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docx

    • 资源ID:1334909       资源大小:1.56MB        全文页数:1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docx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前言5第一章规划背景6第一节自然资源禀赋6第二节成就与问题8第三节机遇与挑战12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15第一节指导思想15第二节基本策略16第三节规划目标17第三章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21第一节夯实国土空间安全底线21第二节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23第三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24第四章构筑高质量农业空间,严格耕地保护29第一节优化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布局29第二节稳定农业种植生产空间30第三节拓展农产品生产空间33第四节推进农业用地整治342第五章优化绿色皖美生态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7第一节构筑生态保护网络37第二节严格生态空间管理39第三节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40第六章形成协调发展城镇空间,支撑新型城镇化46第一节分类推进城镇空间协同紧凑布局46第二节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布局48第三节促进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52第七章加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共促乡村振兴54第一节优化村庄布局54第二节推动城乡融合57第八章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彰显徽风皖韵空间魅力59第一节强化自然和文化遗产空间保护59第二节促进自然和文化遗存活化利用61第三节彰显国土空间魅力63第九章强化空间联结和保障,增强基础支撑能力65第一节优化水资源平衡和安全保障网络65第二节促进形成综合立体的交通物流网络68第三节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网络71第四节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72第五节建设安全稳定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72第六节建立安全可靠的防灾设施体系73第十章强化空间指引,促进区域协调76第一节因地制宜推进各区域协调布局76第二节系统统筹各领域国土空间规划布局79第三节协调保障重大工程空间需求80第十一章加强国土空间治理,保障规划实施83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83第二节健全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度体系84第三节强化规划传导和用途管制86第四节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88第五节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89附表92表1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面积表92表2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表93表3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表94表4国家级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名录95表5自然保护地一览表97表6历史文化资源一览表101表7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名录106附图116.Z>a刖三安徽省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多重战略叠加区域,全域国土是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空间载体。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安徽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总体部署与安排,规划是省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全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指导约束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和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具有战略性、协调性、综合性和约束性。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管辖范围内全部国土空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第一章规划背景我国已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我省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省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认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空间支撑和保障。第一节自然资源禀赋地理区位襟江带淮。位于东经114。52,119。38,、北纬29。23,34。3夕之间,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省、浙江省,西接湖北省、河南省,南邻江西省,北靠山东省,距东海约300千米,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对内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南北长约570千米,东西宽约450千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南北迥异,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五大自然区域,淮北平原地势坦荡辽阔,江淮丘陵岗丘逶迤曲折,沿江平原河湖交错,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层峦叠嶂。山区、平原、丘陵、坪区、湖泊洼地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52%、24.82%>29.01%>8.68%、7.97%o境内主要有大别山、黄山等山脉,最高山峰为海拔1864米的黄山莲花峰。气候条件温和宜居。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气候带,以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为界,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介于1417C之间,无霜期自北向南、自山区到平原逐渐增多。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1800毫米,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夏多冬少。河湖水系交错密布。共有2000多条河流,主要分属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淮河流经我省北部430千米;长江流经省内416千米;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发源于我省休宁县,境内全长242千米。全省湖泊580多个,总面积336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较大的有巢湖、华阳河湖群、南漪湖等,其中巢湖湖面面积779.5平方千米,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自然与历史文化魅力独特。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大运河(安徽段),以及升金湖、牯牛降等自然保护地。繁昌县人字洞、和县龙潭洞等古人类遗址分布长江两岸,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省内汇聚了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拥有亳州、寿县、歙县、安庆、绩溪、夥县、桐城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新四军军部旧址、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100余处红色遗迹,拥有老子、管子、庄子、华佗、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一批历史名人遗迹。自然资源丰富多样。耕地、林地资源较为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16亿立方米,占全国2.6%,南多北少、丰枯变化大。矿产呈“北煤、中铜铁、南鸨”分布格局,其中煤炭、铁矿、铜矿为优势矿种。生物资源种类多,动植物种类丰富,主要分布于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巢湖等区域,我国特有野生动物扬子鳄和白暨豚主要分布在长江(安徽段)。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较强。农业生产适宜区9.8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皖北、江淮和沿江的平原地区以及东部丘陵和皖南丘陵区部分地区,总体呈“大集聚、小分散”特征。城镇建设适宜区10.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皖北、江淮和沿江的平原地区以及东南部丘陵岗地和南部山区的小型盆地。第二节成就与问题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逐步优化。