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内容主旨鉴赏练习.docx
古诗鉴赏之内容主旨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滕秋日即事周密络纬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注滕:田间的土埋子,小堤。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B. “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C. “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D. “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2 .宋诗往往从理性上把握,总有逻辑思维的潜流贯串其中。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本诗总结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我们还能从中提炼出什么哲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赴洛道中作(晋)陆机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注)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3 .按照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内容。“振策陟崇丘”中“陟”的意思是O在出师表中,有句子写道:“宫中府中,一;陟罚臧否,。”其中“陟”意思是。4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B. “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C.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显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崇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5 .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重在抒发诗人情感,且应注重文辞华美。请从这个角度赏析诗句“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6 .诗中“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描写了周围幽雅清丽之景,结尾却转而抒发“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如何理解这样写的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认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注释)李白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写时事与心声。除第四首外,另外五首都表达了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麟阁,即觑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宜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西汉名将,官至骤骑将军。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骏马飞奔,如风驰电掣,表现了战士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的场景。8 .颔联描写了军队从出发到克敌制胜瞬间完成的过程,省去厮杀场面的具体描写,留下想象空间。C.颈联写星芒已尽,茫茫大海雾气已散,既写出北方疆域的自然现象,又象征战争已结束。D.尾联写战士们功成奏凯,荣登麟阁者,独将军一人,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而感到自豪与满足,极具悲壮色彩。9 .有人认为,尾联“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这一句有类似“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讽刺之意,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全诗,陈述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二首(其一)马戴旌旗倒北风,霜霰逐南鸿。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骨销金镶在,鬓改玉关中。却想羲轩世,无人尚战功。注马戴,晚唐时期著名诗人。羲轩,伏羲氏和轩辕氏(黄帝)的并称。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抓住边塞景物特征,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凄切的气氛。11 唐末战事频繁,军队晚上救援了危急的龙城,早晨敌人又来烧毁军营。C.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一些战士阵亡,一些战士守边塞到老。D.这首诗思想深刻,但没有盛唐时期边塞诗的豪放高亢,显得悲壮深沉。10 .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山中唐方干爱山却把图书卖,嗜酒空教僮仆赊。只向阶前便渔钓,那知枕上有云霞。暗泉出石飞仍咽,小径通桥直复斜。窗竹未抽今夏笋,庭梅曾试当年花。姓名未及陶弘景,髭鬟白于姜子牙。松月水烟千古在,未知终久属谁家。注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句抒写自己在山中率性而又自由的生活,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B.诗歌中间四句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幽静的隐居环境,寄寓对山间生活的喜爱之情。C. “髭鬟”句内容丰富,不仅描绘了髭鬓苍白的衰老形象,也暗含了怀才不遇的感慨。D. “未知终久属谁家”透露出诗人内心对自己的隐居之地不知以后会属于何人的忧虑。12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超脱,能否说明他真心愿意当一个隐士呢?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其二)明王守仁尧舜人人学可齐,昔贤斯语岂无稽?君今一口真千里,我亦当年苦旧迷。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山中仅有闲风月,何口扁舟更越溪?注诗人的朋友。此诗是诗人居越中所作。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贤斯语岂无稽?”用反问强调了圣贤之语的正确性,为下文的修身、求真理张本。B.朋友即将离去,“一日真千里”极言离别之快远,夸张手法使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C.尾联期待朋友乘船来相会,一同享受山中清风明月;并且照应文题,表达惜别之情。D.全诗语言浅显易懂,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期许与热切鼓励。14 .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布幕千家雨,落口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时。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登楼所见之景,勾连古今,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了一时见闻。C.颈联所写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并不连续。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事变迁之感。16 .