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特色产业发展规划.docx
新时代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为推动我市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市“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市民族文化富集,地域风情浓郁,世代居住着汉、壮、苗、回等多种民族,民族风俗、民族服饰等都保存着原生态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属石灰岩溶蚀盆地和丘陵谷地,境内有两个9万多亩的准平原,土壤肥沃,宜种粮蔗果等作物。全市耕地面积13万亩、林地面积33万亩。市属亚热带气候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20.6,无霜期320天左右,年降雨量1203.9至1719毫米。较为连片平坦的肥沃土地和温光热配比合适的气候条件,是水稻、蔬菜、澳洲坚果、葛根、水果等农作物生长繁种的适宜区域。(二)机遇挑战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放在重要战略位置,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我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打造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十三五”以来,市立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大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打造了澳洲坚果产业核心示范区等一批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园区基地。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市特色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抓手,以科技兴农为支撑手段,融聚众智、整合资源,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高市各族人民的农业科技素质和发展技能,努力将市建设成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市。(二)发展原则1 .突出市场主导。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把握市场对市农产品的精准需求,大力开拓各级市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特色产业,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开发乡村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把就业岗位和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2 .坚持生态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绿色、生态发展作为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 .实施特色产业引路。市农业特色产业,是经过了长期发展积淀,从众多产业中脱颖而出,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其它产业相比,具有种植面积大、产值产量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特点,代表了农业的特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进一步加强特色资源的整合和宣传,坚持特色发展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4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市的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各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以差异化、特色化及优势化为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特色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潜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5 .强化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质增效,解决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农业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提高农业产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保障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三)发展目标发挥市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充分利用各方面形成的良好机遇,聚焦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一市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打造优质水稻、甘蔗、蔬菜、水果、澳洲坚果、生猪、葛根、肉兔、芋檬、Sr豆等农业特色产业。到2025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使农业逐步发展为优质的特色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市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三、重点产业和任务(一)粮食产业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工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生产。落实粮食生产激励补贴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稳定农民种粮收益预期,提高种粮积极性。着力解决机械插秧、烘干等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单产与品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投入标准,提升建设质量。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支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动播荒耕地复垦复种,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战略,打造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区,着力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打造优质水稻特色品牌,走切实可行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到2025年底,优质水稻种植面积6.85万亩,产量2.42万吨。特色优质粮食0.03万亩、特色优质油料0.3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2.82万吨以上。粮食生产主要布局在河里镇、北泗镇、岭南镇。(二)甘蔗产业保持甘蔗产业规模相对稳定,推广优良品种优质蔗生产,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培育甘蔗种植专业户和家庭农场,提升甘蔗生产管理水平。到2025年,甘蔗面积稳定在5万亩,实现甘蔗总产量25万吨,农业产值达到1.3亿元。甘蔗产业主要布局在河里镇、岭南镇。(三)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对传统蔬菜基地进行拓展提升改造,改善蔬菜生产条件,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蔬菜生产基地,形成1万亩蔬菜原料示范生产区。注重发展加工型蔬菜,优化蔬菜产业结构,引进优质专用加工型蔬菜品种,建设现代化加工蔬菜生产基地,为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提供优质原料。大力发展优质反季生态蔬菜、特色蔬菜,加大生产投入,培育知名产地和品牌产品认证体系,使之成为市蔬菜产业“十四五”新的增长点。到2025年,设施蔬菜(含食用菌)面积发展到2000亩,其中以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大棚蔬菜发展到1200亩,设施蔬菜(含食用菌)产量达到1万吨;各类常规蔬菜面积4.3万亩、产量7万吨,常年主栽品种达到个以上,优质反季生态蔬菜达到0.2万亩,标准化特色蔬菜(含食用菌)0.23万亩。常规性蔬菜主要布局在河里镇、岭南镇。反季生态蔬菜布局在河里镇、北泗镇,重点生产“春淡”和“秋淡”蔬菜;优质食用菌布局在河里镇。(四)水果产业努力建设一个水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快引进优质水果品种并加强良繁工作。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水果精深加工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建设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基地,加快水果采后清选、分级、冷藏、包装处理,提升果品商品化处理水平。水果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河里镇、北泗镇、岭南镇。(五)澳洲坚果全面落实市澳洲坚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新增1.55万亩(奋斗目标为2.3万亩),总面积达2.75万亩(奋斗目标总面积为3.5万亩),产值达1.98亿元。努力建成2个品种优良的苗木繁育基地;努力建成3个澳洲坚果良种化种植示范基地;做大做强澳洲坚果深加工产业,努力培育1家较大型深加工企业;努力建成1个澳洲坚果产业综合示范园区;打造澳洲坚果区域公共品牌。澳洲坚果产业种植主要布局在河里镇、北泗镇、岭南镇。(六)生猪产业采用绿色生产标准,推进生猪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加强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深入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疫病防控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产品有效、稳定的供给,保障肉制品的“绿色安全”。至2025年末,实现全市生猪存栏达4万头,肉猪出栏达8万头。生猪产业主要布局在河里镇、北泗镇。