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篇)学习贯彻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讲话精神心得体会发言.docx
学习贯彻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讲话精神心得体会发言目录学习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讲话精神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心得体会1学习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讲话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4学习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讲话精神抓好科技创新心得体会6新疆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心得体会发言9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专题研讨发言稿12学习贯彻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15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关于“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研讨发言18学习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讲话精神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这为西部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是地区发展的关键一招。地方在发展新产业时,要避免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只有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优势产业,寻求差异化发展,才能真正将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份,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明确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既是从大处着眼,将西部大开发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定位思考、统筹推进;也是从细处着手,根据各地禀赋条件、发展潜力等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把握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是前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济水平持续增强。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风能等资源,特色优势产业包括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及煤化工、油化工、盐化工等精细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同时,西部地区在航空航天装备、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方面也形成了特色优势。创新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围绕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强化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衔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尤其要注重推动技术创新赋能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度。同时,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增长极。统筹兼顾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既包括央地之间的融合发展,也包括区域之间的协同共进。在西部地区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国家也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大对基础性、公共性、通用性等领域的投入,加强政策引导,避免地方重复建设、过度竞争,推动形成协同互促的良性发展局面。同时,还要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为西部地区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建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要推动央地优势互补、携手共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西部大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要求西部地区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福祉的提升。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织密兜底保障网,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彰显了西部大开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西部地区正努力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学习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讲话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这既是规律认识、经验总结,更是面向未来民族工作的精准把脉、细致部署。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嘱托,自觉将民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中国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中筑牢团结之心、凝结忠诚之心、砥砺奋斗之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常开长盛。在休戚与共中把稳思想之舵,筑牢“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的团结之心,让民族团结之花扎根在基层。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没有各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内忧外患,共同为国家发展出力献策,就没有当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也只有中国才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争取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各民族党员干部要拧成一股绳,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民族故事,传递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民族团结之花向下扎根在基层。在披肝沥胆中补足精神之钙,凝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之心,让民族团结之花生长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既迎来众多机遇,也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在西方资本主义的蓄意干涉下,国内外狭隘民族思想和地区分裂势力对民族团结统一带来威胁。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在深入掌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向阳生长在基层。在朝乾夕惕中紧盯人民之需,砥砺“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的奋斗之心,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基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不管是孔繁森将生命献予边疆将热血洒于高原,还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买买提江吾买尔三十年如一日替党守住阵地、建好阵地,他们都在为人民服务中映照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作为新时代干部,我们当以奋斗之姿担青春之责,要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聚焦少数民族群众的急难愁盼,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转化为推动民族工作的具体举措,更好地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要让少数民族群众相信“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1.构建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向荣氛围,让民族团结之花向上盛开在基层。学习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讲话精神抓好科技创新心得体会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挺起中部崛起的“脊梁”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为新征程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指明了方向。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全局性意义。2004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崛起势头强劲,“十三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8.6%,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近27万亿元,在全国占比超过1/5,中部“脊梁”的骨干支撑作用愈发显著。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意义重大。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具有良好的基础。“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中部地区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部地区崛起良好基础的科学概括。中部地区交通网络发达,生产要素密集,人力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科教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容量较大,集聚和承载产业、人口的能力较强,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总体来看,这些都为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关于如何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6个方面的要求。