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区域协调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我省各区域城镇布局、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资源利用联动协同水平明显提高。合肥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吸引人口集聚,成为引领与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皖北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形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沿江地区成为联接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重要通道;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打造为风景秀丽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集聚地。各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包容共进的开发格局逐步形成。国土空间网络联结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全省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5302千米,居华东地区前列,铁路网密度364千米/万平方千米,其中高铁总里程2329千米,是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全省公路总里程23.6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904千米,“五纵九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内河航道通航里程5777千米,干线航道网络逐步联通。运输机场形成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中心的“一枢五支”格局。能源设施不断完善,“一体化、网络化”现代能源体系正加速构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引江济淮建设世纪夙愿付诸实施,淮河、长江干流骨干防洪工程体系持续完善,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安徽省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耕地保护难度持续增加。补充耕地难度加大,全省补充耕地潜力约21万公顷(31.63万亩),可恢复的耕地十分有限,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且呈“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地域分布特征。现状耕地中难以长期稳定利用耕地面积7.9万公顷(118.42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河道湖区林区内耕地面积分别达0.9万公顷(14.01万亩)、7.0万公顷(104.41万亩),存在耕地分布与耕地适宜性区域不匹配的情况,亟需空间优化。生态安全基础不够稳固。受历史上围湖造田、江湖阻隔等人类生产活动影响,部分重要生态用地面积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存在生态退化、生境破碎等问题。部分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风险较高,省内仍有多种野生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皖北地区生态空间相对较少,且与农业空间交错分布;皖西、皖南和江淮的局部地区受水土流失等影响,存在生态系统退化风险。长江、淮河流域污染治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断面水质尚不稳定,局部地区存在土壤污染情况。城镇空间结构有待优化。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58.33%,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集聚效应逐步提高,但除合肥以外的中心城市普遍存在能级不足、辐射能力较弱现象。县城对于县域经济的引领作用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城市间联系呈现“中心放射”特征,除与合肥市外,各市之间相互联系不足,大中小城镇互动不够,未形成协调互动发展格局。现有城镇空间与人口分布不匹配,全省城镇人口密度0.8万人/平方千米,合肥市人口密度超过1万人/平方千米,而部分市人口密度低于0.66万人/平方千米。同时,城镇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民群众需求不相适应,空间安全韧性有待提升。部分国土空间功能受损。皖北地区兼具国家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的定位,采煤沉陷影响耕地保护和城镇发展。2020年采煤沉陷区7.2万公顷(108.4万亩),其中耕地3.05万公顷(45.73万亩),预计到2035年,采煤沉陷区将扩大到14.3万公顷(213.75万亩),新增沉陷耕地2.6万公顷(38.82万亩)。部分采煤沉陷区位于城镇内部及周边,影响城镇布局。全省废弃矿山损毁土地1.4万公顷(20.3万亩),集中分布于皖北和沿江地区。皖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对城乡建设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城镇和村庄布局。空间品质需要提升。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民群众需求不匹配,服务供给保障能力亟需提升,空间安全韧性有待增强。区域、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存在偏差。公共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较低,尤其是交通设施、停车设施空间不足,造成交通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病”问题,社区生活便捷度不够。县城高楼林立,村庄布局散乱,现状空间宜居性较差。自然和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不够,多样性、独特性彰显不足。资源利用粗放现象仍然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57.5立方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约为0.5512,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用地地均税收373.5万元/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4%;乡村地区仍然存在低效闲置用地现象,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建设用地496平方米,户籍人口人均建设用地282平方米,均超出国家标准。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资源空间分布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区域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水土资源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皖北地区以全省16%水资源和29.6%±地承载近一半人口,皖西和皖南山地较多,适宜城镇建设的空间相对有限。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少农村多,全省城镇建设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重仅26.04%,而人口城镇化水平达58.33%。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需不断优化。国土空间联结水平仍需提高。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足,至沪苏浙、长江中游等周边地区的部分高速公路通行能力饱和。机场总量不足、覆盖范围不广。航道畅通水平有待提升,等级结构有待优化,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仅占31.2%o区域和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不够均衡、结构不尽合理,跨区域对外联通通道不足,设施网络衔接不够顺畅。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全省骨干引调水工程体系尚未建成,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不强,防洪体系仍需完善。电网结构与智能化水平亟需优化提升。第三节机遇与挑战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注入新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持续深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生态保护投入持续增加,有利于国土空间整体保护和系统生态修复,有利于加快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新安江一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等建设,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创造新机遇。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提供新契机。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形势有利于加强我省与沪苏浙和中部其他地区合作,构建东西互济、双向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市。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为提高国土空间治理水平创造新条件。