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docx
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目录一、概述(一)规划背景(二)规划对象(三)规划范围与期限(四)规划依据二、广州市医疗卫生资源总体情况(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三)居民健康状况(四)医疗服务特征三、规划目标及总体空间结构(一)规划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三)规划愿景与目标(四)规划结构四、市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策略(一)均衡布局,扩大优质资源覆盖(二)上下衔接,促进分级诊疗格局形成(三)调整结构,优化健康服务体系供给(四)医防融合,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五、各区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一)越秀区(二)海珠区(三)荔湾区(四)天河区(五)白云区(六)黄埔区(七)花都区(八)番禺区(九)南沙区(十)从化区(十一)增城区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级责任(二)严格规划实施,强化监督评价(三)合理控制规模,弹性调配床位(四)完善投入机制,培育多元主体一、概述(一)规划背景。“十四五”以来,国家、省、市出台了“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对广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22年,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疾病谱持续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供需不匹配矛盾也日益凸显。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广州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1.41%广州市统计局:广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四号)一一人口年龄构成情况。,老龄人口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显著高于其他年龄层。同时,广州作为中国的超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安全能力。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实施后,对我市医疗卫生事业起到较好促进作用,但已不能完全满足我市新的发展形势要求。该规划总床位实施率约为71%,用地保障与规划调整为实施过程的主要挑战。至2021年末,广州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为5.66张,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初步呈现“一主五分”结构,但72.2%的床位资源依然集中在中心城区。为进一步匹配我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功能定位,落实相关政策及规划要求,提出更加科学、高效的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满足群众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启动本规划编制工作。(二)规划对象。本次规划对象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四大类,其中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等,不包括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卫生监督所(中心)、急救中心(站)和采供血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指疗养院。(三)规划范围与期限。1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广州市域。2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四)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5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15)45号)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办发(2017)44号)7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22)3号)8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职健发(2020)5号)9 .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妇社发(2006)239号)10 .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6)96号)1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2012版)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2)121号)1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1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14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15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6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6)51号)17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粤卫规划函2022)50号)18 .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19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穗府(2021)7号)20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穗府办(2022)3号)21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十四五”广州市区域卫生规划的通知(穗卫(2023)1号)22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操作指引等5个指引(2022年修订稿)的通知(穗规划资源字(2022)24号)二、广州市医疗卫生资源总体情况(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广州是华南地区医疗中心、全国三大医疗中心之一,面积7434.4平方公里,辖11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1881.06万人,65岁以上常住人口占7.82%,2021年全市生育率I1.82%。(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至2021年末,广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814家(医院291家,三级医疗机构76家,三甲医疗机构42家),总床位数共10.65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5.66张。三级医疗机构(部属7家,省属19家,市属17家,区属16家,非政府办医疗机构17家)实有床位合计7.53万张。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60.飘的医院、72.2%的床位和65.7%的医院建筑面积均集聚在中心城区,外围的南沙、从化、花都区单体医院平均建筑面积分别为1.1万平方米、1.3万平方米和1.8万平方米,院均床位数分别为120床、120床和160床。全市卫生技术人员共18.7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2万人,注册护士8.8万人,全科医生4785名),比上一年度增长10.89%。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9.98人,执业(助理)医师3.52人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年报表工。(三)居民健康状况。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83.18岁,较2020年提高0.28岁,其中男性人均预期寿命80.43岁,女性86.01岁。2021年婴儿死亡率1.65%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61%。,孕产妇死亡率3.57/10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305.89/10万。心脑血管病、肿瘤、骨科疾病、精神病、慢性呼吸疾病、神经系统病等对公共健康影响重大。精神病、神经系统病、感觉器官(耳鼻喉眼等)疾病、性传播疾病等对公共健康的威胁呈显著上升趋势O药物与酒精滥用、传染病(登革热等)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性高发疾病。(四)医疗服务特征。门诊方面,2021年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1.44亿人次,与上年同比增加0.18亿人次,增长率为14.29%o三级医院诊疗量占比50.34%,三甲医院诊疗量占比42.01%o住院方面,2021年全市医疗机构总出院人次为328.8万人次,较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280.5万人次)回升17.2%,接近2019年水平(344.5万人次)。出院人次81.26%集聚在三级医院,71.95%集聚在三甲医院。