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案例是学习法律的根本 法律人做案例研习的核心与方法.docx

    • 资源ID:1347300       资源大小:85.69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案例是学习法律的根本 法律人做案例研习的核心与方法.docx

    一、什么是案例?案例是社会生活的一部份,案例指向具有法律上争议问题,有赖法律解决。案例是一切法律思维的开始,案例对于法律人极为重要。在我个人的著作中,多都会放上具体案例,从理论中抽出具体的法律问题,作为法律思考之用,并引导帮助读者,培养处理案例的能力。法律人的能力为何?并非在于背了多少条文,记忆了多少学说理论,而是能够将抽象的法律适用在具体的案例之上。这是法律人最基础的能力,当一位法律人具备此能力之后,甚至可以当立法者,因为能够知道条文订定之后可以适用于何种的案例之上,会发生何种法律效果。因此,案例是学习法律的根本。学校应更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希望透过本文使得学生更加理解案例的重要性。以下举二个案例作为讨论的基础。案例一出卖/赠与他人之物与无权处分甲借A书与B书予乙。乙将A书转售与丙,将B书赠与于丁,并移转其所有权。请说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甲出借A、B两本书给乙系属债权契约。乙将A书让售给丙,包括债权行为(买卖)、物权行为、有偿的无权处分。乙将B书赠与丁,包括债权行为(赠与)、物权行为、无偿的无权处分。这个简单的案例牵涉到最基本的法律概念。如果一个法律人不知在此案例中的基本的法律关系,其法律能力显有强化的余地。案例研习就是在案例之中认识法律关系、寻找请求权基础而为法之适用。请求权基础是法律思考的起始。案例二双重买卖甲将A屋出卖给乙新台币100o万元(下同)后,又将该屋出卖给丙(1200万),并移转其所有权。乙得否向甲请求交付让售丙的1200万元价金?二物买卖是实务上常见的案例,最近“最高法院”有一个开拓性的重大判决,尚未见民法学者有人对此撰写相关文章。近期的法律评释风气不盛,评释之水平有待提升,需要加强法释义学及方法论的认识。法律思维要以案例作为基础,透过案例能够认识社会事实,并且训练法之适用的思考方法。透过案例研习可培养法律人的想象力,而非仅限于背诵法条、判例学说。法律人须要有想象力,社会问题变化万千,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法律人是无法胜任他的工作。要从案例事实寻找法律规范,从法律规范来认定案例事实。只有在案例研习之中才能学习、培养这样的法律能力。德国与台湾法学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案例研习。台湾的教授通晓理论,但似乎缺少案例研习的经验及方法,未能善用于教学研究。我必须再度强调案例的重要性:当一个法律人脱离案例之时,就己经无法称为是一个法律人了。案例开启法律人的思考。二、处理案例的法律思维:请求权基础方法01、案例研习的核心:请求权基础案例研习中,最核心的概念是请求权基础。我I960年代在德国求学时,最常听到的就是请求权基础。当年台湾许多人到德国留学,参加大学的案例研习,面对案例不知如何作答,因为当时台湾的教育并未有相关的训练。当然台湾的学校也会出案例题,却没有对应的思考方法,只好任由学生各凭本事,自由发挥。然而,德国却是从大一开始训练。德国法学教育的精华就在于案例研习训练请求权基础的法之适用方法。台湾学生在德国都专心于论文,并没有将这一套方式带回台湾。台湾法律虽然继受德国,但没有继受德国案例研习的教学与考试方法。在德国要参加司法考试,学生至少要先写过100个案例题,而且要经过各种修正,每一位法律人、法律从业人员都受过同样的基本训练,使律师、法官及所有的法律能够有处理案例在方法论的共识,增进法律适用的预见性与安定性。这是法律教育的根本任务。02、请求权基础方法须从大学案例的基础训练扎根在德国留学时,我认识到案例研习与请求权基础方法的重要,到现在我也仍然在自我学习,不只是学生,教授也要能够善用请求权方法。法院判决也要建立在此请求权基础之上,才能根本提升台湾法律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大学案例研习的基础训练开始扎根,因为人到了一定年纪时,思考已经开始定型,很难再重新学习精细且需不断修正的思考模式。03、请求权基础方法与法之适用1.思考模式请求基础是指谁能够向谁有所请求的法律上依据?例如在案例一,甲得否向丙请求返还A书?向丁请求返还B书?这要有请求权基础。请求权基础是用以支持一方当事人向他方当事人有所请求的法律规范,例如民法第348条、第227条、第767条、第179条、第184条第1项后段。兹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将法的适用简示如下图:契约k原错求IS(348367)1.次求根(227)-似契妁一维模代理("O)I-法律懈?1.法之殖站-Q法律漏洞域推遒用-然因管理(173)-物fl!