随着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持续推进,我省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利于资源能源利用方式转型升级,有助于转变国土空间利用方式,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水平。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乡村获得新发展机会,将重塑城乡空间形态,促进城乡功能完善和空间融合发展。对标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仍面临挑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土空间品质提出更高要求。面对人民共同富裕的需求与区域差异的矛盾,消费多元化、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等变化,国土空间治理和空间供给需要适应“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新要求,要在城乡功能完善、空间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等方面提供更多更优的要素保障。发展需求与资源约束统筹难度增加。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外出人口回流,对资源提出更多需求。城镇空间发展方向与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高度重叠。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内仍存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一定扰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改变规模驱动、粗放利用的空间开发模式,但部分地区粗放扩张发展观念尚未根本扭转,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对统筹保护与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潜在灾害对国土安全产生威胁。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洪涝、干旱、生物病虫害、病毒传播等灾害风险加大,粮食、水资源、能源和生物安全风险增大,对城乡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崩滑流危险性高,皖北地区因矿产开采和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陷和沉降等问题,沿江、沿淮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等级较高,全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内有1409.57平方千米居民点。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国土安全韧性。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围绕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的奋斗目标,针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科学确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指导思想、基本策略和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以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面向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空间需求,统筹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空间,为我省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提供空间保障,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第二节基本策略强化底线约束。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坚持“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支持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军事安全等国土空间安全底线,完善国土安全基础设施,增强安全韧性。践行绿色低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落实全面节约战略,严格实施资源总量和强度管控,优化产业、能源、水利、交通运输等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系统修复和治理生态环境,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集约集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人定地、地随人走,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优化城镇布局,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联动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促进要素向城镇高效集聚,提升国土空间竞争力。提升空间品质。坚持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优化城乡国土空间结构,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功能,彰显国土空间魅力和特色,营造宜业、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空间。整体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促进历史文化、自然山水与城乡空间融合。开放畅联互通。紧抓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优化物流网络、绿色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加强与沪苏浙等周边区域协调互动,提升省内国土空间开发轴带及其周边地区联通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形成智慧高效、联动开放、共建共享的国土空间格局。坚持系统治理。贯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态各要素系统治理。发挥“多规合一”整体优势,积极协调人、地、产、城、乡关系,统筹区域协调、城乡融合,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统筹保护与发展,在多目标平衡中抓要害、守底线,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第三节规划目标到2025年,国土空间格局明显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镇空间更加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到2035年,全面形成优势互补、底线牢固、竞争力强、品质优良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筑牢基础,基本建成安全、绿色、开放、协调、宜居、智慧和富有竞争力的美丽国土。203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主要目标如下:保护与发展协同并举,为建设底线牢固发展动力强劲的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空间支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粮食、生态、能源资源等安全底线更加稳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有力空间保障。农业空间更加优化,为建设安全高效共同繁荣的新时代现代化和美乡村提供支撑。耕地得到有效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农业农村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景观特色更具魅力。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115.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少于7143.56万亩。生态空间更加稳固,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夯实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得到系统修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1.96万平方千米,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不低于8%,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不低于国家下达任务,水域空间保有量不低于0.24亿亩。城镇空间更加集约高效,为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提供保障。城镇体系和布局更加优化,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空间品质不断提升。形成城镇建设用地更集约、公共服务设施更完善、地域特色更彰显、要素保障更高效的新局面。空间联结和保障更加完善,形成协同高效、安全韧性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城镇化质量、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与沪苏浙差距不断缩小。区域之间联动协调,各领域之间协同高效,城乡之间高度融合。水安全保障、综合交通、物流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服务等基础支撑能力更强。国土空间更具魅力,徽风皖韵特色彰显。建成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体系,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旅游景区、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地。