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1347815
资源大小:15.9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调研报告).docx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了“推进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目标。在此之前,市团委已经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了相关活动,其中以暑托班最具代表性。在这个背景下,新区团委启动了新一轮基层公共服务下沉改革创新。结合市团委在基础教育服务领域的探索实践经验,新区团委将基层公共服务改革聚焦在校外基础教育服务领域。在校外基础教育服务领域,家庭幼托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公共服务问题,在这种快节奏的特大城市更为明显,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幼托问题是校外教育服务的痛点。一、背景缘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社会治理重心下沉的建设目标。围绕这一建设议程,2017年,新区在全区开展“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强调把公共服务资源从街道进一步下沉到居民区,缩短居民获得公共服务资源的物理距离。在这个背景下,新区团委针对基层反应强烈的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后“看护难”的问题,结合社区少工委建设,坚持资源下沉,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借助“家门口”服务渠道,于年月在塘兴“家门口”服务站开展“爱心三点半”项目试点。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团区委不断延伸服务触角,进一步夯实共青团改革在村居“家门口”服务体系下的社区服务功能。年月日,区团委在全区23个街镇的34个村居“家门口”服务站开展首批小学生“爱心三点半”项目,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开展“红领巾小书虫”等读书活动,同时提供爱心看护。“爱心三点半”项目的一个直接目标是缓解双职工家庭的幼托难点问题,实现服务与需求的真正对接,其背后的意义在于打造基层服务型团组织。二、举措机制为了破解群租屡禁在经历了近三年的实践后,“爱心三点半”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蕴含着基层公共服务创新的若干要素。(一)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内容普通居民家庭对于幼托服务有何具体需求?这是“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启动前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摸清居民家庭对于幼托服务的真实需求,“爱心三点半”项目建立了居民需求调研工作机制。在开班前,负责单位开展挨家挨户的入户调研工作,就课程内容、收费标准、接送方式等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精确掌握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方案。在选址上,通过前期调查和走访,在学生生源集中、群众呼声较高,同时又具备条件的“家门口”服务站办班。譬如,在具体操作中,主办方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小学生的接送方式。一些办班点的孩子集中在一所学校,负责方可以安排统一接到办班点,看护结束后再由家长接回家。(二)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托班服务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这种专业性主要是指教育的专业性。在推进“爱心三点半”项目的过程中,主办方遵循“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运作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社区共治机制努力提高托班的服务质量。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方面,主要是引入专业机构,向专业机构购买托班专业服务,让专业青年社会组织负责具体运营。比如,浦路街道在推进“爱心三点半”项目过程中就引入了家园社区青少年发展服务社,由服务社根据需求调研情况具体设计晚托课程。在社区共治机制方面,主要是区团委通过社区共治机制整合多方优势资源,解决晚托班运行过程中的场地硬件和人员问题。一方面,主要是通过社区共治机制,邀请企业和各类基金会进入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企业和基金会为晚托班进行场地装修,并配备家具、电脑、图书等设备,为办班点配备摄像头,全程监控办班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共治在共建单位中招募志愿者,参与到晚托班的运作中,为晚托班提供轮值看护服务。(三)建立师资匹配、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服务质量为了提高“爱心三点半”项目的服务质量,区团委构建了师资匹配、监督和评估三项工作机制。首先是全方位确保师资质量。师资是晚托服务质量的关键,其中师资匹配是师资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爱心三点半”项目中,师资匹配一方面体现在师生比,晚托班按师生比1:8配备辅导人员,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相关辅导。另一方面,确保师资的专业性。辅导人员均为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社工等。此外,居民区还充分发动社区内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时间相对宽裕的全职妈妈、退休教师、老党员等积极参与提供社区晚托服务。其次是建立动态监督工作机制。在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如何确保专业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与居民的真实需求相契合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区团委一方面借助现代社交平台建立了动态监督工作机制。具体来说,主要是建立工作微信群和家长联系群,畅通联系渠道,了解交流办班点的运行情况,反馈学生晚托情况,用好群众监督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巡班机制,建立居委会、团委巡班制度,定期了解办班点情况,及时发现、解决运作出现的问题。