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研究》8900字(论文)】.docx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研究目录论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1摘要1一、绪论1(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2(三)研究内容4二、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调查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5(一)研窕对象及方法5(二)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调查现状5(三)幼儿进餐出现的问题7(四)幼儿进餐出现问题的原因8三、解决幼儿进餐问题的方法9(一)营造良好的用餐情绪9(二)改正挑食的习惯10(三)巧用游戏的策略引导小班幼儿养成餐前洗手的卫生习惯10(四)良好用餐纪律常规的培养10五、结论11摘要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提供给幼儿充足营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时期是塑造和发展良好进餐习惯的关键期,3-4岁是幼儿从家庭到集体生活的重要转折点,身心都处在发展的最低阶段,具有很强可塑性,因此,3-4岁的小班幼儿比中大班的幼儿更容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本研究选取某所幼儿园,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在园中对小班幼儿进行拍摄,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进行收集分析。通过对某幼儿园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幼儿进餐习惯的教育策略:营造良好的用餐情绪、改正挑食的习惯、巧用游戏的策略引导小班幼儿养成餐前洗手的卫生习惯、良好用餐纪律常规的培养,对幼儿吃零食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关键词:小班幼儿;进餐习惯;培养一、绪论(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 .选题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有的健康工作放在首位工幼儿期正式生长发育迅速期,也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智力发展最佳的年龄阶段,及时为幼儿提供所需要的营养,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促进其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而良好的进餐习惯又是保证幼儿营养摄入的重要前提。营养丰富的食品能否在人体发挥作用,先决条件是吃进去,若吃不进去,再好的营养食品都无法发挥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有的爸妈这一代就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倍受宠爱。爱吃什么,家长就买什么,根本没有考虑营养的合理搭配与平衡问题。而且,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视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从而使幼儿养成偏食、挑食、无节制的吃零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的养成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由此可见,越来越严重的危害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2 .选题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神经可塑性大,婴幼儿容易接受影响和教育,在此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培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良好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某些行为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次级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尤其学期幼儿,他们的可塑性强,能够敏锐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规则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进餐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1 .良好的进餐行为及意义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在幼儿园小班就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为幼儿期是一个人的素养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期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会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就十分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一个人神经系统内部贮存着的“无形资本”,好习惯时时刻刻在分享“无形资本”的利息,坏习惯时时刻刻在偿还“无形资本”的债务。