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从沈家里遗址看良渚文化石器工业.docx

    • 资源ID:1338348       资源大小:11.66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沈家里遗址看良渚文化石器工业.docx

    从沈家里遗址看良渚文化石器工业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前,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核心是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在中华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长河中勇立潮头,拥有以莫角山宫殿区为中心的良渚古城及其成熟的道路交通体系与功能分区,以反山和瑶山大墓为代表的王级墓葬,以山前高低坝设施为核心的庞大水管理系统,以精美玉器为载体的上层意识形态,以刻划符号为形式的图文记录手段,以寺墩、福泉山等聚落群为代表的地方性方国,以聚落和墓葬分化为指征的社会分层,共同昭示其已经具备文明古国形态。石器是良渚文化先民生产生活的最主要工具,同时高档石器也是标志身份地位的重要随葬品。所以,石器工业即石器生产方式是良渚文化社会的基础经济主体与意识形态载体,自然也是良渚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学界已经基于细致的石器产品分析对多处良渚文化聚落的石器工业展开深入商讨,沈家里遗址最近新发现规模较大并且保存较好的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则能够进一步帮助从遗迹结构和良渚古城外围地方社会的视角,完善良渚文化石器工业研究,进而为研究良渚文化何以存续千年提供一些线索。因何断定沈家里遗址有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沈家里遗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湘湖东岸的西山东麓,向东便是萧绍平原,位处山前平原过渡地带。遗址紧邻山体,2019年经考古前置发现涉及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古代文化遗址,蕴含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以及汉代和明代墓葬。沈家里与附近的老虎洞、鲁公桥、祝家桥等遗址共同构成萧山北部地区良渚文化聚落群,西北距良渚古城遗址约35公里并且以钱塘江相隔,属于古城外围的地方社会。2023年7月至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以及萧山博物馆共同对沈家里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经国家文物局审批核准发掘面积325平方米,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是重要收获之一。依据出土陶器形态,沈家里遗址贯穿良渚文化之始终。一方面,出土海量的石器产品,生产链条完整,但是绝大多数为石核与加工过程当中产生的废料,仅有少量半成品并且基本都为废弃残次品,成品更为罕见,是生产地点的典型特征,显著区别于消费地点。另一方面,存在三类相互关联的功能性遗迹,包括石堆、工作坑和烧面。石堆由大型石块组成,绝大多数为有人工取料痕迹的石核,分组堆放成某种形状和空间。这些大型石核为数众多且单体自重较大,发掘区合计316件,基本都是颗粒较粗的细砂岩,源自聚落所在山体,属于就地取材的山料,经过初步切割和打磨后集中带回聚落分组摆放,该备料环节属于费时费力的集体行动。工作坑出土了大量石器产品,通常也包含较多红烧土块,应该是石器生产过程当中的加工伴生废弃物。烧面即红烧土面的简称,零星分布于石堆间隙,形状不规则,应是用火行为的遗留。由于工作坑和烧面外围往往被石堆围绕住局部位置,所以三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均与石器生产直接相关。另外,于此次发掘区域内没有发现居住、生活或丧葬遗迹。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沈家里遗址于良渚文化时期设有一处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石器加工场。另外,依据地层关系将沈家里遗址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至少细分为前后两期,结构不变,但是各遗迹位置发生一定迁移变化。地层堆积中夹杂着巨量石器产品亦是生产过程遗留的,仅100平方米左右的范围内记录坐标的第二期石器产品逾5600件,还有大量通过筛选获得、无法记录坐标的小型废料,与石堆、烧面和工作坑三类遗迹共同再现当时先民集中且分组进行石器生产活动的工作场景。