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调查设计指南.docx

    • 资源ID:1347662       资源大小:114.05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调查设计指南.docx

    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调查设计指(试行)二Oo五年十二月修改稿(二)1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34总则75准备工作75.1 组建队伍75.2 开展培训75.3 制订计划75.4 工具准备86造林作业区区划86.1 区划原则86.2 区划方法87本底调查97.1 项目区基础信息97.2 造林作业区现状107.3 生物多样性现状137.4 社区评估147.5 泄漏分析157.6 额外性评价157.7 碳汇基线测量157.8 资料整理分析168项目规划168.1 分析问题168.2 确立目标178.3 规划活动178.4 制订方案179造林设计189.1 造林技术设计189.2 幼林抚育设计199.3 种苗设计209.4 辅助工程设计209.5 用工量、耗材量及经费测算219.6 施工组织设计219.7 编制造林作业设计图表2210项目设计2210.1 项目范围2210.2 项目目标2310.3 项目活动2310.4 风险及对策2310.5 本底预测2311质量管理2412资格与责任2413文件组成2514成果评审2515档案管理25附录A造林作业区现状调查表26附录B社区评估调查表28附录C碳汇基线测量表(略)37附录D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造林作业设计表37附录E调查设计报告提纲38附录F成果文件制作要求39附录G社区调查参考工具411实地踏勘412半结构式访谈413社区会议434社区资源图455利益相关群体分析466季节历477大事记488矩阵排序499问题树5010目标树51编号: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调查设计指南(试行)引言“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生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强烈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1994年3月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2005年2月16日全球范围内现存的唯一一个关于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一京都议定书正式实效。森林是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大、组成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固碳功能,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节器。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它以巨大的生物量贮存着大量的碳。京都议定书之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明确将造林和再造林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措施之一,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抵消他们的减排义务,通过市场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补偿。林业活动已经成为各国致力温室气体减限排的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积极开展碳汇工作对促进我国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使人们对森林多功能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带来林业经营观念的转变;可为我国引入造林绿化资金开辟一条新渠道,使得林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强,同时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服务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回报时代的到来。为了打破传统意义上对森林价值的认识,充分发挥森林的多重效益,通过森林植被的恢复,实现最高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最佳水土保持效应、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当地农民的富裕一多重效应相互重叠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气候、社区与生物多样性项目设计标准(CCB)等国际准则,结合国家有关造林、营林等方面的标准、规程和四川实际,制订了四川省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调查设计指南用于规范全省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调查和设计工作。1范围1.1本指南规定了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调查设计的作业区选择及区划,以及本底调查、项目设计的原则性、技术性要求。