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研究院党史学习心得.docx
城乡建设研究院党史学习心得一、什么因素决定了解放战争的成败?我的启发来自罗振宇推荐的一本书决战,讲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作者金冲及,大有来头,曾经担任我国史学会的会长,老爷子每一本书都有独到见解,非常经典。对中共赢得解放战争,有各种各样的现成答案,但决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就是从双方统帅部的视角,回到历史现场,再来看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赢的。先看解放战争初始状态的力量对比,国共双方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国民党完全占据绝对优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拥有军事力量共430万人、解放军只有61万人,加上地方部队和后方军事机关人员共127万人。双方兵力的对比是3.4:1。然后是武器装备,国民党军队得到美国大量军事援助,约有四分之一成为美械或半美械部队,又在受降中接收了侵华日军一百多万人的武器,拥有人民解放军所没有的坦克、重炮、作战飞机和海军舰艇等。再看机动性,就是武装力量的投送能力。当时,国民党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美国又动用空军和海军,将远在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四十万至五十万人,迅速抢运到原来被日本占领的华北和华东去。当时作为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的魏德迈把它称作“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军队调动”。从国民党这边看,对即将发生的内战,争论的只是时间问题。陈诚制定了6个月消灭共产党的计划,蒋介石说,何应钦,你这个总司令不要干了,把军权交出来,让陈诚干。这种情况下,站在当时,你怎么也不会相信,仅仅过了1年多的时间,局势就已经发生了逆转。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兵正式撕破脸、开始进军中原。什么时候共产党这边觉得我要赢了?请注意,不是1949年,甚至也不是1948年,是1947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后在1947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也称“十二月会议”)上作出判断:中国革命抵达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得出这个结论的也不止是共产党这一边。我刚才提到的魏德迈也得出了这个结论,他当时卸任了美军在中国的职务,1947年又受杜鲁门指派,回到中国来搞调查。他这次调查得出来的结论是,国民党在军事上已经处于劣势,中共很可能统一中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决战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解释:因为双方统帅部的战略思路不同。简单说就是:毛泽东要人,蒋介石要地。在战争的具体目标上,共产党这边,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国民党这边,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先看蒋介石这边。国民党为什么要夺取地盘?有很多原因。比如,毕竟是当时代表中国的政府,丢掉地盘,就是丢掉面子,国际国内的观感不好。但是,不仅如此,蒋介石要地盘,也是有他军事上的考虑的。他是下令编写过中国历代战争史的,在军事上还是有一套体系的。好,我们再来看共产党这一边:战争目标是要人。这既是指要根据地,要民心,也指的是要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里的歼灭指不是消灭,而是包括了投诚军人的。所以,解放战争刚刚开打的时候,双方的态势特别有意思。双方各自奔自己的目标而去,各得其所。但是,即使是这样,双方对于形势的评估还是不一样。1947年底,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说,20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毛泽东指的是人的问题。但是几天之后,也就是1948年1月1日,蒋介石的新年文告说:国军在战略上已经达成了最大的任务,控制了延安、沂蒙山区、烟台。大家都知道延安是共产党当时的政治中心,沂蒙山区是共军械制造和军需物资储藏的总库,而胶东半岛上的烟台则是共军海上唯一交通补给线。蒋介石还说:国军所付的代价诚然巨大,但是所预期战略的目的却已如期完成。你看,双方还是各得其所。蒋介石要地盘,毛泽东要人。这里有4笔帐。第一笔账,国民党军队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得投入资源去统治,就得派兵。那宝贵的野战军队,就变成了守备军队。1946年内,就迫使差不多半数的兵力改任守备。活棋变成了死棋。第二笔账,一旦守备、各自为战,就变成了孤子,特别好被集中力量吃掉。请注意,这不是后来总结的。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就向党内作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第三笔账,是士气的账。毛泽东讲得明白,这种打法,全歼敌人,我方的士气就越打越旺。而且还能速决。速决的意思,就是不仅能把想吃掉的那一坨吃掉,还能把赶来增援的那一坨也吃掉。1948年的开封战役是很典型的例子。第四笔账,别忘了,解放战争是内战,不是以肉体消灭为目标的。歼灭指的不是杀死,而是指把敌人的人转化为自己的人,接受投诚、改编也算歼灭。所以,歼灭敌人一万人,我们这一方就增长一万人,差距就缩小了两万人,这个速度就厉害了。这一算你就明白,逆转是怎么发生的了,1946年歼灭国民党军队112万人,使它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947年又歼灭国民党军队152万人,使它从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而且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已远非战争开始时可比。到1948年6月底,国民党总兵力已下降到365万人,而能部署在第一线的正规军只有174万人。而战争初期,解放军有120多万人,到了三大决战前,发展到280多万人。兵力翻了一倍多。哪儿来的?很大一部分,是国民党俘虏兵和起义部队。这个时候,大决战的时机就成熟了。二、共产党为什么能实现战略目标?除了上面的要人不要地战略,现在的话就是以人为本外,还有2个办法,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密切联系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办法,是开“诉苦大会”。第一步,动员。政委到每一个士兵身边问,谁欺负过你?老家的地主、镇上的恶霸有没有欺负过你?班长有没有踢过你?连长是不是吃好的不让你吃?都想想,开动脑筋想想,每个人动员。第二步,树典型。哪个战士讲得好,到处讲。第三步,全面诉苦大会。连队讲,班内讲,团内讲,军民联合讲,两支军队放到一起讲,讲得好的就有机会反复讲。第四,挖苦根。最后认识到“总苦根是老蒋”,只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劳动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这套办法,是在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和罗荣桓的东北野战军中开展起来,发现有效,推广到全国的。这个会一开,同时解决了这么几个问题:1 .我们都是穷人的队伍。这个观念深入人心。2 .通过士兵示范报告,否定了原来组织的合法性。3 .通过各自表达,完成了对新组织的认同。4 .通过引导,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这是不得了的发明。一位美国学者把它称之为“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过的政治手段”。他认为,“这样的集体诉苦比指挥员或是政委的任何说话都更有感染力,这样的教育是绝对不可以低估的,更是任何人也模仿不到的,倘若蒋介石也让他的士兵起来诉苦,士兵恐怕会起来反抗他们的长官”。另一个原因是群众路线,解放军的军民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在解放区搞土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得到全面落实的,因此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物资、后勤劳工源源不断!蒋介石所谓“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的战略设想成为一纸空谈。三、力量的本质是人马克思那句名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我们都知道,但是理解它、运用它是非常困难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需要各种形态的力量,来应对不同的挑战。比如,现金、资产、外貌、物品等各种形态的力量,但是,我们得有能力,看穿它背后是人;得有能力随时把各种形态的力量还原为人。决战这本书给我们一个理解这句话的历史视角。蒋介石看到的力量是“城”,眼睛里,只有地盘,而且是不能丢的地盘,有各种各样的负担、问题,都要去救,都要去管,根本就没有一个总体的目标。毛泽东则有能力看透本质,将力量还原为“人”!很长一段时间,毛泽东带着800人的警卫队,挖个窑洞就是指挥部,亲自草拟作战指令,指挥整个战争全局,满眼都是人,都是敌我双方的关系,解放军和群众的关系。回过头来看,共产党为什么赢得解放战争,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作出以人为本的战略决策;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胜利的重要支撑,这也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