债僵(767、926)-不管博利(179)-侵横行粉】84)要件T效果R解编'瑜遗_/所有I返至某物<占肓-损害赔第一-其他I卜三蠢题I法之通用2事用法来回穿梭一相互U明徙案例熬定事Ir法律/eT案例事寅IH建博符合要件的事一B必R自行研究商或害面-1.甲於6月2日出JAB二瓶於乙甲因遇失不知於6月IHA瓶减夫'B瓶祓盗,乙支出JT妁费用,要失拶鲁利益2 .甲森某屋借乙之名登言己甲死亡,甲之子得向乙壬强何慢耀利2乙牌屋凄售於知情的丁畤其法律Il保。3 .甲务遇免使f人的强制歙行,典乙同某星差亦运所有津移簿登纪乙授以蓊星粉定抵押,自丙借欷100o黄元-4.甲承租乙的房屋,甲久病不索桌前去探视甲'患有菱脸症的老友丙一起鳏自般,乙得否以房甄At向甲、丙的愚承人si求授雷暗at0图12.思考步骤精确提出法律问题选定请求权基础,分析其要件(T:tl、t2、t3)及效果(R)建构案例事实,认定得否涵摄于所有的要件(三段论法)针对重点详为论证采定体裁,并用判决体裁04、请求权基础的检查1 .检查次序从大一开始就会引领学生分班案例研习,并且经过不断的讲解、修正解答,进而深入的了解法之适用的方法。请求权方法的思维方法及检查有一定检查的次序,所以遇到案件时,不需要紧张恐慌,要采用请求权基础方法。回到前面二个案例,在案例一,甲得否向丙请求返还A书?向丁请求返回B书?请求二重买卖的价金?皆发生请求权基础的问题。2 .契约首先要检查有无契约上的请求权基础?契约上请求权包括原给付请求权及次给付请求权,即契约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226、227)解除契约后之返还请求权(259)。之所以要先检查契约的请求权,因为它是其他请求权的前提。3 .类似契约缔约上过失(245-1)、无权代理(Ilo)等4 .无因管理无因管理分为真正无因管理与不真正无因管理。不真正无因管理包括误信管理与不法管理。真正的无因管理也分为两个类型,一为适法的无因管理与不适法的无因管理。前者系第176条,后者为第177条。两者的区别为何?第176条会发生法定债之关系,第177条则不发生法定债之关系。关于不法管理,有第176条第2项的准用。5 .物权关系物权关系主要包括二个物上请求权:第767条的物上请求权第962条之占有返还请求权,并涉及占有回复关系(952以下)6 .不当得利第179条规定:无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应返还其利益。虽有法律上原因,而其后已不存在者,不再此限。不当得利法最重要的发展,系最高法院近年来再三明确采取非统一说,体现于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722号判决:不当得利依其类型可区分为给付型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前者系基于受损人有目的及有意识之给付而发生之不当得利,后者乃由于给付以外之行为(受损人、受益人、第三人之行为)或法律规定所成立之不当得利。又于非给付型之不当得利中之权益侵害之不当得利,凡因侵害归属于他人权益内容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即可认为基于同一原因事实致他人受损害,并欠缺正当性;亦即以侵害行为取得应归属他人权益内容的利益,而不具保有该利益之正当性,即应构成无法律上之原因,成立不当得利。自始欠缺目的(妇非慎清僭)给付不富得利-目的消滋(如解除f条件成就)1.目的不逵(如期脩件不成就)益侵害不常得利1.非a合付不富得利一支出费用不富得利1.求慎不富得利图2必须特别说明的是,前揭不当得利的类型不是闭锁僵化的,而是开放、变动的,可斟酌实务案例及比较法的经验,为必要的调整。7 .侵权行为第184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者,负损害赔偿责任。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者亦同。违反保护他人之法律,致生损害于他人者,负赔偿责任。但能证明其行为无过失者,不在此限。1W行悬的法RIJ?-3民法第184三图三(SI三求根基磁本条系规定一般侵权行为,包括类型的三个侵权行为:184I前段:故意或遇失不法侵害他人利184I接段:故意以背於善良凰俗一帆损害於ftEZK案18411:遑反保他人的法律第教授在上课都会讲解请求权基础,尤其是要透过案例,引进请求权基础方法,让学生得以反复演练,并且要从大一就开始打下基础。法律系学生一定程度要背诵条文,更重要的是理解条文,并非光凭脑海中的条文而解答案例,而是理解条文,解析其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能够定义、涵摄、论证而为法之适用。每一项条文在不同案件中都会有所不同的解释,所以要掌握概念,组成体系,加以解释适用。这些都建立在对于条文精确的理解之上。要精确理解条文,必须要有案例研习。请求权基础的检查次序不是依其重要性,或是民法规定的顺序,或是其逻辑关系,而是一种目的性的考虑:处理前提问题,避免重复。例如如有契约时,不会构成无因管理或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置于不当得利之前的理由为何?因为无因管理是不当得利的法律上原因。为何物权关系要置于不当得利侵权行为之前?