1.2本指南适用四川省境内实施的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调查设计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5776-1995造林技术规程GB/T18337.1-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18337.2-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5781-1995森林抚育规程GB/T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7908-1999林木种子质量标准GB/T6001-1985育苗技术规程1.Y/T5141-1999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试行)1.Y/T1607-2003造林作业设计规程1.Y/T1000-1991容器育苗技术DB51/T380-2003造林经营环境保护规程;l|Q790-8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标准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设计书编制指南(CDM-PDD)第03版(2005年5月13日起生效),CDM一执行委员会气候、社区与生物多样性(CCB)项目设计标准(第一版,2005年5月),气候、社区与生物多样性联盟(CCBA)第19/CP.9号决议:第1个承诺期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的方式和程序(UNFCCC,2003年);CDM造林再造林项目设计书(CDM-AR-PDD)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好的做法指南3术语和定义京都议定书KyotoProtocol1997年12月1日至11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eC,1992)第三次缔约方会议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减限排指标,即附件I缔约方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对清洁发展机制作了如下定义:“清洁发展机制的目的应是协助未列入附件I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为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作贡献,并协助附件I所列缔约方遵守其按第三条规定的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义务对发达国家而言,CDM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对发展中国家,通过CDM项目可以获得一定资金和技术援助,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双赢”机制。森林Forest是指大面积大于0.051.0公顷、林木冠层覆盖度(或立木度)大于1030%、就地生长成熟时最低树高可达25米的土地。森林包括各层树木和林下植物高度覆盖的密林和疏林。冠层覆盖度尚未达到1030%或树高尚未达到2-5米的天然幼林和人工林也属森林,因为它们构成了森林地带的一部分,只是由于自然或采伐等人为干扰而暂时未达到要求的树高和冠层覆盖度,并预期将转化为森林。森林多重效益ForestRestorationforClimate,Community,andBiodiversity(FCCB)森林价值的除木材产品外,对人类更主要的贡献是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保持水土和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森林的效益体现在了提供林产品、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和促进森林周边社区的发展等诸多方面。CDM造林Afforestation通过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将至少在过去50年内不曾为森林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人为直接活动。CDM再造林Reforestation通过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将过去曾经是森林但被转化为无林地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人为直接活动。对于第1承诺期(20082012年),再造林活动限于在1989年12月31日不为森林的土地上开展的造林。基线Baseline是一种能合理代表在没有拟议的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活动情况下,项目边界内碳库中碳贮量变化之和的情景。泄漏1.eakage是指发生于CDM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活动边界之外的、由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活动引起的、可测定的温室气体源排放的增加。额外性Additionality京都议定书第12条第5款(c)规定,排放减少应额外于在没有项目活动的情况下(基线情景)产生的任何排放减少量(UNFCCC,1997)o对CDM汇项目而言,CDM项目吸收的CO?要额外于没有该项目时的碳吸收量。第19/CP.9号决议第18款规定,如果实际净温室气体汇清除增加到在不存在登记的CDM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活动时,项目边界内碳库中碳贮量变化的总和以上,则该CDM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活动是额外的(UNFCCC,2003)o碳库Carbonpool生物碳的贮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凋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碳。