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重庆市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x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10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1月22日(此件公开发布)重庆市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工作重要论述,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十三五”时期,全市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优化环境卫生设施布局,强化环境卫生保障能力,推进环境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环境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城乡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积极探索规范化作业、标准化评价、智慧化管理,推动清扫保洁向精细化管理迈进。以清扫保洁为主的环境卫生市场化发展迅速,机械化作业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道路清扫面积301.35平方公里,道路清扫覆盖率达100%,清扫保洁市场化率约53.3%。其中,中心城区主要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超过95%、市场化率达80%。基本建成条块结一2一合的水域清漂保洁管理责任体系和H常作业机制,清漂配套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机械化清漂和水域垃圾转运能力全面提升。持续保持三峡库区重庆段江清岸洁。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193个乡镇(街道)和1.7万个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9.4%,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5%。5个国家级、8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区)分类工作初见成效,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866个,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档,保持西部第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大幅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覆盖全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和餐厨垃圾污水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全市运行生活垃圾一次转运站796座,总转运能力3.33万吨/日;运行生活垃圾二次转运站3座,总转运能力1.29万吨/日。运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59座,总处理能力2.85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焚烧处理比例达56%,处理技术逐步由卫生填埋向焚烧处理转变。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后实现全焚烧、零填埋。2020年全市资源化处理餐厨垃圾90万吨,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水平全国领先。农村垃圾治理任务圆满完成,以合格率100%的评价结果通过国家验收,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显著改善。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推进有力。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建筑垃圾监管平台上线运行,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开展,日常检查、联合督导和全过程监管机制逐步形成,处理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处理能力大幅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建筑垃圾处理设施108座,无害化处理建筑垃圾1.04亿立方米/年。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深入贯彻落实“厕所革命”相关要求,将公厕新增改造和提档升级工作纳入民生实事。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厕共计13590座,其中环卫直管公厕3084座、乡镇(街道)管理公厕5333座、社会公厕5173座。统筹推进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关爱环卫工人工作,配建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267处,环境卫生清扫与保洁工人作息场所(爱心驿站)1618个,环境卫生作业工具间1672座。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推动制定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修订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出台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城管建设的指导意见重庆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制定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城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作业规范重庆市乡镇环境卫生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作业管理标准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效果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十三五”期间,出台城乡环境卫生政策法规及标准共计40余个,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智慧环境卫生管理试点应用。按照“大城智管”要求,拓展清扫保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公厕及化粪池运行管理等方面应用场景,积极探索“智慧环卫”试点应用,全市城市建成区数字化城市管理覆盖率达93%,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卫生事业发展形成良好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环境卫生行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统筹督导和常态化监管机制,完善突发事件指挥处置措施,推动环境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十三五”以来,我市城乡环境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环境卫生设施设备存在短板,污染管控压力较大;管理机制尚未健全,长效管理措施不足;“智慧环卫”应用不深,体系框架不够完善;专业技术成果转化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环境卫生专业人才较为紧缺,应急保障能力亟需加强。(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发展机遇。