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共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构理路.docx
-
资源ID:1366910
资源大小:28.09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同频共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构理路.docx
同频共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构理路摘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联系、相互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力量,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稳定器”、促进发展大局的“加速器”、助力文明建设的“推进器”。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目标导向,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个方面,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带来“新机遇”、提出“新要求”、创设“新课题”、指明“新方向”、开辟“新路径”。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需从夯实政治认同根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制度组织优势、统筹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紧贴社会民生现实入手,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关键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1这是党中央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内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对科技发展工作提出的更高目标与要求,也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交汇后提升我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性与竞争力,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安排和必然选择。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又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宏观导向,二者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期待和美好愿景中“同频”,又在功能互促、理念互契、需求互通、制度互嵌、原则互融、方式互享的逻辑框架下“共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刻把握创新发展的重要意蕴,厘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互构理路,尤为迫切而重要。唯有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前行,保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同频共振”,才能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学谋划的高质量发展中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进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力量“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2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发展大局、推动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的是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全面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的过程,其价值目标在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面对复杂国际科技竞争环境和国内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客观现实,如若关键技术不能自我掌控,科技自立都难以保证,更无法谈及科技自强、谈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科技领域贯彻落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回应人民期待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力量和题中应有之义。(一)科技自立自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稳定器”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336早在20世纪50年代,面对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与核垄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全局出发,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展科技的拼搏探索之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显著标志,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4,代表着我国独立自主发展科技事业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5117历史和实践已然证明,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就不会有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更遑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在“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5196的今天,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全球供应链呈现区域化、多元化、本土化趋势,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意图愈加明显,未来科技领域对抗将更加频繁。国家安全内涵已然变得愈加丰富,其范围甚至扩展到生物、网络等新领域,国家安全态势与维护国家安全紧密相连,不仅需要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更需要我们在变局中把握规律、在乱局中趋利避害、在斗争中争取主动。因此,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来支撑和保障国家安全势在必行。根据我国在部分核心领域仍缺乏全球供应链主导权,高技术制造企业在关键产品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仍存在断链的重大风险的客观实际,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彻底扭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不仅是以科技助力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托,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二)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加速器”“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5393,“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阈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5158o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提出,使得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个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正在全国迅猛兴起"6。伴随“星火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科学规划与计划的相继出台,科技工作者群体总量明显增加,科技工作者队伍结构逐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科研和工程技术领域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开始进入经济主战场,并推动经济实现高速发展。正如“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2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守的底线。我国作为现代化的追赶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发挥“后发优势”、采取“弯道超车”等战略,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通过引进、学习、模仿和利用发达国家已有的先进技术,尽可能地节约成本,绕开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弯路,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313o科技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的应用与扩散,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直接的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更加印证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科技自立自强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8。因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研究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既是催生发展新动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保证经济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三)科技自立自强是助力文明建设的“推进器”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点,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准则和判断。从科学自身发展状况来看,其代表着打破宗教神学束缚后取得人类进步的革命。自然科学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加速了各种封建的教条迷信和唯心主义思想的离场,西方科学精神中的理性、求真、质疑、进取等一系列具有先进文明形态的理念开始觉醒。19世纪后期,科学观念已然取代基督教教义的主导地位成为西方精神世界的主流,甚至是决定性的精神力量。直到20世纪,科学以及科学精神已经处在西方文明和社会文化的中心位置,不仅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精神追求,也以其强大解释力、说服力成为西方社会文化生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9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为社会革命开辟道路,科学技术的内在使命也指向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推动社会变革,促使社会文明交替更迭,从而实现人的实质解放。此外,科学技术本身以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传统社会中各民族之间封闭状态被打破,特殊利益驱使下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层面的疯狂逐利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增强了世界范围内政治与文化的互通,人类文明逐渐走向多元化。从大历史的视角看,中国是一个以璀璨文明傲然屹立于世界的文明体。伴随我国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的深刻交融,科技自立自强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科技文化与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内在要求与现实选择,成为促进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具体而言,科学技术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国家竞争力的象征和国民素养的体现,其所内蕴的科技自立自强等精神要素,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激励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破除愚昧、冲破旧的传统观念束缚来推动社会进步,鼓励人们在实际行动上勇攀科学高峰。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场文明延续、迭代和创新的巨变,也恰恰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保持高昂的奋斗姿态和自信风貌,在培育创新系统中形成自由创造、大胆试验、鼓励合作、锐意进取的社会和文化景观。这既是促进科技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因素,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有助于激发创新创造的文化精神,厚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提升全民族思想境界,激活文化供给增长的内生动力,而且对于锻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系统性创新引领世界文明潮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目标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1.io中国式现代化涉及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贯穿于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和持续发展全过程,既折射出现代化建设的一般性规律,也具有自身特殊性,彰显了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目标导向。(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带来“新机遇”“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722人是社会生产行为的主体,人口问题是社会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揭示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基础,也是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显著特征。人口规模巨大不仅意味着要把握人的现代化这一本质要求,意味着现代化将会面临着无数复杂的问题和困难,意味着要构建成熟理性的国民心态,更意味着要充分发挥好各种人力资源优势。如何利用人口红利化解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回应的关键性问题,也为通过科技人才这一重要战略科技资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带来了新机遇。“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5202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推动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通过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人才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能体现我国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所展现出的人力资源优势与发展潜能。