沈家里遗址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沈家里遗址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出土石器半成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几乎完工,磨制精美,只是部分位置出现瑕疵即遭弃置,足见产品质量把关之严格,同时也忠实地记录了出产石器的类型与材质情况。石器半成品类型主要包括石铸、石刀、石斧、石凿、石镶、石犁等日常用具,岩性经浙江省地质博物馆吕剑团队鉴定基本为当地唐家坞组沉积岩类的粉砂岩和细砂岩,也有少量附近岩浆岩类的凝灰岩和灰绿粉岩以及经变质作用的角岩化粉砂岩。另外,出土少量石英或叶蜡石质玉器半成品及原料和废料,类型主要包括玉玦和玉斧。生产工具主要为细砂岩质磨(砺)石以及零星几件细砂岩质石砧、凝灰岩质石锤和水晶质雕刻器。一方面,石器种类丰富,并没有专门化生产,玉器只占很小比重并且只涉及低档玉质和普通类型。另一方面,先民对本地细砂岩的利用程度极高,这种颗粒较粗的石料在以往研究中一般认为用于生产磨石类工具,但是沈家里出土石器半成品有相当比例属于该岩性,包括石锈、石刀、石斧、石镶、石凿等多种类型,并且大量石核、石坯、废料与几乎所有大型石核亦属于细砂岩。加之废料的岩性多元,可以推知这里不仅是细砂岩石料供应地,同时利用制作磨石类生产工具方便的特点而设立大型石器加工场,广泛接受其他类型石料进行精加工,具备因地制宜的生产特点。沈家里遗址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紧依山体,方便大量获取原材料制作磨石和相关石器。相邻的老虎洞遗址良渚文化玉石器加工场同样选址于湘湖两岸山麓,亦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并且其出产的闪石类玉器、“花石钺”以及专业的玉器加工工具均不见于沈家里,说明高档玉石器生产已经脱离开普通玉石器加工场。钱塘江中游分水江沿岸的桐庐沈家皈遗址也发现较大规模的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原料主要为河滩采集的籽料,质地坚硬并且岩性多元。由于不同功能的石器适合以不同硬度或韧性的石料制作,所以,沈家皈和沈家里石器加工场出产石器类型也相对应地颇为不同。换言之,环境背景差异是良渚文化石器工业内涵具备多样性的关键原因。沈家里遗址石器工业具备突出的特点良渚古城内外多处土台以及钟家港古河道的生活废弃堆积物中,发现大量与制作石器相关的成品、半成品以及磨石、燧石类加工工具,证明古城内外的石器生产活动相当发达。值得重视的是,古城内的石器加工场类遗址均未发现打制坯料过程当中产生的废料,推知这里不存在制坯活动而是主业精加工,意味着古城内先民必然会需要从古城外大量获取坯料和半成品,并且,石器加工场可能也有集中生产某种器形的专门化趋势,比如钟家村遗址可能专门制作石镶,雉山下遗址则可能专门制作石钺。然而,城外的沈家里遗址良渚文化石器工业则具备突出的自主性和区域性特点:其一,“备料一制坯一精加工”石器生产链条完整;其二,石器类型丰富,尚未专门化生产某种石器;其三,成品或半成品的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和细砂岩,其他岩性比例很小,最大特点是对于本地细砂岩的利用程度高。所以,整体而言,沈家里遗址设立大型石器加工场的初衷应该还是首先满足本地良渚文化社会对于石器的切实需求。萧山北部地区的良渚文化聚落群是功能明确和紧密关联的社会有机体,设立于山麓地带的沈家里遗址大型石器加工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组成。良渚古城外围地方社会的沈家里遗址石器工业自主性强、区域性特点突出,同时也与良渚古城保持较强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良渚文明在以精美玉器为载体的上层意识形态起到凝聚统一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外围地方社会在基础经济生产方面的能动性,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呈现出互动共生的良性发展态势。而这种社会管理模式或许正是支撑良渚文化存续千年的重要制度基础与古老政治聪明才智,也融入文化基因流淌于漫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作者系沈家里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李唯施梦以杨国梅来源:学习时报

    注意事项

    本文(从沈家里遗址看良渚文化石器工业.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