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环境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党中央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环境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我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为环境卫生事业拓展了内外发展空间。重庆作为全国首批启动实施的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环境卫生事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明确了具体方式和实施途径。发展趋势。环境卫生行业发展环境、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对环境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指明了发展方向。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趋紧,优化垃圾处理方式和碳净减排工艺技术,将成为环境卫生行业助推“碳减排”的重要路径。政策法规的指导逐步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我市进一步推广“无废城市”建设,均指明了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模式。全市推广智慧环境卫生管理平台应用,深化环境卫生作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拓展了环境卫生管理智慧化的空间。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扣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一区”对“两群”的辐射带动作用,补齐短板、提质增效,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实现“双碳”目标,持续提升城市品质,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的城乡环境。(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作为城乡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对高质量环境的需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新时代理念,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城乡环境卫生事业新发展格局,推动城乡环境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环境卫生事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统筹规划全市环境卫生战略布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乡环境卫生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提高环境卫生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建设高标准环境卫生市场体系,培育壮大环境卫生产业。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树立“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思维,开展区域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和“一区两群”环境卫生事业协同发力,助推我市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在环境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乡环境卫生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法流程、技术工艺、手段工具创新,提高城乡环境卫生现代化水平。(三)主要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25年,城乡环境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与“两地”“两高”目标相匹配的城乡环境卫生发展体系,基本实现全市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补齐政策短板,深化市场化机制,稳步构建高效实用、风险可控的现代化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精细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迈上新台阶。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管理标杆。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差异化发展,制定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形成一批具有重庆特色的环境卫生管理经验,持续保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无废城市”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建设高水平环境卫生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打造高水平、高能级的科技创新载体,坚持多方协同发力,共同推进固废处置领域科研平台建设,着力在生活垃圾处理新理论研究、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研发和环境卫生产业新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初步建成一流的环境卫生科创高地。2 .分项目标。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到2025年,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进一步养成,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建成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规范体系,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监督评价机制,全市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行政村占比达50%o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收运设施覆盖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和设施建设,形成“以资源化利用和焚烧处理为主、填埋处理为应急保障、其他处理方式并存”的技术路线。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5%,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65%,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300吨/日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深入践行“无废城市”建设理念,全面推进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中心城区达53%,区县达45%;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中心城区达70%,区县达60%。补齐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短板。实现环境卫生作业机械化和环境卫生管理智慧化。