三、规划目标及总体空间结构(一)规划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及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围绕“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总体愿景,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聚力建设国家医疗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高地,支撑国家中心城市与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建设国际一流健康城市,彰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持续推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二)规划原则。1 .坚持人民至上,需求导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群众卫生健康需求为导向,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确立医疗卫生设施配置策略,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和健康需求。2 .坚持均衡合理,公平可及。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结合空间规划与生活圈构建,确立重点布局版块,保障全体居民公平、可及地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3 .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建设。全市一盘棋统筹谋划,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系统性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疗优质资源区域一体化发展。4 .坚持公共服务为主,市场化调节为辅。支持主体开放,为市场化配置资源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支持产业开放,吸引医疗康养等前沿产业,提供规范化、一站式的高端医疗服务。5 .坚持政府主导,分期实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立足长远,分阶段分步骤推动规划实施落地。(三)规划愿景与目标。到2025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体系,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广州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6.46张。到2035年,建立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公平可及、连续协同、优质高效、富有韧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圈,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中心、国际一流健康城市以及宜居之城。广州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7.4-8.0张。(四)规划结构。与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策略相衔接,规划2035年形成“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三核”为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三个城市核心区,是展现国际大都市时代活力与独特魅力的核心区域。“四极”包括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四个外围综合新城,是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多点”包括市桥、荔城、街口、新华四个地区中心和若干个新型城镇,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地级行政界域县级行政界线 .三核三Z中心城区次级节点亘活力创新轴 "四极"周边城区与外围地区次级节点S珠江高质量发展带 "四分4QE3夕周蝴镇该地图底图来源于广州市标鹿地图,审图号:WS(2020)01005号四、市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策略(一)均衡布局,扩大优质资源覆盖。与布局结构相匹配,划分四类地区,确立各地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目标与策略。1 .区域中心型地区为“三核”的中心城区核心区域、东部中心新塘、南沙新区南部,包含越秀、海珠西、天河西、白云南、白云东、南沙南、新塘片区,辐射全市及周边省市。一是中心城区核心区域合理配置床位资源、支撑科研创新,鼓励高水平大型医院疏解部分床位至外围地区,释放空间用于临床研究与技术创新。二是扩大区属二级以下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增强全科首诊、慢性病护理与康复、临终关怀等方面服务能力,分流大型医院就诊压力。三是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强化优质医疗资源集群配置,高标准建设南沙医院群,全面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2 .区域辐射型地区为“三核”的中心城区外围及“四极”地区,包含海珠中、海珠东、荔湾北、芳村、天河东、天河北、白云西、白云中、海丝城、科学城、知识城、花都一空港、番禺南、莲花湾、南沙北、从化中心、荔城片区,辐射所在区。一是补足高等级综合医疗资源及专科资源短板,各片区至少配置一家三级综合医院,人口规模较大(规划常住人口大于70万或实际服务人口超过100万)、增速较快的片区可增加配置。二是依托现有资源特色培养专科优势,各片区至少配置一家三级专科医院(含专科疾病防治所、妇幼保健院),形成一个或若干个专科优势。三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医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基于上述策略,重点引导市属及以上高水平医疗机构在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较低、在建项目较少的片区设置分院区。3 .节点强化型地区为“三核四极”的外围节点,包含白云北、白云东北、花都东、番禺北、番禺东、科教城片区,服务本地区、辐射周边镇。该类地区至少配置一家区属或以上三级综合医院,或依托相应规模的“大专科、小综合”三级医院提供综合医院服务。引导高水平三级医院在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较低、在建项目较少的地区设置分院区。4 .外围提升型地区为远郊地区,包含花都西、从化北、增城北片区。该类地区结合人口增长及分布变化情况,通过强化镇卫生院建设或新建、扩建区属综合医院分院区,形成常见病诊疗、住院及急救中心。通过扩建镇卫生院或在范围较大、人口较多的镇增设卫生院分院,支撑镇卫生院强化康复、慢性病护理及急救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充分畅通镇卫生院与区内高等级综合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将镇卫生院纳入急救网络。从化北从化中心科故墟知识城天河北莲花湾II区域辑射型片区-地级行政界战县级行政界线节点强化型片区例.II区域中心型片区II勺俄提升型片区该地图底图来源于广州市标次地图,审图号:WS(2020)014X)5号(二)上下衔接,促进分级诊疗格局形成。1 .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适配广州作为全省乃至华南地区医疗中心的定位,强化对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广东国际医学中心等高水平医院的支撑,保障其扩建、新设分院区的空间需求。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1+1+6”等项目建设,包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置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置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设置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设置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设置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设置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设置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设置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积极争取中医类(广东省中医院)、精神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老年病(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眼科(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国际医学中心包括省市共建的广东国际呼吸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国际肾脏病医学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国际肿瘤医学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国际心脏医学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广东国际精准医学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分布图II国家医学中心/专类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图IC)I专类区域麽疗中心分院区/区域医疗中心输出麽院分院区例1I专类区域医疗中心(争取中)IC)I专类区域匿疗中心(争取中)分院区该地图底图来源f广州市标准地图,审图号:号S(2020)0005号图3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分布图依托市属高水平三级医院新建、改扩建院区项目,加强中心城区外围及“四极”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能力建设,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容量及收治能力。