理由在于物权关系的变动会引起不当得利及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要特别强调的是,不可随便挑选请求权基础。每一个可能成立的请求权基础都要检查,显然不具备的可以省略,有争议的请求权基础则必须加以论证。一定要检查所有的请求权基础,澈底思考,这是法律人必经的训练,需要具备的基础工夫。05、请求权基础方法的功能法之适用,使民法易于学习、利于教学研究、法之操作整合民法,适用一个请求权基础,整合民法条文链接实体与程序06、请求权基础的构造民法是建立在请求权基础之上。请求权规范系由辅助规范及对抗规范所构成,如图所示:情助性定莪性规定封立性思考精求榷基磁(像件式的烧箱)的求懵Vl契的不成立不禁生、契的舞效等檎成要件(T)(T:U72等),法律效果(R)4修尸坦笳求概一消倒,川儿二TV给付不能等I,同畤履行抗解抗辫播:求他的消减畤效图4民法第226条第1项规定: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之事由,致给付不能者,债权人得请求赔偿损害。图标请求权基础的结构如下:要承内合成要件3.可之事由(§220224):I定善性规定I匚4.损害r1.乙之给付莪凝§348)-2.给付不能情成要件V法律效果损害踣倒(§213216):祷充性烧定今天的讲座我们将首先简单谈谈通过研究司法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的问题,以及阅读司法判决的的意义,然后就我所理解的司法案例研窕方法结合具体研窕实例跟大家交流一下。实证研究在中国这几年的学术研究中是个热门词,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实证研究的问题,可能每个人所说的“实证''这个词的含义都有差异。不论怎么说,所谓“实证”,就我们今天的讲座目标来看,就是以可验证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就是说,对于你所研究的问题,我可以利用你在研究中所用到的材料进行事后的验证,能够加以证明或证伪。这跟规范研究是不一样的,规范研究关涉价值判断。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林妹妹,你只要喜欢,你可以跟别人说你喜欢,但很难说服别人为什么该喜欢,那很难证明或证伪。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现象和法律规定更多的是描述,更多涉及的是真假的问题,这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另外,我们在谈实证研究的时候,不要把法律实证主义和我们所倡导的法学的实证研究混为一谈,这两个实证是有差异的,一个是理解法律的理论流派,一个是从事法学研究的方法。中国国内现在的法学研究,似乎已开始热衷所谓的实证研究了。从我个人的观点讲,国内对于实证研究做得比较好的是诉讼法学界,如川大在司法制度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国内诉讼法学研究的特色。刑法方面北大的白建军教授做得很好,他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三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好几篇关于刑法实证研究的文章。总体来看,我没有看到国内法学界对实证研究特别是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最常见的是个案研究,各大学科都有很多,民法刑法都做得不错。我们以前在法学研究中不重视实证研究,发现了一个法律问题,立刻想到的就是制定一部什么法律,总是先要上升到价值判断上去,但价值判断上每个人的考虑都不一样,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法的问题,而是已有的法是不是落到了实处,其效果如何的问题。对这样一些问题不进行实证研究,你的研究就不可能接地气,就没有适当的检验标准。对于学习法律特别是学习民法的同学来说,你们不仅要关注实证研究,更要关注实证研究到底怎么开展。实证研究可以是社会实证研究,也可以是司法案例的实证研究。这两种研究都要对法律事实或具体法律现象进行描述性的研究。我为什么特别倡导司法案例的实证研究,而不是社会调查这样的实证研究呢?这与我个人所受约束条件有关。我相信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学如果要进行实证研究,你们最有条件去从事的也将是司法案例的实证研究。社会调查,第一要有钱,光有钱还不行,还要有社会资源,特别是权力资源。钱的问题、权的问题都是我的弱项。对于司法案例研究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随着包括最高法院在内的各级法院的司法判决逐步公开,只要上网就能找到足够的资源。这个相对来说,具有易接触性。只要你肯花功夫,总是可以获得一些实证资料的。所以,我是比较倡导司法案例的实证研究的。这是从实证研究的资源来说的。另外一方面,司法案例的实证研究也是与民法、刑法作为应用学科的特点相契合的。