因此,重视科技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1的重要论断和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习近平强调:“没有强大人才队伍做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107我国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必将不断释放巨大的人口红利,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这不仅为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也使得人才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有助于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成比较优势,进而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发展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对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提出“新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722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发展的奋斗目标中。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更是将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所谓“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而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着力点,对找准科技创新坐标、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了新要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的高水平、大规模创造与有效转化运用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体制机制瓶颈、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及实践方面的“中梗阻”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充分反映出我国科技创新方面所面临的矛盾和短板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因此亟须拓宽和畅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质言之,要充分利用我国科技创新自身结构性优势和资源禀赋,将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的轨道上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以此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全社会创新创业提供动力源,进而更加全面、快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仅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显著优越性,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们务必保持战略定力,以强大的创新自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力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发挥科技自立自强的驱动作用,积极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创设“新课题”“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72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过系统阐述。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人的生产可以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而精神生产在一定意义上对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发挥着规划指导作用,具有更为深远的实践性意义。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精神文化、哲学领域的突破以及文学艺术领域的繁荣等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亦会更加凸显。如何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科学及时地总结人类物质生产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新课题。科技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历史前进的重要助推力量。在物化的世界中强调精神突围,也更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的现代化的高度关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冲破思想观念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又需要反对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更需要形成突破低收入发展阶段的发展理念,进而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与路径形成共识和认同。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意味着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运用精神文明作为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指导,同时也要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将物质文明作为载体。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整个民族的思想境界,使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想象力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也有助于加速创新成果涌现,营造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科技创新的攻坚克难中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劲动力。(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新方向”“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723生态文明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也代表着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理念目标。工业文明带来的内在矛盾之一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已远远超过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伴随现代化进程加速,人类要在扬弃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探求新文明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甚至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以及制度危机。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仅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新方向。科技创新是绿色生产力的核心,生态文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如若想要建立一个生态文明水平较高的社会形态,就不能忽视科技元素的应用,而是要赋予科学技术创新以生态化价值,形成一系列与当代生态文明相匹配的科技观念。中国共产党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确保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格局中,中国日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推进符合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体系现代化,通过深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革为其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还迫切需要将生态建设作为科技发展的内在目标,增加对以绿色技术、智能系统制造为代表的绿色科技的投资,建设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关乎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型基础设施,扎实推动污水处理、降低核辐射、温室气体减排等重大绿色科技攻关项目。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代表着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标准,促使生态科技的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注重运用绿色科技,实现社会生活和生产全面的绿色化与生态化,在通过科技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创造个人与社会财富的同时发挥好科技对自然的保t作用,进而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科技生态化发展之路。(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新路径”“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12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从未向任何国家发起侵略、掠夺和战争,这也是中国向世界宣告和承诺“永远不称霸”的历史依据和逻辑基点。无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定,还是新型国际关系的确立,抑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平发展理念贯穿于我国对外政策始终。其内核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致力于寻求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显著性的变化,传统全球治理体系“单边、强迫、片面”的内核已不再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推动构建以“多边主义”为内核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才是大势所趋,这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了新路径。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拥有显著的制度优势、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科技实力、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强劲的发展韧性,具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有利条件和重要契机,并日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和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念不会动摇,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国泰民安、睦邻友好、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具有宏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这种“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13,离不开国家综合国力的高效聚合,离不开国防力量的关键支撑,也切实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积极参与国际化科技合作的路径。如今,科技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跨学科、跨区域、跨国界以及全球范围内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科学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化合作也已成为科学界和政府普遍采取的一种研究方式。因此,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仅对于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意义非凡,也将为整个世界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及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以全球视野、和平观念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能够为我国构建层次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多样、领域更加宽广的对外开放格局,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以科技治理为切入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依托。三、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的关键嵌入点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究其本质都是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与现实资源稀缺性之间矛盾的外化体现,也是遵循社会规律、不断优化结构、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在解决发展问题时,不能通过片面压抑和控制人类的需要这样极端且不合理的方式来实现,而是要通过不断创造和提供新的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需要的路径来实现。无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核心要义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探讨二者间同频共振的关键嵌入点,有助于更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一)靶心不变:夯实政治认同根基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政治认同作为主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是政治统治体系与政治认同主体双向互动、有机统一的过程。政治认同的形成,既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和正确的治国理政方略,也取决于社会成员在思想和心理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及其方式、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与满意。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不仅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科技领域,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既在理论上推陈出新,促进党的科技思想的创新发展和党的科技政策的动态演进,也在实践上促使我国科技事业实现由国防驱动下自力更生到经济驱动下自主创新,再到战略驱动下自立自强的伟大转变。