包含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改扩建与白云湖分院新建、广州市应急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白云院区)新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黄埔院区新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嘉禾院区改扩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改扩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院区改扩建与黄埔院区新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增城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广州科教城医院新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强化区属三级综合医院建设,作为优质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包括海珠区人民医院新建、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荔枝湾院区改扩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白云区人民医院)改扩建、白云区公共卫生医院新建、广州开发区医院永和院区新建与西区院区改扩建、花都区人民医院(花都区救治中心)易址新建、番禺区中心医院改扩建、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改扩建、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新院区新建等项目。2 .巩固基层医疗服务网底。整合区属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预防、全科、护理、康复等日常医疗服务能力。按照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20232027年)行动计划,以基层为重点,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完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实现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镇村一体化”。一是支持区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及部分区属医院改扩建项目,持续强化涉农区区级公立医院(包括区级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院等)综合能力建设,承担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的衔接与下沉。积极推进部分区属医院改扩建,包含越秀区中医医院、广州市正骨医院东风东院区、番禺及南沙区的区属二级综合医院改扩建,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易址新建,黄埔、增城及从化区中医医院易址新建等项目。促进区级医院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落实,到2027年底,不少于18家区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水平。二是支持大力发展社区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区结合城市更新等项目新建社区医院,鼓励新建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按照社区医院建设标准进行建设。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镇一卫生院”的标准,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根据镇街行政区划调整,新建白云区大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城区荔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建筑面积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或公建配套项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最新的建设标准独立或相对独立设置。力争按照“每3万一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结合实际需求,对单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服务人口规模过大的区域,引导城市更新项目增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镇卫生院。规划至2025年,力争区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不低于1.4张;至2035年,区属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与千人指标实现进一步增长。(三)调整结构,优化健康服务体系供给。1 .完善岭南特色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发挥岭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依托高水平三甲中医医院扩大优质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覆盖面,包含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越秀院区与黄埔院区改扩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改扩建及其花都院区新建,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新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荔湾龙溪总院改扩建,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改扩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院区改扩建与天河院区新建等项目。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基底,依托区级中医医院建设,包含黄埔、增城及从化区中医医院易址新建等项目,加强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镇卫生院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100%设置中医馆。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力争到2025年,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设置比例不低于80%o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中医医院床位数力争不低于0.85张;到2035年中医医院床位规模适度增长。2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网顶,以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各级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以及综合医院妇产科、儿科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以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大中型综合医院、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支撑,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危重孕产妇和危重儿童救治网络,加强市、区级救治中心建设,强化危重症救治保障。发挥优质妇幼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扩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婴院区,新建其花都、南沙、增城三个院区,新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埔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从化妇女儿童医院,扩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越秀院区,将广东省生殖医院建设为三级专科医院。强化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力量,原则上每个区应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的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加快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扩建越秀、荔湾、南沙区妇幼保健院,易址新建黄埔区妇幼保健院,新建海珠区妇女儿童医院。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床位数力争达到3.0张,结合人口增长与年龄结构变化等情况,到2035年妇产科及儿科床位规模适度增长。3 .推进康养护理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专科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推进形成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网络。通过支持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和康复医院、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等方式,增加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数量。支持盘整优质医疗设施周边低效用地及物.业,推动医院改扩建、新建等项目实施落地,扩大接续性服务供给,提升医康养服务能力。以康复医院、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疗中心为主体,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康复医院建设,鼓励以新建、城市一二级医院转型等多种方式,在重要医疗资源周边合理规划布局。