为什么呢,我们在很多遇到民事纠纷的时候,终局的解决方式通常是司法途径,因此,司法对于民事纠纷中的利益如何进行衡量,是具有终局决定意义的。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司法判决是具有意义的。在大陆法传统观念中,立法的意义显然大于司法。规则是立法机构制定好了的,司法机构只是消极地适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的。举例来说,在法院裁决的时候,如果能够找到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同时又能找到一个立法机构制定的文件,两个文件的规定不一致,你猜法院会依照哪一个?法院一定会依照司法解释。我们姑且不论怎么去评说这样一种现象,但这本身体现了司法机构自身的特殊性。我想要强调的一个核心是,司法判决中所体现的裁判规则才是在实践中真正有效力的规则。我们在理解中国法的原本状态的时候,不能离开对司法判决的关注。我们学习的时候也需要关注司法判决。那么,对于司法判决的研究(或研读)有什么意义呢?据说,日本学者特别关注司法案例研究。我听说东京大学民法部每周五都会搞案例研习,有些毕业很多年已经成为知名律师的人都还愿意去参加这种活动。在川大,这两年每周五我原则上都会和研究生们一起搞案例沙龙。我一直对我的学生强调学习法律的三要素结合法:第一是法律原理(doctrine),第二是法律规则(rules),即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则,第三是司法案例(cases),合称DRC学习法。我要求他们读判决,要把读判决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甚至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我建议我的研究生每天读一到三个案例。我们常说,法律人的思维是thinkinglikealawyer,怎么才能像法律实务家那样去思考呢?就是去读法官写的判决书,读律师写的代理意见、辩护词,经常读就慢慢地懂得法言法语的使用和法律推理的技巧了。在研读判例的时候,我们首先从事的是法律认知活动,这是读判决的第一个功能,即法律认知功能。第二个对于我们的研究生是最具有意义的,就是通过案例的研读借以发现问题。司法案例中涉及到很多鲜活的纠纷事实,这是我们在一般理论学习中看不到的。实践是鲜活的,很多纠纷事实是在书本中读不到的,也想象不到的。比如,合同法规定了十五种典型合同,条文规定不可谓不细致,但是你把这些条文背得滚瓜烂熟,在实践中就能用得好吗?很可能用不了。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实践中更多见的是典型合同的非典型适用!哪怕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买卖合同,实际合同中的具体约定也可能和合同法买卖合同规则规定的情况不完全契合。因此,法律学到什么才叫活呢?就像练功夫一样,开始是按照招式来练,练到一定程度就把招式忘了,完全变成自己的才可以,即“以无招胜有招工所以,通过阅读案例发现问题是很重要的。有人会说,我不读案例,直接去律师事务所、法院实习也能够发现问题。这当然可以。到社会上去摸爬滚打,能发现问题吗?肯定是可以的。但是,社会实践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我不知道贵校的老师是怎么建议的,我特别不愿意看到你们一进校就要求外出实践。有同学说:“我要接触实践,免得我成呆子。“去法院或律所实习没有问题,我对学生说,实习一个月我支持,两个月我也可以支持,三个月以上啊?对不起,我为你感到惋惜。到法院能让你直接办案吗?到律师事务所去,人家敢把案子交给你办吗?待一年能够接触多少案子?说是接触实践,结果大多数人是看别人怎么拉关系,怎么公关,好的没学到,坏的竟学到了。我们要真正去发现对你未来有帮助的问题,一定要找到更能够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大收益的方法。结合实践绝对不等于直接投身实践,这是必须认识到的。实际上,越读判例,越结合实践,你的学习和研究就越对路,就“越接地气”。所以,我特别愿意跟律师接触,跟法官交流。法官遇到疑难案件,给我打电话,我一定马上去查资料,给他们提供咨询意见,注意,这是不收费的。但是,对于给律师提供咨询我还是不太愿意,因为他们是挣钱的(笑)。为什么我需要跟实务部门的人保持沟通呢?因为你读了再多的书,如果和实践不接触,很多问题就可能完全是空谈!(一)阅读案例的意义第一个意义是推理能力的训练。如何像法律人(IaWyer)一样地思考,如何Iegalthinking?那就是经常去读案例。法官在写判决的时候,想要把问题说清楚,不能让别人轻易抓住漏洞。当然,判决书实际上是难免会有漏洞的,但是多数情况下,人一定会让自己的思维变圆通,能够自圆其说,也就是逻辑一贯。有一个哲人说过,我们在思维上很难不保持前后一贯,而在生活处事上很难保持前后一贯。因此,我们的法律思维肯定要坚持逻辑上的一贯性,读判决的时候要去体会,看法官是如何论证的,他的论证是不是一贯的、充分的或者具有说服力的。