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全区粮食安全保障的意见.docx
关于加强全区粮食安全保障的意见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规范粮食流通秩序,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强我区粮食安全保障制定本实施意见。一、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一)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组织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大力开展耕地土壤改良与培肥工作,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产出能力。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重点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防灾抗灾能力。开展播荒耕地治理,鼓励镇、村两级依托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集中流转、托管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减少耕地指荒。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二)组织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抓好粮食高产示范,推广绿色、优质、高效的先进栽培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等主推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加强粮食加工与种粮之间对接,引导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广优质稻生产,通过优粮优价提高全区优质稻种植比例,提高种粮效益。(三)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扶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金融扶持力度,积极为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粮食生产企业提供低利率、可持续的贷款;切实提高稻谷等粮食作物保险额度,扩大水稻、玉米、红薯等主要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力推进规模经营,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服务主体“两主体”的扶持力度,培育种粮合作社、种粮大户,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解决“谁来种田”问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一)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培育民营粮食企业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活力。扶持民营粮食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用地、用电、税费、金融等方面,加大民营企业帮扶力度,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二)加强粮食产销协助。实施引粮入区奖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与产区建立更加稳定的购销关系,保障我区粮油供给。加快引粮入区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加快我区粮食加工企业建设。(三)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香米”行动计划,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着力开发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广“网上粮店”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大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鼓励发展粮食产业观光、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三、规范粮食储备管理,提升科学管粮水平(一)保障粮食储备充足。严格落实市人民政府下达的县级地方储备粮规模,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储备粮,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鼓励创新储备粮轮换机制,探索储备粮动态管理模式,实现储备粮常储常新。引导和支持社会储粮,确保政府粮食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二)规范粮食储备管理。不断完善储备粮油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储备安全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库存、质量和推陈储新监管机制,重点加强对代储、代轮换粮食企业的监管,确保储粮安全。着眼“优粮优储”,积极探索科技保粮、绿色储粮、节能储粮办法,突出绿色、安全储粮管理目标,真正做到应急时调得动、用得上。鼓励地方储备粮等政策性粮食购销、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及其网上交易平台公开竞价交易或在线协商交易。(三)提升粮库智能化建设。不断提升粮食储备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完善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争取在2023年前基本实现仓储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运营高效化。四、完善应急供应体系,增强市场保障能力(一)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和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确保每个镇(街道)至少有一个应急供应点。落实好应急加工、配送、供应网点的布局,进行规范化建设,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功能,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水平。(二)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强化粮食市场预警机制,加强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稳定统计队伍,保障工作经费,夯实统计工作基础。认真落实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完善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调查统计体系,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防范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三)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粮食生产风险预警和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对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生产损失,通过专项资金、农业保险、信贷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本地区的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粮食应急演练和培训。粮食市场供求出现异常波动时,要依照规定程序及时启动粮食应急预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市场供给,平抑粮价,保证粮食供应。五、强化粮食市场监管,全力保障粮食市场稳定(一)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设置粮食监管执法必需的内设机构,执法监管经费和执法装备应满足工作开展需要。开展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政策性粮食加工与销售、原粮销售等活动监督检查,健全库存检查制度,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加快粮食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二)完善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质量检测网络,配齐检验设备和检验技术人员,强化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管能力,基本实现“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三)抓好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按照食品安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要求,督促指导全区原粮经营者,按照要求上传原粮追溯信息,确保记录真实完整,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进一步强化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大力推广高效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建立耕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有效解决耕地面源污染问题。(四)加大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扩大监测覆盖面;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粮食经营者在收购、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能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实现质量问题可追溯、责任可追溯。(五)加强超标粮食质量监管。为规范超标粮食处置管理,保障粮食消费安全,根据壮族自治区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壮族自治区2020年度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桂粮安考核办(2020)6号)精神,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进入口粮市场。超标粮食处置办法按照壮族自治区粮食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壮族自治区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的通知的文件执行。本实施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