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研究》8000字(论文)】.docx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研究摘要:幼儿时期是幼儿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幼儿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但由于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不同,因此研究营养教育介入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对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研究,提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处理有帮助临床医生应切实做好儿童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关键词: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目录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1(三)研究现状1二、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2(一)幼儿以零食代替正常进餐2(二)幼儿偏食情况严重2()幼儿喂食依赖性大3(四)幼儿爱吃西式快餐3(四)幼儿不能按时进餐3三、幼儿不良习惯行成的原因3(一)饮食环境对幼儿的影响3(二)幼儿身体健康情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4()家长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4(四)家庭的经济情况影响4四、预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对策分析5(一)建立家庭干预机制5(二)家长构建良好的饮食环境6()家园共育7结论7参考文献7一、结论(一)研究背景家庭是幼儿饮食认知和饮食行为建立的最早场所,家长的饮食知识、饮食习惯和教养方式等是影响幼儿饮食认知与饮食行为的重要因子。把家长的饮食知识、饮食习惯和教养方式等作为是影响幼儿饮食认知与饮食行为的重要因子。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改变,许多幼儿的饮食认知和饮食行为是在幼儿园形成的,受教师和同伴的影响很深,而在幼儿园进行的干预较少。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改变,许多幼儿在家庭中无法习得良好的饮食认知和饮食行为,而幼儿期又是决定个体一生的关键期,因此从幼儿期就应该建立正确的饮食认知和饮食行为,这就需要幼儿园开设营养教育课程让幼儿建立良好的饮食认知和饮食行为。因此,本研究将探讨通过营养教育课程的开设,改善幼儿饮食认知和饮食行为的成效如何。(二)研究意义0-3岁是喂养问题的高发阶段,儿童不良的饮食问题常导致抚养者个人和家庭忧虑,甚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与成年后的健康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3生婴幼儿时期的喂养困难普遍存在,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显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率较高,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已备受关注二本研究旨在了解兰州地区特定文化背景下,3岁以下城市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现况以及抚养人对此类问题的态度、采取的相应措施和对其所采取措施的评价,为进一步开展此类问题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认知和行为历来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它们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探讨营养教育课程对幼儿饮食认知、饮食行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知和行为领域的实证研究1(三)研究现状我国儿童中普遍存在着饮食行为问题,马冠生(调查显示我国有的儿童不吃早餐,其中农村儿童所占人数多于城市儿童。多数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吃零食现象普遍,且在餐前吃零食的现象较多。现代家庭结构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且母亲外出工作的人数增加,使得家长在照顾、教育幼儿方面相对的减少。从婴儿出生到其成长的全过程,健康营养始终是人类的基本需求2。李淑美提到,幼儿期的发育虽然没有婴儿期的生长发展快速,却是脑部发育和智力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总之,加强幼儿阶段的正确饮食认知及饮食行为,提升他们正常的成长与发展是奠定健康一生的基础。梁艺馨指出饮食习惯建立于幼年时期,并可维持至终生,是决定饮食健康的关键,是幼儿通过对家庭的观察和模仿学习而形成对某种食物的喜好指出父母在塑造个体人格、行为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教养方式是其塑造的媒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在幼儿园中幼儿的主I武庆斌.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转诊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08)2王硕,黄小娜,王惠珊,金星明.全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02)要照顾者是教师,因此本研究欲通过营养教育课程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一定的素材,改变幼儿不正确的饮食认知及饮食行为1二、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幼儿不良饮食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对自身身体健康不利的饮食习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了变化,家庭的饮食习惯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化,而且相当一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幼儿的娇惯和迁就,致使幼儿形成了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2。(一)幼儿以零食代替正常进篮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幼儿零食的范围很广,种类甚多。零食的泛滥致使幼儿逐渐形成了以零食作为主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具体表现在:一些幼儿在进餐前不断地吃零食,结果进餐时不好好吃饭,饭后又称肚子饿,索要各种各样的零食吃;有些幼儿则零食不离口,见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就缠着家长必须买。