通过这样去阅读、去思考,我们就可以锻炼自己法律思维的能力。第二个意义是通过整理案例训练归纳和表达能力。我曾给自己带的研究生布置的任务是,每周一案。每周读一个案例,然后写一个案例报告,规定字数是500800字,不允许多。有些判决书五六千字,甚至上万字,但是要求你用五百到八百字概括出来。我个人不善于讲故事,所以希望我的学生善于讲故事,很简练的几句话就能把问题说得很到位。研读和整理司法案例对我们研究生同学的法律认知、问题发现、推理能力的锻炼和归纳表达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二)如何寻找案例态度解决了,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做案例研究的准备工作,也就是找案例和读案例,找和读。找案例到哪里去找呢?第一个途径是人民法院案例选。人民法院案例选已经编写了30年左右,80年代就有了,可以说是最早最权威的案例选编了。第二个途径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和最高人民法院一起编写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第三个途径是各个地方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出的诸如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商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等之类的案例出版物。前面提到的三种途径都是纸面上的案例来源。套用徐国栋教授的话说,我们生活在E时代,“E时代要用E方法”。我们现在经常上网,如果不愿意去找纸质的书,而且有些纸质的书找不到,那么也可以通过网络找案例,一般可利用以下方式去找:第一个是北大法意或北大法宝。北大法意的案例库是比较好的,如果你比较土豪的话,还可以出钱就某个数据的案例,让北大法意进行统计,他们给你整理案例数据。但是这个是需要钱的。第二个是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网、还有各地法院网,通过这些网站找案例。总结一下,纸质的案例来源主要有三个,网络来源有两个。这是找案例。(三)如何读案例案例找来了,第二个工作就是读案例。读案例怎么读?我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我是在iPad上面看完的。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你可能发现自己居然还有那么点儿不会读书。就像游泳,你知道方法但不一定会用,你找到方法了然后再去用也挺好的。这本书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读书无定法,关键看你抱着什么目的去读书,目的决定方法。你抱着史尚宽的民法总论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除非你极具毅力,否则你会半途而废,或者你读完了和没读也差不多。我的态度是,我用哪儿再去读哪儿。对于案例阅读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要清楚你为了什么目的而读案例。譬如说,拿到一个案例或一份判决书,我们怎么去读?我们前面说过读案例有几个目的,即认知法律,发现问题,训练推理能力以及归纳表达能力,等等。如果你从没有读过案例,不知道法官如何思考,那最好是将判决书从头读到尾。原告诉称、被告辩称、法院如何认定,然后是“本院查明”和“本院认为“,包括事实认定和法律的推理说理过程,最后是判决主文。这反映了一个事实认定和形成判决结论的过程。如果你以后想当律师,遇到类似纠纷该搜集哪些证据,如何证明事实,要经过哪些审判环节,读判决书的过程中都会给你帮助。但是,对你们来讲,我不应该认为你们那么初级,我假定你们越过了这个初级阶段,而认为你们是为了学术研究而阅读案例。我有一篇文章,写了六年了,我从3000个案例中找出130个案例,这个梳理的过程搞了我大半年,但文章还没发表出来,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为自己个人方面的原因。如果是为了案例研究,那么你怎么去读呢?你要快做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最简单的方式,在进行案例统计的时候,要特别关注方法。在案例统计研究这部分,不能一个个读,应重点关注:“原审查明”“本院查明”等内容,其他东西不用读,这是第一部分事实论。第二部分是推理或法律涵摄过程,就是法律论部分,就是“本院认为“。你们读判决书,通常只关注这两部分:事实论和法律论。当然,判决书要是写得细致的话,这两部分也不少。但是相对全文已经比较少了。阅读判决可能需要结合拟研究的某个问题。我只研究判决书中的某个问题,而不是研究这个真实发生的法律争议怎么处理。有些同学把案例研究搞成办案心得,程序法、民法、刑法等所有问题都写上去。但是,我们在进行案例研究的时候,往往只关注一两个关键点。有可能是,一个新的法律现象发生了,我想提炼一个新的法律问题这一点。