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刘慈欣:《朝闻道》.docx
小说精读刘慈欣:朝闻道编者寄语刘慈欣经典科幻小说朝闻道讲述的是这样一个冷酷的冒险故事:人类建了一个超大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在即将启动它去探寻宇宙大一统模型的时刻,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毁了加速器,他在告诉科学家们大一统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但却因为"知识密封准则"不能道出真相。而科学家们想到"两全其美的办法用生命换取想知道的真理,于是排险者答应并修建"真理祭坛,即使各国领导人以国家利益、人类命运相劝阻,这些科学家的亲人用生命挽留,这群科学家们都义无反顾,认为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面对这生命与真理的抉择,面对生死的考验与灵魂的洗礼,鱼与熊掌,孰轻孰重?试问为探寻宇宙奥秘,你愿拿命去换吗?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朝闻道>>>化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早上听到了大道,就算晚上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这彰显的是“大道”的价值。在此“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暗示科学家的选择一"为真理、为正义事业不惧代价”的主题思想。刘慈欣前情介绍:男主人公是位未来世界的物理学家,名叫丁仪。幻笔写作,借助人类已经建立了一台环绕地球一周的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物理学家们将实现上世纪最后的梦想建立宇宙大统一模型。这个模型实际也象征着科学家们对于宇宙终极奥秘的寻求。后来一位自称"排险者的宇宙人到来并表示,加速器将做的实验,会给宇宙带来灾难,为了避免宇宙的毁灭,他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但因为有知识密封准则”,他并没有说出大一统模型的真相。直到"你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然后毁灭我。三天前,当排险者答应了丁仪的要求后,事情的发展令世界恐慌:在短短一天时间内,有几百人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这些要求用生命来换取真理的人,都是他们所在学科的刀锋,是科学界精英中的精英。真理祭坛下面的草地上聚集了上万人,除了这些即将献身的科学家和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外,还有科学家们的亲人和朋友,两天两夜无休止地劝阻和哀求已使他们心力交瘁,精神都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们还是决定在这最后的时刻,做最后的努力。你怎么把孩子带来了?!"(问号与叹号的连用,此时丁仪带着强烈感情,反问方琳为何带孩子过来,表达“精神都处于崩溃的边缘”的强烈质疑与慨叹。)丁仪盯着方琳问,在他们身后,毫不知情的文文正在草地上玩耍,她是这群表情阴沉的人中唯一的快乐者。"我要让她看着你死。"方琳冷冷地说,她脸色苍白,双眼无目标地平视远方。"你认为这能阻止我?"(反问语气,加强丁仪认定不能被任何人阻止的信念,哪怕是家人会眼睁睁看着他赴死,他都矢志科学,让人震撼。)"我不抱希望,但能阻止你女儿将来像你一样。当她亲眼看到父亲的下场,长大后至少会远离物理学这种毒品!"琳,把物理学称为毒品,你也就从最深处认识了它。看,在这两天你真正认识了多少东西,如果你早也理解这些,我们就不会有现在的悲剧了。">>>情节开端:为追寻宇宙终极奥秘,全球顶尖科学家们做出了极端决定,断然决然地走上“真理祭坛工(幻)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开始了。第一批八位数学家沿着长长的坡道向真理祭坛上走去。这时,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仿佛大自然屏住了呼吸。寂静笼罩着一切,刚刚升起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漠上,而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环境描写,虚拟之景一一长长的坡道""沙漠上没有一丝风“寂静笼罩着一切,渲染出当生命与真理交换时的凛然庄肃氛围了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烘托出科学家正义悲壮的形象。)请提出问题。接着是一位数学家的声音:"我们想看到费马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好的。但证明很长。时间只够你们看关键的部分,其余用文字说明。"真理祭坛上隐隐传来了多个人的交谈声,只能听清只言片语,但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些人的兴奋和喜悦。像是一群在黑暗的隧道中跋涉了一年的人,突然看到了洞口的光亮。