与汪尊的五湖“己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相比,这首诗的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周瑜宅郑燮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那云崩,旌旗电扫,燃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理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注释:燃(bio):迸飞的火焰。炎刘:汉朝。老魅:指曹操。17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开篇先宕开一笔,由“古迹”引出“古人”,塑造了青春年少、雄姿英发的周瑜形象。B.在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上,词人不仅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法,还精选了“卷”“崩”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场面悲壮惨烈,如在眼前。C.词人借用“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假想周瑜是在军帐中听着音乐指挥了这场战争,更加显示了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D.“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是说周瑜、孙策都是天资卓越的人才,因君臣二人皆英年早逝,导致大业未成。18 .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的态度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故乡飞鸟尚蜩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注:传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崇徽公主路经此地以手掌抚石壁,遂有手痕。1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故乡的鸟鸣及胡笳的悲声衬托离别的伤感,更能传达崇徽公主离别父母、远嫁塞外时的悲苦与不舍。B.颔联“育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化用杜甫咏怀古迹的诗意,委婉表达了对公主一心为国的赞颂。C.尾联两句笔锋一转,“空”字蕴含无限遗憾,而崖花涧草依然春秋更替,年复一年。以无情衬有情,意味深长。D.全诗随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奈叹息;时间上,两度由古及今大幅跳跃,诗情波澜起伏。20 .赵翼瓯北诗话对这首诗有这样的评价:”此何等议论,乃熔铸于十四字中,自然英光四射。”这“十四字”指的是哪一联?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为何评价其“英光四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阐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师厚郊居示里中诸君黄庭坚篱边黄菊关心事,窗外青山不世情。江橘千头供岁计,秋蛙一部洗朝醍。归鸿往燕竞时节,宿草新坟多友生。身后功名空自重,眼前樽酒未宜轻。(注释)师厚:即谢景初,字师厚。江橘千头:襄阳记载,三国“吴丹阳太守李衡种橘千树,临终敕其子日:“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秋蛙一部:南齐书孔稚珪传载,南齐孔稚圭,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自谓“我以此当两部鼓吹”。醍(ch6ng):大醉。醉饱。2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只有篱边的黄菊才是诗人心里惦念的事,“不世情”是说没有世态炎凉。B.颔联多用典故,其中运用“秋蛙一部”的典故是用以表现诗人悠闲自乐之情。C.颈联写因时节变化,鸿雁与燕子南来北往;长起宿草的新坟埋着不少当年的好友。D.这首诗中“黄菊”对“青山”,“江橘”对“秋蛙”,对比鲜明,景中见事,事中见情。22 .这首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对此说说你的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嘲子由苏轼堆几尽埃简,攻之如繇虫。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注)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桓公,轮扁解释嘲笑的原因是,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2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盍虫,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与批判。C.书籍只承载一部分“圣人意”,如同“弦”和“机”,无法表达“圣人意”的全部内容。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典故中的轮扁和桓公,可以看作苏轼兄弟的类比。24 .苏轼借助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治学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皮日休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相。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案头见蠹鱼,犹胜凡得倡。2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问句发端,明确点出堆满房屋的书籍就是家里宝贵的财物。B.诗人独坐高雅的书斋之中,迎着朝阳翻开书卷,与圣贤进行心灵对话。C.诗人为没能和德才兼备的圣贤处在同一时代、只能神交而感到遗憾悲伤。D.“藏鱼”又称书虫,借指书籍,诗人认为每日见到案头上的书籍是欣慰的事。26 .皮口休对读书作用的理解与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读书作用的理解相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杜侍御送贡物戏赠张谓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懈药冠。疲马山中愁口晚,孤舟江上畏春寒。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注)铜柱:西汉末年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铜柱,以为汉之极界。朱崖:汉郡名,即今海南省琼山县一带。横海:汉代韩说曾任横海将军,率兵南征。登坛:古代封拜大将,筑坛受命,然后出师。懈(xi)笏(zhi)冠;御史所服之冠,指杜侍御奔波万里索要贡物。2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说杜侍御出使地点,赞美杜侍御像马援一样南征交趾名垂青史。B.颔联正面进言,说南越人自会呈贡,杜侍御不必万里迢迢亲自去索要。C.颈联呼应首联“道路难”,写瘦马天晚耽误行程,孤舟畏寒艰难行驶。D.尾联称杜侍御所呈贡物从来都很难得到,不过君王很可能不愿意欣赏。28 .这首诗对杜侍御的哪些行为进行了讽刺?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论诗三十首(其四)金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口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舟中读陶诗清龚自珍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潺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粱甫一分骚。注羲皇上:羲皇上人,指上古时代的人。该句末尾诗人小注云:“语意本辛弃疾。辛弃疾词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粱甫:即梁甫吟,古乐府曲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29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好问认为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B.