碳汇carbonsink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在林业中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景观1.andSCaPe一般指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相互有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它是生态系统按一定规律形成的布局,是具有一定物征的地表面的一部份。基质Matrix面积最大、连接度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Patch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线形地表区域(最小的景观单元)。廊道Corridor与基质(本底)有所区别的带状区域,亦称作走廊。景观连通性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可从斑块大小、形状、同类斑块之间的距离、廊道存在与否、不同类型树篱之间相交的频率和由树篱组成的网络单元的大小等方面来反映。如果一个空间不被两端与该空间的周界隔开,则认为该空间是连通的。景观破碎化landscapefragmentation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在干扰下被分割成很多面积较小的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性质不同的斑块所隔离,残存的斑块可以看作“生境的岛屿景观破碎化既可定义为一种过程:即栖息地不断变成碎片的过程;也可理解为一种格局:即破碎化过程的结果。造林作业区AfforestationSite预备栽植或正在栽植乔灌木及防风固沙草本植物的地块。造林作业区与造林地意义相近。造林地的时间跨度大于造林作业区。造林地既可用于表达造林作业前的地块,也可表达已完成造林作业的地块。造林作业区仅表达计划造林、尚未完成造林作业的地块。造林作业设计DesignforAfforestationOperation为完成项目栽植树木的地块预先编制出的工作方案、计划以及绘制的图件。农村社区theRuralCommunity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乡镇、村或社)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参与式规划ParticipatoryProgramming在项目人员和外部专家的协助下,让社区群众充分表达自己对土地如何利用以及如何实施项目造林等方面的愿望,使农户的知识、利益、优势、劣势与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共同分享,共同制订土地利用规划和造林设计的过程。项目边界Projectboundary本指南中与造林作业区等同。是项目参与方控制范围内的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活动的地理范围。CDM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活动可以包含一块以上分离的土地(UNFCCC,2003a),在这种情况下:(1)每块分离的土地应有一个特定的地理标识;(2)应分别确定每块土地的边界,不应将各块土地之间的土地包括进来。项目活动Projectactivity项目活动是指一项旨在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措施、操作或行动。京都议定书和CDM模式和程序之所以使用“项目活动”一词而不是“项目”一词,是使某一项目活动能够因此是等同于一个被执行或计划执行的项目或者是其某个组成部分或某个方面。利益相关方Stakeholders:利益相关方是指受到或可能受到所拟议的CDM项目活动或导致实施此种活动的行动影响的公众,包括个人、群体或社区。4总则1遵循国际准则和现行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技术标准以及规程的要求;2坚持科学、适用、真实和透明的调查原则;3遵循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建立稳定的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碳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4坚持“以民为本”,促进社区发展和解决群众生计,引导群众积极保护森林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5定量化与定性化相结合的原则。5准备工作5.1 组建队伍调查设计组成员由不同学科背景(如林学、社会学、农学、生态学等)和熟悉参与式规划方法的专业人员组成,以便提高调查设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5.2 开展培训对参与调查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I,明确任务,统一方法,落实责任。5.3 制订计划根据项目建设任务,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劳动组合、职责分工和进度安排。在分析确定项目设计目标的基础上,研究制订调查技术路线,明确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5.4 工具准备准备调查设计所需的地形图、调查设计用表、照相机、摄像机,以及皮尺或测绳、钢卷尺、罗盘仪、GPS接受仪等测量工具,计算器、铅笔、调绘笔等文具,生活、交通和劳保用品。6造林作业区区划6.1 区划原则以村(林班)为基本区划单元。在项目选点和村级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符合CDM造林再造林条件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坡耕地以及其他符合碳汇条件的、适宜造林的地块。对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优先选择。区划的基本原则是:1地类相同,土地权属明确;2立地类型相同;3造林树种相同;4经营目的、方式相同;5相对集中,便于造林施工和项目管理。6.2 区划方法以土地使用权属、土地种类和立地条件为主要区划因子。先在室内按项目选点的二手资料进行选择,再到现地同利益相关方(包括乡村干部和受益农户)进行实地踏勘区划。