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8篇)在学习贯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言材料.docx

    • 资源ID:1334213       资源大小:36.75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8篇)在学习贯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言材料.docx

    (8篇)在学习贯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言材料篇一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和往年相比,今年全国两会有一个热搜词,那就是“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首次提出,到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再到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再到今年两会指明路径,我们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一以贯之的理论思考,深切感受到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应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求突破、谋发展、开新局、闯新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关键一招“。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明的发展路径、开列的任务清单,扎扎实实推动今年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一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主导是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型劳动者队伍、新型生产工具、新型生产关系、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等概念紧密相连,必须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突出“创新”这一特点,抓好“质优”这一关键,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到任务部署的第一项,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只有成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需求和具象承载。经过这几年不懈努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我们必须在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当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未来产业、数字产业的形成布局,不能搞“一阵风”“大帮哄”。要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十二个字,实际上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出的重要方法论。创新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省份和地区,先行一步形成示范是必须的;对那些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省份和地区,要结合实际,找准定位,探索适合路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把握好时度效,做到先立后破,避免水土不服。一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教育是基础支撑。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一种先进生产力质的跃升,在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中,高科技是基础。有了高科技,才会有高效能、高质量。2023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高科技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底气、夯实了基础,要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要在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科技和教育密不可分,强大的教育能力和先进的教育水平,是实现强大科技能力的先决条件。近代以来一切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教育昌明,人文荟萃,科技才会有长足发展,创新创意才会不断涌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并将这项工作列为今年第二项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刻理解其中的重大意义,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锚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目标,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一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提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这一经典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必须相应地形成。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总的来讲,是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首要是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国有经济改革要着眼深化提升,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民营经济要着眼鼓励支持壮大,落实好中央有关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在全社会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敢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改革开放密不可分,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神州春来早,迎门物候新。全国两会为今年工作描绘了路线图、订立了任务书,我们要锚定两会目标,勇担新使命、展现新气象,以扎实行动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实际成效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篇二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一、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大变革目前,以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到来,也同时带动了农业领域新革命。每一次科技变革都会带来农业领域的革新,推动农业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一次是从人畜投入的简单、低效的经营模式进入以机械耕作的时代;第二次是以进化论、杂种优势学说、遗传学理论等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化肥技术等;第三次以党NA双螺旋结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支撑。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美国科学院公布未来十年美国农业科技领域亟待研究和突破的五大关键技术分别是系统认知分析、精准动态感知、数据科学、基因编辑、微生物组。农业领域的科技突破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出现人工智操控的特点。如德国Infann公司利用高容量、自动化、模块化的种植与配送中心,粮食生产效率比传统土壤农业高400倍。未来像1.PWAN、5G、1.EO卫星等先进和前沿的数字连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建筑与设备管理等。根据麦肯锡研究显示,到本世纪末,通过加强农业的物联技术能够使全球生产总值增加5多亿美元,使农业的生产率再提高7%到9%。农业科技革新催生了现代农业产业变革,农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特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基因化、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营养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细胞工厂、人造食品等新业态;个性化营养与健康衍生出食品定制新产业;基因工程、智能装备极大压缩了农业的自然属性;全链条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态势。二、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足是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最大短板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在过去的60年里,我国农业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农业总产值占全球农业总产值的22.5悦位列第一。但有测算显示,我国农业强国整体实现度为67.2沆对标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农业强国的特征,我国农业在生产效率、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支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我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24%,加拿大、美国等农业强国仅为1%3%。我国约以24%的农业劳动力产出仅占GDP的6%,而美国以1.4%农业劳动力产出总GDP的5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背后体现的,就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二是前沿性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至2022年的62.4%,但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普遍在80%左右。有研究显示,我国农业科技中国际领跑型技术仅占10%,并跑型技术占39%,跟跑型技术占51%。三是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据调查,我国高水平农业科学家比例是0.049%。,美国是0.738%。当前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传统人才较多、复合应用型少,整体素质相对偏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以上分析显示,要使我国进入全球农业强国第一方阵,依靠传统、常规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远远不够。如果没有新质生产力引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将如“逆水行舟”,不但不能缩小差距,差距还将越来越大。三、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着力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论,生产力由劳动手段、劳动力、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在这三个方面系统着力。一是着力提升前沿农业科技水平。前沿农业科技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大农科”,以跨领域、高技术融合为特征,涉及到信息工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技术。以生物制造为例,据预测,全球生物制造产值接近30万亿美元,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我国也把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似这种农业和生物科技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必须成为未来我国农业科技需要着力突破的领域。二是着力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使用都需要“新质人才”。需要大力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目前涉农人才的培养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知识体系陈旧、知识结构过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不能很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三是着力发展涉农新业态。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拓展“农”的边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引领农科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培育与发展。