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722。历史已然证明,正是有了代表中国人民先进利益的根本政治力量的领导,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才会变为现实。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同频共振,夯实政治认同根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使党中央能够成为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道路的开辟、理论的形成、制度的确立、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科技事业才能更好地践行创新为民、科技为民的宗旨,才能化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应对无数复杂局面,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中国人民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主人翁精神,进而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的磅礴伟力。(二)焦点不散: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大有希望。”510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战略问题,制定战略规划、确定战略部署是其一以贯之的领导方法。在科技领域,科技如何服务于国家建设,服务于哪一项国家建设,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中国科技事业走过苦难辉煌的历史进程,在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四个阶段紧扣经济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不仅促使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一些前沿领域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在现代化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在结合我国国情深入研究现代化建设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步骤,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条件和国家需求紧密联系,我国不仅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重新标识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与逻辑,彻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封闭性、排他性和自利性,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同频共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要积极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战略必争领域占据制高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具有强大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带动其他力量的提升,从而增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牵引,也是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使社会成员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怀、责任感、使命感,将人生理想融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努力在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领域重点攻关,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促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不断铸就新的辉煌。(三)精举发力:发挥制度组织优势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任何一种社会,任何一个国家,要保持长治久安、纲维有序,必然需要一套稳定成熟的制度体系。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得人民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在科技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生动呈现。譬如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既适应了当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方式易于克服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局部利益干扰,能够由国家通过行政手段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协同攻关,并在进行过程中自主调整、协调和控制以实现集体攻关,“两弹一星”工程、综合普查、石油会战等项目就是在该体制统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社会主义自身的巨大制度优势始终为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跨越提供重要保障。在现代化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体制建构和制度改革来实现后来者的现代化赶超。譬如,以新民主主义制度促进农业国的转型,以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推进国家工业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构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根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同频共振,发挥制度组织优势,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系统更加完备。过去我们在研发“两弹一星”时依靠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现在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仍要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把各方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才能有效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这也是以科技强国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四)双管齐下:统筹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察势者明,趋势者智。科技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合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技自立自强是平等合作的前提与基础,而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换言之,没有自立自强,就会失去发展的立足点;没有对外开放,就会陷入故步自封的窠臼。在科技领域,科技发展可以通过引进来实现,但引进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科技自主和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作为一个现代科技基础十分薄弱的国家,即便不具备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也并未拒绝、限制对外经济交往,而是通过积极学习、跟踪模仿、广泛吸收等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长久坚持的基本国策,是当代中国鲜明的时代标识。40余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而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又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我国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不仅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也切实提高了综合国力,使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同频共振,统筹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要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开放合作水平跃升层次,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要秉持开放式、包容性的自主创新,在自主中谋求发展,在开放中坚持自主,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和有利于中国科技发展、民族进步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和再创新,并结合我国资源情况和技术要求,全面规划、分清缓急本末,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科技最新成果助力创造中国独特的科技产品。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坚持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才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做到自主可控,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提高科技国际化水平,更好地向世界宣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以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进而向世界呈现真实、全面、立体的现代化中国形象。(五)深度融合:紧贴社会民生现实为政之道,厚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具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全面系统的人民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我国民生保障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中,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党的人民情怀、公仆情怀,其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在科技领域,为谁创新的问题是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关乎创新的动力来源,关乎创新的发展方向,关乎创新的出发点、落脚点。科技为民、创新为民的科技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向度,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也符合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坚持将发展科技事业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认真着力解决关乎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通过加强与人民衣食住行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研发,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现代化建设方面,从现代化的追赶者到现代化的引领者,从现代化的模仿者到现代化的创造者,从现代化的被动者到现代化的主动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中国共产党将民生改善需求同我国发展阶段结合起来,既全面普惠又兜住底线,既通盘谋划又因地制宜,既政府主导又多方参与,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出了不懈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同频共振,紧贴社会民生现实,要在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改善、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需求方面下功夫。科学技术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力量。民生科技作为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不仅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的产物,也是以科技服务大局、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新时代新征程,唯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才能更好地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落到实处,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舒适的生活,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进而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磅礴伟力。结语“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346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脉相承,是实现强国复兴的重要基础、国家安全的有力保障、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掌握战略主动的必由之路。从“两弹一星”到北斗组网、“嫦娥”揽月,从“神舟”飞天到天舟“穿梭”、“蛟熊”入海,这些伟大成就凝结着科技工作者“众心向党、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篇章。如果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支点”,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杠杆”,二者虽有各自的适用范畴或运行维度,却也可以实现内在互构、有机统一,共同“撬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质言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驾护航”,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也离不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冲锋陷阵”,只有实现二者的同频共振,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N.人民日报,2023-04-14(01).2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N.人民日报,2023-03-06(01).3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5.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3.10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N.人民日报,2023-08-16(01).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1.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0.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13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