采用国家测绘部门正式出版的最新最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现地调绘作业区(地形图比例尺为1:5万、1:10万的应放大一倍使用)。比例尺小于1:5万的应采用带镜罗盘仪、经纬仪或GPS仪等实测,并现场转绘到地形图上,量测闭合差不大于1/100。项目边界用GPS仪实地定位,测定作业区的海拔和经、纬度。造林作业区最小面积为0.05公顷,最大面积一般不超过20公顷。采用“乡镇(场、保护区)一村(林班)一造林作业区”的区划系统。以项目村(林班)为单位,在图面上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小到大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进行造林作业区编号。作业区编号应不重、不漏、不出现角号。7本底调查通过对项目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获取有关基础资料、数据和信息,掌握项目实施前项目区气候、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社区、土地利用等初始状况,判断项目地点是否符合CDM造林再造林的规定,是否符合项目对额外性的有关要求,评估项目产生泄漏的可能性,分析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为项目碳基线测定、造林设计、施工管理和项目监测提供基础信息。7.1 项目区基础信息收集项目县和相关乡镇(场、保护区)、作业区已有相关资料和数据,特别是图、统计报表,获得项目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森林资源状况等基本信息、历史资料和未来的发展计划,为本底调查和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材料和背景信息。二手资料包括:1项目选点的县级信息调查表、村级信息调查表(必需的)2行政区划图(必需的)3项目区地形图(必需的)4现在和1990年植被覆盖图或森林资源分布图(必需的)5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必需的)6县(市)和乡(镇)、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7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航片,卫片,历史图片(特别是项目区的)等8地方发展规划,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等9过去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资料10县志、林业志、乡志7.2造林作业区现状采用参与式方法进行,同项目利益相关者一道先踏查整个造林作业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两个调查点,目测记载相关因子。1项目位置县、乡镇、村、社,或自然保护区的具体位置。作业区所在地形图比例尺、图幅号、公里网区间,项目边界的GPS经纬度、海拔记录。作业区编号规则为:“县名的汉语拼音缩写(大写字母,双声母选第1个字母,后同),+,_,+“村名,+,_”+“年份,+"阿拉伯数字序号(2位数)”。示例:青川县东桥村2005年区划的2号造林作业区,表示为QC-DQ-2005-02。2成为无林地的时间如果以前是森林,那一年成为无林地。3土地属性权属:所有权(国有、集体)、使用权者(具体)、有无权属纠纷。利用现状:木本作物草本作物休闲地放牧地未利用地难利用地其他:4额外性根据当地的政策和产业发展,提供项目地点不在计划之内的证明。5立地特征> 地貌:山地丘陵阶地河漫滩平原其他(具体说明)。A坡度:造林作业区平均坡度。> 坡向:分东坡、南坡、西坡、北坡、东南坡、西南坡、西北坡、东北坡。> 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减。> 母岩:分第四纪红色或黄色粘土类花岗岩类页岩、砂页岩类砂岩类紫色砂页岩类板岩、千枚岩等等页岩变质岩类石灰岩类玄武岩类。> 土壤类型:调查造林作业区的土类或亚类。> 土层厚度:包括Al层、AB层、B层和C层厚度,任一土层石砾含量(不包括半风化体)超过80%以上,不计入土层厚度。> 石砾含量:包括石块、角砾、石粒,以容积计算。> PH值:用PH试纸测定土壤的酸碱度。> 土壤质地:分别按照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粘土填写。6植被状况植被类型:盖度:地面上所有植冠(含乔木、灌木、草本、苔葬)覆盖面积与总面积之比,用百分比表示。调查总总盖度和各层盖度。主要植物种类:包括建群种、优势种的中文名称或俗名。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半灌木、草本、藤本、附生、寄生等类型。多度:分为植株密集成背景化(SOC)、植株数量很多(CoP3)、植株数量多(COP2)、植株数量较多(cop1)、数量少呈散失状(sp)、稀少(sol),个别(un)等类型。分布状况。分为均匀、密布、团状、片状、散生等5级。高度:主要植物种类的平均高度。若为退耕还林地则要调查原作物种类、耕作制度。7水土流失造林作业区水土流失的类型,分为沟蚀、面蚀、风蚀、重力侵蚀和人为侵蚀;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轻、中、重和剧烈。8需要保护的对象珍稀濒危植物、古树名木、古迹、历史遗存、有特殊价值的景点、珍稀濒危动物或有益动物的栖息地(如小片灌丛、站杆、水池、洞穴等)等方面的数量、分布等。9树种及天然更新能力造林作业区及附近林分、树木(包括引进树种)的生长情况和天然更新能力。10小气候对造林作业区域的光照、湿度、风害、寒害等小气候进行述评。11其它信息包括项目区是否经常发生火灾,有无非法放牧,有无非法采收非木质林产品(如食用菌、药材等),有无盗砍滥伐木材等。12现状图片利用照相机和摄像机对项目区和造林作业区现状进行照相和摄影,记录调查设计工作及其发现,保留本底的影像资料。拍摄的几点原则:要尽可能有大全景、中景、近景照片;尽可能的拍摄大尺度的景观照片;照片中要尽量包括近景和远景以及这中间的过渡;如果拍摄的是一面坡地,照片要包括从坡脚到坡顶的全貌;拍摄远景时,照片中最好能有可标示长度/宽度的参照物。