到2025年,主要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中心城区达100%,区县达95%;城镇建成区水域垃圾清捞率达100%;实施公厕“提质增量”,推进智慧公厕建设,提高公厕服务水平;加快补齐环境卫生基地、入城洗车场等其他环境卫生设施短板,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展望至2035年,建成高水平现代化环境卫生设施体系,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境卫生统筹发展格局,环境卫生事业实现特色化、科学化、智能化发展,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重庆市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类别主要指标2020年现状指标2025年目标2035年目标指标属性生活垃圾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中心城区100%100%100%预期性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行政村占比35.92%50%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约束性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中心城区35%40%/约束性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区县/30%/预期性生活垃圾一次转运能力(万吨/日)3.334.87/预期性生活垃圾分类转运能力(万吨/日)1.292.92/预期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100%约束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万吨/日)2.853.55/预期性类别主要指标2020年现状指标2025年目标2035年目标指标属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44.48%65%75%预期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50.71%65%/预期性建筑垃圾综合处理能力(万吨/年)358.251911/预期性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分类收集率:中心城区40%70%95%预期性建筑垃圾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分类收集率:区县(城市建成区)/60%90%预期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中心城区33%53%82%预期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区县(城市建成区)/45%70%预期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中心城区45%70%85%预期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区县(城市建成区)/60%75%预期性环卫直管公厕(座)30843970/预期性公厕建设乡镇(街道)管理公厕(座)53335787/预期性升级改造环卫直管及乡镇(街道)管理公厕(座)/933/预期性主要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中心城区95%100%100%预期性清扫保洁主要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区县(城市建成区)90%95%100%预期性城镇建成区水面垃圾清捞率/100%100%约束性清扫保洁作业市场化率53.15%75%80%预期性三、主要任务(一)着眼精细化服务,“绣”出高质量环境。1 .提高清扫保洁质量。推广环境卫生机械化作业,提高清扫保洁效率。强化科技应用,加强环境卫生机械化专业设备投用,在人行道、广场等区域探索应用智能扫地机器人,逐步提升新能源环境卫生车辆占比。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制定不同道路不同区域保洁作业标准和监管制度,规范清扫保洁作业行为,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效率。完善清扫保洁监管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建立智慧环境卫生管理平台实时监管、定期巡查、年度考核三级监管制度。健全环境卫生应急保障机制,线上线下协同,实现人、事、物等资源共享,增强重要节庆活动、洪涝清淤、突发事件等应急保障能力。推进环境卫生作业市场化,提高环境卫生行政效能。强化区域属地管理,推动清扫保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推进环境卫生作业一体化,注重合理分区、连片治理,统一财权、事权,实现“管干分离”。2 .加强水域垃圾治理。加强水域清漂治理。抓好源头治理,完善水域清漂工作长效机制,抓好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实施,落实常态化巡河制度,强力推进汛期清漂保洁工作。做好三峡库区消落区和滨水区域垃圾日常清理,进一步提高水域垃圾机械化清漂率。统筹布局水域清漂治理设施,完善清漂设施设备,预留船舶生活垃圾转运规模。中心城区结合环卫作业码头配套建成完善的水域垃圾上岸转运设施;其他区县足额配备相适应的水域清漂船舶等设施设备,选定就近生活垃圾转运站为水域垃圾上岸点,满足常态化水域清漂工作开展和上岸转运需求。积极探索水域垃圾资源化处理方式,提高水域垃圾资源化利用价值。建立区域联动机制,推动川渝地区水域环境品质提升。加快推进川渝地区水域清漂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推动汛情、漂情预警信息共享,加大洪汛期漂浮物巡查力度,开展应急联动,深化川渝两地水环境共建共保。3 .加强环境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信息库,重视人才队伍储备。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培训,培养或引进高水平环境卫生专业人才,逐步提高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定期开展一线从业人员机械化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I,提升一线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关爱环卫工人。积极落实重庆市关爱环卫工人十项措施,鼓励发放“环卫工人节”福利,切实保障环卫工人权益。弘扬环卫工人奉献精神,尊重环卫工人劳动价值,持续营造全社会尊重、理解、关爱和支持环卫工人的良好风尚。(二)着眼资源化利用,健全收运处理体系。1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多措并举推动源头减量,倡导“低碳生活、适度消费、绿色办公”。推行生态设计,提高产品可回收性。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治理,有效减少包装废弃物。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依法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践行“光盘行动”。推动住宿、餐饮等行业减少一次性用品供应,积极回收利用邮件快递包装物。推广信息化应用,实施无纸化办公。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养成分类习惯。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统筹村(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单位、学校等力量,充分应用各类宣传媒介,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参与率和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方式。按照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要求,分类投放生活垃圾,鼓励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设备,引导居民精准、便捷分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精准化投放管理,引导提升低值可回收物单独投放比例;结合实际妥善组织“楼层撤桶”,全面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2 .