比如江苏宜兴的冷冻胚胎案,我要关注的不是这个案件怎么判,而是它是一个新现象,它的法律定位、法律规制等。我可能只要研究案例反映的某个问题,比如冷冻胚胎的继承问题,其他方面我就可以不予关注。总之,怎么阅读案例,读什么,都取决于你阅读案例的目的,目的决定方法,没有一般性的标准或方法。做司法案例研究的具体方法Ol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就是针对个别案例所反映的法律问题或事实问题进行研究,可能在研究的过程中会联系到其他相关联的案例。这与类案研究属于边界形态。你们可以去看王泽鉴的“天龙八部”,它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极少数的类案研究。我国大陆民法学界对司法案例的研究也是以个案研究为主,并且往往没有一个主题,不像写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应当从案例中提炼出研究主题。案例研究有多少个目标?日本学者认为,一是判决先例研究。通过个案找出对未来的判决有先例指导性或约束性的规范。通常是通过个案研究得出来的。二是对法律论的研究与批评。我们很多的研究也有这么一点考虑。第三是裁判在经济上社会上背景上的问题研究,这已经是法社会学的研究。第四是裁判心理过程的研究。比如冷冻胚胎的研究,你如果还是写冷冻胚胎的法律地位,现在写已经写不出什么新意了。一审把它作为继承权纠纷,二审作为胚胎管理处置权纠纷,为什么这样改?改的意义何在?很多事情没有解决。学者总是把很多事情想得彻彻底底、逻辑一贯,但法院通常只抓一段,把案子解决了就行,用不着考虑案件是不是会影响未来五十年,有时候直接通过程序的方式、技术的方式替代实体的认定方式把案子“了了“。冷冻胚胎案无锡中院就是这么干的。这就是裁判心理的过程。这说明,对同一份判决书,你可以从很多不同的方面去读。案例研究可以是深化对法律解释的研究,针对案例所呈现的事实形态的研究,以及判决的社会效果的研究,诸如此等。不过,就我国大陆个案研究的现状来看,最主要的意义还是法律适用论的问题,发现法律问题以及提供先例。所以,个案研究主要适用这样的考虑。案例的社会影响可能更多要通过类案研究与案例统计研究去发现。以下我将通过一些实例把个案研究再细分为几种类型,展现每一种研究类型的要点。(1)问题发现型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常常由理论去推导理论,的确很多时候都能由此发现问题。但是,一旦结合案例实践,你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是你打破脑袋也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担保关系中的违约责任问题。实践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担保合同中约定,当主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担保人要向主债权人承担违约金责任;或者,只要主债务人不履行其对债权人的债务,其就应向债权人承担违约金。注意,这样的违约金约款有可能与主债务人承担的责任发生偏离,这样约定有没有效?你们可以去想想这些问题,你会发现你在现在的教材或专著中是找不到直接答案的。实践中的主体,因为涉及到实际利益,会想出许多稀奇古怪的方案,你怎么去认识它?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案阅读来发现法律问题。对此,也有人有疑问,这个案例,你读了我也读了,为什么你提出了问题而我却没有呢?请回想一下我提过的DRC学习法,你只知道案例,不知道原理、规则,你怎么能提出问题呢?提出问题一定要有理论框架。理论框架越周全,提出的理论问题越是真问题。所以,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形成问题意识,一定要有理论前见。只有当你已经形成了理论上的框架,才能将遇到的问题放到框架当中去,当发现问题和框架不相符合时,就能发现问题。我们的理论框架越圆满、越周全,那么问题意识就越鲜明,这样发现的问题就越可能是真实的问题;若理论框架、理论前见本身就有问题,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有可能是伪问题,所以提升自身理论积淀是关键。在进行研究的时侯,我们还要注意一点,理论前见尽管对发现个案中的理论有一定作用,但千万不要让已有的理论前见左右你对案件事实的梳理。很多同学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按照自己的前见去裁剪案例事实,本来案件事实并非如此,他觉得这样裁剪案例事实对他的研究有用,于是就强行将案件事实按照他的需要进行改动,导致该案例事实部分是真的,部分是假的。这样做是不对的,这叫学术造假,前见只能用于帮助发现问题而不能用于对事实的描述。接下来我们结合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案例。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案情:广东超霸公司向东讯公司出具了一份确认书。