零食一般指的是非正餐所吃的食物和饮料,主要是水果、面包、饼干、糖果、甜点、膨化食品等。吃零食是儿童常见的行为,家长总是怕孩子吃不饱,于是提供各种各样幼儿喜欢的食物,让幼儿用零食补充除正餐以外的营养素及能量需求。但零食能量较高、营养素较少且不均衡,家长应予以正确引导,选择营养价值相对较高的食物作为零食,并适当控制摄入量和时间。幼儿一旦养成爱吃零食的习惯,必然会在正常进餐时食欲不振,甚至不愿意吃饭。久而久之,便引起营养失调或营养不良等问题,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二)幼儿偏食情况严重幼儿偏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将会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孩子不吃荤,有的孩子不吃素,或不吃这不吃那,吃饭时挑肥拣瘦,同类食品中不吃某一种无关紧要,但如果这一类食品都不吃则必定会造成某种营养缺乏,影响生长发育。人们的食物喜好在幼儿时期逐渐形成,并会持续到终身,而学前期儿童最大的饮食问题就是挑食、偏食,这很可能导致孩子营养不良。出现挑食、偏食的主要原因有食物的味道、气味、营养、外观、家中食用频率以及父母的饮食习惯等。而家长对孩子的饮食习惯基本上总是顺应要求,喜欢吃就吃,不喜欢吃就不吃,从不干涉。例如,有些幼儿不吃海鲜类食品,就有可能会造成缺碘现象;有些幼儿不吃水果和青菜,就有可能会引起某种维生素的缺乏。科学研究证明,凡有偏食习惯的幼儿,胃口都不是很好。如果过分偏食,会造成幼儿营养不良,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I冯雪英,衣明纪.儿童喂养与进食行为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03)2钟春梅,汪之顼,孙忠清,石庆香,马爱勤.农村母亲婴幼儿喂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04)3金星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07)(三)幼儿喂食依赖性大生活中常见到有家长端着碗陪着孩子走到哪、喂到哪,有的甚至上了小学仍旧在喂食。家长总、是因为看到幼儿自己吃饭时把饭弄到脸上、手上、桌子上及地板上,到处都是,甚至一边吃一边玩,于是就不让他们自己吃,只想帮忙喂饭快点了事。有的则是因为隔代照看孩子,溺爱、娇宠,总、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干不了,于是事事亲力亲为,连吃饭也得天天喂食。久而久之,幼儿养成了依赖大人,饭来张口、不喂不吃的坏习惯。这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养成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四)幼儿爱吃西式快餐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弱,好奇心强,面对各种各样的玩耍之物,幼儿总是经不起诱惑,容易沉溺其中。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西式快餐也迅速进入各个地方。但是,西式快餐多以油炸食品为主,是高脂肪、高能量、低纤维的食品,营养价值非常低,多数家长对这方面的意识却很薄弱,对西式快餐的营养价值认识有偏差,认为西式快餐搭配较合理,或营养价值高,加上产品的宣传也增加了儿童对西式快餐的兴趣。这些错误的观点都影响了孩子们对西式快餐的选择,长期食用西式快餐就会造成肥胖,给孩子的心理和呼吸系统增加负担,也为成年肥胖埋下隐患|。(四)幼儿不能按时进餐幼儿年龄小,对玩具的控制能力弱,舍弃就餐时间来陪伴心爱之物,家长对此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等待幼儿心甘情愿去就餐。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用餐也需要定时、按时进行。如果幼儿总是因外物的吸引而不能按时进餐,不仅会给家庭和幼儿园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也会影响幼儿正常的生理代谢和胃肠蠕动2o三、幼儿不良习惯行成的原因(一)饮食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饮食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饮食品种单一,不注重饭菜的色、香、味,长期单一的饭菜无法引起幼儿的食欲,影响了幼儿对食物的接受,久而久之造成习惯性的偏食挑食现象;另一个方面是生活无规律,许多双职工家长忙于工作和学习,饮食无规律,直接导致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其次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厂商推出的幼儿食品琳琅满目,经广告的推波助澜,被幼儿熟知。果冻、冰淇淋、薯片等五花八门的零食对幼儿极具诱惑力,然而如果幼儿无节制地吃零食,会不断给肠胃刺激,影响肠胃正常的活动,待到吃饭时间幼儿反而没有食欲,从而造成其饮食不规律,直接导致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I魏梅,袁丽娟.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问卷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6)2杨正雄,赵文华,陈君石.饮食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8(06)(二)幼儿身体健康情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一些幼儿会偏食厌食,食欲不振,也有可能是其身体原因引起的。有的幼儿因体弱多病,肠胃不适等状况,引起自身食欲不振;或者幼儿在感冒等患病期间食欲不振,不愿意进餐;甚至幼儿在换牙时,都会因为口腔牙齿的原因不愿意就餐,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地意识到上述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而是一味急躁,用哄骗、强迫等方式逼迫幼儿就餐。这样的做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有效,但是长时间使用会使幼儿产生抵触心理,良至会导致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加重。儿童的饮食行为是影响儿童成长以及成年后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儿期正是儿童生长发育迅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必须及时地为幼儿提供其所需要的营养,以促进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促迸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对于预防儿童及成人肥胖、营养不足等均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幼儿营养合理摄入的重要前提。幼儿作为祖国的花朵和社会未来的栋梁,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使幼儿的德智体美芬等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必须抓紧幼儿体质和智力的发展,而体质和智力发育就必须依靠同化作用从外界吸取大量的营养。因此,必须为幼儿合理地安排饮食,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家长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过分溺爱。