逐步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设施。健全分类收集设施,实现设施全覆盖。标准配建、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厢房、站点等设施设备,确保收集能力与服务范围产生量相适应,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全面覆盖。设立固定回收点或专门容器独立储存有害垃圾。由专业单位定期或预约收运,形成与分类需求相匹配的有害垃圾收运网络。加强风险管控,统一收运后的有害垃圾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规范处置。补足转运设施能力,升级分类转运功能。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有效衔接分类投放端和分类处理端。根据生活垃圾分类类别与能力需求,统筹规划布局生活垃圾转运站点,配足分类运输车辆。升级改造老旧转运站,完善环境污染防控设施,补齐分类转运功能短板。新建转运站综合考虑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等分类转运需求,并预留应急规模。专栏1生活垃圾分类转运专项行动中心城区构建“前端收集、一级收运、二级转运”的垃圾收运系统,其他区县根据实际建立直运和集中转运相结合的垃圾收运体系。1 .一次转运设施:到2025年,全市新增生活垃圾一次转运能力(不含餐厨垃圾)15400吨/日。其中,主城都市区11750吨/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3400吨/日,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25011日。2 .二次转运设施:到2025年,中心城区二次转运设施共计3座,转运能力达14450吨/日。其中,其他垃圾8300吨/日,餐厨垃圾及其他厨余垃圾2600吨/日,家庭厨余垃圾3300吨/日,大件垃圾250吨/日。3 .升级分类转运功能: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转运能力占比约60%,基本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需求。4 .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扎实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焚烧比例。推进以资源化利用和焚烧处理为主、填埋处理为应急保障、其他处理方式并存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加强与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并结合各区县实际,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鼓励区域共建共享,避免空间资源浪费,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提升现有焚烧处理技术水平,完善污染物处理配套设施,逐步提高焚烧处理设施的环保水平。规划新建处理设施中预留厨余垃圾沼渣、大件垃圾、园林垃圾等协同处理空间。专栏2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产业规划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共计27座,焚烧处理能力24800吨/日。其中,新增及扩建18座,处理能力10400吨/日;现状保留9座,处理能力14400吨/日。1 .主城都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共计13座,焚烧处理能力18300吨/日。其中,规划新增合川区、泰江区(服务泰江区、万盛经开区、南川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各1座,共计7座,处理能力5600吨/日;现状保留中心城区(北暗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4座,处理能力IIl(X)吨/日,涪陵区(服务涪陵区、长寿区)、永川区各1座,处理能力1600吨/日。2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共计9座,焚烧处理能力4550吨/口。其中,规划新增梁平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云阳县、奉节县(服务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各1座,共计7座,处理能力3150吨/日;现状保留万州区和开州区各1座,处理能力1400吨/日O3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共计5座,焚烧处理能力1950吨/日。其中,规划新增黔江区、武隆区(服务武隆区、彭水县)、秀山县各1座,共计3座,处理能力1350吨/日;规划扩建酉阳县1座,处理能力300吨/日(扩建规模150吨/日);现状保留石柱县1座,处理能力300吨/日。规范实施填埋设施封场治理,强化应急保障。按照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摸清生活垃圾填埋场剩余库容。结合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合理制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计划,有序开展填埋设施封场治理,着重做好堆体边坡整形、渗滤液收集导排和处理、堆体覆盖、植被恢复、填埋气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并对封场填埋设施开展定期跟踪监测。鼓励采取库容腾退、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等措施推动封场治理。具备焚烧处理能力或建设条件的区县,不再新建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场,现有填埋场剩余库容转为应急保障设施备用。识别既有填埋场的环境污染控制因素,实施填埋设施升级改造,做好雨污分流、填埋气收集导排与利用、恶臭控制等,加强运行监管力度,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专栏3生活垃圾填埋处理产业规划1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计划:到2025年,全市实施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封场19座。2 .应急保障计划:到2025年,全市应急保障生活垃圾填埋场共19座。有序开展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以餐厨垃圾及家庭厨余垃圾为重点,因地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处理技术路线。加快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厨余垃圾生产生物柴油、沼气、土壤改良剂、生物蛋白等产品。专栏4厨余垃圾处理产业规划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系统,规划厨余垃圾处理设施24座,处理能力10460吨/日。其中,餐厨垃圾4300吨/日,家庭厨余垃圾5030吨/日,餐厨和家庭厨余垃圾协同处理1130吨/日O1 .主城都市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共计9座,渝北区(服务中心城区)、涪陵区(服务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服务永川区、大足区、荣昌区)、黎江区(服务燕江区、万盛经开区、南川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各1座,处理能力8400吨/日。其中,餐厨垃圾3800吨/日,家庭厨余垃圾4400吨/日,餐厨和家庭厨余垃圾协同处理200吨/日。