亩。1.2.2 草原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年度变更数据,海西州草原面积14871.06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11020.89万亩,人工牧草地6.25万亩,其他草地3843.92万亩,分别占海西州草原总面积的74.11%.0.04%、25.85%o从自然分布看,都兰县、天峻县和格尔木市草地面积较大,分别为3811.74万亩、2602.82万亩和2552.38万亩,分别占海西州林地总面积的25.63%.17.50%和17.16%o草地植被以针茅、蒿草、苔草、驼绒藜、猪毛菜等为主。海西州天然草原共涉及9个草地类,分别为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荒漠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荒漠类、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甸类。1.2.3 湿地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年度变更数据,海西州湿地总面积为1545.29万亩,分为3个湿地类,其中沼泽草地956.79万亩、内陆滩涂482.59万亩、沼泽地105.91万亩。受干扰的湿地面积为0.42万亩。州域内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分别为都兰阿拉克湖国家湿地公园、德令哈业海国家湿地公园、乌兰都兰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89.41万亩;省级湿地公园1个,为青海冷湖奎屯诺尔湖省级湿地公园,面积0.75万亩。1.2.4 荒漠化沙化土地概况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海西州荒漠化土地24774.21万亩,沙化土地面积14129.18万亩(其中可治理沙化土地2450.78万亩)。从行政区划分布看,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格尔木市、都兰县和茫崖市,分别占海西州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3.78%、19.50%和19.17%;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茫崖市、格尔木市、大柴旦行委,分别占海西州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9.36%、22.87%、13.93%,戈壁与风蚀残丘主要分布于大柴旦行委、茫崖市和格尔木市,流动沙地(丘)、固定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主要交错分布在格尔木市、乌兰县和都兰县。从荒漠化沙化类型看,荒漠化主要以风蚀为主,面积18131.06万亩,占海西州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3.19%,水蚀3229.03万亩、占13.03%,盐渍化2770.41万亩、占11.18%,冻融643.71万亩、占2.60%;沙化土地类型分为七类,其中流动沙地(丘)1275.26万亩(植被盖度在10%以下),占海西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03%;半固定沙地(丘)1258.06万亩(植被盖度在10%30%之间),占8.90%;固定沙地(丘)1507.21万亩(植被盖度在30%以上),占10.67%;风蚀残丘(劣地)5340.06万亩,占37.79%;戈壁4712.22万亩,占33.35%;沙化耕地34.90万亩,占0.25%;非生物治沙工程地1.47万亩,占0.01%o此外,海西州还有2076.98万亩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2.5 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创建情况2021年,经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考核验收,海西州都兰县、格尔木市作为县级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确定保留。通过多年人工治沙造林手段,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总结推广了容器育苗、生根粉、植物生长调节剂、杨树深栽造林等系列抗旱造林技术,逐步改善了示范区周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达到流沙固定、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使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治理。近年来,海西州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组织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等各类生态项目,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乔灌草结合、生物与工程结合的措施,加快推进沙化土地治理,为沙化土地披上了“绿装”,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沙化荒漠化防治道路。2目标任务2.1 建设目标2.1.1 实施期限20212030年。2.1.2 建设目标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31.34万亩,非沙化土地治理160.82万亩,巩固成果360.09万亩,新造林管护13.06万亩,新建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3处、小型水利水保设施37处。