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视域下的深度学习 论文.docx
问题引领视域下的深度学习摘要:深度学习要培养学生深层思维,是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变。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厘清历史逻辑,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在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问题引领,问题设计,深度学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深层思维一、概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改变过去教师的输入式教学方式和学生的机械式学习方式,“问题引领和深度学习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问题引领指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的沟通和对话中,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深层思维,以问题解决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问题引领”改变了过去输入式的教学方式,“深度学习改变了过去"机械式的学习方式,”问题引领和“深度学习相结合,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问题引领和深度学习成为近年来中学历史教研的热点。通过对中国知网(CNKl)相关文献(通过篇名、主题和关键词对“问题引领”和历史联合检索,基于选取基础教育期刊和高相关度硕士论文的原则筛选,合计有效文献69篇。对“深度学习和“历史联合检索,合计有效文献163篇。)的综合梳理,可以了解学界对“问题引领和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从研究总体趋势图可以看出:学界对“问题引领”和“深度学习的研究关注度不断升高,现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热点选题之一。2018年以后,关注度持续上升,研究成果较之前更加丰富。权威期刊对研究起到引领作用。通过对发表论文出处分析,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权威期刊发文量较大,起到引领作用。“问题引领相关论文中学历史教学发文7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发文8篇、历史教学(上半月刊)发文4篇,共发文19篇,占全部发文数69篇的近28%。“深度学习相关论文中学历史教学发文7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发文26篇、历史教学(上半月刊)发文8篇、历史教学问题发文1篇,共发文42篇,占全部发文数163篇的近26%。从研究主题特点分析示例表(表1)和研究主题分布知识图谱可以看出问题引领和深度学习研究的共性:主题分布高度重合。共同关注点有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学习策略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两者研究主题最突出的是“历史教学和高效课堂,可见研究者的研究出发点是理论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和课堂高效性。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使核心素养真正在历史教学中落地,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问题引领和“深度学习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孤立研究为主,结合研究较少。目前学界一般把“问题引领”和“深度学习”作为两个孤立论题进行研究,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较少。从教的角度研究多,从”学的角度研究少。学界一般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问题引领”和“深度学习”,而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图3和图4中从“学习策略角度发文量分别只有5篇和6篇,相对从“历史教学”角度发文量分别是19篇和88篇来说较少。综上所述,针对相关研究之不足,并参考其有益之处,本文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即从问题引领的视域下分析促进深度学习的各种方法,强调在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更应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以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为例加以分析阐释。二、问题引领促进深度学习1.问题引领帮助学生厘清事件的历史逻辑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事件理解的基础上的。厘清历史逻辑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史逻辑是指历史发展的条理性、有序性和逻辑性,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逻辑决定了历史为什么是这样发展而不是那样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研究教材逻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己有知识储备和历史自身的发展逻辑,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厘清历史逻辑。在讲授本课时,要给学生讲清教材整体的历史逻辑。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的历史逻辑;第二是单元的历史逻辑;第三是本课的历史逻辑。八年级历史上册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重点要把握两个过程:一是侵略和反侵略的过程;二是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本单元讲述的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洋务运动就是早期探索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之后又进行了戊戌变法,但是这些探索并没有挽救民族危亡,随着民族危机加剧,中国最终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课分别讲述了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成就和洋务运动的影响。教材整体的历史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但受教材的篇幅和编写意图的限制,在某些具体知识点上历史逻辑交待不清楚,引起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厘清具体知识点的历史逻辑线索,为学生的学习建立支架。如本课讲授洋务运动兴起一目时,没有交待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完整清晰的认知,教师必须补充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设计,厘清历史发展的逻辑,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是如何兴起的。材料1剑桥中国晚清史考察了鸦片战争后部分封建士大夫对时局认识的变化过程:1840-1860年,只有杨州秀才黄钧宰在1844年写道,西方人的到来是一大“变局。1861-1900年,至少有43个人评论了这种巨大意义的变化,最早的是王韬,他在1864年对于西人之杂处中国感惊讶;1865年,广东巡抚黄恩彤称,中国已面临着几百年来最大的变化;1867年,丁日昌说,中西接触的扩大是一千年来所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变化;1872年,李鸿章:西人东侵是三千年来所发生的最大变化;稍后,曾纪泽称这是五千年来最大的变化,张之洞则说是亘古末有的奇变。一一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教师设问:1.根据材料,1840-1860年,只有一人认识到西方人的到来是一大变局。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现象的?”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的清朝统治者并没有被打醒,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歌舞升平,不思进取。林则徐、魏源等面对民族危机,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觉醒者只是极少数,这种思想并没有得到清王朝统治者采纳。本问学生实现了第一次知识迁移:把鸦片战争的知识迁移到本课。教师追问:2.1861-1900年,至少有43个人认识到这是一个巨大意义的“变局。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1人到43人,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材料,通过和鸦片战争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封建士大夫对西方列强入侵的危机感加深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又占领了大片的中国北方领土,西方列强的入侵,引起了封建士大夫的危机意识。同时国内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沉重的打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之下,清政府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本问学生实现了第二次知识迁移:把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知识迁移到本课。实现知识的迁移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实现了深度学习,也理解了洋务运动的背景。材料2面临中国“数千年来末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持清朝的统治;二是在与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免遭沦胥。”一一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教师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目的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目的是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形成问题链,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清了历史发展的线索,知道了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2 .问题引领激发学生运用深层思维的能力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深层思维解决问题。深层思维包括归纳、判断、分析、运用、推理、想象等思维,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是深度学习的基本要求,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如何激发学生运用深层思维的能力?