3至4岁的小班幼儿身心发展有其独特性,身体与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比较自由,能够自己进餐,具备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小班幼儿的情绪不够稳定,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小班幼儿的行动往往受到其自身情绪的支配,小班幼儿的独立性较差,爱模仿,小班幼儿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来进行。小班幼儿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同时又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小班幼儿这一特定时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奠基作用。2 .文献综述在幼儿进餐专注方面,国外的相关报道认为,“进餐时看电视、打电话和玩游戏等被认为是常见和重要的进餐时的打扰因素。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在进餐的时间段父母允许自己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和玩游戏,或者有些父母在孩子进餐的过程中接打电话,这些行为都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对幼儿进餐产生不必要的干扰,造成幼儿吃饭速度慢或者吃的太少。这种情况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在幼儿吃零食行为的研究中,CathrO和Hilliam对法国、英国、德国等多个欧洲国家儿童吃零食行为的专项调查显示,各国儿童食用零食频率较高。Wolfe等人研究发现,美国儿童吃零食的现象很普遍,最常见的零食是碳酸饮料、水果、油炸土豆片。另外,斯金纳(Skinner,2004)等人还认为,零食是幼儿饮食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幼儿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养成吃零食的习惯,那么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对零食的需要也会相应增加。从国外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进餐专注、幼儿挑食偏食和幼儿零食行为几个方面,某些不良进餐习惯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到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另外,国外研究中对幼儿进餐独立、进餐速度等方面的问题很少涉及。在我国,对孩子进餐习惯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对幼儿进餐独立、进餐专注、进餐速度、挑食偏食和吃零食行为等方面。辞海中对“独立”这个词语的其中一种释义为“不依赖外力”。这里的独立性指小班幼儿在进餐过程中不需要成年人的帮助,靠自己动手就能够顺利地吃完饭的情况。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存在进餐不能独立、需要成人在旁边进行帮助,有的孩子甚至需要家长直接喂饭。有的研究者对幼儿进餐独立性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45.9%的幼儿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进餐,大约54.1%的幼儿可以独立进餐,有一半以上的幼儿不能独立进餐。也有的研究表明,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进餐的幼儿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孙吉,2006;周立清,2007)o这些研究的结果不但反映了一些幼儿的进餐习惯存在很大问题,而且也表明了目前一些幼儿不愿意自己动手做事,生活自理能力差。关于幼儿的进餐速度,一直以来就是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有的孩子吃饭的速度特别快,不一会儿就把饭菜全吃光了,父母会担心他们吃饭太快,不利于消化;而有的孩子吃饭慢悠悠的,甚至有的孩子还会花上还几个小时,一直等到饭菜都凉了,家长在一边只能干着急。总之,不同的孩子吃饭速度也不同,34%的小班幼儿在家的进餐时间超过40分钟。敖春美(2010)的随机抽样研究发现,有6.3%的3-6岁幼儿的进餐时间过长。对于孩子吃饭要达到怎样的速度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指标,在本研究中,把进餐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之间的孩子视为进餐速度良好,把那些进餐时间超过30分钟的孩子视为进餐速度慢。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吃饭速度慢的问题,也有的孩子会出现吃饭速度过快导致不消化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也证实,孩子吃饭太快或者拖拖拉拉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这种不良的进餐习惯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我国学者对于幼儿进餐习惯研究较少,研究者查阅前人的有关研究,结合了相关进餐习惯理论并观察幼儿进餐的具体情况,主要从幼儿进餐独立性、进餐的专注、进餐速度、挑食偏食行为、吃零食行为这五个方面来对幼儿进餐习惯进行探讨。纵览以上有关幼儿进餐习惯的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进餐习惯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教育。以往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对幼儿不良进餐习惯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但很多因素零散片面,缺乏综合性。