最后是建立晚托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每季度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每学期末对承办的青年社会组织开展评估,提升办班质量及运行管理水平。(四)建立四个安全工作机制确保晚托服务项目安全运行确保学生的安全是晚托服务的底线。为了提高晚托项目的安全级别,区团委从四个方面建立安全工作机制。一是晚托接送安全机制。由专业社会组织和家长明确权责,实行定点、定人、每日签到的接送模式。二是食品统一采购机制。晚托班在运作过程中要求青年社会组织在正规超市统一购买所需的食品,并对所购食品负安全责任。三是人身安全保障机制。办班点统一为所有学生购买人身意外险,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四是场地安全机制。这主要是对场地进行安全性评估,排除消防.、卫生、房屋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不定期对办班点开展巡查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此外,要求为所有办班点统一购买公众责任保险。(五)通过优惠、减免等机制彰显晚托服务的公益理念为了彰显晚托的公共服务性质,充分彰显公益理念,“爱心三点半”项目建立了优惠和减免等机制。一是坚持爱心补贴机制。办班经费采取“财政补贴+家长补贴”的模式,远低于市场的收费标准,充分体现项目的公益性。二是坚持爱心减免机制。优先满足社区困难家庭的幼托需求,同时在费用上给予减免。三是坚持爱心看护机制。“爱心三点半”项目组建了一批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爱心三点半”托管看护志愿服务。三、创新成效“爱心三点半”项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这些机制的支持下,“爱心三点半”项目基本上实现了项目的初始目标。(一)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公共服务供给创造了空间“爱心三点半”项目虽然由共青团新区团委推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服务供应方则是专业社会组织。这与政府职能转型和社会治理社会化的政策方向保持了高度一致,为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基层公共服务创造了空间。(二)解决了普通居民家庭的幼托困难现今双职工家庭父母下班晚,没有时间接孩子放学,也无力兼顾孩子的课业辅导。“爱心三点半”项目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不仅让孩子放学后有地方可去,而且在家门口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一起学习、互帮互助,在寓教于乐中健康成长。(三)创新了城市基层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爱心三点半”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力量,从学生需求出发,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家门口服务站”,实现了“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的服务新模式,使社区内的居民切实感受到“家门口服务站”的便利。四、启示展望“爱心三点半”项目在社区教育托管服务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一)在基层服务建设中要坚持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传统的基层服务建设模式以行政主导为主,居民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服务,政府虽然花了很多的精力,但很多情况下是“吃力不讨好”,效果不明显。“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了两点:一是项目的启动缘于居民的具体需求;二是坚持让专业社会组织来承接项目,一方面实现了服务内容与居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和服务质量的高水平。(二)基层服务要坚守底线意识安全保障是基础,学生安全无小事。“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办班过程中,特别重视场地安全、学生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建立了明确的权责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规范运营,全面保障了学生安全。(三)注重整合社区资源,实现"1+1>2"的效果该项目充分利用社区内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枢纽作用,整合了教师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资源,借助党建“微心愿”等平台资源,动员更多的青年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项目中来,打造了“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的服务新模式。总体来说,“爱心三点半”项目植根基层、问需于民,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急难愁”问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爱心三点半”项目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完善。一是打造“爱心三点半”项目的金牌课程。目前的“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很多情况下还仅仅发挥着幼托的功能,由于开班时间较晚,在课程体系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未来需要进一步整合专业力量,打造一些金牌课程。二是进一步提高“爱心三点半”项目与“家门口”服务体系的融合度。目前的“爱心三点半”项目与“家门口”服务体系的融合,在很大程度还停留在物理空间和硬件的融合上,在考核和资源整合方面还没有实现深度融合,如何将“家门口”服务体系的需求识别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与“爱心三点半”项目进行更好的融合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三是要进一步提高“爱心三点半”项目的专业化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做好专业社会组织的筛选和对接工作,可以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符合项目规范与要求的社会组织清单,建立街道与社会组织的对接机制。此外,还需要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定的行为规范与激励机制,让专业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到“爱心三点半”项目中来。