加快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白云院区、广州市老年病康复医院(广州市东升医院)改扩建以及广州市老年医院新建项目。二是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及老年医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设立和增加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开设养老服务。三是规范社会办医发展,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护理等医疗中心或医养康护中心。四是加强安宁疗护服务能力建设,通过设置相对独立的安宁疗护病区与病房、增加和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床位、探索开展居家安宁疗护,构建以二级医疗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到2025年,争取每千常住人口康复床位数达到0.5张;到2035年,康复床位规模与千人指标实现进一步增长。4 .加快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为主体,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以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为补充,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扩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白云院区,支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依托精神(心理)科优势建设精神卫生中心。持续加强区级精神卫生医疗资源配置,各区至少在1所综合性医院或慢性病防治机构建设有病床的精神专科(含精神科专科医院)。花都、南沙、从化、增城等服务人口多且地市级机构覆盖不到的区,每个区至少建设100张精神专科床位。新建广东省人民医院花都院区(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扩建中新广州知识城医院(新龙镇中心卫生院、黄埔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番禺区第三人民医院(番禺区岐山医院、番禺区精神卫生中心)、南沙区第三人民医院(南沙区精神卫生中心),补齐外围黄埔、花都、番禺及南沙区精神医疗资源短板。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根据医疗需求开设精神心理门诊、病房。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精神科床位数力争达到0.6张;到2035年,精神科床位规模与千人指标实现进一步增长。5 .强化肿瘤防治网络建设。扩容优质肿瘤专科资源以提高收治能力、支撑科研创新。依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广东国际肿瘤医学中心,强化肿瘤专科优势,助力打造区域医疗高地。扩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越秀院区与黄埔院区,新建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沙院区,形成中心城区、南沙与中新广州知识城(以下简称知识城)三个肿瘤专科诊疗中心。中心城区外围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改扩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湾院区新建等项目,扩容肿瘤科医疗资源。花都、番禺、从化、增城等外围地区,依托花都区人民医院(花都区救治中心)易址新建,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新建,番禺区中心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院区(增城区中心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增城区人民医院)扩建等项目,实现肿瘤科医疗资源与收治能力的扩容。规划至2025年及2035年,肿瘤科床位规模实现进一步增长。(四)医防融合,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1 .“平急两用”医疗卫生设施。按照广州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求,重点推进医疗卫生设施平急转型升级,强化医疗应急服务点升级改造,加强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标扩能,强化发热门诊(诊室)规范化建设,依托区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化储备一批医疗应急服务点,“平时”满足周边居民日常诊疗服务需求,“急时”转为定点医疗机构。加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广州市应急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白云院区)、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做强做优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为载体,建设市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加强医疗机构设施“平急两用”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含二级)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ICU升级改造,完善发热门诊监测哨点建设机制,强化传染病监测、医疗废弃物处理、急诊急救能力。推进“平急结合”医院建设,建立医院建筑平急转换体系,到2025年,全市建设“平急结合”医院9家。2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依托广东省创建国家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和建设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的有关部署,强化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的布局建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上,扩建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高水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易址新建海珠、荔湾、黄埔、花都、增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越秀、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托海珠区人民医院、白云区公共卫生医院新建,试点设置区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并支撑进一步推广区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设置。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镇(街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其他专科疾病防治机构设置上,改扩建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建设广东省突发职业与环境疾病(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学应急救援中心,改扩建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新建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病医院)新院区(含综合医院功能),改扩建广州市胸科医院越秀院区、新建广州市胸科医院南部院区。3 .重大传染病救治体系。在省、市级层面,依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设3所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确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广州市胸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定点救治医院,联动大型综合医院作为战略储备医院。在区级层面,强化传染病“早诊早治”平台及救治后备,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五区依托市、区属三级综合医院设立区级定点救治医院。提升重症床位(含可转换重症床位)规模,省部属、市属综合医院的重症床位(含可转换重症床位)规模提升至8%,在南沙北、从化北、增城北等薄弱片区增补设有传染病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在镇街层面,依托综合医院、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布局传染病监测哨点。实现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及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门诊)规范化建设全覆盖。4 .医疗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在市级层面,实施“1+5+5”策略:高标准易址新建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建设5家省、市级紧急医疗救治基地:改扩建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民航院区作为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新建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作为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新建广州市应急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白云院区)作为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新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黄埔院区作为市核辐射与化学中毒救援基地、扩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作为市南部应急医疗中心。