应整合各种因素,更加全面地对幼儿进餐习惯进行探索,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三)研究内容二、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调查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一)研究对象及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观察对象为小班幼儿,主要观察幼儿在完整的进餐过程中的言行,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研究,所以在对幼儿观察过程中,不需要研究者参与其中。访谈对象为小班幼儿的家长,以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进餐表现。2 .研究方法(1)调查法:通过与家长谈话、回访等了解小班幼儿进餐情况,并根据现状进行调查,做出科学性、针对性的分析。首先,调查3至4岁的小班幼儿的进餐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其次,设计调查路线,并做好调查记录,分析原因。最后,归类好,进行整理。(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在园进餐的情况,并进行记录、分析。首先,观察3至4岁的小班幼儿,拟定观察表格。其次,根据观察表格实施观察,并收集资料。最后,对观察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3)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来了解相关的养成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效果分析等。首先,查阅文献,确定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其次,通过理论学习,调查课题实施方案,讨论制定适合小班幼儿的进餐行为培养计划。最后,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经验资料,撰写论文。(二)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调查现状1.进餐独立性差首先对6名小班幼儿在园中独立进餐的行为进行描述:幼儿1:幼儿1皱着眉头,把脑袋歪到一边,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着小勺最上端,不停地敲打着碗沿,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就这样自己玩了一会以后,他把盛饭菜的碗慢慢挪到自己胸前,很吃力地舀了一勺菜放进嘴里嚼,然后又用右手抓了一把米饭塞到嘴里。他很想用勺子挖米饭吃,试了好多次之后他终于着急了,不停地用手直接抓米饭吃掉。幼儿2:从一开始就没有用碗里已经准备好的小勺子吃饭,而是直接用手抓起几粒米饭就往嘴里送,米粒不小心沾到嘴边上,他就用舌头去舔着吃。3 .进餐专注性差在幼儿园中可以观察到不少幼儿吃饭不专注的现象:幼儿3:喝汤的时候,他(见图1)一会放下碗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一会又看着墙上的卡通图案发呆,当发现老师正盯着他的时候,他赶紧把嘴里的饭全部咽下。幼儿4:幼儿4平日很爱吃花卷,中午的主食是花卷。今天吃饭,她刚咬了一口,还没等完全咽下去,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小鸟的叫声,幼儿4马上被吸引住,好奇地往窗外看,并赶紧把这一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不久,有一位幼儿家来给孩子送东西,幼儿4又不吃饭了,抬头一直看着家长在跟老师说话,虽然嘴里也在嚼,但速度明显放慢。这位家长离开后,幼儿4在吃饭的过程中总是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又看看门口。4 .进餐速度较慢幼儿在园中的进餐情况:幼儿5:过了一会儿,幼儿5看到别的小朋友快吃完米饭了,也赶紧低头挖了一勺米饭吃掉。又过了一会儿,幼儿5看到许多小朋友吃完饭都在一边玩玩具,也着急了,开始大口大口地快速吃米饭。他的整个用餐时间花费半小时,只用了最后几分钟才吃完米饭,其余时间幼儿5都在自己玩,并没有认真吃饭。幼儿6:过了不久,幼儿6看到许多小朋友已经吃完饭下桌了,她旁边的几个小朋友也都很快吃完了,她赶紧端起自己面前的汤,站起身几口把汤喝下去,来不及擦净手上和嘴巴上的汤汁,她就匆匆忙忙下桌送碗去了。图1图25 .存在吃零食行为幼儿在园中吃零食的行为比较少,因为幼儿园规定不让家长给孩子带零食吃,因为幼儿会因为吃零食而影响吃饭。在幼儿园可以观察到:幼儿1:又到了午饭时间,幼儿1捏着小勺最上端,在面前的饭碗里乱挖,一会儿,他皱着眉头撅着小嘴说:“这是什么饭呀,一点都不好吃,我一点都不想吃,还是我妈妈给我买的好吃,我想回家吃薯片还有果冻J幼儿2:幼儿2把碗里的菜先吃完了,而米饭还没开始吃,老师催他把饭也吃光,他对老师说:“老师,我渴了。”老师说:“那我给你盛碗汤喝吧。”幼儿2马上用手护着碗,小声嘀咕着:“不,不,我不要喝汤,我不爱喝,我爱喝可乐J(三)幼儿进餐出现的问题1 .进餐时存在不良的情绪幼儿的用餐情绪对于幼儿的用餐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导致幼儿形成不良的用餐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幼儿在用餐前吃了过多的零食,在用餐时家长或者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等,这些都会严重地影响幼儿的用餐情绪,进而影响幼儿的用餐情况。而且幼儿在用餐时经常会边吃边玩、东张西望,这些不良的习惯也会影响到幼儿的用餐情绪。2 .幼儿的生理特点、运动对幼儿挑食偏食行为的影响第一,幼儿园缺乏符合幼儿特点的活动。研究中发现,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基本没有符合幼儿特点的饮食营养教育活动。比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只是涉及到蔬菜的种类、颜色等教育内容,教师并没有结合营养教育的内容进行讲解。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比如组织幼儿谈话活动,教师有时也会和幼儿一起讨论进餐的规则、进餐表现和一些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但这些活动存在偶然性和随意性,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注意到。