对每张照片要进行编号,野外填写记录表格时,照片编号沿用数码相机中自动生成的照片号;录入计算机整理时重新编号,规则为:造林作业区编号后加照片号,如:QC-DQ-2005-02-1,表示在青川县东桥村2005年2号造林作业区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3生物多样性现状采用实地踏勘、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调查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现状。1附近的保护区概况保护区的名称、类型、级别、建立时间、主要保护对象,造林作业区与保护区关系(在内、相邻、在外)、直线和行程距离。2珍稀濒危物种在作业区及其周边,调查了解项目区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入国家公布的保护物种名录的物种;被收录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物种)及其生境、存在的威胁等。3动物痕迹及干扰信息动物痕迹:包括痕迹类型(如实体、粪便、食迹、足迹、卧穴、洞穴、爪痕、标记、尸体等)、数量、新鲜程度(分当场、1一2天、310天、10天四项)和小生境。干扰信息:包括干扰类型(如猎人、挖药、放牧人、偷猎、放套、棚子、剥树皮、烧火、家牛、旅游、竹子开花等等)、干扰时间(分当场、1一2天、3-10天、10天四项)和干扰强度(分强、中、弱)。4景观连通性从斑块大小、形状、同类斑块之间的距离、廊道存在与否等方面判断林地、造林作业区各自及其相互之间的连通状况。5景观破碎化从项目区森林在干扰下被分割成很多面积较小的斑块数量情况,或林窗、林缘无林地块数判断森林破碎化程度。斑块越多,破碎化程度越高。6胁迫因子调查了解对项目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项目实施构成的主要威胁,如人为活动干扰、放牧、土地权属纠纷、污染等。7.4 社区评估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社区会议等参与式方法收集社区信息。主要包括:1社区农户意愿。调查了解社区农户对未来土地利用和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的的意愿,分析村民对项目实施的认可度。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项目所在社区土地利用方式,特别项目规划区域现在的土地利用方式、盛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最有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3 土地使用权属。重点调查与村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林地、耕地和草地的土地使用权情况。4经济生存条件。了解社区农民生产生活(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状况,主要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社区已有的发展项目和潜在发展项目。5对森林的依赖。调查项目实施村社利用森林维持生计的活动,当地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的产量与需求及其变化。比如采集薪柴和野生食物(包括供给人和牲畜的),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其他活动不同的是,如果没有这些活动,村民的生活将面临危机,从而反映出森林对村民的重要程度。6文化宗教价值。调查项目区及其周边现有的信仰、宗教圣地、风俗、传统文化等及其与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活动等(包括利用、保护、破坏等方面)。7旅游景观价值。调查项目区及其周边的景区(点)数量、特色等。8环境污染现状。了解项目区及其周边存在的对大气、水体和土体的污染。9林业生产活动。调查了解近年开展的主要造林营林活动开展情况,营造林的成本,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现状等。10能源利用情况。包括项目实施村内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情况,如薪柴、水电、沼气、汽油、柴油、煤油、煤炭等。11项目活动的影响。包括项目活动对社区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12项目活动的风险。调查分析实施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对策。13面临的自然灾害。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7.5 泄漏分析CDM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活动引起引起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通过调查,重点分析:1生产活动转移泄漏:如项目区外出现新的开垦、放牧、薪材采集等活动转移。2市场泄漏:如项目含相当的碳含量的商业性林产品采收。3项目活动泄漏:如项目活动使用机械增加的排放。7.6 额外性评价CDM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的额外性问题,是审评项目合格性的关键问题之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和评估:1通过项目的净现值(NPV)或内部回收率(IRR)以及与基于市场的基线或者资本市场中的投资率等经济指标相比较来判断CDM的投资额外性。例如,如果项目的NPV比基线项目的NVP低或者IRR比投资者在适当的资本市场中可获得的IRR低,那么该项目就具有投资额外性。一些客观的、可证实的与成本相关的因素是完全可以用来为额外性提供证据的,例如,对环境恢复的要求或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为额外性提供有力的证据。