在讲述洋务派设立民用企业时可以设计一个活动探究问题:洋务运动时期建设一个兵工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尝试以活动探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为防止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下面一段历史情景材料,以使探究活动更好地开展。材料3一座兵工厂亟需廉价的煤炭和运输煤炭的良好道路,更不用说金属冶炼工业的支持了。当时普遍缺乏工程师、机械师、自然科学教师以及足以胜任的船长,甚至于也缺乏象经过训练的铁匠和矿工那样的熟练工人。但是,在清朝政府内部还有足够的意志想把它的一些珍贵宝藏用于这些新奇的事业。一一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教师设问:请同学们讨论回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建设一个兵工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除了材料中提到的条件,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条件?在回答前一问时,学生会运用概括、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通过对材料内容进行思维加工,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建设一个兵工厂需要煤炭、运输道路、冶金业、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等为之服务。在回答后面一问时,学生会运用到推理、想象等思维。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情景发挥自己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可以推测出建设兵工厂还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和管理问题,处理好国际关系问题,甚至还能想到经济环境和制度问题。通过这个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深层思维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之后,为什么又创办了民用企业?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后提出的“求富主张。3 .问题引领深化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整体性深度学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全面认识历史事件。任何事物都是由彼此联系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割裂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要全面的认识事物。因此,学生在认识历史事件时也要做到全面、客观,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教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洋务运动取得的成就,但很少提及洋务运动在推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巨大阻力。这会使学生认为洋务派取得成就是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洋务派在改革中所遇到的阻力缺乏认知,同时也对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结局产生了疑问。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洋务运动的真实面貌。教师请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把洋务运动取得的成就排列出来。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相应的时间,引导学生从时序上来认识洋务运动开展的过程: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1865年李鸿章筹办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1866年设立福州船政学堂。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闵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开平矿物局.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1890年张之洞建汉阳铁厂.从列表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发展了交通运输业,培养了一批洋务人才。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洋务运动实行的这些改革措施遇到了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阻力。材料4奕沂排行第六,又力倡洋务,于是被目为“鬼子六”;洋务能手丁日昌,则有“丁鬼奴之称;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讦,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教师设问:是谁在骂洋务派?他们为什么骂洋务派?这是教材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教师可以提示是顽固派,顽固派代表封建社会中最保守、最守旧的势力。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洋务派进行的近代化运动仅局限在器物层面,只是引进了一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进行了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并没有触动旧的政治体制,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即使这种只触及皮毛的改革,还是遭到顽固派的反对,顽固派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标榜,以“天朝上国心态自居,以破坏"夷夏之大防”为借口,坚决维护“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抵制破坏各种洋务活动。实际上,正是反对变革的顽固守旧,才是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真正误国害国的,其实正是这些顽固派。通过上面的问题分析,学生对洋务运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开始认识到顽固派是洋务运动发展的巨大阻力,洋务派每前进一步都要冲破重重阻力。为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材料4一个洋务人才的命运1876年,政府派郭嵩煮出使英、法。中国有公使驻外从他起。他在西欧的时候,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他觉得不但西洋的轮船枪炮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都值得学习。他发表了他的日记,送给朋友们看。他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他劝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超时代的议论,引起了全国土大夫的谩骂。他们说郭嵩泰是个汉奸,“有二心于英国“。湖南的大学者如王闿运之流撰了一副对子骂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王闿运的日记还说:“湖南人至耻与为伍。郭嵩煮出使两年就回国了。但是时人反对他,他以后全无机会做事,只好隐居湖南从事著作。蒋廷献中国近代史教师设问:郭嵩森是出类拔萃的洋务人才,他的人生命运说明了什么?郭嵩奏是洋务人才的优秀代表,但他却遭到了顽固派封建士大夫的谩骂、家乡人的不耻和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反对。郭嵩森的命运就是洋务派命运的体现,洋务派虽然冲破重重阻力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自身早已伤痕累累,他既挽救不了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也挽救不了民族危机。正如1875年7月6日纽约时报报道:“在大清国,那些知识分子,都是非常痛恨外国人的。他们反对铁路、电报等一切国外先进的新鲜事物。他们阅读的书籍还是他们的先人几千年前留下来的作品。倘若有任何其他的知识技术敢向他们靠近的话,他们就会咆哮不止,如此的封闭落后,致使他们的心智就像清国妇女的小脚一样,因为被挤压而萎缩不堪。”可见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旧思想和旧制度严重的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由于受到顽固派的反对,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从短时段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从长时段来看,洋务运动建立了近代工业的基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全面认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实现了深度学习。三、结束语:问题的反思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问题引领”能够促进“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可以通过"问题引领"步步展开。问题引领视域下的深度学习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统一起来,这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其一,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是学习的起点,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置问于学生的疑惑处、置问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置问于历史事件的比较处、置问于教学的关键处、置问于思维的转折处、置问于规律的探索处、置问于知识的引申处等。以问题为引领,精心地设置问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开展。最后,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深度教学,深度教学要求教师进行深度阅读和精度的教学设计。可见,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方可承担中学历史教学的重任。参考文献1金丽君:问题的要义一一指向历史核心素养“问题引领”的教学策略U1.中学历史教学,2020(1):31-35.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几现代教学,2005(5):29-30.葛家梅:基于历史逻辑的学科育人路径探究以统编新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为例几历史教学2021(05):63-65.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8-319页.5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