2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共计11座,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丰都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服务奉节县、巫溪县)和巫山县各1座,垫江县2座(含协同焚烧发电处理1座),处理能力1560口蚓日。其中,餐厨垃圾350吨/日,家庭厨余垃圾480吨/日,餐厨和家庭厨余垃圾协同处理730吨/日。3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共计4座,黔江区(服务黔江区、武隆区、彭水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各1座,处理能力500吨/日。其中,餐厨垃圾150吨/日,家庭厨余垃圾150吨/日,餐厨和家庭厨余垃圾协同处理200吨/日。4 .逐步建立大件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积极拓宽大件垃圾收运渠道,提高收运率。合理布局大件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规范大件垃圾收运处理流程。逐步完善大件垃圾拆分处理设施,加强全过程监管,有效掌握大件垃圾流量、去向,做到“有账可查、源头可溯、去向可控”。中心城区建成完善的大件垃圾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处理体系,其他区县结合大中型转运站提升大件垃圾收运能力。5 .健全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制定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点、站、场及车辆标准,加快可回收物回收设施建设,构建村(社区)可回收物回收站点、乡镇(街道)中转站、区县分拣加工中心、区域回收加工利用基地(物资集散基地)及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组成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形成多元化、便利化、平台化、安全化的回收利用网络,实现我市可回收物等再生资源回收全覆盖。专栏5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产业规划到2025年,建成1个全市性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中心,建成1个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回收网点,逐渐形成村(社区)布点、乡镇(街道)设中转站、区县设分拣中心的可回收物回收处理网络。1 .中心城区:建成界石、走马、夏家坝3座大型转运站“两网融合”物资集散基地,建成洛磺可回收物加工利用基地1座。2 .其他区县:利用大中型转运站和其他场所建设“两网融合”物资集散基地,促进可回收物等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处理和循环利用。6,完善二次污染物处置体系。飞灰处置。规划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时,一并完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设施。飞灰处理可采用“固化稳定+卫生填埋”处理方式,并积极探索飞灰融熔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理等其他资源化利用技术。焚烧厂飞灰暂存区、生活垃圾填埋场飞灰填埋区应满足防水、防渗漏要求。炉渣处置。炉渣优先考虑资源化利用,开展焚烧炉渣道路基层骨料、填埋场覆盖材料和水泥/混凝土替代骨料等应用。鼓励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就地或就近建设焚烧炉渣资源化利用设施,避免或减少焚烧炉渣进入填埋设施。渗滤液处置。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应配套建设相应能力的渗滤液处理设施,加快补齐既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渗滤液处理能力短板,对环保不达标或不稳定达标的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持续提高渗滤液达标处理水平。垃圾转运站渗滤液结合实际就地处理达标排放,或采取预处理达标后纳管排放及转运至渗滤液处理设施等处理方式。合理选择渗滤液处理技术路线,采用“蒸发”“预处理+高负荷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等工艺技术,深度处理可采用膜处理技术或高级氧化技术。完善渗滤液及废水处理设施自动监控设备和流量监控系统,推动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联网,确保设备稳定运行。逐步实施渗滤液浓缩液处理,积极开展蒸发、高级氧化等浓缩液处理工艺试点示范,探索浓缩液残渣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的新路径。填埋气处置。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气体收集处理设施,安全处置填埋气。库容150万立方米以上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增配填埋场气体焚烧发电设施,提高填埋气资源化利用水平。沼渣处置。建设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时,要统筹考虑沼渣处置利用,积极建设厨余垃圾沼渣资源化利用设施。园林绿化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需求较大的区县,沼渣可与园林垃圾等一起堆肥处理。堆肥处理设施能力不足、具备焚烧处理条件的区县,可将沼渣预处理后焚烧处理。(三)着眼减量化处置,强化建筑垃圾利用。1 .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强化源头减量。以绿色策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为重点,优化建筑垃圾处置方案,加强施工工地源头管理,推动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推行建筑垃圾分类堆放、分类收运和综合利用,按照就地平衡、就近平衡、辖区平衡原则推进建筑渣土源头减量和平衡消化,无法平衡的就近进入消纳场进行安全处置。精细管理,落实主体责任。按照“谁产生、谁负责处置”原则,加强施工工地源头监管,严格落实建筑垃圾处置备案制度和污染防治责任。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落实建筑垃圾处置主体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存放、扬尘控制、规范覆盖和平衡处置等工作,并完善台账管理,实现管理责任可追溯。2 .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优化建筑垃圾处理模式,强化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按照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强化资源化利用。制定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就地处置和排放控制措施,减少外运;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采用源头分类、资源回收利用的处理模式;装修垃圾采用集中分选、资源回收利用、无害化填埋的处理模式;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再生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房屋、市政、交通、水利、景观园林等工程领域,有序推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推广应用。推进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建筑垃圾处理能力。合理规划布局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设施,落实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能力。