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项目化融合型劳动教育课题结题报告.docx
中学项目化融合型劳动教育课题结题报告指向项目化学习的融合型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一、研究目标和问题:(一)研究目标:1.指向项目化学习的融合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项目课程体验和思考,深度挖掘劳动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构建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方法,形成劳动教育落地的可操作和可推广的经验方法。为达到这一总目标,需要完成以下分目标:(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劳动技术的意识。(2)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3)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形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形成诚实守信、勇担责任、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品质。(4)发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的情境和素材,形成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5)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形成校内外劳动教育的融合。(6)开展多元评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研究问题:1.研究目的:(1)通过研究,探寻学校融合型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和项目化学习模型,构建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指向项目化学习的融合型劳动课程体系。(2)通过研究,开展指向项目化学习的融合型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培育学校特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3)通过研究,探索劳动育人的新样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方法和评价改革,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催促学生内驱力激发与学习效果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育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2.研究意义:(1)有利于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合机制。本研究能丰富项目化学习的内涵、拓展劳动教育的视野。“做中学”思想包含着“劳动教育”“实践教育”“问题导向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等多种教育元素,其特点和作用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项目化学习”中往往蕴含着“劳动教育”“实践教育”“问题导向学习”的成分。而且,优势更为显著,更强调换位思考,创造价值,更符合合作共赢的价值观。(2)有利于明确项目化学习对劳动教育的课程融合思路与教学设计思路。劳动教育课程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有独立内容和方式的教育课程,在学校推进此课程实施中,融合思路和教学设计思路,探索课堂的基本架构和流程,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3)有利于为融合型劳动教育寻求到一套切实落地的系统性课程。学校着力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融合型劳动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立德树人的(4)以项目化学习为突破口,寻找到融合型劳动教育的落地路径。指向项目化学习的融合型劳动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研究努力打造学科融合、五育融合,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实施。五育融合的学习可以重塑劳动教育课程,让课程变得鲜活、有力、有趣;跨学科理念让劳动教育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让项目化学习如虎添翼,让学科教育步入新境界。3 .研究假设:课题推测性论断:(1)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可以促进融合型劳动教育课程构建,落实劳动课程要求。(2)融合型课程建设可以促进项目化学习方式更加科学、高效,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4 .核心概念:(1)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是在杜威“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和经验。项目化学习是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整合相关课程资源,将课程内容从相对碎片化、封闭式状态,转化为系统化、开放性的项目设计,通过综合、开放、自主的学科实践活动,完成项目任务,丰富学习经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项目化学习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一种新型教学,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意蕴的具体体现。探讨项目化学习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项目化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总之,项目化学习具有以下特征:素养目标、驱动性问题、持续探究、全程评估。(2)融合型:融合型即跨学科融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旨在分科教育基础上打破学科领域界限,强调体验性和实践性,培养具备融通各学科思维,能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创造性人才。跨学科融合被视为近年来新认知、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源地,不同学科的互育融合是人们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跨学科融合课程并非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世纪赫尔巴特就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杜威在此基础上推进了综合课程的发展。进入21世纪,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专业细分逐步加深的格局,与之截然不同的跨学科融合的优势逐步凸显。(3)劳动教育: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最早研究出现于20世纪末,大量的研究成果在21世纪初以来逐渐涌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指向项目化学习方式,打破学科领域界限,强调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培养具备融通各学科思维,能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创造性劳动人才。并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新样态,提升劳动育人价值。三、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发、比较研究法等。(1)文献研究法:围绕国家落实劳动教育意见中的教育目标、教育策略、实施办法,对国内外理论成果、区域教育政策、各地开展劳动教育的经验材料进行文献分析。(2)调查研究法:参与观察法。依托学校每个劳动教育的项目组,参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从中获取鲜活资料。问卷调查法。围绕劳动教育涉及的方式、内容、前景等对家长、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开展劳动教育的立足点、具体推进方式、以及教育目标。个案研究法。根据教师的推荐,参考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分析在落实项目化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深层原因,探索项目化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和模式。