其中,“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在首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必须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挺起中部崛起的“脊梁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中部地区要借助科技力量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要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中部6省要紧紧抓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强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平台,形成更加突出的原始创新能力,实施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集中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要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加快科技创新,人才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中部地区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国的30%o要依托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等科技基础设施及平台,加强理论培养与实践体系结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科技前沿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新疆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心得体会发言习近平主席不久前在重庆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发挥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新疆该怎么做?笔者认为,由新疆的地缘战略、资源组合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及经济内生性等特质,决定了新时代新疆经济发展的主轴为“强疆富民具体而言,有五个主要领域。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国家级示范基地。新疆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绿色能源资源。特别是风能资源总储量达到8.9亿千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15.4%,居全国第二;太阳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40%,居全国第一位。新疆新能源在能源利用效率、设备制造成本、运维管理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为新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此外,新疆已建成包括绿电交易、绿证交易在内的绿色电力市场体系,为新能源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加大风电、太阳能发电、氢能和水电项目的建设力度,建成全国新能源万亿级产业示范基地,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而且还可以减少碳排放,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二是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打造西部低空产业综合实验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其上下游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通过发展低空文游、低空物流等产业,提高其附加值和竞争力,成为新疆经济增长新的重要引擎。低空经济的发展,将催生一大批与航空器包括无人机制造、维修、运营等相关的就业岗位,这将为新疆的劳动力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进驻新疆,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新疆有25个民用运输机场、17个通用机场、79个通航起降点,是我国机场数量、通航起降点数量最多的省区。未来,新疆须加大低空经济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打造西部低空产业综合实验区,推动新疆低空经济跨越式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数智经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智经济以数字化的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现代化信息网络和智能化算法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及优化经济结构。新疆通过发展数智经济,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新资源及向西开放和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新疆也可以通过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人才,推动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023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持续推进,实现数字经济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约40%o今后,新疆以新能源产业强劲发展为契机,主动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促进数智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为新疆实现换道超车和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供动力。四是加快新疆自贸区建设,打造向西开放的平台。根据国务院2023年10月印发的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中“一中心、五区、一基地”的发展定位,“一中心”的构想是打造中亚等周边国家初级产品整合集成中心,并结合欧洲国家在科技创新和高端部件制造方面的优势,新疆自贸试验区有望成为亚欧大陆产业链合作的关键节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五区”建设则涵盖炼化与纺织服装全产业集聚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和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区、绿色算力发展先导区、生态优先和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一基地''的设立旨在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和特色医药产业基地。通过打造“一中心、五区、一基地”,新疆自贸试验区有望成为推动中亚乃至亚欧地区经贸合作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创建亚欧黄金通道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五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聚集西部大开放发展要素。总部经济是伴随着商务园区、中心商务区(CBD)的出现而产生的经济模式。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提升新疆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区域合作发展,提升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核心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总部经济一旦形成,将给新疆经济发展带来税收供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为此,新疆需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产业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将集团总部落户乌鲁木齐、喀什、伊犁等地区,助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世纪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疆还需要解放思想,开阔新视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专题研讨发言稿统筹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就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在提升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到适合的路子,不仅能够带动当地发展,也能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贡献更多西部力量甘肃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昔日风沙肆虐,发展受限。今日古浪,南部山区,数十座风机矗立山头,巨大的叶片随风“起舞”;北部,光伏板排列有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蓝色海洋”。立足风光资源,当地发展起新能源产业,不仅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还向全国多地输送绿电。实践证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良性互动,就能破解发展难题,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六个坚持”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要坚持循序渐进、先立后破。说到煤炭等能源行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拿“窝窝头”和“精面细面''打比喻:"先吃饱肚子再吃好。我们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放慢绿色低碳发展步伐,也不能太理想化,首先要保证能源供应。”在宁夏,自主研发的“神宁炉”,开创了劣质煤清洁利用新途径,极大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利用煤炭开采留下的采煤沉陷区、采空区等土地资源,灵武市建设了近6万亩光伏基地,不仅促进土地利用、沉陷区生态治理,每年还可向浙江提供绿电约37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115万吨。这表明,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才能更好保障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发展和安全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资源开发和产业培育协同推进。借助丰富的能源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甘肃庆阳市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促进当地大数据产业迈上新台阶。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的同心县,建立清洁能源产业园,吸引一批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集聚于此,2023年全县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5.4亿元。在青海西宁市,“光伏一条街”上多家光伏企业一字排开,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新能源汽车企业等相继安家落户。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统筹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就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在提升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不尽相同。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比如,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98.5%都是沙化土地,但地势平坦,年均日照时间近3000小时,光能资源丰富,当地大面积建设光伏电站,大量光电从这里输往河南。西南地区日照较少,但多山地、多云雾,水能资源充沛。雅碧江上,两河口水电站拔地而起,源源不断地为华中、华东等地输送电力。一个少“水”多“光”,一个少“光”多“水”,都实现了绿色发展。“殊途同归”的发展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到适合的路子,不仅能够带动当地发展,也能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贡献更多西部力量。贵州加快矿产资源高端化开发利用;陕西推动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延伸;青海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新疆构建丰枯调剂和多源互补的流域水网格局在发展中更多地考虑安全因素,运用发展成果来夯实安全基础,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更好实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西部地区就能在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撑。