涉农新业态的范围不仅仅涵盖传统的农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还将延伸到营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生态文明、农业文化等诸多新的领域。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必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必须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发展和底线的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目的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这一进程中,必须时刻把握人口规模巨大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由于这一特征,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显著不同于其他国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极端重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首先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不是唯效率论,不能单纯追求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还必须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使广大农民和广袤乡村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实现包容性发展,促进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三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绿色发展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不是新质生产力的补充要求,更不是新质生产力的矛盾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智慧农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农业建设成绿色产业。扁二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与思考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都强调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在新赛道上赢得发展主动权从历史上看,每一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都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当前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信息、生物、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个国家拥有先进科学技术,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哪个国家就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抢抓历史机遇、在新赛道上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一要强化基础攻关,打通技术创新堵点。当前,XX制造正处在向中高端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明提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焦企业缺乏中试能力这一“痛点”,报告明确“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二要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更多新赛道。“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了细实部署。赢得发展先机,争夺技术高地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加快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供给、培育优势企业、完善产业生态。大力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培育。三要抓住数字机遇,加速人工智能+。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算力规模全球第二,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是制造业升级的最有力抓手之一。“以“数“谋”新“和加“数“向“实”是产业转型的必然,也是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关键。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落实关键体系,培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有一大批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在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加强高质量人才体系化培养的政策制定,吸引人才流向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要根据产业人才的现实需求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对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系统改革,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有效衔接。二是在培养方向上坚持深度和宽度”两手抓。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协同育人机制,校企联合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职业发展的双重指导,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三是加速教育基础设施本地化进程,厚植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土壤。比如集成电路产业,就要加快推进基于本土软硬件的课程体系、教学用机、电子教室等教育基础设施进校园。推动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推广应用、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在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市场需求,是科技需求的主要提出者和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最终实现者。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创造性,来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率产出。这就需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态优化完善。一是不仅要通过国家统筹做好顶层设计,持续加大产业扶持,还要通过市场竞争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撬动市场资源助力研发。二是不仅要通过市场牵引,推动产品迭代和技术升级,还要加强市场培育,开放更多市场来真试真用,从而形成研发与市场良性互促的正向循环,保证产业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篇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呈现出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和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时代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一、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通过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我国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优势,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企业间充分流动,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质的提升。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持续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环境。不以增加要素投入为前提,重点是将现有各类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通过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进一步深化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改革,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速度。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对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的支持,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全球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拓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国际先进企业、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和转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注入活力。二、大力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人才队伍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出新的要求,推动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支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是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坚持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理念,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着力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为人才自主培养提供学科支撑和研究平台。聚焦基础研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紧前瞻布局,完善重大科技项目部署,进一步加快协同创新,推进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逐个突破“卡脖子”的瓶颈问题。改革人才评级机制,健全人才流动市场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二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优化研究型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供给。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完善高校自主培养学科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本科生培养体制机制,实施大类招生、分段培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激发个人潜能,为广大学生提供充足、多元、可选的专业、课程、教师等优质要素资源。推动专业转换和学分制度改革,降低转换专业限制,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专业权。完善主辅修管理制度,保护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元化发展的机会。三是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劳动复杂性进一步提高,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坚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进,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衔接,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培养素质高、需求量大、适应性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深化校企联合,支持订单培养和定制培训,聚焦重点产业、企业和岗位需求,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健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待遇制度,体现技能型人才的劳动价值。三、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生产要素供给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加大劳动资料以及生产要素的供给;同时,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具有倍增作用,在驱动产业智能化、催生新的生产组织形态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数据要素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黏合剂。