项目区林草植被得到全面保护,重点沙区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海西州柴达木盆地防风固沙阻沙网络建成,绿洲受流沙侵蚀趋势基本遏制,沙区生态系统基本稳固,同等强度沙尘暴造成危害程度持续减轻,沙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2.2 建设布局项目区在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布局中,分属于核心攻坚区和协同推进区两大区域类型。其中,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都兰县、乌兰县、茫崖市、格尔木市等6个县(市、行委)地处“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中的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区,属于三北工程核心攻坚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天峻县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源涵养区,属于三北工程协同推进区。项目区属于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年)重点项目之一,实施好该项目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举措,是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构筑“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屏障,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迫切要求。结合海西州各县(市、行委)生态现状,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以及地域的连续性,与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年)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三北”工程六期规划青海省实施方案(20212030年)等国家、省、州的相关防沙治沙、生态保护修复等规划衔接,将海西州项目区建设布局细分为:柴达木盆地东缘沙漠综合治理区、昆仑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区、柴达木盆地南缘乌图美仁风沙口治理区、阿尔金山南麓荒漠戈壁综合治理区、天峻县青海湖流域水源涵养及生态综合治理区五大治理区。分区及项目详见表2-1。表21海西州“三北”工程六期实施方案建设分区布局表三北六期分区工期区北六理三程治三北工程六期布局重点项目分区细化落地项目项目实施范围面积(万亩)治理重点合计治理项目38085.07核心攻坚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柴达木盆地东缘沙漠综合治理区柴达木盆地东缘沙漠综合治理区治理项目涉及德令哈市、乌兰县的全部区域和都兰县的中北部区域9898.60卜浪沟、灶火、金子海、翻浆滩、葬毛四台、呆海镇、夏日哈、香日德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治沙示范区建设柴达木盆地南缘乌图美仁风沙口治理区柴达木盆地南缘乌图美仁风沙口治理区治理项目涉及格尔木市的中北部区域4331.27灶火沟109国道、乌图美仁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郭勒木德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芒格公路退化林修复等昆仑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区昆仑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区治理项目涉及格尔木市和都兰县的南部山区区域8744.17昆仑山北麓山前区域综合治理阿尔金山荒漠戈壁综合治理区阿尔金山荒漠戈壁综合治理区治理项目涉及茫崖市、大柴旦行委的全部区域和格尔木市小部分区域11252.03315国道沙化土地治理,老茫崖退化林修复,封禁保护区建设等协同推进区高北源区藏东水养青原缘涵青海湖流域水箍涵柒友永星态综合治理项目天峻县青海湖流域水源保柒火星杰媒合治理区天峻县青海湖流域水源涵养及生态综合治理区治理项目涉及天峻县全部区琐3859.63布哈河两岸退化草地治理、天然沙棘林生态综合治理等12海西州与林明推或区在青海省的位置户饮又坏R铀;:分降上德令咯市金铁山餐M11r大格勒乡保木市河里沙地州界*m界HrMttMi县住Jtn柴达木M地制愫,图爱仁M沙门泊瑰区治理M跄仑山Jtll生态标合泊理IK治理M柴达Ait地索愫沙泄标合泊及MiftmK阿朱金山Wl戈壁尔合iftl三H治H风入收乐声掰湖海域水海涌柒及生击除令治耳M湎珞阻击战”攻坚区快尔四乡天峨县M村欣图1海西州“三北”工程六期实施方案建设分区布局图2.3 建设任务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31.34万亩(含2021一2022年完成2.84万亩,20242026年完成328.50万亩),其中沙化土地人工造乔木林10.04万亩、沙化土地人工造灌木林18.20万亩、沙化土地人工种草5.40万亩、沙化土地飞播1.00万亩,工程治沙128.50万亩(其中生物重叠12.00万亩,其他工程重叠23.00万亩),沙化土地封沙育林育草94.10万亩、沙化土地退化林修复3.30万亩、沙化土地草原改良80.80万亩、沙化土地围栏封育13.00万亩。完成非沙化土地治理160.82万亩(含20212022年完成29.56万亩,20232030年完成131.26万亩),其中乔木造林030万亩、灌木造林0.45万亩、人工种草39.87万亩、封山育林120.20万亩。巩固成果360.09万亩(含20212022年完成119.31万亩,20232030年完成240.78万亩),其中,中幼林抚育40.72万亩、退化林修复7.77万亩、草原改良186.66万亩、草原围栏封育124.96万亩。