(通过比喻手法,把数学家对科学猜想得到的最后证明,幻笔比成黑暗隧道中跋涉者突然看到久违的光亮,兴奋与喜悦超乎想象,可见科学真理对他们而言有多么的重要。)这完全是全新的怎么可能"我以前在直觉上""天啊,真是当时间就要结束时真理祭坛上响起了一个清晰的声音r请接受我们八个人真诚的谢意J真理祭坛上闪起一片强光,强光消失后,下面的人们看到八个等离子体火球从祭坛上升起,轻盈地向高处飘升,它们的光度渐渐减弱,由明亮的黄色变成柔和的橘红色,最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蓝色的天空中,整个过程悄无声息。>>>情节发展:八位数学家,得到费尔玛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在表达真诚的谢意后,化作离子体火球消失在天际。(幻)"下一批!"排险者高声说。"我们是古生物学家,想知道地球上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古生物学家们开始仰望长空,但所用的时间比刚才数学家们多得多。好了,七巧板对上了""做梦也不会想到那方面去""难道还有比这更然后强光出现又消失,十一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飘起,很快消失在沙漠上空。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幻笔描写的过渡,既承接上文先后几批科学家走上祭坛消失不见,又开启下文物理学家即将亦如此,紧张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再度发展。)>>>情节再发展:十一位古生物学家,得到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很快消失在沙漠上空;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幻)一个白天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太阳已在西方地平线处落下了一半,夕阳给真理祭坛撒上了一层金辉。(环境变化,突显时空的逼仄,给真理探寻的人们增加一层濒临死亡的人生考验。)物理学家们开始走向祭坛,他们是人数最多的一批,有八十六人。就在这群人刚刚走上坡道时,从日出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寂静被一个童声打破了。(以动衬静,孩子的哭声打破这一片宁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增加情节的起伏性;情节突转,为后文诀别场面做铺垫。)爸爸!"文文哭喊着从草坪上的人群中冲出来,一直跑到坡道前,冲进那群物理学家中,抱住了丁仪的腿,"爸爸,我不让你变成火球飞走!"(两个叹号连用,实笔写作表示文文的诚意挽留,强烈表达亲情的可贵之处,照应前文聚集的上万人的“无休止地劝阻和哀求,这又与后文丁仪等科学家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丁仪轻轻抱起了女儿,问她:"文文,告诉爸爸,你能记起来的最让自己难受的事是什么?"文文抽泣着想了几秒钟,说:"我一直在沙漠里长大,最最想去动物园,上次爸爸去南方开会,带我去了那边的一个大大的动物园,可刚进去,你的电话就响了。说工作上有急事,我也只好跟你回去了,后来你再也没时间带我去。爸爸,这是最让我难受的事儿。在回来的飞机上我一直哭。丁仪说:"但是,好孩子,那个动物园你以后肯定有机会去,妈妈以后会带文文去的。爸爸现在也在一个大动物园的门口,那里面也有爸爸做梦都想看到的神奇的东西,而爸爸如果这次不去,以后真的再也没机会了。"(类比手法,面对女儿文文的不舍哭诉最让其难受的事儿,丁仪为孩子编织一个与其共有的"梦",看似无情,实则有"义:实笔表现出科学家为科研的无私奉献精神,无时无刻不忘对女儿谆谆教导。)文文用泪汪汪的大眼睛呆呆地看了爸爸一会儿。点点头说:那那爸爸就去吧。”方琳走过来,从丁仪怀中抱走了女儿,眼睛看着前面矗立的真理祭坛说:”文文,你爸爸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但是他真的很想去那个动物园。”丁仪两眼看着地面,用近乎祈求的声调说:是的,文文,爸爸真的很想去。(对话、对比描写,正面写丁仪家人的不舍与自身的全然放弃;反复手法,从方琳的角度谈他"真的很想去",加之他自身“真的很想去",运用正侧面结合描写,强调此举并非感情用事的鲁莽与冲动,而是审慎选择科学的坚守与追求。)方琳用冷冷的目光看着丁仪说:冷血的基本粒子,去完成你最后的碰撞吧,记住,我绝不会让你女儿成为物理学家的!"(神态、语言描写,方琳面对丁仪放弃生命和亲朋这个冷血”的事实,不想让女儿成为其父那样的物理学家,是不舍丈夫的激将法,引得读者思维的火花碰撞不断。)>>>情节高潮:丁仪身为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一员,不顾妻子、女儿的痛哭挽留,只留下那献身科学的毅然决然的背影。物理学家们走上了真理祭坛那圆形的顶面。宇宙大统一模型缓慢而庄严地从物理学家们的上空移过。当八十六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升起时,方琳眼前一黑倒在草地上,她隐约听到文文的声音:"妈妈,那些哪个是爸爸?"(回扣题目,科学主题鲜明:道出了科学家的使命,他们是当代科研的求道者与殉道者。