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昼夜交替》 课件(11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
资源ID:1315895
资源大小:14.9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9《昼夜交替》 课件(11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9昼夜交替课件(11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三单元宇宙3.9昼夜交替O白天的大唐芙蓉园和夜晚有什么不同?光线昼与夜O昼夜现象的探索历程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了“日心说”,认为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O太阳围绕地球转动产生昼夜交替;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昼夜变化到底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还是地球的自转引起的?北南东西O模拟实验一:模拟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O模拟实验二:认识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活动步骤:O模拟实验二:认识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地球仪的向光面和背光面分别代表什么?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处光线是什么样的?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处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哪些国家和中国一样处于白天,哪些国家处于夜晚?这几种转动方式是否能够产生昼夜交替?如果可以,它们产生的昼夜交替有什么不同?昼夜夜半球昼半球清晨或傍晚模拟实验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地球自转一周产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经过观察,人们发现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与昼夜交替发生一次的时间吻合。当太阳围绕地球转”时,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太阳离地球1.5亿千米,太阳运行的速度是250千米/秒,照此速度,科学家推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不会24小时内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也就是说需要约8760个小时的时间,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0地球自转一周产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经过观察,人们发现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与昼夜交替发生一次的时间吻合。当太阳围绕地球转”时,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太阳离地球1.5亿千米,太阳运行的速度是250千米/秒,照此速度,科学家推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不会24小时内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也就是说需要约8760个小时的时间,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的原因0拓展与延伸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昼夜交替现象会出现怎样的情景?昼夜交替可能会对地球上的生物带来什么影响?拓展思考延伸阅读对于昼夜交替现象本单元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请同学们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完善科学认知。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课件系列https:/help/help_extract.php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昼夜交替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1课时,属于课程标准中的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课标在“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明确指出,教师应帮助生形成的:“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这个主要概念。本课围绕昼夜交替现象展开,通过科学阅读、模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自转运动的历程。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阅读活动,主要是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人类认识昼夜现象的历程。首先通过读图引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认识昼夜现象。再通过阅读文字,了解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历程。第二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现象,探索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进一步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球自转现象。第四部分通过读图和讨论,理解地球绕着地轴在自转。二、学情分析通过低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并利用这一现象,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通过中年级的学习已经知道地球的运动方法,知道它们与一些自然现象有规律。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中对昼夜交替现象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很困难了,因为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很模糊,对星体的观察很欠缺,本课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科学奥秘,并且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激发学生对科学进步的追求。2、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将昼夜变化的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联系起来,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2 .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科学探究:1.学会借助工具观察。3 .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作出猜想4 .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科学态度:1 .乐于观察、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2 .敢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2.感悟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其规律。难点:分析模拟实验和实际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手电、地球仪、太阳和地球的图片。学生分组材料:手电、地球仪、实验记录单。5、教学时间1课时6、教学过程(一)爱智小老师风采展示1.小科学家进行科技专项展示学生按学号展示科学趣味小实验或者科技小发明。2.生生互动学生互相评价,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或者疑问。(二)情景导入,聚焦主题1 .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板书课题师:周末老师去大唐芙蓉园拍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请大家欣赏。(课件播放大唐芙蓉园白天、夜晚的照片。)让学生说出哪一部分表达的是白昼和哪一部分表达的是黑夜。白天、黑夜拍摄的照片分别有怎样的特点生:白天,我们周围的环境是明亮的;黑夜,我们周围的环境变成黑暗的。白天可称之为“昼”,夜晚称之为“夜、2 .过渡。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3 .PPT呈现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通读,老师讲解目标。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白昼和黑夜的特征,出示图片是为了让学生直观观察昼夜交替现象。这两幅图片都是为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铺垫基础知识。(3)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人类认识的历程1 .多媒体演示昼夜现象的探索历程。2 .出示“地心说”和“日心说”,组织学生讨论,用模拟示意图表示日心说和地心说,解释太阳对于昼夜形成的因素。3 .通过以上科学史的学习,你认为:昼夜变化到底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还是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生讨论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认识进程的图片、文字或视频,了解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引导学生进入古代科学家思考的情境。(4)掌握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1.请同学甲做在转椅上,模拟在地球上的人,同时在眼睛两侧贴上卡片,遮挡左右视野。同学乙手拿太阳绕着转椅上的人走动。问同学甲:看到乙(太阳)在你视线内怎么出现和消失的用简图表示太阳地球的运动模式。4 .手持太阳模型的同学乙站立不动,由同学甲转动转椅,第一次顺时针旋转,第二次逆时针旋转。要求同学甲描述左眼帘出现了什么现象,眼前看到了什么现象,右眼帘出现了什么现象。5 .讨论哪一种旋转方式会出现和日常生活中相一致的自然现象。由此讨论,地球的运动模式与昼夜形成的关系。6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7 .游戏同时讲解“自转”“公转”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式模拟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描述天空中景物的运动。感受地球自转一起了昼夜交替现象。(五)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1.师讲述:怎样证明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认识。生观察桌上的材料一一用手电筒代表什么?地球仪代表什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调解手电筒与地球仪之间的距离,使光斑大小恰好照射在地球仪的轮廓上,明确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位就是白天,没有照射到的地方就是黑夜;8 .学生实验在黑暗的环境中,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上的中国,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思考:此时地球上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白天,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做一个记号,轻轻转动地球仪,观察中国由黑夜进入白天的黎明和清晨的过程。4 .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是什么原因?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直观表现地球上的白天现象和夜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地球上阳光照到的地方即为昼,没有照到的地方夜晚。通过动态现象模拟某地从白天进入黑夜的黄昏以及从黑夜进入白天的黎明现象,由此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六)课堂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5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昼夜交替现象会出现怎样的情景?6 .对于昼夜交替现象本单元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请同学们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完善科学认知。7、板书设计昼夜交替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一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周期: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