另外,尽管幼儿园中也会在节日时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能与幼儿饮食教育结合的传统教育活动比较少,各种教育资源并没用得到充分的利用,幼儿没有充分认识食物的机会,对食物不了解,容易产生挑食偏食行为。因此,幼儿园对幼儿进餐习惯的教育存在问题。第二,幼儿自身生理特点、运动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幼儿会出现挑食行为,是因为幼儿的味觉敏感度比成人要高,不喜欢那些有特殊味道的食物。另外,由于幼儿消化能力比成人要弱很多,如果在进餐前不进行适量的运动使胃肠排空,会影响幼儿进餐的积极性。另外,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对幼儿的正常进餐习惯有很大影响。研究发现,身体健康的幼儿比生病的幼儿更愿意进餐,而感觉疼痛、病毒感染的幼儿会食欲减退。一些消化系统的疾病容易导致幼儿厌食,体内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对幼儿的正常进餐行为产生影响。最后,要注意幼儿活动量,量大很容易产生疲劳,要保证幼儿每天的睡眠时间,使进餐保持最佳状态,改变不良进餐习惯。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幼儿按时进餐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幼儿形成适宜的条件反射,一到吃饭时间,自然而然的就愿意自觉进餐。3 .幼儿进餐期卫生习惯不佳大部分幼儿午餐时都能保持桌面地面干净,少数幼儿在吃完饭后自己的桌面地面全是掉的饭菜。案例如下:航航每次吃饭时坐在小椅子上的屁股都往后拖,导致碗离嘴巴太远,吃饭时就把饭菜掉的到处都是,自己毫不在意;程程遇到不吃的菜,要么丢桌上,要么丢别人碗里,不知道要把不吃的菜放到统一的盘子里。4.幼儿有独立进餐能力,存在被动就餐现象通过观察这6名幼儿在园中进餐的情况,可以发现在幼儿园中幼儿都能够自己吃饭,不需要教师喂饭。尽管幼儿对餐具的使用还不太熟练,但基本己经可以独立进餐,也基本可以独立使用餐具满足每天进餐的需要。同时,观察中还发现,即使有的幼儿使用餐具时比较费劲,小班幼儿仍能利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让自己吃到饭菜。如观察记录中的幼儿1虽不能正确使用勺子,但能用“手抓”的方法自己吃到米饭;幼儿2同样也是因为不会使用餐具,只能用手直接把饭抓起来吃;幼儿5懂得自己扒虾,还会把大一点的虾册成两段慢慢地吃。幼儿1、幼儿2、幼儿5都是在不能很好地使用勺子进餐的情况下,通过直接用手抓饭的方式吃到饭菜。(四)幼儿进餐出现问题的原因1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进餐独立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如幼儿父母与祖辈之间,若对幼儿进餐习惯方面的教养观念不能协调一致,幼儿会很难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一点从对家长的访谈中也能够明显地反映出来,如幼儿3的奶奶会在幼儿进餐时满足幼儿喝水的要求;幼儿4的爷爷奶奶每次都会主动给幼儿喂饭吃。父母们明知道长辈的做法不恰当,却没有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和协调。现代社会,多数幼儿家长都具有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策略也与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基本吻合,相对科学可行,但在家中有时却难以落实好,因为幼儿的爸爸妈妈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可能会受到来自幼儿祖辈的干预,导致很多好的育儿理念得不到落实,祖辈的干预变成幼儿的“保护伞”,使他们更加任性。2 .幼儿偏爱荤菜在观察这6名幼儿进餐的过程中发现,幼儿1、幼儿3、幼儿5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挑食偏食行为。具体表现为:幼儿1不吃饭菜里的胡萝卜,把自己不喜欢吃的都拣出来;幼儿3不愿意吃菠菜;幼儿5吃饭的时候只吃肉不吃菜。而且那些习惯了挑食偏食的幼儿,只爱吃自己爱吃的菜,有的幼儿还特别喜欢吃荤菜。3.幼儿存在进餐期间不讲卫生吃完饭老师要求幼儿把碗和勺子分类放到指定的桶里,跃跃吃完饭,把碗和勺子一起扔进桶内便走了;还有几个幼儿吃完,直接把碗跟勺子放桌上就跑走了。大部分幼儿能在吃饭时保持桌面地面干净,并将餐具分类放到桶里,但还有部分幼儿不能做到这些,被动状态比较严重,需要老师不断提醒才行。小班幼儿可塑性较强,需要成人持之以恒不断地指导,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4.进餐时存在不良的习惯幼儿的吃饭时间比较长,是目前幼儿进餐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现象。吃饭时间过长,会影响到幼儿的消化。幼儿之所以会出现用餐时间过长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于用餐的兴趣不大等。三、解决幼儿进餐问题的方法(一)营造良好的用餐情绪幼儿由于年龄较小的原因,其自我意识比较强,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习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用餐情绪。比如,在用餐前,教师可以和幼儿进行谈话,稳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可以更加平静地进行用餐。在用餐前,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用餐教育,教育幼儿如何去品尝饭菜,提高幼儿的用餐兴趣,从而让幼儿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进行用餐。除了让幼儿在餐前安静下来之外,要营造良好的用餐情绪,教师还应该创造温馨的用餐环境,比如,在用餐的时候可以借助情景故事来营造温馨的用餐环境。