现在中国的家庭中大多是独身子女,父母及祖辈多人同时关注一个幼儿,容易出现对幼儿的溺爱情况。第二种是不分场合的训斥。一些父母习惯在进餐时对幼儿进行教育,殊不知自己的行为破坏了用餐的轻松氛围,令幼儿在不愉快的情绪中进餐,影响他们的食欲和消化吸收。第三种是不恰当的喂养方式造成幼儿被动就餐。为了让幼儿能够足量进餐,家长可谓费尽苦心,不仅在幼儿身后追着喂饭,还会以各种许诺哄骗幼儿吃饭。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幼儿习惯了被家长催促或以物交换就餐,便不再主动进餐,众所周知,溺爱却是一种不合理、不正常的爱,表现为家长会迁就和满足幼儿的不合理饮食要求,极易造成幼儿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从而导致幼儿挑食、厌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学前期的儿童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他们现实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父母,父母成了孩子最经常模仿的对象。我们可以经常听到父母总是经常抱怨“我的孩子这不吃那不吃的”,但是他们是否真的从实质意义上去考虑,身为孩子的家长,你们自身的饮食习惯又是如何?父母如果一周内吃早餐的次数越多则孩子吃早餐的次数也会增多,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且父田的饮食行为也会影响到孩子对营养素的摄入。若父母饮食行为不健康,自己也挑食、偏食,那势必会对儿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田自身的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四)家庭的经济情况影响儿童的饮食消费与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有些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营养知识较丰富,自身的饮食习惯良好,但孩子的单纯性肥胖问题还是屡见不鲜。这主要是因为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使孩子有条件购买更多的零食饮料、西式快餐、软饮料等,引起幼儿不良的饮食行为。而一些经济收入偏低的家庭,则用于购买孩子营养食品的费用也就偏低,孩子营养食品的摄入量也就较少。儿童时期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生活行为、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阶段。饮食行为不仅可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远期健康。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在幼儿园与在家庭中应协调一致,互相配合,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四、预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对策分析(一)建立家庭干预机制以幼儿保为主导的家庭-学校-卫生三联动的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机制是建立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基础上,上海市有完整的儿童保健三级管理网络,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市级儿科专科医院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儿童保健中基层保健的实施主体,管理辖区内的所有儿童,并对儿童提供系统的、程序化的儿童保健服务,社区医生是儿童的健康守门人,通过儿童保健服务,进行儿童的体格发育、饮食行为问题定期评估,对家长进行指导,社区每季度至少一次家长学校,举办儿童家长关于儿童饮食行为教育和指导的讲座。随着儿童保健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儿童个体的发展,儿童保健也从群体保健向个体保健的转化,社区儿保医生除了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也学习了儿童保健行为发育的基础知识,能对简单的行为发育偏离儿童进行指导,对饮食行为问题儿童进行识别转诊。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也逐步开设了营养门诊或饮食行为门诊,能对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儿童进行诊治,市级专科医院也建立了营养门诊或饮食障碍门诊,并开展多学科的诊治,为饮食行为障碍的儿童或器质性疾病的儿童迸行个性化的诊治,为这些儿童提供医疗服务。健康教育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儿保医生利用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儿童保健知识的普及,提高儿童家长科学育儿能力,本研究的三联动机制,以儿保为主导,也是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对家庭的家长和主要照养人及学校的保教人员开展饮食行为知识、技能、问题应对策略的培训,提高家长和保教人员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识别和矫治能力。学校是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能力的场所,尤其是幼儿园更加注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儿童饮食行为是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均要开展饮食行为的教育和塑造,并识别和矫正饮食行为问题,与家长、医生进行沟通反馈,共同调整饮食行为问题矫治方案,纠正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巩固和保持良好的饮食行为。本研究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可操作性强,家长在家中能有效实施,家长在每次随访中提出问题并能得到及时解决,并根据家长的需求,共同调整矫治方案,提高了家长干预的主动性。干预中对每个饮食行为问题提出具体的干预方法,社区医生也觉得指导性加强,更易于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有效提高了家长的依从性。家庭(家长)的职责:学习科学养育儿童知识,掌握培养儿童饮食行为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方法。对儿童正确的饮食行为给予表扬和巩固。创设良好的饮食氛围,有规律、放松的环境。家长正确选择适合儿童的食物和熏饪方法,合理安排幼儿膳食,促进和提高儿童的食欲。区分儿童饮食行为,对存在问题的饮食行为问题学会寻求帮助,与学校老师和专科医生迸行沟通,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矫治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提高改善饮食行为的技能,保持和巩固良好的饮食行为治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提高改善饮食行为的技能,保持和巩固良好的饮食行为定期带孩子去儿童保健门诊,对儿童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进行评估,与儿童保健医生共同找出利于良好饮食行为塑造的因素,消除不利的因素,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二)家长构建良好的饮食环境构建和谐的家庭饮食环境。