(七)葛根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通过建立产业基地,大力推广葛根绿色、有机种植技术,集中开展葛根病虫害防治、连作障碍等技术攻坚和培训,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葛根种植基地,葛根种植逐步走向“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良性轨道。推动北泗镇葛根全产业链的建设,推进葛根在研发、种植、收购、初加工、收储、深加工、营销、交易等方面的产业整合。到2025年,实现葛根产业种植面积达0.3万亩,产量0.75万吨。葛根产业主要布局在北泗镇。四、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四五”期间,市力争做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突出以肉类加工业、澳洲坚果加工业、葛根加工业为重点,以规模、效益和质量为发展要求,将市建成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绿色食品加工业新区。(一)肉类加工业打造以生猪、肉牛、肉兔加工为重点,引进加大建设屠宰加工能力,提升肉类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开发冷鲜肉、休闲肉制品、低温调理肉制品综合利用,推动肉类加工企业进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二)做大做强坚果深加工产业在市乡村振兴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1个集种植生产、精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澳洲坚果产业专区,培育1家以上较大型深加工企业,以加工日用化妆品、饮料、食用油为主,做大做强澳洲坚果深加工产业,完善深加工体系,从生产初级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终端产品转化,增加精深加工比重,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三)葛根加工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设施设备改良,提升葛根质量安全水平;开发葛根精深加工产品,推进葛根产品加工厂建设,主要加工葛根粉、葛根面、葛根茶、葛根螺狮粉等系列产品,延长葛根产品产业链,逐步提高葛根品产业集中度。五、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一)加强一般性农田水利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农田建设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市一般性农田水利建设方案(2022-2025年),“十四五”期间全市推进一般性农田水利建设面积38700万亩,主要建设水利排灌渠道、管道、泵站、挡土墙、闸门等。按照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十四五”期间全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5000亩,主要建设田间生产道路、水利排灌渠道、耕地地力提升、土地平整等,确保真正成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发展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落实好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耕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流转。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提高1.5倍。六、环境影响分析(一)有利环境影响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把乡村振兴战略和十九大提出的其他六个战略一起写入了党章修正案。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2021年4月,“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治区,进村庄、入企业、察生态、探民生,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搞好民族团结进步等进行调研,并亲自指导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深入推进“三农”各项任务工作,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各项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策不断完善、短板逐项补齐,产业更多留在乡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给农民,产业链增值收益不断提高。(二)不良环境影响分析1 .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占比较大。市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设施农业、畜牧、禽类、水产养殖等比重较低。支柱型企业不多,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链延伸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2 .地域品牌少。真正代表特色,拿得出、叫得响的地域化品牌较少,澳洲坚果获得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因澳洲坚果种植行业缺乏系统的生产、宣传、销售商业程序,没有形成统一的地域商标,营销方式也是以分散型市场销售为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效益带动不明显。3 .产业链条较短。葛根、柑橘、火龙果、芋檬等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4 .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缺乏乡村休闲农业的统一规划,利用生态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不充分。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普遍存在群众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产业类型重复影响项目质量,易会在行业内形成强大的竞争阻力,分散消费能力,从而降低农业产业项目效益。5 .乡村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较低。经营主体在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周转资金困难、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组织服务农户意识不强,关系松散,服务普及度较低。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虽然市现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但项目工程较大,项目分期建设耗时较长,短时间内我市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流程还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较高。6 .农业专业化人才、知识匮乏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由于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种种原因,使得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难点。现阶段,农民总体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极其缺少,农村青壮年人才外流多,回流少,造成农村产业发展缺乏新动能。(三)环境影响防控措施1 .准确把握乡村产业振兴发展重点,着重扶持优势产业。一是坚持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立足市实际,重点扶持优质稻和澳洲坚果两大主导产业,明确工作任务,设定完成时限,并给予政策倾斜,确保乡村产业政策落到实处。二是注重品牌带动,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依托市亚热带气候、地域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化、差异化农产品,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品牌。三是推进市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合作社在平等自愿基础上通过组织专业农业协会,实行统一标示、标准、包装、销售,合作创建使用区域公共品牌,共享品牌利益,共担品牌经营费用,以有效降低品牌经营成本,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和知名度。2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包括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行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的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是依托在建的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搭建一个市为农综合服务平台。围绕农产品不同阶段的生产需求,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二是搭建一个良种繁育基地。保护我市地域性种子资源,提供农作物统一育种出苗,并实行农药、肥料等农资配送,提供统一的收割、收购、烘干、检测、包装等一系列服务。三是建立市农产品集中流通、销售中心。在粮食主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此外,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配备专业运输设备,组建高效的现代化运输队伍,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农民,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小家庭经营为“规模化、产业化”的大家庭经营,通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大力推进乡村电子商务。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作用,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成功嫁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3 .