2以社区为基础或参与项目的计划、执行并以非标准林业模式为基础的小项目,如果使用本地种,由于其成本比使用外来种高,所以也可以为项目的额外性提供有力的证据。3判断活动是否以满足法律要求为目的。4通过生态的方法来评估碳吸收能否通过天然更新来实现。7.7 碳汇基线测量(略)7.8 资料整理分析汇总项目区基础信息、造林作业区现状和社区评估的调查资料,做到图表对口,内容完整,资料齐全,记录清晰,真实可信,影像资料丰富,能全面、真实、系统的反映项目本底状况。资料分析包括:1项目区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及土地利用等。2项目区社会经济评估:运用生计框架等方法分析项目区及周边社区的参与式社区评估结果,包括人口、土地权属、主要经济活动、社区发展、资源管理等。3造林作业区评价:项目符合性分析,立地条件评价,造林难易程度、适宜的造林树种等。4项目泄漏分析。包括活动转移泄漏、市场泄漏等。5项目额外性评价。包括投资额外性、环境额外性等。6项目区碳基线分析:项目实施项目地块生物产量及碳储量状况,变化趋势。7实施项目的有利条件和风险。8项目规划社区参与式规划由项目利益相关者参与,通过社区会议等方式增强社区对项目的理解,帮助社区清楚地表达出集体愿望,把社区的相互影响,共识形成,决策制定联系在一起,激发、促进社区承诺和在社区范围开展一致的行动。参与式规划的结果代表社区自身的愿望,是一个社区集体同意和支持的共识文件。8.1 分析问题反馈社区调查结果,同社区村民一道确认项目实施意愿,从项目区林业及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现状分析问题,采用矩阵排序、问题树等方法确定林业及社区发展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8.2 确立目标目标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同社区群众一道分析问题被解决后,将来的状况。依据项目有利于社区发展方面的目标,用目标树等方法来图示采取的方法与达到的结果之间的关系。8.3 规划活动在分析项目影响因素、社区发展问题以及实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规划在社区开展的主要项目活动。8.4 制订方案和社区群众一道,对项目规划的主要活动制订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如实施造林活动可能涉及到的造林树种、劳动力组织、经营管护、利益分配等问题,社区能力建设的技术培训问题等。1筛选树种介绍踏查时村民初选的造林树种,组织村民讨论适合本地区的造林树种,讲解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采用评分、排序等方法确定本地区造林的树种。2实施项目的劳动力分析现有劳动力概况,估计项目造林等活动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讨论劳动力的分配方案。3项目土地利用权属项目作业区土地利用现状,有无矛盾,矛盾产生的原因,讨论形成土地利用方式的共识。4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的组织形式,包括整地、种苗、栽植、管护、抚育等系列活动及其村规民约和利益分配。9造林设计9.1造林技术设计1树种选择在充分尊重社区群众意愿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按照适地适树、经济有效的原则,尽量选择乡土植物种(特别是顶极群落植物)和速生树种,禁止选择入侵植物种。因地制宜地确定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乔木和灌木的合理比例,选择多树种造林,防止树种单一化。2造林地清理和整地造林地清理应充分考虑到景观价值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对古树名木、珍稀植物种类、特殊景观、风景点(如野生花卉集中的地方)、珍稀动物赖以生存的生物小区均应提出保护性措施。造林地整地应根据造林区气候、立地、造林树种等情况,在尽量保护现有植被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整地时间、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整地和布穴均应沿等高线进行,以保持水土。3植被配置总的原则:尽可能营造有生态互补作用的混交林或营建复合结构的人工群落。混交类型:可采用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乔木与灌木,保留、诱导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形成人工混交林。混交方法:可采取带状混交、块状(局部)混交和株间混交的方法。混交比例:混交比达到30%以上,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混交比应大些,并以灌木树种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加大灌木树种、草本的比重。4造林密度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培育目标、是否间作等确定栽植株行距和造林密度。同时,要充分考虑天然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以保证天然更新的地带性树种幼苗幼树的生长空间。5栽植根据造林区气候、树种生物学特性等,设计适宜的栽植时间和造林方式(植苗、直播、分殖)。造林前应根据树种、苗木特点和土壤埔情,对苗木进行剪梢、截干、修根、修枝、剪叶、摘芽、苗根浸水、蘸泥浆等处理;也可采用促根剂、蒸腾抑制剂和菌根制剂等新技术处理苗木。造林时苗木均应分级造林。容器苗造林必须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使用容器苗造林或地膜覆盖造林时,不能降解的容器和地膜应统一回收,集中处理。9.2幼林抚育设计1补植补播造林成活率不合格的造林地,应及时进行补植补播或重新造林。植苗造林的补植应用同龄大苗。人工播种的造林地,要根据成苗和成效情况进行补植补播。2除草松土方式:造林后应及时进行除草松土。生态林松土除草仅限于树穴内,禁止全面的松土除草,但对穴外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要及时割除。