在用餐前,教师还应该布置好用餐场所,避免用餐场所出现过热或者过冷的情况。在用餐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播放能够舒缓心情的音乐来提高幼儿在用餐过程中的愉悦程度。(二)改正挑食的习惯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其自我意识比较强,因此挑食是幼儿在用餐中常见也是最难纠正的不良习惯,而且挑食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为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来改正幼儿挑食的不良习惯。首先,在用餐前,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用餐情绪,让幼儿能够自觉主动去吃饭。教师应该先对饭桌上的饭菜进行讲解,讲解不同的饭菜的营养价值,比如多吃肉可以补充身体的蛋白质,这样才能更好地长高。还有许多幼儿不喜欢吃青菜,为了让幼儿养成吃青菜的习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相关的视频来认识到青菜的生长过程,从而让幼儿意识到种植青菜的辛苦,提高幼儿的兴趣。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对饭菜的兴趣,教师可以做出一些夸张的表情来诱惑幼儿就餐,比如,教师可以凑到饭菜面前去闻菜香,然后做出“饭菜很香,我很想吃”的夸张情况,从而提高幼儿对饭菜的用餐兴趣。除此之外,在用餐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对幼儿进行表扬,肯定幼儿在用餐过程中的表现。例如,幼儿1不喜欢吃番茄炒蛋中的番茄,在一次用餐中,教师发现该幼儿竟然主动地吃起了番茄,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对该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如“哇,小朋友,你好棒哦,自己学会主动吃番茄,老师要给你一朵小红包奖励才行”,在表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肢体动作来加强对幼儿的肯定,比如摸摸幼儿的头。(三)巧用游戏的策略引导小班幼儿养成餐前洗手的卫生习惯小班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喜欢用手东摸摸西摸摸,正因为小手接触的东西多了,所以难免不会让手沾染上脏物,甚至会让手沾染上一些病毒、病菌。显然,让小班幼儿养成餐前洗手的习惯非常有必要,如果餐前不洗手或许会让小班幼儿手上沾染的病毒、病菌带进小班幼儿体内,通过洗手会让小班幼儿的皮肤保持整洁,有利于小班幼儿身体的发育。教师可以巧妙设计游戏,让小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会如何正确洗手,真正学会洗手的顺序,首先要挽袖,接着打湿、打肥皂于手心、手背、手腕上,再用清水洗干净,最后再甩掉手上的水。教师可以鼓励小班幼儿将洗手变成游戏活动,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养成餐前洗手的好习惯。(四)良好用餐纪律常规的培养轻松愉悦的用餐氛围不代表着让幼儿随心所欲、放任自流,良好的纪律也是其良好用餐习惯的有力保障。在幼儿己进入幼儿园开始学习生活时,老师就要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告诉幼儿进餐的纪律:比如,饭前要洗手;要在一个愉快、安静的环境中就餐,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便说笑,并且要自己独立进餐;学会正确使用餐具,不能用手抓菜、抓饭;用餐习惯要文明,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不浪费粮食;饭后要漱口,并用小毛巾擦嘴等。教师要让幼儿知道进入幼儿园之后自己就是一个“大”孩子了,大孩子自然要做大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幼儿在用餐纪律方面表现良好的时候,教师可通过发放小红星等鼓励形式对幼儿给予表扬,让其他幼儿都向其学习,树立良好用餐纪律的小榜样。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自制力比较差,有的幼儿在用餐时喜欢与他人进行交流,有的则喜欢自言自语,如果其活动对其他幼儿用餐并没有妨碍,而且也没有破坏秩序,那么这种行为是被允许存在的,不必非得幼儿一句话不说,这样反而会影响他们的食欲。当然,如果幼儿在用餐过程中的行为己经妨碍了他人,比如出现把不吃的东西舀到别人碗里、用勺子敲打碗或桌面等情况,那么这种行为必须要受到约束。幼儿只有树立了纪律观念,才能够自觉遵守,进而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行动。让幼儿从一入园就能养成良好的用餐常规,对于其今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五、结论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但是好习惯却能让幼儿受益一生。它需要教师、家长和幼儿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如果成人松一尺,孩子就会松一丈。我们的一次疏忽,可能需要花费十倍的努力来弥补。本研究选取某所幼儿园,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在园中对小班幼儿进行拍摄,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进行收集分析。通过对某幼儿园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幼儿进餐习惯的教育策略。在幼儿用餐的时候,在所难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动脑筋想办法,而不是总批评孩子,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喜欢你,愿意与你亲近,就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育效果,相信幼儿的身心发展会更加顺利,一定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