附参考资料:破解“三点半难题”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厘清学校与家长的责任边界,推迟小学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相一致,让学生做完作业再回家,减轻家长的负担。认为,小学生家庭作业负担重,还衍生出义务教育商业化和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和学生心理负担。如何化解这一难题?新学期开学之际,深圳放出大招,当地教育局印发文件,从2021年春季开学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减轻家长接孩子的负担。不止深圳,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日前也指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全覆盖小学下午三点半左右放学,原是出于减负的初衷,却成为家长的一道难题。根据规定,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这意味着小学生最早将于下午三点半放学。孩子三点半放学了,而此时家长们正忙到一天的高潮。家长下班与孩子放学时间不一致,“三点半难题”遂成为社会现象。家长使出十八般武艺接送孩子,也接过了监督孩子写作业的任务,原地爆炸的妈妈和微笑中渐崩的爸爸们,日渐在社交媒体中“活跃”起来。早在2017年,为解决放学后部分家长无法接孩子的困难,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广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的责任。毋庸置疑,如果课后服务合理衔接下班时间推进顺利,将切实给家长减掉不少负担。日前,深圳市教育局正式印发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由政府主导,推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学校具体落实并承担主体责任。课后服务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所有在籍学生;服务时间原则上为正常上课日下午放学后至18点止,进行1-2课时的课后服务。开展课后服务的不止是深圳。日前教育部召开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表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课后服务在时间安排上,要求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另外,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减负经“三点半难题”出现后,校外培训班数量也随之增多,作业压力也从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课堂学习缩水,意味着只能去补习班补短。吕玉刚指出,一些地方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既加重学生负担,又加重家长负担,破坏了教育生态。即使没有课外培训班,并不意味着作业的消失。中国儿童中心主编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QOI9)显示,在上学日平均每个儿童的校外生活时间分配中,花费时间最多的类别就是做作业,占时87.85分钟,其中学校作业占62分钟。此次教育部公开表示,各地各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严格按照规定控制作业总量。今年以来,已有多地针对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发布相关通知,在学生作业、考试管理、睡眠时间保障等方面进行减负规定。2月23日,福州市政府网站发布福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通知,要求小学1至2年级一律不留书面家庭作业,3至6年级书面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对于课后服务的最初设想,是方便部分家长接送孩子。升学规划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更大价值在于加强中小学生的作业管理,把课后服务打造成学生素质拓展的新平台,以及作为给学生整体减负的重要工作。认为,从教育部发布会所传递信息来看,课后服务将很大程度上缓解减负老大难问题,真正做到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现象的发生。当然,对极个别家庭和学生有管食宿补课辅导个性化需求的,仍需校外托管机构来提供服务。关键点既然总服务,必然要产生花费,谁来承担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有网友表示,说给孩子减负,孩子三点半放学。给家长减负,可以托管在学校,五点多接回来,但要付费。减负呢,减了个寂寞。要让“课后服务全覆盖”的要求圆满落地,接下来对于全国各地方最急需做的是解决三大问题:第一,托管服务经费投入问题;第二,师资人手不够问题;第三,课后托管服务内容、质量监管和评价管理问题。在经费保障方面,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指出,坚持公益普惠原则,由学生及家长自愿选择参加,有关经费由政府保障,不得向家长收取费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指出,课后服务大致有两种模式,一是财政补贴成本分摊模式,由财政给一定补贴,由参与学生缴纳一定的费用;另一种是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所有课后服务的成本由政府承担。地方应该依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课后服务供给模式。深圳延长课后服务,采取的是政府购买服务,所有经费由政府财政承担,从2021年起,课后服务的生均费用从之前的元,提高到元。熊丙奇认为,有这样的财政拨款支持,课后服务就不存在资金困难,也更容易做到全覆盖。无论哪种模式,无疑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深圳财力雄厚,各地尚有差异。应该说教育部提出推动延长课后服务也是需要各地因地制宜的,毕竟各地的财政实力和能力不同,多数学校还是会优先保障解决家长接送孩子的最基本功能,再则努力提供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促进全面发展的增值服务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延长课后服务需要教师的参与,这不能仅靠情怀驱使,也要求一定的财力保障,对提高教师积极性和课后服务质量意义重大。深圳明确,将整合各方资源,鼓励校内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积极参与,或通过购买社会服务解决校内资源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