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讲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docx
怎样讲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党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我曾长期在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的教学工作。我深切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党中央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党校学员的迫切需求,讲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应当成为党校教师的人生追求。讲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需要在准确理解经典、密切联系实际、关注学员收获等几大方面下功夫。准确理解经典,做到“三个贯通”做到横向的贯通,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但是这三大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大方面,都是这个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中不可能没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也不可能没有哲学思想。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哲学著作,也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著作。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哲学著作。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不懂得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和人的解放的思想,也不可能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的一大方面,必须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其他方面;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的一本著作,必须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多本著作。做到纵向的贯通,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这里所说的历史性,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对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本身也是不间断发展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思想中,蕴含着他们后来思想的萌芽,而他们的中晚期思想是对早期思想的深化。讲授早期著作,要了解中期和晚期的著作,同样讲授中期和晚期的著作,也要了解早期著作。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著作的内在联系,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做到理论和信仰的贯通,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也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认识论,而且是价值论;马克思主义不仅具备科学性,而且具备人民性。我们不能离开价值论谈认识论,不能离开人民性谈科学性。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概述了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后,紧接着说,这些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里所说的革命家,就是指马克思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信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应当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这种规定,是对党校学员的要求,也是对党校教师的要求。党校教师不仅要熟悉马克思主义,更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更要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密切联系实际,坚持“三个贴近”贴近历史实际讲原著,处理好文本和语境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由大量文本构成的,要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当中的思想,需要把握文本的语言和语境的内在联系。因此,阅读文本必须回到原初语境,也就是要回到(再现)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任何思想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每一部经典著作,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只有了解与文本相联系的历史实际,才能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所以,讲原著必须讲历史,通过讲历史来解读文本的内容。只有增强历史感,才能强化文本的思想性。贴近当下实际讲原著,处理好过去和现在的关系。领导干部学习经典著作,不仅要把握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所以教师必须贴近当下实际讲原著讲文本。能否做到这一点,不仅关系到课堂讲授的效果,而且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联系今天的实际讲原著,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做不到这一点,还可能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太远T,过时了,没用了。这显然是一种偏见。而这种偏见恰恰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下实际的联系。只要贴近当下鲜活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当代性讲清楚、讲透彻,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见和误解就会不攻自破。贴近学员思想实际讲原著,处理好学习原著和研究问题的关系。党校学员大都是领导干部,他们来自社会实践的第一线,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问题。他们是带着问题来党校学习的,并希望这些问题得到解释和说明。党校学员的特殊性决定党校教师讲解原著的特点。只有满足学员的这种需求,党校的课堂讲授才能被学员所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也才能得到表达。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要引导疏通学员阅读原著,掌握蕴含当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以此为指导,观察和研究实际问题。我们所说的贴近问题讲原著,不是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从大量的问题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揭示问题的本质,形成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关注学员收获,追求“三种效果”让学员对原著感兴趣。怎样使学员产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这是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著作,无论是概念的抽象性,还是语言表达的思辨性,都有显著的西方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话语转换,用中国话语讲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o讲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需要这种转换。教师讲原著,不可照本宣科,不能停留在原著本来的概念和表达方式,而是要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具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这就要求教师学深悟透,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讲明白,让别人听明白。通过课堂讲授,使学员对原著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员阅读经典著作的热情,增强他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自觉性。让学员思想受启发。讲原著不仅要让学员听明白、感兴趣,还要使学员受启发,引导疏通他们对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堂讲授的思想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只有把原著内容讲到位,才能表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高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和充分的思想准备,不仅对文本有精准理解,对原著有深切领会,而且对相关理论问题有深入思考,对重大现实问题有独到见解,并能够进行明晰的解读和有说服力的阐述。通过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阐明道理、阐发观点,引发学员的思考,形成教学之间的互动。让学员灵魂受触动。在课堂上,既要让学员受启发,还要使学员受触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具备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蕴藏着真理的力量,也蕴藏着信仰的力量。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是理论教育,也是党性教育。通过学习经典著作,不仅使学员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使学员的精神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讲授才是真正的成功。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学的难度更大,需要党校教师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不间断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养。(作者系原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边立新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