经济林松土除草可扩大到树穴外侧株行间,若为坡地仅限于树穴内,禁止全面除草。频度:连续35年,每年1一3次,抚育次数一般前重后轻,逐年减少。除草应做到里浅外深,不妨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为510厘米,干旱地区应深些,丘陵山区可结合抚育进行扩穴,以增加营养面积。3施肥施肥结合除草松土进行。提倡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减少使用无机肥,以维持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4幼树管理对生态林和人工播种造林,在幼树生长稳定后,应进行12次间苗定株,使单位面积株数达到造林密度要求。混交林可采用修枝、平茬、间伐等措施调节各树种之间的关系,保证其正常生长。经济林要注意修整树形、剪掉徒长枝、枯枝、病虫枝和一些过密枝、定干等措施,控制树形。对新造林地要进行封禁保护,防止人畜破坏。易受冻、旱害的针叶树造林,当年冬季应采取覆土、盖草等防寒(旱)措施。9.3种苗设计1育苗方式项目所需苗木采取就地育苗的方式,由当地有经验的育苗户培育。育苗用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达到GB7908规定的标准。2种苗质量项目造林不得使用无标签、无合格证、无检疫证的种苗。直播种子应达到GB7908规定的标准;裸根苗应达到GB6000规定的I、II级苗木标准;容器苗应达到1.YlOOO规定标准。3苗木管理苗木质量的检验和起苗、包装、运输、贮藏等技术,均执行GB6000和1.YlOOO的规定。4苗木供应根据项目造林任务和技术设计,分别树(草)种、苗木类型与规格测算种苗需要量,并根据产苗能力和采种量测算种苗供应量,再根据种苗余缺状况设计种苗组织供应方案,落实工程建设需要的种苗来源和数量。9.4辅助工程设计1林道为满足造林地块的造林和日常管护而改(扩建)或新建的项目区内林道,应对其结构、规格、材料、数量与位置做出相应设计。2防火道为满足项目区防火和日常管护而改(扩建)或新建的防火道,应对其结构、规格、材料、数量与位置做出相应设计。防火道应尽可能利用现有河流、山脊等自然地物。3管护设施为满足造林地块日常管护而修建的护林房、围栏设施、标牌等,应对其结构、规格、材料、数量与位置做出相应设计。4灌溉设施为满足造林地块灌水需要而进行的灌溉设计,应对其结构、规格、材料、数量与位置做出相应设计。9.5 用工量、耗材量及经费测算根据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用工与现行材料、工日价格,参照有关行业定额标准,结合收集现行市场价格指标,编制项目建设经济指标。根据造林地面积、辅助工程数量及其相关的劳动定额,计算用工量,结合施工安排测算所需人员与劳力。同时,概算造林所需的肥料、农药等耗材量以及车辆、农机具等设备的数量与台班数。造林经费按照分苗木、物资、劳力和其他等四大类计算。种苗费用按需苗量、苗木市场价和运输费用测算。物资、劳力以当地市场平均价计算。9.6 施工组织设计一是对项目施工作业顺序、时间及进度作出安排。二是对项目所需的劳力、物质、设备的调配作出设计,当地群众应是造林施工的主要承担者。三是对施工作业的计划、资金、组织、技术、档案等工序管理作出具体设计。9.7 编制造林作业设计图表1绘制造林作业设计图为满足施工、监理、竣工验收、造林核查等需要,应编绘以下类型的图件。作业设计总图根据外业地形图调绘和内业设计材料,以项目乡(镇)为单位,按林业地图图式的要求进行绘制。比例尺以方便施工为原则,一般为1:5000-1:10000,最小不能小于1:25000o作业设计图主要包括:图题、图例、图签等图件,工程区位置示意图,各级政府驻地与相邻行政区名,乡镇、村、林班或村民组、小班界,村名,林班或村民组号,道路,水系,附近居民点,独立地物,地貌(山脊、山峰等),小班注记,以及设计的配套基础设施等。小班注记样式为:小班号一小班面积/造林年度一造林树种造林图式分别不同营造林模式绘制相应的树种(乔灌草)搭配、混交方式、株间配置的营造林图式。分别不同整地作业分方式绘制相应的平面与剖面图,并标注尺寸。各种造林图式应图例规范,标注内容清楚,比例尺适当,方便施工。辅助工程单项设计图应分别项目类型,按照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绘制相应的单项设计图。2统计表(略)10项目设计10.1 项目范围根据本底调查和造林设计,描述项目区的位置,即项目活动发生的地点:县市、乡镇(场、保护区)、村社。每一块项目规划土地的地理座标边界。各块规划土地之间的土地不能包括进来。10.2 项目目标根据项目规划,综合描述项目在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主要目标。10.3 项目活动根据项目参与式规划,详细描述所有与项目目标相关的造林和社区发展项目的主要活动及其时间框架(包括项目期限和确定项目期的依据)。造林技术设计的内容均要包括进来。10.4 风险及对策明确项目实施期内可能出现的,对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效益的风险和威胁,缓解这些风险和威胁的行动计划在项目活动中的规划情况。10.5 本底预测1 土地利用格局分析项目不存在的情况下,土地利用最可能形成的格局,明确这一格局是否假定:现存的法律法规无论怎样都需要开展项目活动。这对于证明项目宣称所产生的效益是真正的“增值”而言非常重要,“增值”包括如果项目不存在的话,不可能对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例如,项目所实施的活动必须是法律没有要求实施的,或者是项目申请人必须提出一项引人属目的案例,表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执行。项目申请者必须提供可信的、有充分资料证明的分析(贫困评估、农耕知识评估、遥感分析等等)以证明:没有项目的存在,经过完善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不可能得到实施的。2碳存储量变化根据以上所描述的土地利用格局,预测在项目不存在的情况下,未来碳存储量的变化。这一分析的时间框架可以是整个项目期或项

    注意事项

    本文(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调查设计指南.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