新造林管护13.06万亩。现有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7处,共651.21万亩。新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3处,共27.50万亩。完成小型水利水保设施37处。分县详细任务量见附表2、附表3。2.4 投资估算经估算,海西州“三北”工程六期中央投资为282316.45万元,地方投资按国家现行标准执行。其中,工程建设费用258578.90万元(治理费用224851.50万元,巩固成果费用33727.4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5514.74万元,预备费8222.81万元。投资估算内容为20232030年的所有沙化土地治理、非沙化土地治理和巩固提升项目(下同),20212022年已实施过的项目投资未列入。2.5 主要生态用水情况实施方案建设内容分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非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巩固成果三大类,包括工程固沙、生物固沙(含人工造乔木林、人工造灌木林、人工种草、飞播)、封沙育林育草、退化林修复、草原改良等具体内容,其中人工造乔木林、人工造灌木林和退化林修复为用水缺口,人工造乔木林每亩灌溉量约为150立方米、人工造灌木林每亩灌溉量约为100立方米、退化林修复每亩灌溉量约为350立方米,项目建设平均每年新增生态用水量0.07亿立方米。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和海西州水利局关于下达2021、2022、2023、2024等年度全州用水计划的通知中相关数据的测算,海西州“十四五”期间用水总量控制在10.79亿立方米内,含地下水3.955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28%,约3.02亿立方米。海西州每年三北建设用水量占区域林牧渔畜用水配置量的0.23%左右,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用水需求。2.6 要素保障2.6.1 建设用地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下,以最新国土三调变更成果数据、第六次荒漠化沙化监测成果数据、草原基况监测数据等为基础,结合海西州和各县(市、行委)的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林草保护发展规划、“三区三线”成果数据、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成果数据、退化林数据等,确定此次实施方案的治理数据。海西州沙化面积是青海省沙漠分布面积较大,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4129.18万亩,占青海省沙化土地面积的74.74%。流动沙地(丘)1275.26万亩、半固定沙地(丘)1258.06万亩、风蚀残丘(劣地)5340.06万亩、戈壁4712.22万亩、沙化耕地34.90万亩、非生物治沙工程地1.47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2450.78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用地有保障。在海西州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能够开展乔木造林的区域基本完成,造林绿化空间仅7.84万亩,后期较难开展大规模乔木造林。但区域原有已造林区域可开展中幼林抚育和老化退化林修复,面积约为216.02万亩。经与各类调查成果数据进行叠加分析,项目用地合理,可满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需求,项目用地均不涉及耕地和永久性基本农田,土地权属明确,相关利益群体无争议,具备工程实施条件。2.6.2 生态用水保障海西州境内常流性河流达80余条,其中集水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40余条。主要河流包括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柴达木河(香日德河)、巴音河、布哈河等。水资源总量116.6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仅3.87万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4.3%,全国平均水平的13.3%。根据青海省、海西州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全州“十四五”期间用水总量控制在10.79亿立方米内,含地下水3.955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28%。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政策倾斜,对三北工程生态建设可予以适当优先。据测算,项目建设平均每年新增生态用水量007亿立方米,区域水资源总量及生态用水配置量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用水需求,不会造成水资源的紧缺和失衡。2.6.3 种苗供应保障海西州共有23个苗圃(13个公司、6个林业站苗圃、3个农业合作社、1个个人园艺场),总面积6560.85亩,可育苗面积2677.85亩,其中国有9个、总面积4712亩、可育苗面积1788亩,集体16个、总面积1838.85亩、可育苗面积879.85亩,个人1个、总面积10亩、可育苗面积10亩。初步形成了全州的林木育苗网络,每年可出圃各类苗木近350万株,苗木种类以云杉、圆柏、新疆杨、桎柳等高原乡土树种,抗寒耐旱性强;省内的同德高寒牧草良种繁育基地、贵南过马营草产业园、同德巴滩高寒牧草种子产业园等,年产各类草种100O万公斤,其中大粒种620万公斤,小粒种380万公斤,可作为海西州林草业生态建设的有力支持。