学习贯彻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这个新格局体现在推动区域合作发展的新努力:通过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打造融合西部。这个新格局体现在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新收获:通过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打造和谐西部。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我国西部地区正迈上更加壮丽的新征程,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此作了进一步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启动。随后,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西部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新疆等12个省区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扩展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高质量发展坚实迈进。截至目前,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天的西部,正从开放末梢加快走向前沿,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左右,通达欧洲20个国家160个城市。已建成6个自贸试验区、40个综合保税区,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今天的西部,绿色版图不断扩大。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3.2亿亩,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两个国家公园,长江干流、黄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今天的西部,正努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从秦岭深处到河西走廊,从青藏高原到西南腹地,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山乡巨变、活力奔涌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美丽的中国西部,正在新起点上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国区域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仍然客观存在。下一步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要求,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就西部大开发而言,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政策精准性,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体现在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新作为:通过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加强青藏高原、祁连山等保护修复,打造大美西部。这个新格局体现在加大开放的新力度:通过积极参与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优化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模式,构建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在内的多层次开放平台,打造开放西部。这个新格局体现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突破:通过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打造韧性西部。这个新格局体现在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新成效:通过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和沿边、跨境、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枢纽布局,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打造灵动西部。这个新格局体现在推动区域合作发展的新努力:通过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打造融合西部。这个新格局体现在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新收获:通过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打造和谐西部。我国西部正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迈上更加壮丽的新征程。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我国西部地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关于“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研讨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4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意义,对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为推动国家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领航掌舵。各级党委政府、部委办局、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锐意进取、担当作为、久久为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一、在深刻领会战略意义上走在前做示范立标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三个单列地级行政区(湖北省恩施州、湖南省湘西州、吉林省延边州),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2%,总人口占全国27%,与周边13个国家接壤,边界线长达1.8万多公里,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0多次深入西部考察调研,足迹遍布西部12个省区市,为新时代西部地区发展把脉定向。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首场西部大开发主题座谈会,是新时代以来首次围绕这一区域发展战略专门召开的座谈会,也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第8场推动区域发展战略落实的座谈会。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部分,也考验着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能力。各地各部门单位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细照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握战略定位、立足资源禀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锐意进取、大胆开拓、担当作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战略支撑。二、在总结研判五年经验上走在前做示范立标杆1999年9月,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2019年8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特别是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强调要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过去5年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0.5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6.9万亿元,年均增长4.9%;西部地区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5万列,占全国总数的50.5%;2023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3.7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37%;完成布局建设6个自贸试验区和40个综合保税区。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是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各地各部门单位要深刻把握客观规律,全面总结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进一步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三、在把握践行六个坚持上走在前做示范立标杆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坚持”的重要要求,既是规律认识、经验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精准把脉、细致部署。6个“坚持”环环相扣,为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指明路径。各地各部门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忠诚担责于身、实干履责于行,进一步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好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一是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足功夫。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和传统产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未来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步伐,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要在推动大保护上下足功夫。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加紧推进退耕还林、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加等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深化重点江河流域、重点生态区域的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革,切实守护好西部地区蓝天、碧水、净土。三是要在推动大开放上下足功夫。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打造国际贸易枢纽。四是要在推动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上下足功夫。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占全国资源总量的70%以上,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生态、国土、资源等领域,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加强管网互联互通,提高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五是要在推动民生福祉上下足功夫。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学深学透、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六是要在推动加强民族团结上下足功夫。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进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引导各族群众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