该确认书的内容如下:超霸公司将登记在东讯公司名下的已购34套房产和17个车位(房产和车位均没有过户)用于抵偿其所欠粤海公司的款项。这份确认书是买方超霸公司向卖方东讯公司作出的。超霸公司在确认书中表明用其所买的34套房产和17个车位抵偿债务,从即日起其将放弃对上述房产和车位的权利,请东讯公司给予粤海公司及其指定的第三人办理商品房产权证书。该份确认书当天就送达到了东讯公司处。同日,东讯公司又向粤海公司出具了一份确认书。其具体内容为:我方确认超霸公司对前述房产和停车位享有所有权和充分的处置权,我方同意随时协助你方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手续。后粤海公司又与东讯公司签订了委托售房合同:由东讯公司代为销售前述房产中的29套住宅,东讯公司于1999年12月31日之前将29套住房销售完,未销售完的房产由东讯公司以6000元/平方米回购,并在15天之内支付所有款项。后来东讯公司在规定的时间内仅仅出售了16套房产,且只向粤海公司支付了850万售楼款,剩余款项和未售出的房产回购款均未向粤海公司支付。未出售的房产依然登记在东讯公司的名下,东讯公司又将这些房产抵押给多家银行。后粤海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其诉讼请求是请求东讯公司支付房款(剩余售楼款和回购房款)。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案的判决是:办理产权登记经过了超霸公司的同意,即东讯公司向粤海公司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手续己经过超霸公司同意。东讯公司在知道并认可的情况下向粤海公司作出承诺,这意味着东讯公司自愿将超霸公司已购房产随时过户到粤海公司名下或其指定的第三人名下。东讯公司这一承诺行为是其自由意志的体现,应当认定为合法有效,即粤海公司依据确认书有权要求东讯公司随时履行将约定的房产过户到其名下的义务;又依照委托售楼合同的约定,东讯公司有义务将约定的楼房销售或回购并将销售款项支付给粤海公司,由于该合同是东讯公司向超霸公司债权人粤海公司直接作出,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应该认定东讯公司愿意通过售楼或回购来清偿超霸公司对粤海公司债务的行为为债务承担行为。无论是免责的债务承担,还是并存的债务承担,东讯公司作为委托售楼合同的义务主体均应履行其应尽的合同义务,即依照合同售楼或将未售出楼房回购并将所得款项支付给粤海公司。也就是说,东讯公司履行义务的方式实际由过去的随时帮助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手续变更为支付售楼款或回购款,故应依约付款。该判决的逻辑推理如下:首先,超霸公司向东讯公司出具一份用其未过户的房产抵债的确认书。东讯公司向粤海公司出具承诺函表示其知道且同意承担相应的义务,但是对其承担义务的原因并未作相应说明;后来东讯公司又签订委托售楼合同,要销售并回购且付款,法院认为其表明是代超霸公司向粤海公司履行债务。也就是说,在审判法官看来,东讯公司负有两项义务:一是协助办理房屋产权过户登记手续;二是销售、回购房屋并支付房款。后一项义务是对前一项义务的变更。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本案就是一起有关债务承担的案件。请大家思考一下该案件的判决推理是否存在问题?最高法院的法官就本案判决写了一篇关于“第三人代为履行与债务承担的甄别,的文章。认为这个案子反映出的问题是:东讯公司的行为是代第三人履行义务还是属于债务承担?因为债务人是超霸公司,债权人是粤海公司,东讯公司在这里不是债务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东讯公司要承担履行义务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代为履行,二是债务承担。要是前者,依据合同法第65条,当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承担则责任的是债务人(在本案中是超霸公司而非东讯公司)。要让东讯公司承担债务,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行为定性为债务承担,最高人民法院显然是采债务承担说。大家可能已经开始怀疑了:为什么委托售楼协议是一项债务承担协议呢?我们一起来分析:(1)超霸公司对东讯公司所作确认书的性质。它是一个通知?协议?还是其他什么?通常来讲,超霸公司想要用该房产抵债,一定要经过粤海公司的同意,他们之间一定有一个以购买的房屋来抵债的协议,我们称之为“代物清偿协议”。代物清偿协议在理论上是实践性合同(有争议,但这种争议对本案分析无影响),必须实际履行才能发生代物清偿效果。本案中超霸公司是用债权抵债,其履行涉及到债权转让或者让与的问题。债权让与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债权转让在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之后即生效,但必须通知债务人才能对债务人生效。