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docx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提质升级、由势转能,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形成"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的支撑力量,现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彳壬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布局建设产业创新聚集区,建好用好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到2026年,"三项改革全面深化,科创生态不断优化,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科技创新效能明显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总窗口示范带动效应更加凸显。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3.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2万家,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2万件。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省研发经费比例超过65%,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o二、重点任务(一)全面深化“三项改革”,深入挖掘科技成果转化潜能1.深化推广"三项改革。实施"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行动,推进改革向部属院校、中央驻陕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延伸。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落实先使用后付费、技术托管、先投后股等举措,探索"全部赋权"等新机制。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到2026年,单列管理职务科技成果达到12万项,促成3万项成果转移转化,新增成果转化企业3000家。2 .打造常态化路演平台。优化"三项改革"线上路演平台功能,线上推介成果、产品、团队、场景、金融等项目累计不少于1万个。依托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及分中心、秦创原发展公司、省创业投资协会、秦创原路演中心等建立常态化路演矩阵,每年线下路演200场次、推介1000个项目。举办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对接洽谈会,扎实开展创新创业品牌赛事活动。采取以演代评"、"以赛代评等方式支持优秀项目落地转化。3 .畅通成果转化链条。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布局建设30个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鼓励企业牵头建设小试中试平台,加快成果中试熟化。推进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建设,新建20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技术交易合同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到2026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00亿元,其中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合同占比明显提升。(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4 .打造高能级科创孵化载体。培育建设30个左右"硬科技、强服务、广资源"的高能级孵化载体,打造集研发、孵化、投资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中心和“三器"融合样板。加快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探索先进成果直推、面向需求培育、金融资本导入的孵化机制。高标准建设20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做大做强碑林环大学创新街区、长安大学城等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5 .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总结推广西安交通大学校企融合创新做法,支持高校院所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推进成果就地转化孵化。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等,围绕产业链孵化引进配套企业。依托高能级科创孵化载体、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等,集群式孵化科创企业。6 .加速科技型企业梯队成长。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小升规"彳亍动,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上市科技型企业。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继续推行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量奖补、科技创新券、小微企业服务补贴券等政策。实施省属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到2026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3.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2万家,新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各1000家,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省研发经费比例超过65%,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7 .打造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聚焦光子、新材料、氢能储能、航空航天、现代能源、旱区农业等领域,培育建设20个左右省级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建立省市县园多级联动机制,"一区一策"倾斜布局平台、项目、人才、金融、服务等资源,构建贯通"科研一中试验证一孵化一产业应用"链条的产业创新“小生态,打造一批以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8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凝练技术攻关方向,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每年靶向部署10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分类实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加快破解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每年编制100O项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计划、遴选100项"陕西工业精品",落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奖补政策。推进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工程,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提升高价值专利产出效率。到2026年,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攻克300项关键技术,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2万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5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件。9 .放大重大创新平台溢出效应。加快西安科技创新中心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陕西实验室体系布局,实施国家实验室"陕西预备队"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中长期扶持计划,健全开放共享和"沿途下蛋"机制。加快布局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动态更新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耦合图谱,完善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两张清单,举办技术供需对接活动,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推进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精准对接。10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加快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促进商用车(重卡)、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等优势产业链能级提升,推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航空、医药和医疗装备等产业链跨越式发展,壮大智能终端、物联网、新型显示、数控机床等产业链。加快光子、无人机、增材制造、氢能等产业链布局,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探索设立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项目,前瞻布局空天动力、合成生物、前沿新材料、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快建设空天动力未来产业科技园,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推进"人工智能+"、数据要素X"等,培育建设10个重点数字产业集群。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新增5条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四)深化"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11 .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示范窗口。支持西咸新区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方面先行先试,集群式建设50个创新平台,招引5万名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总规模200亿元的创投基金矩阵,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科技金融资源集聚区、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西部科技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建设"秦港孵化器和国际创投小镇,探索校地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12 提升"一总多区协同效应。围绕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升级、陕北能源革命转型升级、陕南生态优先绿色升级总体布局,支持各市(区)因地制宜建设秦创原先行区、示范区,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拓展"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鼓励总窗口和各市(区)共建协同创新平台、“飞地"孵化器等,支持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打造世界一流园区,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承载能力。推进西安一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支持咸阳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支持杨凌示范区发挥农业板块核心引领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攻关、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13.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发挥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丝路大学联盟等作用,积极筹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旱区农业、材料基因工程等领域争创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进秦创原与"科创中国"双平台互融互促,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武汉等地区的创新协同,强化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办好"全球硬科技大会"、"陕西科创会等活动,不断扩大秦创原品牌影响力。(五)优化科创生态环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14提升"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效能。完善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服务体系,推动"政产学研金介云"协同融合,提升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创新、区域协同等服务效能。扩充秦创原网络平台数摘言息,推动科研机构、科研仪器等开放共享。支持秦创原发展公司探索"产业+科创+资本+园区运营机制,拓展"公司+基金”模式,打造服务全省的集成式科创服务商,力争服务双创主体数量突破1万家。15 .增强人才支撑引领作用。构筑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支持建设西安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大力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和特殊支持计划,新培养引进100O名高层次人才和200支创新团队。继续实施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推广“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精准支持培育一批复合型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催生一批创新创业团队。编制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持续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放权赋能。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优化人才服务机制,拓展"三秦优才卡”服务事项。16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支持西安申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引导知名创投机构来陕发展,有序壮大创投基金规模。推进政府投资基金设立种子天使子基金,支持秦创原发展公司牵头打造规模50亿元的基金集群,引导更多创投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推进实施"十行千亿惠万企"融资专项行动,创新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机制,优化普惠金融科技领域产品服务,用好秦科贷、工信贷等,力口强知识产权质押、银保合作、投贷联动等服务创新,推动科技信贷"量增、面扩、价降"。持续实施推进企业上市挂牌三年行动计划,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达到500家,开展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票据化)试点,支持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秦创原专区挂牌,赴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三、保障措施17 .加强组织领导。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督导落实,各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文件,各成员单位、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履责,形成上下联动、整体协同的工作格局。加强秦创原建设战略研究,规范秦创原品牌管理,强化秦创原建设监测考核,对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激励。18 .强化要素保障。持续探索更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举措,加强产业、科技、教育、人才、金融、区域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发挥秦创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检察保护中心等作用,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19 .营造创新氛围。优化秦创原建设政策包体系,设立“一站式"政策兑现服务窗口。完善科技创新尽职免责机制,进一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深入挖掘和宣传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典型案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创优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