按照项目区树种配置和初植密度进行用苗、用种量测算,全州主要造林树种和草种的苗木、种子供给有余,可满足项目建设用苗、用种需求。264劳动力资源保障海西州常住人口有近46.8万人,近年来,先后成立了多家以生态建设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和专业队伍,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足。多年来政府的大力宣传,全州干部群众对治理沙漠,恢复植被,保护生态形成共识,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颇高,往往会形成全社会齐动员、全民齐上阵的威势。经过多年防沙治沙工程项目的开展,公司化、专业化、正规化、规模化已成大趋势,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各项工程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可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有效保障了防沙治沙工程项目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2.6.5沙障材料供应保障沙障材料选择主要考虑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固沙效果好,对环境无污染。一般多采用稻草、聚乳酸(P1.A)纤维沙袋或盐碱石块等材料作为机械沙障,这些材料可从省外调运或本地采集,较易取得,能够保障项目供应。3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包括柴达木盆地东缘沙漠综合治理项目、昆仑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柴达木盆地南缘乌图美仁风沙口治理项目、阿尔金山南麓荒漠戈壁综合治理项目4个子项目。20212022年已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84万亩;完成非沙化土地造林种草9.69万亩,其中人工造乔木林0.05万亩、人工造灌木林0.04万亩、人工种草3.00万亩、封山(沙)育林6.60万亩;巩固成果93.75万亩,其中中幼林抚育4.20万亩、退化林修复1.05万亩、草原改良31.50万亩、草原围栏封育57.00万亩,现有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651.21万亩。2023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28.50万亩;完成非沙化土地造林种草109.26万亩,其中人工造乔木林0.25万亩、人工造灌木林041万亩;封山(沙)育林108.60万亩;巩固成果216.69万亩,其中中幼林抚育33.50万亩、退化林修复4.54万亩、草原改良114.00万亩、草原围栏封育64.65万亩;新造林管护13.06万亩(含20212030年沙化土地造林9.15万亩、2021-2030年非沙化土地造林3.91万亩),拟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7.50万亩。经估算,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238459.40万元。其中,治理费用207397.00万元,巩固成果费用31062.40万元。按照资金投入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238459.40万元,省、州、县(市、行委)各级地方投资按国家现行标准执行。3.1 柴达木盆地东缘沙漠综合治理项目3.1.1 基本情况项目区位于海西州中东部,柴达木盆地东缘,共涉及德令哈市、乌兰县和都兰县的17个乡镇,总面积9898.60万亩。包括德令哈市的全部乡镇,业海镇、柯鲁柯镇、怀头他拉镇和蓄集乡;乌兰县的全部乡镇,希里沟镇、铜普镇、茶卡镇和柯柯镇;都兰县察汗乌苏镇、夏日哈镇、热水乡的全部,沟里乡、香加乡、香日德镇、巴隆乡、宗加镇等乡镇的北部大部分区域。沙化土地总面积3018.74万亩,其中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155.27万亩,规划期内已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75万亩,20242026年需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85.50万亩。3.1.2 生态问题项目区属于海西州的东大门,也是柴达木盆地的下风口,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度大。沙地植被树种结构单一,生态承载力低、稳定性不强,区域人口密集,人为活动频繁,风沙害频发,若保护利用不当,已治理的区域易反弹。随着防沙治沙的持续推进,需要治理和修复区域的自然立地条件差、路途遥远、太阳辐射强、水资源短缺,恢复治理成本高。同时,区域内中龄林比例较高,抚育空间较大;部分林分存在人为干扰,需要封育保护;防护林多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栽植,存在网格过大、林网断带、林木老化退化等现象,网格体系不完整,整体防护效果大大降低。3.1.3 主攻方向发挥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的优势,统筹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草原保护修复、退化草原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109国道、315国道、青藏铁路等重要交通要道防护林带为线,以乡镇、村屯、园区等绿洲为点,以大规模治沙项目区为面,点一线一面结合,封禁一工程一生物等多种措施构建生态防护网络;科学选择乡土树种,对缺行断带的农田防护林网进行恢复和完善,对林相残破、枯死、病虫害、人为破坏等防护功能低下的退化农田林网进行修复改造,提高农田林网的综合防护效能;依据水资源承载力,重点在宜绿的河渠道路两侧和乡镇村庄等重点区域,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因地制宜开展林草植被建设,挖掘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容量;适度发展枸杞,锁阳、肉灰蓉接种等为主的林草特色产业,打造柴达木特色产品品牌。