他们勇毅赴死,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价值观、世界观的延伸升华,人性的光芒照亮真理的天空;"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也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期待任何人做出选择时,都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并将赤诚的丹心传递下去。)>>>情节高潮与结局:八十六位物理学家(得到星系中的恒星都是数字和符号,它们组成的方程式构成金色星海中的一排排波浪)在家人的挽留与不解中,冉冉升空。(幻)故事后续:故事的最后,方琳母女坐在草地上,女儿抬头仰望星空,问了母亲同样的问题,妈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当母亲哑然失色时,她又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令人泪目,引人哀思知识建构硬科幻小说硬科幻小说就是用真实有据的科技或科学猜想来推动情节的科幻小说。这些科幻小说中描写的科学技术,是极有可能实现的。硬科幻小说并不是当代的创新,而是早在科幻小说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存在了。事实上,早在获雨果奖"之前,刘慈欣就凭借自己世界级水平的力作,已经几乎拿遍了华语科幻文学的各大奖项。其中,就有这篇朝闻道,和三体一样,二者都属于这一类硬科幻小说作品。他们作品中所描述的一些科学发明,实际在我们当今社会,已经成功实现。一个是爱因斯坦赤道,一个绕着北纬45度线绕地球一圈的巨大量子对撞机。科幻小说不仅仅是对未来科技的幻想,更应该是价值观的引领。他在文中直截了当地表示,人类及所有智慧文明存在的意义,那就是不断去寻找最终极的真理,在这个意义面前,人类以往珍贵的东西,道德、生命、情感、自由,全都只是渺小至极的东西。在这个终极真理面前,人生价值选择的矛盾面前,一切皆可抛,"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也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既然有硬科幻小说,那相应自然有软科幻。和硬科幻不同的是,软科幻是在科幻的背景下描写社会、人文、伦理等内容,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试题解析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用凝重的语调讲述了一个用生命来交换真理的故事,人类的科学精英们一批批壮烈地死去,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B.当数学家们走上真理祭坛时,沙漠中“没有一丝风""寂静笼罩着一切",渲染了生命即将和真理交换时庄重肃穆的气氛。C.数学家们在生命结束前郑重感谢排险者,是因为他们完全不在乎牺牲自己的生命,并且终于获得了穷极一生追求的真理。D.面对妻子的控诉和女儿的哀求,丁仪依旧要用生命交换宇宙大统一模型,作者以此批判以他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冷漠无情。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的能力。A项凄清的氛围"错误,从文中“这完全是全新的""怎么可能""我以前在直觉上""天啊,真是以及"当时间'请接受我们八个人真诚的谢意'"等语句可以看出格调并不凄清,而且叙述的笔调也并不凝重。C项"郑重生命错误,从原文可知:数学家们用生命做交换,得到了真理,但并不是他们“完全不在乎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是在生命和真理的抉择中,他们选择了“真理"。而且,他们感谢的也不是文中的"排险者",而是对真理出现的致敬。D项"批判冷漠无情”错误,作者对这些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家是崇拜、敬佩的,不是"批判";科学家们也并不是"冷漠无情,从物理学家丁仪对女儿的牵挂和爱可以看出来,他们心中也有温情,为真理而牺牲的人也很伟大。故选B项。小说标题化用论语里仁中的名句“朝闻道,夕死可矣”,作者以此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你是否认可丁仪等科学家的选择?请简述理由。(6分)参考答案:用意:小说借用孔子名言为题,既概括科学家用生命交换真理的故事,又暗示了小说"为了真理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主题。引用孔子的话与科幻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增加了科幻小说的文化思考意义。认可:我认可丁仪等科学家的选择。他们"舍生取义”的选择是崇高的,愿意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真理付出生命的代价。(或不认可:我不认可丁仪等科学家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是自私的短视的,将自己的欲求凌驾于任何事之上)试题解析:第一问,结合小说讲述的科学家们为了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与孔子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引用孔子的话与科幻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增加了科幻小说的文化底蕴。