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很好地印证了元诗前两句所持的观点。C.龚自珍认为陶渊明和诸葛亮一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精神品格又都像松菊那样高洁。D.两首诗各有侧重,元诗着眼于陶诗的语言特色,龚诗关注陶渊明的人生志趣和追求。30 .元好问和龚自珍在论述陶诗时所持的相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注释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3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8 .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32 .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己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赠仁华高适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世人不解结交者,唯重黄金不重人。黄金虽多有尽时,结交一成无竭期。君不见管仲与鲍叔,至今留名名不移。33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二句暗含贫者虽家贫、地位低,但人格高尚、交情纯真的意思。B.三四句表达诗人对当时世人不解交友真正内涵的批评。C.最后两句使用管仲、鲍叔牙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真正友谊的看法。D.诗歌充满一股豪气,语言华丽,四现“结交”,反复论证主题。34 .诗歌的五六句的意思是什么?诗人通过诗句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简卢陟注韦应物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陋惶戎旅下,蹉昵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哽余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注卢陟:人名,韦应物的外甥。作者做此诗时,安史之乱余波未平,又有节度使反叛,不久后蜀之乱又起。3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简,即书简,作书信之意。本诗是诗人写给他外甥卢陟的,全诗简朴而高古,平淡却情深。B.诗人起笔以“阳春白雪”喻外甥之才,曲高和寡,难遇知音,表达了对外甥的认同与宽慰。C.颔联中,作者讲述了自己曾在军旅中t三惶不安,在淮海边流落失意的经历,只为自伤身世。D.颈联笔锋一转,着力描绘暮春之景,看朝雨春树,听山鸟啼鸣,超然旷达,别有一番境界。36 .诗歌尾联被称为“治愈系”经典名句,请结合“风尘”一词的含义,赏析尾联表达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摘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摘:音chi,铺开。溥溥:音tudn,形容露水多。指西晋陆机、陆云。太康末年,陆家兄弟都来到都城洛阳,因才华横溢深受张华推重。37 .下列关于这首词的体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B.词一般都分段(也称片或阕),这首词有上下两段,故称为双调。C.词来自民间文学,后成为诗的别体谓“诗余”,但该词仍可吟唱。D.词的全篇字数、句数、平仄都是固定的,从篇幅看该词应为中调。38 .以下各项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三句描绘了出发时清晨冷清萧瑟的环境。B.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抒发了作者因人生遭遇坎坷而感到的无可奈何之感。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景色中同时融入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D. “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表明作者想悠然度口,不被俗务困扰的超然态度。39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苏轼在这首词中化用了此句,试分析苏轼化用的妙处。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嗅梅无尽藏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己十分。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40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中“尽日”交代了寻春心情的急切和行动的持久,”踏遍陇头云”用夸张手法表现出寻春的艰辛。B.第一首诗“笑”字意味丰厚,既有对自己艰苦寻春而不见春的暗笑,也有对归来后感受到春就在身边的自得。C.第二首诗情感富有变化:诗人因寻春不得而惋惜和遗憾,因看到大林寺桃花盛开而惊异,因发现春景尚在而欣喜。D.两首诗语言华丽,构思精巧,立意新颖,既富有情趣,又包含深刻哲理,读来耐人寻味,感觉耳目一新。41 .两首诗蕴含的哲理有何异同之处?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蹑IW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蹑1»: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己夫。”4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43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移居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此理:这种生活乐趣。将:岂。纪:经营料理。44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作者所处的年代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B. “相思则披衣”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C. “言笑无厌时”句写与家人谈笑从无厌倦。D. “无为忽去兹”表达作者对此生活的喜爱。45 .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慷概豪迈B清丽朦胧C.平淡自然D.清淡空灵46 .结合整首作品,评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的作用。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苔袁枚其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二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注袁枚,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47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白日不到处”点明了青苔的生长环境,这是一个不利于生命成长的地方。B. “青春恰自来”是说人的成长是自然的过程,耐心等待,青春自然会绽放。C. “也学牡丹开”运用比拟手法,表现出苔花虽小,却勇于绽放自己的精神。D.青苔之“问”,正是因为它生长于“白日不到处”,不知道“斜阳”为何物。48 .第二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开龙门八节石滩(其一)白居易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注)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口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4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C.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D.第六句作者以疏广自比,委婉透露出诗人施财凿滩造福于民的愉快心情。50 .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