比较研究法。借鉴本地和其他区域探索研究劳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形成适合本校劳动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四、研究成果:通过研究实践,本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出版劳动实践论著2本,在人民教育等发表论文8篇,各类劳动校本课程案例和教师讲课获奖13项,在省市劳动教育专题典型发言2次,甲地市劳动专项课题2项、区级课题1项,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学生劳动素养全面提升,社会辐射和影响广泛提升,广受社会赞誉。(一)学校层面:1.承办劳动教育现场会。2023年6月26日承办了劳动教育现场会,研究院专家入校指导,来自全国各地实验区的教师代表全程参与。学校呈现了项目化、融合型劳动课程的实施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课题负责人在现场会上作了题为以劳促全,让劳动真教育的展示汇报,8位教师进行课例展示。2 .出版了劳动教育专著:(1)张三.把大自然种进孩子心田一一劳动课程校本实践的创新探索(2)研制劳动课程实践操作指导手册3 .发表了系列论文:(1)张三.和合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2) “劳动课程,展现教育精彩的一面”4 .学校获奖:(1) 2022年8月,以劳促全,和“研”润心获第四届劳动研学课程优秀案例;(2) 2021年8月,劳动教育课程案例评为“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典型案例”。5 .成果推广:(1) 2023年5月,张三老师在甲地市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现场会作题目为选择性、项目化、融合型劳动教育模式的校本探索的典型发言。(一)教师层面:(1)2023年6月,张三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制作豆腐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甲地实验区劳动课程现场会上展示。(2) 2022年10月,张四老师执教的认识食用菌获得区劳动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三)学生层面:1.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了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懂得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具有了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有了在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育了积极的劳动精神,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2)形成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实施方式。学生根据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所有任务群中选择一定的项目,达到任务群全覆盖。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设计,建立在与学生的积极沟通交流基础之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决定,在具体的任务群中选择几个项目模块任务。根据十个任务群、不同内容、不同的模块进行走班选课。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实施教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独立的项目,全程由学生进行决策。项目化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带给学生劳动的内驱力,端正劳动态度和意识,形成劳动素养。3 .参与了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劳动教育现场会。学生在校内七大劳动实践基地劳动、体验、探究;在老街进行剪纸、编织、烙画、美食等于一体的劳动成果展示,并把获得的劳动币存进“Baby”和富劳动评价银行存折,兑换和富劳动勋章,获得劳动经验,弘扬沂蒙特色精神。4 .参加了“煎饼香”“我是校园小主人”“劳动最光荣”等劳动周。学生完成劳动任务单,形成了劳动成果手册,通过不同主题活动为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劳动观念,提升多元劳动能力,培养良好劳动习惯,拥有积极的劳动态度获得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5 .参加了“番山越岭,薯能生巧”、“躬耕知农事"、“'豆"你玩儿”等劳动研学。走进“红色运动会”,了解沂蒙传统劳动手工,进行种豆、打豆、磨豆、做豆腐、加工豆腐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同时亲近泥土、研究农事、设计园艺,从小四体勤、五谷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实践学习中提升了创新的能力。五、讨论和建议:1 .项目化融合型劳动教育的初步效果。(1)促进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了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懂得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具有了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有了在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育了积极的劳动精神,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2)探索了劳动课程融合开发的基本路径。学校着力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融合劳动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立德树人的载体。劳动课程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有独立内容和方式,在学校推进此课程实施中,探索融合型课堂的基本架构和流程,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3)形成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实施方式。学生根据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所有任务群中选择一定的项目,达到任务群全覆盖。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设计,建立在与学生的积极沟通交流基础之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决定,在具体的任务群中选择几个项目模块任务。根据十个任务群、不同内容、不同的模块进行走班选课。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实施教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独立的项目,全程由学生进行决策。项目化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带给学生劳动的内驱力,端正劳动态度和意识,形成劳动素养。2 .项目化融合型劳动教育的基本经验。(1)劳动基地建设有了大突破。学校根据劳动课程标准要求,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建设“迷你型”种植养殖园等室外劳动载体。“和菜园”“和合谷”“蝴蝶花坊”“芳芷园”“东璧园”“和生园”“和爱园”等七个园地,让种植有土地、养殖有场所、劳动有载体、探究有资源,成为现实。鉴于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中独立出来的实际,学校按照劳动课程标准,专门建设了专门劳动教室,用于开展纸艺、布艺、编织、小制作等适宜在室内进行的劳动教育课程;餐厅更是我们实施劳动课程的重要场所;同时充实完善了陶艺、木工、3D打印、人工智能等工作坊中的设备和材料,为实施好劳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建设校内劳动园地的基础上,学校还十分重视家庭、智慧工厂、现代农业园区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作用,选定罗欣制药厂、花谷基地、雅明园、武河湿地、费县后乡土劳动基地、职业院校等为校外实践基地,拓展劳动教育的时空。(2)劳动课程开发彰显新特色。学校在整体构建劳动课程规划的前提下,依托室外劳动教育园地和室内工作坊等,本着“一园一策”原则,全面开发项目化、融合型劳动教育课程。