一是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数据资源国,具备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应加快推进数据资产化进程,打造大规模高效运行的数据资产市场,把海量的数据资源转化为科研创新活动的巨大推力,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视数据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建立规范的数据要素管理体系。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数据要素的产权,设立全国性的数据确权登记平台。制定数据要素的价值评价体系,明确数据要素的可信度、共享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指标,以便更精准地进行数据要素的评估和交易。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的创造和流通。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打破数据要素壁垒,使数据在流通中产生更大价值。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估数据安全措施,不断改进和加强数据安全策略。二是着力优化金融供给服务。金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血脉,需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体系。发挥资本市场在激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壮大风险投资市场,促进一批革命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初创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各级各类银行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鼓励银行机构在确保安全可控前提下积极开发创新信贷产品。加大科技专项贷款和产业发展专项贷款支持力度,提升银行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中的参与度。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对企业科创贷款的担保支持,为科技创新贷款担保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三是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利用质效,推动生产管理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提升管理水平。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让市场要素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环节。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市场经营主体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创新资源要素布局,发挥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潜力及辐射带动作用。优化生产力国内布局,推动重点产业有序转移。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产业基础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弱项,建设具有完整安全、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产业基础。一是打造高效互联的基础设施。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集聚集群发展,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提升区域运输服务水平,促进运输结构调整新发展。提升国际运输能力工程,拓展国际航空运输网络,开拓加密近远洋航线,强化中欧班列品牌线路集聚效应。实施多式联运高效发展工程,引导多式联运枢纽区布局。统筹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持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部署建设,加快5G网络规划建设和通信网络应用升级,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加快发展卫星互联网。二是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抓住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研攻关,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尊重科研规律,完善科研资源配置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一体化布局。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推、高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坚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高水平开放。三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技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利用碳交易等市场化和财税手段,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供应链。做大绿色农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确保种子安全、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做强绿色制造业,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和绿色生态产业区。做优绿色服务业,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推进能源革命、消费革命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篇五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集体学习时作出系统阐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再到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三次“下团组”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作出强调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高质量发展问题。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我们不断发展新型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导产业升级”。9月,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前瞻性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充分阐明,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但是客观地讲,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需要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资源利用率不高,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日渐减弱,长期积累的环境欠账亟待解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提上日程。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能高效集聚创新要素并自主拓展发展新赛道,逐步摆脱传统的人力和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在人类发展史上,每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带来生产力提升,创造出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机器学习等技术渗入各个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数字零售、数字金融和数字物流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生产力实践带来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趋缓且不均衡,流动性收紧,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呈现出本土化、区域化和短链化等趋势,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将是各国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我国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牵引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抓住发展先机,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关注“有没有”向关注“好不好”转变。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用科技力量改善人民生活,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形成并展示出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新质生产力已经对高质量发展形成并展示出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取得重大成果,科技实力逐步崛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7年的2.13%提高到2023年的2.64%,在世界各经济体中排第13名左右。创新投入稳步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2017年的17606.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3278.2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我国已经从2012年的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随着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陆续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7万亿元、25.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设、21.4%o特别是东部与中部、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已经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缩小至2022年的1.50、1.640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一共确立2485个深化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这些改革举措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释放出蕴藏于亿万人民的巨大活力。其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分16批取消下放逾千项行政许可事项,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总数从2012年的近5500万户增加到2023年9月底的1.81亿户,市场主体活跃度大幅提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到2022年,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绿色、高效等方向不断转型。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7.0虬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均超过3亿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在湖南省,新能源汽车乘势而上,2023年全年产量突破80万辆,占全国比重达到8.4%,比亚迪、吉利、大众、广汽、北汽等国产汽车品牌都前来设厂造车且持续扩大规模,成为了产业发展重要新增长点。在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迅速取得显著成效。到2022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已经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到91.2%o同时,我国高质量发展也还存在大量制约因素。例如,我国过去长期的高增长主要是追求增加产量,忽视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大量低效GDP或低水平的过剩产能;尽管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仍相对滞后;我国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

    注意事项

    本文((8篇)在学习贯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言材料.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