幼儿的生活环境主要以家庭为主,为此,父母必须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的家长已经意识到自己孩子的不良饮食行为,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采取强硬的措施,强迫孩子吃饭、洗手等。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需要长期、持久的努力,用强迫、惩罚、哄骗等消极方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有时还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家长必须要有耐心,适时诱导,严格控制幼儿的零食,零食在不影响正餐的情况下进行。首先,父母要了解科学喂养幼儿的常识,家庭食品要多样化,掌握基本的烹饪技术,并尽可能地熏饪出色香味俱佳的饭菜,这样可以激起幼儿的食欲。其次,父母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疏导幼儿的进餐行为,例如,家长可以做好餐前准备工作,从饭菜的色香味等方面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必要的饭前教育。另外,家长应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尽可能与幼儿共同就餐,以便保证幼儿正常的就餐时间和愉快的饮食氛围。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儿童的饮食行为有着密切关联。父母不应把零食或快餐作为惩罚和奖励孩子的手段,这会影响孩子对食物的喜好。此外,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在饮食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因为儿童模仿性特别强。要知道,没有不合适的饮食,只有不合理的饮食行为。家长必须纠正自身一些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并向孩子讲述挑食、偏食对健康的危害,让孩子树立良好的饮食营养观。现在大部分的父母由于工作忙,饮食生活不规律,因此经常给孩子吃一些现成的或制作方便省事的食物,不重视食物的营养,做的食品没有滋味或缺乏变化。对此,父母要调整食物结构,改变只有吃高蛋白食品才营养的错误观点,经常变换饭菜的花样,使品种多样化,既要保证原有的营养量少受损失,又要精工细作。父母对幼儿的饮食要做到定时定量,有规律的进餐,不要随便改变幼儿的进餐时间和进餐量。家长要了解科学的儿童喂养知识,食品要多样化。(三)家园共育幼儿的良好习惯有赖于环境和教育两方面。孩子接触着“学校”与“家庭”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就更需要我们建立家园一致的教育目的和要求。家长也应积极与幼儿园配合,及时与老师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从而使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工作顺利迸行。由于幼儿认知水平低,判断能力和自主性都很差,因此,幼儿在生活中的从众现象较普遍。针对这个特点,可在进餐时对幼儿的从众现象加以有效利用,从色、香、味入手,向幼儿迸行必要的餐前教育。通过创设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在大多数幼儿津津有味的进食气氛感染下,抑制少数幼儿偏食的心理倾向,促使其与众幼儿专心吃饭,从而改变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通过相互影响,促使幼儿把在家不愿吃的食物很快吃完。教师要掌握好每一个幼儿每天的就餐情况,幼儿进餐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进餐巧妙地融入游戏当中,营造家的氛围;对有严重不良饮食习惯的幼儿耐心帮助,因势利导。平时,老师还应注意帮助自理能力差的幼儿,教会他们拿小勺,饭菜搭配着吃,掌握吃饭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最后教师不要在饭前或就餐时批评幼儿或强迫幼儿进食。幼儿虽然年龄还小,但是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在教育幼儿的时候,不要当着很多小朋友的面批评他,一定要用温和的口气和他讲道理,帮助他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结论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保证,不良的饮食习惯将严重地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至于如何改善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还需要社会、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在干预中,儿童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也学会了指导性强、可操作性的行为改变交流干预方法,这不仅可以改变儿童的饮食行为,还能保持和促进儿童的良好饮食行为习惯,这种个性化综合干预方法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也缓解了家长的担忧和焦虑。参考文献11武庆斌.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转诊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08)2王硕,黄小娜,王惠珊,金星明.全国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02)3冯雪英,衣明纪.儿童喂养与进食行为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03)41冯友银.社区健康教育对婴儿辅食添加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4)5李斐,周迎春,金志娟,施榕,金星明.上海市3城区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交互式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几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0(05)6钟春梅,汪之顼,孙忠清,石庆香,马爱勤.农村母亲婴幼儿喂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W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04)7金星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07)81金星明,施榕,金志娟.上海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04)9魏梅,袁丽娟.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问卷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6)10杨正雄,赵文华,陈君石.饮食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几中国学校卫生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