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强调创新设计,探索动手实作、发掘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历程。以劳促全和“研”润心课程2022年被东省教育厅评为第四届优秀研学课程。比如围绕“鱼菜共生园”开发鱼菜共生”课程,从生态系统出发,设置了“植物卫士、鱼类伙伴、天气哨兵、能量农场、营养转换”五大主题课程模块,通过学生观察与记录、探究与创新,体验蔬菜种植与鱼类养殖的乐趣,了解和学习种养殖方面的先进技术,了解循环系统科学原理,感知和谐生态优势,让绿色农业、生态环保理念浸润学生心灵。鱼菜共生课程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合文化精髓,强调万物一体性存在、共生共处的道理,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促进学生不断丰富生态智慧,感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3)劳动课程实施做到真落地。同一个园地,不同的梦想,适切的才是最好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学业基础、兴趣态度等差距巨大,在劳动课程实施中落实因材施教,既要要考虑好场地之材,更要考虑好学生之材。同一种课程,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劳动清单,不同的任务群,不同的评价标准,让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还有,在不同的劳动项目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共同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注重循环渐进,进阶设计。“导入”采用小故事、场景呈现、科学实验等真实情境引入实践主题,趣味十足;“和导航”明确了每次活动实践的最终目的,心有目标;“和育窗”采用逆向设计、评价前置的方式,用具体的量规衡量学生表现;“和思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启探究性学习;”和趣园”通过任务驱动、学科融合、活动参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做、去思考,丰富劳动技能和劳动体验;“和悟亭”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思考,整理收获和感悟;“和创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索,在实践中巩固。其中蝴蝶花坊防疫本草童心向党课程2022年8月被评为山东省校本课程优秀案例。(4)劳动课程拓展得以全融合。依托学校劳动实践成果,学校对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音体美等课程进行选择性统整,聚焦劳动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确立多个项目的拓展课程体系:一是设立生活“智”趣、创意创造、职业体验、公益服务、自然探索五大主题,构建10个项目的融合课程;二是以校外实践为根基,设立“劳动+思政”“劳动+红色,劳动+智能,劳动+人文,四个方面的跨界融合体系,逐步形成学生的劳动素养。(5)劳动教育内涵的传统得到深挖掘。学校根据新课标任务群的要求,结合我国精湛、丰富的传统工艺,更聚焦甲地特色,开发沂蒙剪纸和美面塑烙画门笺的制作等校本特色课程,在劳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工匠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设计、制作、探究、展示等实践方式获得丰富体验,习得相应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形成不断创新的劳动品质和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比如,门笺的制作这一劳动课程依托过春节挂门笺这一形式,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高度出发,学生学做门笺技艺,激发兴趣,强化信心,坚定意志,进而传承好门笺制作和不断创新,让传统劳动中赋予现代运用,在劳动教育中自觉自愿主动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创新,与时俱进,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6)劳动教育经验成果得到提炼传播。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开发的资源。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闪光点,所提出的疑问,所表现出的困惑,教师在答疑解难中的所思所想,经验做法,创新实践,都是不断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将这些原始资源经过二次加工提炼,优化提升,形成了“新时代劳动课程实践操作指导手册”,全套手册所具有的“时代性、融合性、真实性、具身性、成长性”,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成为促进学校劳动教育不断上台阶、提水平的重要利器。如今的校园,生机无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不仅展现在园地万物间,更是蕴藏于学生心中。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参与劳动,更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必须。仰望星空的追求,脚踏大地的劳作,使学校劳动教育得以成果。3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1)在项目化学习中,不仅要见“项目与作品”,更应见到“学习与思维的过程”。(2)融合型课程不等同于“学科知识拼盘”。4 .讨论:(1)项目化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在身体和大脑之间建立联系,体现思维的发展和变化,没有深度的学习,没有思维的作品,不是真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将校园里热闹的“做项目”现象,转化为真正的“项目化学习”?把目光聚焦在“学习”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学科知识,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串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包括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环节。首先,项目的设计环节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寻找核心知识,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然后,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项目的评价环节不仅仅是对成果的评估,而应该是对项目化学习进行全程评估,可以借助劳动项目任务单、思维导图、学生学习档案袋等形式将学生思维的轨迹记录下来,以展现深度学习的过程。(2)融合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融合课程要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但并非各个学科围绕某个主题各自设计活动。因此,在实践中,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它们在问题驱动、学科融合、探究实践等方面所具有的共通之处,明确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和特征,通过有机整合,实施更有深度的项目化、融合型学习。1.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1)在项目化学习中,不仅要见“项目与作品”,更应见到“学习与思维的过程”。(2)融合型课程不等同于“学科知识拼盘”。2.讨论:(1)项目化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在身体和大脑之间建立联系,体现思维的发展和变化,没有深度的学习,没有思维的作品,不是真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将校园里热闹的“做项目”现象,转化为真正的“项目化学习”?把目光聚焦在“学习”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学科知识,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串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包括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环节。