第二问的设置,具有灵活性。如果认可,要肯定科学家们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这一举动的意义,在方琳、文文与丁仪的冲突中揭示了丁仪愿意为真理付出生命代价的原因,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是无比高尚的。如果不认可,可以从科学家这一举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以及科学家以生命践行真理的短视,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追求,忽视了情感,淡漠了家庭,缺失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相关链接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一一评刘慈欣三体三部曲书啦圈在提到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时候,三体已经成为一座绕不过去的里程碑,可以说中国目前还没有哪一部科幻作品能够超过三体,刘慈欣也可以说是中国目前最好的科幻作家没有之一。中国的科幻作家整个群体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集合,叫得响的也就刘慈欣、王晋康、叶永烈、韩松、何夕这些人,如果说刘慈欣曾经和这些人齐名的话,三体之后,他就成了中国科幻界的独孤求败。回到三体本身,作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网络上以及各路媒体上对于它的讨论文章已经是汗牛充栋,赞美的声音基本都是在说想象力,批判的声音基本都是在说文字粗糙、写作技巧低劣。对于前一种声音呢,我建议不要只顾着惊叹,抽时间补充一些物理知识也是有必要的,所有这些想象都是基于一定的科学认知基础上的,在遥远的某一天被证明是真的也未尝不可能;对于后一种声音呢,我只想说youcanyouup,我也是一个写字的人,偶尔遣词造句也能整出一些漂亮的文字,平心而论,刘慈欣的文字确实比不上莫言余华这些,但这是科幻小说,需要那么漂亮的文字来做什么呢,文字足够流畅,构建起的场景足够恢弘,故事设置足够悬疑,让人一口气读到底,能够做到这样,已经是很好的小说了,何况这是涉及许多理论知识的硬科幻。文学家们在作品中探讨着人生、人性、生存与死亡,在科学家那里,这一切显得毫无意义,他们会告诉你:人类只是这个宇宙中亿万个文明中的一个,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亿万个宇宙存在,只有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探索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三体通过想象力构建出了一个宇宙的终极图像。三体1中的三体文明展示出的维度折叠技术嘲笑着人类的渺小,两颗智子就能够锁定人类的文明进程;三体2中犹如星球大战般的场景,两颗“水滴击垮就击垮了地球文明的所有力量,可如此强大的三体文明也只是宇宙这个黑暗森林里惊慌而逃的猎物而已;三体3的画面展向全宇宙,太阳系最终未能逃脱猎枪,被更高级的文明二维化,幸存的程心开始了时间旅行,上万年都只在一瞬间,进入了新宇宙之中。第三部死神永生的最后几章,真的是看得我几乎屏住了呼吸,那已经不是我们的认知范围能够到达的地方了,那是刘慈欣脑海中对于宇宙的终极想象,虽然没有科学知识可以去论证,却让人心生唏嘘。死神永生第五部的开头,有短短的几页内容,描述了一个“歌者的工作,从整部小说的机构上来讲,这是在讲述太阳系毁灭背后的情节,更高级别的文明是如何像扫垃圾一样清理掉整个太阳系,但是这几页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么简单。歌者是谁?它只是来自某母世界的一颗种子里的一个最底层的工作人员而已,这个岗位上的人很多,他只是其中之一,可正是它清理了太阳系,它平时用一个质量点来清理太阳系,这次用了一块二向箔。如果你曾经在电脑上玩过画图软件,你就可以想象出这样一种场景:你发现画面上有一个点不好看,于是调出橡皮擦,唧唧两下擦掉了这个点。这个点就是太阳系。在"歌者的眼中,相距4万光年的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之间是416个构造长度近得要贴在一起了",两百年多年的时间是9个时间颗粒。你可以想象“歌者具体存在的方式吗?如果说歌者是一个地球人,太阳系就像是他周围空气中漂浮的灰尘中的一颗电子,这就是我们的宇宙存在的方式。但是歌者和它所在的世界就是绝对的主宰吗?不是,它的母世界在和边缘世界的战争中失败,准备进行二向化,同样走向灭亡的结局。歌者”的世界其实也一样,它的宇宙之上有着另外一个“歌者,引导着一切走向宇宙最深处的。宇宙的终结奥义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刘慈欣已经在三体里给出了他的答案:"至于这意义之塔的更高端,不要去想,想也想不出什么来,还有危险,更不用说意义之塔的塔顶了,可能根本没有塔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