地域文化融入城乡建设,自然山水特色更加突出,历史人文魅力彰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体系更健全,规划传导和用途管制更有效,规划实施监督机制更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功能更健全,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国土空间治理的创新力稳步提升。专栏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主要指标序号指标2025年2035年属性1耕地保有量(万亩)>8115.00>8115.00约束性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7143.56>7143.56约束性3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万平方千米)1.961.96约束性4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1.301.30约束性5自然保护地陆地面积占陆域国土空间比例()>8>8预期性6用水总量(亿立方米)<273.80依据国家下达任务确定约束性7森林覆盖率()28.06>28.06预期性8湿地保护率()>55.0060.00预期性9水域空间保有量(亿亩)0.240.24预期性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4*40s预期性注:带*的为累计值。到2050年,形成安全、高效、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高质量生活的美丽家园,全面支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安徽。第三章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三区”指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三线”指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优化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的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第一节夯实国土空间安全底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加强底线管控。统筹落实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灾害风险控制范围,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已划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纳入市、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按照规定开展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工作,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少于8115.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7143.56万亩,重点分布在皖北平原、沿江平原和江淮丘陵等区域。优先保护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和优质耕地,严格实施耕地用途管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一经划定,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根据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定1.96万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分布在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沿江平原等区域。将风景名胜区中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进已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以河流、山川等自然边界和地物边界核定生态保护红线实体边界,设立界桩,竖立标识牌,将信息登记入库,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避让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结合人口变化趋势和存量建设用地状况,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按照不超过2020年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控制。其中城镇集中建设区重点用于保障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空间需求。城镇弹性发展区重点用于应对城镇发展不确定性。城镇开发边界内保留一定的农业和生态空间作为特别用途区,发挥城市周边重要生态功能空间和连片优质耕地对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的阻隔作用,促进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统筹落实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严格保护和管控历史文化遗存本底及其相关的环境,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的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将文化和自然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地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纳入历史文化区域,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强化灾害风险控制范围划定。对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皖北地区采煤沉陷区,铜陵、淮南等市岩溶沉陷区,阜阳、亳州等市地下水超采区开展地质灾害评估,明确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定地质灾害极高、高风险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将保障防洪排涝系统完整通达的雨洪水蓄滞、行泄自然空间、重大调蓄设施用地范围以及行蓄洪区、河滩地等划入洪涝风险控制线。针对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存储空间,按照国家规定要求的防护距离,科学划定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和缓冲区域。第二节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调整优化主体功能分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为基础,以县区为基本单元,优化完善国家级及省级主体功能区,确定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化地区。形成皖北平原、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地区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主,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各市辖区以城市化地区为主的主体功能区格局。细化主体功能传导落实机制。在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化地区三类主体功能区基础上,衔接相关规划,立足资源环境禀赋特点,叠加确定能源资源富集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等其他功能区域,形成“3+N”的主体功能区体系;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根据实际需要,细化乡镇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定规划分区,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形成功能互补的主体功能综合布局。基于自然地理格局、人口经济分布和城镇化阶段等特征,统筹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依托都市圈、城市圈、中心城市,整体考虑区域的人口、资源、产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要素配置,形成承载多种功能、优势互补、区域协同的主体功能综合布局。系统解决农业、生态、城镇功能空间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确定区域性的差异化综合措施,提升国土空间承载能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第三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构建“一圈两屏三带五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推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以化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突出问题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一圈两屏三带五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专栏2“一圈两屏三带五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圈:为合肥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是长三角区域都市圈之一,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枢纽。两屏:为皖西生态安全屏障、皖南生态安全屏障,包括皖西大别由区和皖南山地丘陵地区,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三带:为长江、淮河和引江济淮复合廊带,包括长江、淮河和引江济淮水域及沿线地区,是以长江绿色发展复合廊带为引领,兼具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的复合廊带。