首先,项目的设计环节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寻找核心知识,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然后,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项目的评价环节不仅仅是对成果的评估,而应该是对项目化学习进行全程评估,可以借助劳动项目任务单、思维导图、学生学习档案袋等形式将学生思维的轨迹记录下来,以展现深度学习的过程。(2)融合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融合课程要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但并非各个学科围绕某个主题各自设计活动。因此,在实践中,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它们在问题驱动、学科融合、探究实践等方面所具有的共通之处,明确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和特征,通过有机整合,实施更有深度的项目化、融合型学习。(六)建议: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人员(核心成员、项目教师)始终遵循教科研工作规律,以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求真务实的态度探索创新,近三年时间的实践和研究,推进了学校劳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对罗庄区劳动教学的改革和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为打造甲地市劳动学科教学特色和提升教学品位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课题的研究和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课教学形式单一、育人价值薄弱、劳动实践形式化、劳动表面化的现状,改善了劳动课不被学生重视、不受学生欢迎的状况。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增进了教师间、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共同体成员间和谐相处,体现了共同体学习合作共赢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所获得的成果,为甲地市教科院相关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例和生动的素材。当然,在我们欣喜地看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到在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进行反思很有必要。具体反思如下:1.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围绕项目化融合型的问题驱动的有效问题链设计始终是一个难题,教师的有效问题设计有时不能上升到高效率的层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效果有时还不甚理想,需要教师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扎实提高劳动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功底。2 .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是伴随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提升教师对自身专业水平认识的价值观极其重要,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开展的活动还不够丰富,这是课题研究进入深层次水平,教师职业素养达到一定境界的需要。今后要扎实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快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3 .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大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从而形成专家型教师团队,引领学校劳动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4 .随着课题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入,学生选课热情高涨,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不能满足全员、全科劳动课程的开展。学校下一步将拓展校内劳动场域和校外实践基地,科学合理规划校内劳动园地,最大价值发挥校内园地的使用价值。统筹校外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向工厂,走向农场,走向智慧产业园,走向大学,走向社会。六、结论:1.通过项目化劳动教育模式的校本探索,学校坚持育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劳动课程设置的十大任务群,以必修+选修双线并轨的方式来设置不同层次的劳动课程学段内容,形成“3310”课程体系。注重课上课下的联通,打通校内校外,同时考虑各学段的侧重点,让各个模块从不同角度协同发挥育人功能,达成各学段的劳动目标,落实劳动课程的要求。5 .以融合为核心,学科与实践双螺旋谐振共推育人模式变革。课程融合传统文化、德智体美,优化五育融合课程,建构跨学科整合,课内外结合,网络媒体辅助的教学方式,形成劳动价值逻辑。在项目主题下,借助思维工具,实施劳动、艺术、科学、语文、数学等多门学科融为一体的沉浸式劳动教育。在真实大情境下,设计不同的子任务,使内容任务化、任务活动化、活动情境化、评价生态化,促进学生内在精神、思想、观点、体验与外在行为、动作、活动高效率的相互转化。立足地域将传统文化教育浸润到生产劳动领域中的部分课程中。通过校内中草药特色实践基地、沂蒙非遗劳动场馆、和合谷农场等,联合校外实践基地,借助沂蒙老区红色资源丰富而独特的优势,创新整合校内外红色资源,融入项目化劳动课程内容,推动了育人方式的变革。3.在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通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劳动内容,学生有选择的参与课程的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设计围绕项目化问题驱动的有效问题,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效果.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形成劳动素养。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实现劳动育人的目的。七、参考文献:1杨铭.日本中学的劳动教育J.外国教育动态,1983(Ol).2桑廷洲,倪维素.日本的劳动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7(05).3王恩发.教育面向劳动世界美国生计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国际观察,1993(05).4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1.)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5傅小芳,周俪.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02).6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4):13-22.7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1.教育研究,2018(11):12-17.8夏雪梅.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融通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J人民教育,2018(1):61-669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1.教育研究,2018(5).10翁飞霞,张亚伟.综合实践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化构建J.中国德育,2019(15).11张熙,袁玉芝,李海波.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1.教学与管理,2019(4).12邓磊.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1.6:61-66.13赵兴龙,许林.STEM教育的五大争议及回应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62-65.14李政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N1.中国教师报,2020-01-01(003).15张军瑾.通过项目化学习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教育J.中小学学,2020,(0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