有序推进装修垃圾分选场和装修垃圾填埋场建设,逐步实现装修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3 .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健全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强化部门监管联动,规范建筑垃圾产生、收运、利用及处置行为,保障处置安全。强化重庆市建筑垃圾监管平台应用,准确掌握建筑垃圾排放企业、消纳企业、运输企业、运输车辆和司机等基础信息以及全市建筑垃圾治理全过程信息。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依法申办建筑渣土处置核准。加强运输单位资质管理,严格依法办理“两证”,引导行业合法有序规范经营。推广新型智能渣土车,全面推行建筑渣土运输车辆从产生、运输到处置环节“两点一线”的联单管理,推广电子联单,推进建筑垃圾运输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督促渣土填埋场健全管理台账,组织开展现有建筑垃圾填埋场排查治理,提高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防治能力,严控环境污染。专栏6建筑垃圾处理产业规划到2025年,全市规划建设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41座,总处理能力1911万吨/年。装修垃圾分选场40座,总处理能力579.825万吨/年。装修垃圾填埋场30座,总库容1393万立方米。1 .主城都市区: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共计23座,总处理能力1330万吨/年;其中,中心城区12座,总处理能力570万吨/年。装修垃圾分选场23座,总处理能力441万吨/年;其中,中心城区10座,总处理能力231万吨/年。装修垃圾填埋场14座,总库容985万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区1座,总库容250万立方米。2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共计11座,总处理能力451万吨/年。装修垃圾分选场11座,总处理能力103.825万吨/年。装修垃圾填埋场10座,总库容318万立方米。3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共计7座,总处理能力130万吨/年。装修垃圾分选场6座,总处理能力35万吨/年。装修垃圾填埋场6座,总库容90万立方米。(四)着眼人性化服务,完善环卫服务设施。1.推进公厕增量提质。按照“看得见、进得去、蹲得下”的建设原则,加大公厕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公厕导向系统,不断提高公厕管理水平。按照现行标准合理布局、配建公厕,推广使用装配式公厕建设技术,加强公厕落地性,确保新城新区不欠账、老城老区补短板。深化“有文化、有颜值、有内涵”的建设理念,加快公厕提档升级,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加强公厕人性化设计,合理配置男女公厕比例,提高公厕服务质量,满足市民口益提高的个性化、多元化、智慧化公厕服务需要。加强应急移动公厕建设,在大型广场、减灾避险等场所预留应急公厕供水、排污管道接口。鼓励安装化粪池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加强公厕和化粪池排放气体监测。专栏7公厕“增量提质”专项行动到2025年,全市公厕共计9757座。其中,环卫直管公厕3970座,乡镇(街道)管理公厕5787座。1 .标准配建公厕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增环卫直管及乡镇(街道)管理公厕1340座。其中,环卫直管公厕886座,乡镇(街道)管理公厕454座。2 .升级改造公厕计划:到2025年,全市升级改造环卫直管及乡镇(街道)管理公厕933座。主城都市区:新增环卫直管及乡镇(街道)管理公厕601座,其中,环卫直管公厕536座,乡镇(街道)管理公厕65座。升级改造环卫直管及乡镇(街道)管理公厕593座。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新增环卫直管及乡镇(街道)管理公厕481座,其中,环卫直管公厕240座,乡镇(街道)管理公厕241座。升级改造环卫直管及乡镇(街道)管理公厕230座。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新增环卫直管及乡镇(街道)管理公厕258座,其中,环卫直管公厕110座,乡镇(街道)管理公厕148座。升级改造环卫直管及乡镇(街道)管理公厕110座。3 .规范化粪池清掏服务。明确责任主体。按照“属地管理”和“谁所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开展粪便处理设施安全管理工作,明确粪便收运处理责任主体和具体实施单位,落实化粪池清掏工作管理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定期对粪便收运处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规范行业行为。全面排查化粪池,摸清底数,建档造册,定期组织化粪池清掏工作,杜绝粪便长期淤积造成管道阻塞或粪便漫溢现象发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厕化粪池每年清掏2次以上;居民住宅区化粪池每年清掏1次以上;其他公厕化粪池根据需要每年清掏2至4次。加强运输监管。粪便清掏收运工作以特许经营等形式承包给具有资质的环卫企业,严禁未经许可的个体户进入城市建成区清掏运输粪便。加大查处监督力度,确保粪便清运有序。完善处置体系。逐步完善粪便收运处理体系,明确粪便处理去向。加快现有粪便处理厂处理技术更新,推动落实洛磺、璧山粪渣无害化处理厂,实现中心城区粪便密闭收运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4 .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加快补齐其他环境卫生设施短板,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根据环境卫生设施相关规范及建设标准,合理有序推进环境卫生基地、环境卫生清扫与保洁工人作息场所、入城洗车场、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等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卫生管理设施及相应配套设施。鼓励环境卫生设施合并设置,节约用地,减少环境污染。(五)着眼智能化管理,提高智慧管理水平。1 .完善智慧环境卫生体系构架。建立市、区县两级统一的信息化监管系统。按照“业务流程统一,作业要求统一,考核标准统一”的原则,推进环境卫生管理智慧化系统建设,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基础数据采集统计,建设数据统计分析支撑系统。以办公自动化网络为主体,与现有信息化子系统相关联,综合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4G、5G及大数据挖掘等手段处理分析、管理应用数据。充分利用数据共享支撑能力,将环境卫生各要素融合在一个信息系统上,打通数据壁垒,加强各层级联系,梳理管理流程,创新监管手段。采用“网格化管理、监管分离”模式,实现全业务、全过程监管。建立外包服务企业履约监管系统,开展服务企业的履约评价,强化市场化管理手段。实现指挥调度精准及时响应。建立全市市容环卫人、车、设施等资源统一的平台,综合进行指挥调度,简化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市民投诉问题处理流程,减少反馈层级,实现快速调度处置和应急响应。2 .推进智慧环境卫生系统建设。按照全面推进、开展示范、重点应用的思路,切实推动市、区县两级智慧环境卫生管理系统建设。主城都市区建成相对完善的智慧环境卫生管理系统,并探索由城市向乡镇逐步延伸;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加快推进智慧环境卫生系统建设,提升管理应用水平,实现市、区县实时无延迟交流和数据共享,智慧环境卫生系统联网互通,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数据支撑。专栏8智慧环境卫生专项行动1 .智慧环境卫生管理系统:建成市级智慧环境卫生管理系统,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