针对5类疾病紧急医疗需求建设5家市级专科疾病紧急医疗基地:改扩建或新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孕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理)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传染病)。在区级层面,实施“5+5”策略,中心城区划定5片区,以10家区域急救医疗中心为核心(东片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为核心,西片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为核心,南片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为核心,北片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核心,中片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动位于中心城区外围的紧急医疗基地作后备。针对外围地区人口分散、急救力量薄弱的特征,将外围五区作为5个独立急救片区,各设1所指挥中心,并依托区属以上三级综合医院各新增12家区域急救医疗中心。通过新纳入120急救网络医院或新增急救站等方式,增加知识城、花都西、花都东、番禺北、从化中心、从化北、增城北等外围地区急救网络覆盖面,扩大海珠中、芳村、天河北等地区网络医院的急救容量。五、各区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一)越秀区。规划至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20.0张。规划至203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20.022.0张。依托越秀区健康医疗中心的目标定位,重点针对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空间资源紧张的特点,规划策略以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分级诊疗结构与服务品质为主。总体空间布局方面,控制综合医院及大型专科医院或其院区的改扩建规模。鼓励省部属、市属大型医院疏解部分床位资源至外围地区新院区,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布局的均衡性。推进分级诊疗格局建设方面,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优质医疗资源集聚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学中心。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越秀院区、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越秀院区、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改扩建项目,结合周边闲置物业盘活,释放空间资源支持临床研究、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整合区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量,适度扩建区属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补强其服务能力。发挥区属专科医院特色,依托广州市正骨医院东风东院区、越秀区骨伤康复医院(越秀区第二中医医院)、越秀区中医医院等改扩建项目,强化区属医院专科优势。推进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方案,同时规划新增华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基层医疗前端保健预防、首诊首治与后端康复照护的力量,分流高等级大型医院的就诊压力。调整优化结构方面,充分利用区内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强化优势专科,大力发展薄弱专科。支持发展特色专科,推进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越秀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婴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越秀院区、广州市胸科医院越秀院区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广州市正骨医院东风东院区改扩建项目,打造大湾区中医骨伤科龙头医院。鼓励区域医疗中心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安宁疗护等科室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设康复和护理功能床位,承担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推进落实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越秀院区改扩建工程,补齐专科短板。医防融合方面,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应急救治能力。推动全区传染病预防与医疗救治资源整合,优先保障中心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推进落实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扩建项目,同时支持区属公立医院发热门诊与传染病区建设,发展区一级医疗机构将公共设施转换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的能力,保障应急期间平急转换。(二)海珠区。规划至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7.0张。规划至203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7.28.5张。依托海珠区打造医疗区域性中心的战略定位,重点针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闲置的特点,规划策略以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完善区域医疗设施短板、有序适度扩大医疗卫生设施规模、优化分级诊疗结构与服务品质为主。总体空间布局方面,加快区内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重点补强区属二级以上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与服务能力。整合优化北部、中部现有较集中的医疗卫生资源,推进落实沥洛村规划新增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湾院区、海珠区妇女儿童医院,一定程度上补足东部、南部医疗资源缺口,基本形成优质均衡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分级诊疗格局建设方面,支持区内优质医疗资源发展。增补高水平三级综合医院,支持省部属、市属的三甲医院建设项目落地,协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湾院区新建项目,推进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琶洲院区、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改扩建项目。重点增补区属二级以上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缺口、规模与服务能力。支持区属三级医院建设,推进落实海珠区人民医院新建项目,扩大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加快推进应建未建以及未达到建设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建、改扩建工作,提升区属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区属医疗机构成为三甲医院深入基层、分流病患的通道与基地。调整优化结构方面,结合海珠区专科特色,强化专科优势。推进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改扩建项目。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以三级专科医院标准推进海珠区妇女儿童医院建设,扩大妇女儿童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优化建设中医药服务网络,扩大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规模,推进落实海珠区中医院易址新建项目。规划海珠区口腔医院易址新建,同时支持发展脑病、骨伤、妇科等重点专科项目。医防融合方面,全方位织牢公共卫生体系,做优做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落实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易址新建工作,切实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规划以三级综合医院规模新建海珠区人民医院,未来兼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功能,承担区应急医院功能。(三)荔湾区。规划至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6.0张。规划至203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6.28.0张。依托荔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的定位,重点针对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均衡的特点,规划策略以强化优质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为主。总体空间布局方面,推动优质资源扩容,助力南北均衡发展。扩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