五区:为江淮丘陵、皖北平原、沿江平原、皖西山地、皖南山地农业区。构建“一陵两原两山”农业空间格局。落实国家关于构建长江流域、黄淮海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和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要求,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形成“一陵亘两原、两山润良田”的“一陵两原两山”农业空间格局,促进农业高效发展,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专栏3“一陵两原两山”农业空间格局一陵:为江淮丘陵农业区。包括合肥、滁州2市以及淮南南部、六安东部和北部等平原和丘陵地区,是全国长江中下游农产品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用地水旱并重,以水田为主,并有部分园地和林地,农产品生产以优质粮、油、蔬菜等为主,兼具水产品、经济果品、畜禽养殖以及观光农业,重点服务城市需求。两原:为皖北平原农业区和沿江平原农业区。皖北平原农业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5市以及淮南北部等平原地区,是全国黄淮海平原农产品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小麦、玉米以及肉、蛋、奶、菜等稳定生产的基地。农用地以旱地为主,农产品生产以粮、油为主,兼具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及畜禽养殖。沿江平原农业区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以及宣城北部、池州北部、安庆东部和南部等平原和低丘地区,是全国长江中下游农产品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稻、玉米、油料和薯类的生产基地。农用地以水田为主,积极发展油、棉、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现代化猪、禽生产。两山:为皖西山地农业区和皖南山地农业区。皖西山地农业区包括六安西部和南部、安庆西部等山区。农用地以林地和园地为主,该区在发展粮、油、畜禽养殖的同时,重点种植茶叶、蔬菜、林果和中药材等。皖南山地农业区包括黄山全市及宣城南部、池州南部等山区。农用地以林地和园地为主,该区在发展粮、油、畜禽养殖的同时,重点种植茶叶、林果等。构建“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落实国家关于构建“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以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结合全省生态保护现状,构建“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为全省提供安全稳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专栏4“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一心:为巢湖生态绿心,包括巢湖水域及环巢湖地区,是国家长江中下游生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强化水环境和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和环巢湖湿地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域。两屏:为皖西生态安全屏障和皖南生态安全屏障,包括位于六安、安庆2市的大别山区和位于宣城、池州和黄山3市的山地丘陵地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四廊:为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廊道、淮河干流及沿淮湿地生态廊道、引江济淮生态廊道和新安江干流及沿江生态廊道,包括长江、淮河流经安徽的水域及沿岸地区,引江济淮和新安江水域及沿岸地区,是全省生态主动脉。重点加强重要水源地、自然岸线、滨岸带保护和水土保持,增强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多点:为自然保护地,包括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升金湖、太平湖、天柱山、九华山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重要湿地和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是全省生态空间核心区域。重点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保护。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城镇空间格局。落实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以现有城镇发展格局为基础,适应人口总量、结构变化、流动趋势,结合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构建“两圈两带两区”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城镇空间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专栏5“两圈两带两区”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两圈:为合肥都市圈、阜阳城市圈。合肥都市圈以合肥为中心,由联系紧密的周边县(市、区)共同组成。推动与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其他都市圈高效联动,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都市圈。阜阳城市圈包括阜阳市全域及周边市县,是引领皖北发展的核心区域,打造成为皖北城镇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皖北新兴增长极。两带:为沿江城市带、淮蚌合芜宣城市带。沿江城市带包括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铜陵、宣城、滁州7市,形成东西向城市带,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淮蚌合芜宣城市带包括淮北、宿州、蚌埠、淮南、合肥、芜湖、宣城7市,依托商合杭通道、京福通道和G60科创走廊,形成南北向城市带,对内联动皖北片区,对外连接苏浙鲁豫地区。两区:为皖北新型城镇集聚区和皖南文化绿色城镇联动区。皖北新型城镇集聚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市,以阜阳城市圈为引领,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承接高质量产业转移,支持“四化同步”发展。皖南文化绿色城镇联动区包括宣城、池州、黄山3市,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和魅力彰显,强化中心城市、县城、特色城镇联动,助推“大黄山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形成富有文化生态魅力的城镇空间。第四章构筑高质量农业空间,严格耕地保护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基础,立足资源禀赋,形成各具特色的“一陵两原两山”农业空间格局,优化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布局,稳定农业种植生产空间,拓展农产品多样化生产空间。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推动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第一节优化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区域农业空间布局。江淮丘陵农业区严格保护优质耕地,严防土壤污染,严格管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重点发展都市农业,保障周边大城市各类生鲜农产品的供应;规范设施农用地使用,保障合理需求。皖北平原农业区完善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引江济淮等水利工程,提高水土资源适配程度;完善节水配套设施,发展节水农业。沿江平原农业区优先保障粮油生产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生产,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合理的农业设施用地,助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皖西、皖南山地农业区因地制宜推进零星耕地整合,适当扩大单块耕地面积,巩固生态退耕成果,保持林地、园地稳定。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划定禁止开垦区,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林地管理、湿地、河道湖区等范围开垦耕地;禁止在严重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污染严重难以恢复等区域开垦耕地;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重要水源地15度以上坡地开垦耕地。调整农业空间结构。妥善处理皖北地区耕地保护与矿产开发的关系,尽量少占耕地。因采煤造成耕地沉陷的,应优先复垦为耕地,尽最大努力使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对于无法复垦的耕地,因地制宜转为养殖用地、生态用地和平原水库。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逐步调整不符合自然地理条件的土地利用方式,依法履行相关用地许可手续,引导在陡坡山地上种植苗木、林木、草坪,将平原耕地种植苗木、林木、草坪的,逐步恢复为耕地,用山上换山下,实现区域置换。科学利用滩涂等发展设施农业,引导设施农业产能向非耕地区域转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生态管护,以城镇周边、生态保护红线内耕地

    注意事项

    本文(《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