3.1.4 建设任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88.25万亩(含20212022年已完成2.75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造林种草34.6万亩(人工造乔木林10.00万亩、人工造灌木林18.20万亩、人工种草5.40万亩),工程治沙73.45万亩(其中生物措施重叠12.00万亩,其他措施重叠23.00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措施103.20万亩,其中封沙育林育草66.10万亩、退化林修复3.30万亩、草原改良20.80万亩、围栏封育13.00万亩。完成非沙化土地综合治理45.95万亩(含20212022年已完成8.69万亩),其中乔木造林0.30万亩、灌木造林0.45万亩、人工种草2.00万亩;封山育林43.20万亩。完成巩固成果197.00万亩(含20212022年已完成76.44万亩),其中,中幼林抚育23.30万亩、退化林修复4.50万亩、草原改良93.40万亩、草原围栏封育75.80万亩。完成新造林管护11.71万亩,其中:乔木林管护1.22万亩,灌木林管护10.49万亩。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56.36万亩。小型水利水保设施37处。3.1.5 技术方案3.1.5.1 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综合防沙固沙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固沙措施相结合的复合方式,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建立沙障,包括草方格沙障、尼龙网沙障、聚乳酸(P1.A)纤维袋沙障等,阻止沙丘流动,减少风蚀危害;沙障的配置形式采取正方形网格状,多为1*1米或1.5*1.5米,在沙丘迎风坡或丘间地设置。结合工程固沙措施,在夏日哈、业海、卜浪沟等区域,选择杨树、乌柳、梭梭、柠条、怪柳、冰草、沙蒿等耐旱、耐盐碱、耐贫瘠、根系发达、能有效利用沙地土壤水分养分、萌篥能力强的乡土树种,营造防风固沙林;乔灌草配比可达1:7:2,其中草种可采用包衣飞播试点;乔木、灌木造林密度区间为74-111株/亩,采用深栽插杆或机械钻孔。苗木指标必须达到青海省地方标准青海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规定的11级以上,并严格执行森林植物检疫制度、种苗质量检疫制度;种子质量必须达到林木种子质量分级要求的11级标准、主要沙生草种子质量分级检验要求的H级标准,具备“两证一签”。后期需加强抚育管护,包括浇水、病虫害防治等。(2)封沙育林育草在植被恢复困难、林草覆盖率低的区域开展。通过封育和人工辅助措施进行保护修复。根据立地条件和植被的不同情况,选择项目区原生树种和草种进行补植补栽,方式为植苗造林或人工撒播,于雨季前开展;在人为活动频繁区,主要的山口、沟口、交通路口拉设围栏,竖立宣传牌和警示牌,增强封沙育林育草措施的宣传和效果,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的覆盖度和稳定性。(3)退化林修复在已造林的沙化区域开展,对林分结构不尽合理,枯死木、濒死木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林木分布的轻中度退化林,综合运用补植补造、林分抚育、封育、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进行修复;对于干旱缺水或年限较长的成过熟林,林分质量不高、防护功能不强,甚至出现死亡,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重度退化林,可采取补植补栽、灌溉、采伐等方式进行修复。补植补栽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新疆杨、沙棘、桎柳、柠条等乡土树种,保证苗木成活率,栽植时间4月中旬5月上旬的雨季进行。(4)草原改良对沙化且植被覆盖度小于40%的有明显退化特征的草原区域开展,选择青海冷地早熟禾、老芒麦、同德小花碱茅等乡土草种,根据退化情况,采用免耕补播、人工补播等措施,根据需要进行围栏封育禁牧,建植后一年内要禁止放牧,第二年以后在牧草停止生长期间(秋季枯黄期)可适当轻牧利用,亦可结合牧草刈割制成青贮饲料或青干草利用。实际以草原初级生产力、植被盖度、当地草原的理论载畜量作为解除禁牧的主要参考指标,具体按照休牧和禁牧技术规程(NY/T1176-2006)的规定执行。(5)围栏封育通过拉设围栏、竖立标识牌,人工辅助育林等措施在沙化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区域开展围栏封育,禁止一切不利于植被生长的人为活动,增加原生植被的覆盖度。3.1.5.2 非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通过人工造林、人工种草、封山育林等措施,选取耐干旱、耐盐碱的植物,在非沙化土地及道路、村镇等重点区域开展国土绿化,逐步构建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1)人工造乔木林在山前坡地、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且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选择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河北杨、青海杨等乡土树种,建设生态林。造林密度56111株/亩,生态林采取块状行状混交、自然式栽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