超霸公司对东讯公司享有债权,用此债权来抵债,只要超霸公司和粤海公司之间达成代物清偿协议就可以发生效果,但是要对第三人东讯公司产生约束力,则需要对其履行通知义务。所以,超霸公司对东讯公司出具的确认书应当认定为债权让与通知,是为履行代物清偿协议而发出的债权转让通知。转让通知到达之后的效果就是东讯公司应当向粤海公司履行债务,此时是否需要债务人(东讯公司)同意呢?按照民法通则规定需要,而按照合同法规定则不需要,我们现在是适用合同法,当然就不需要。此时问题便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看东讯公司向粤海公司出具的确认书的法律意义?它是否有独立的法律意义?我认为是没有的,而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它有独立的法律意义。我认为,若将其理解为债权让与通知,后面的事实就无需证明,也就是已经对该债权转让进行了通知,超霸公司的确认书就已经起到通知的作用。东讯公司对粤海公司的确认书的一个意义就是确认超霸公司的权利是真实的,起到消除东讯公司(债务人)的抗辩作用,再一个意义就是说明通知已经到达。遗憾的是,最高法院在判决书中只说是东讯公司的承诺行为,并且是合法有效的,所以其负有将约定房产过户到粤海公司或其指定公司的义务。判决说理在这里存在明显的含糊,即其只是表明东讯公司的确认书“合法有效”,但并未明确该确认书的法律性质。如果考虑其判决书所说,“粤海公司依据确认书有权要求东讯公司随时履行义务”,只能解释为债权让与的效果,而非债务承担。在我看来,正是由于法院没有对其进行定性,才造成其后的分析出了问题。(2)委托售楼协议的性质。东讯公司本来负有向粤海公司及其指定的第三人办理过户登记的义务,而按照委托售楼协议,其义务变为代为售楼并回购和付款的义务。这样看来,此委托售楼协议可以视为是关于债务变更的约定,也就是说委托售楼协议实际上是对原债务履行方式的变更协议。变更协议只要满足协议成立的要件自然是生效的,变更协议生效,合同的内容随即产生变化:以委托售楼协议来确立债权人、债务人之间新的关系,最后的结论就是支付房款。在对这个案例推理的过程当中,我提出的结构是:代物清偿一债权转让T债权转让通知一被通知人发出确认一通过变更协议变更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义务。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理由欠妥当的地方在于,首先是没有对确认书进行定性,而是直接说东讯公司应当向粤海公司承担义务,且没有阐述义务原因。同时又将粤海公司和东讯公司之间成立的售楼协议认定为债务承担协议,可能是认为本来应当由超霸公司履行债务,现在双方约定东讯公司以回购的方式来代替履行债务。若超霸公司向东讯公司出具的确认书已经确定了义务,那么,怎么会产生东讯公司向粤海公司再次出具债务承担的确认书呢?唯一可以想象的就是把东讯公司的确认书理解为代为履行债务的承诺。第二次经过变更就使得该确认书的性质成为债务承担协议。问题是,同样是对粤海公司出具的确认书或订立的协议,为什么第一次是债务履行,第二次就是债务承担呢?最高人民法院在判决过程中逻辑思维是不连贯、不清晰的,且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相违背,严重危害超霸公司的利益。在第一个阶段没有委托售楼协议,最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该风险应当由谁承担?基于代物清偿协议已经通知,此时超霸公司已经不是债务人了,在代为履行协议中,超霸公司则还是债务人,这样就会使得超霸公司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实际上,只是因为存在时效问题,这种损害风险才没有现实化。所以,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是有欠妥当的。于是,若我们要写关于这个案例的研究文章,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不是代为履行还是债务承担的问题,而应该是“因代物清偿所生债权让与”或者是“债权让与抑或债务承担''的问题。此时我的关注点就不一样了,因为提的问题不一样了。我分析这个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你们,想要发现问题首先要具备很强的理论基础,只有具备很强的理论基础,那么你提出的问题才会不一样。这是第一个部分发现问题的内容。可能你之前不会想到,代物清偿还会和债权让与发生关系,这个案例就使得你的知识面拓宽,让你了解到怎样厘清代物清偿和债权让与之间的关系。(2)法律适用型法律适用型是指法官在具体的案件中如何适用一个抽象的法律规范,或者说法官是如何将一个抽象的法律规则具体适用于案件事实的。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具体适用

    注意事项

    本文(案例是学习法律的根本 法律人做案例研习的核心与方法.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