坚持三产融合发展。一是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绿色农业,引导农民积极适应市场竞争,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农业公司等农业推广组织到基层开展现代农技项目推广活动,向群众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项目,用新技术引领旧产业,进一步实现产品增值。二是对优质稻、澳洲坚果、葛根等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种植加工技术产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资金投入、要素流通、税务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市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模式向高效农业转型升级,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4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由市农业农村局种养殖专家牵头,联合民间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市级专业农技基层服务队,并聘请高校专家和学生团队到我市开展定点扶持,确保市农业推广组织能及时将先进的种养殖技术推广至29个行政村。二是加大农技培训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采取外出考察、网络学习、现场教学等方式,提升我市专家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确保思想理念能及时跟上新时代最新的农业技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抓好推广过程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和致富带头人等群体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群众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积极做好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网络交流等跟踪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服务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三是打造河里镇马安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马安村已经历过一次移民搬迁的项目建设,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有着独特的瑶族文化,有着奇石之乡的称号,旱改水项目蕴含着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以自治区示范村建设标准为引导,结合马安特色资源优势,立体规划,全方位打造一个产业链条全、投资强度大、示范带动强的马安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融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此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减免税费、小额贷款担保、创业补贴补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返乡到马安村进行农业创业。四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大扶持,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群体。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发展农合联,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分工协作,增加就业岗位,让农民不但有活儿干,更要有钱赚,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农民的笑脸多起来。五是高质量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总结推广里兰村火龙果种植、北泗村葛根产业规模化种植加工、特色产业蔬菜种植等“一村一品”示范村成功经验,力争在每个行政村均培育一项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建设一家网店,引领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创业致富。5 .稳慎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一是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健全市镇二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依法、自愿、平稳流转,探索长期流转模式,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发展稳定而适度的规模经营。二是推广北泗村杏水屯土地入股分红成功经验。鼓励各村用集体土地、农民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按股份分红,用股份带动群众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全市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引导现有农村产业生产模式向绿色标准化生产转变,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得进入乡村,确保农村不再捡回落后的低质低效生产。坚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金杠杆”。七、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农业产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经贸局、市水利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全面负责和协调规划,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建立定期的会议制度,由各部门分管领导参加,解决和决策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市农业农村局要坚持规划引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典型示范、部门服务的工作思路,明确任务,统筹谋划,注重配合,强化责任。各镇、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精神,组织好各级各类规划的实施。明确责任分工,将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列入相关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加强舆论监督,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二)落实投资保障需求1 .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使用比例,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2 .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引导我市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扩大农业农村政策性保险面,探索农业综合保险试点,拓宽设施果蔬、休闲农旅等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业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1 .强化科技协作机制。加强与农科院的农业科技战略协作,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基地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农业标准化种植、产业技术创新、品种改良、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 .强化科技信息推广。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示范创建,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按照“因需施教”的原则,运用多种培训方式,开展标准化栽培种养实用技术、电子商务等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农民劳动就业技能。3 .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结合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重点对8个脱贫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有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扩大产业规模,成为懂政策、能创业、善经营、会管理、觉悟高的新型农民,从而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四)强化考核制度把市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干部实绩考核重要内容,科学设置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政策措施落实、特色产业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服务体系建设等情况。完善特色产业发展信息系统,及时调度政策措施落实、产业发展规模、产品市场销售、品牌建设、主体培育、带农增收等信息,为开展精准评估和调整完善产业帮扶政策措施提供基础支撑。(五)营造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良好氛围利用新兴媒体多途径、多渠道对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进行解读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产业发展能力。注重总结推广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广泛宣传产业发展的生动事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持续开展产业发展专项监督,切实改进基层工作作风。对作风不严不实,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