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 资源ID:1367682       资源大小:52.40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冲突尖锐化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宏大任务时代须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 .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科学前提:三大独创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思想理论来源资本主义冲突尖锐化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行的看法是批判地继承(汲取唯物主义)。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志向: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7 .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科学的人生志向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志向是人生前进的灯塔志向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志向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驾驭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养。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9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答: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实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其次性的B、哲学上相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行知论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3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 .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承认世界统一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观点一否认世界统一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2)唯物主义一元论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5 .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说明一切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直观性:缺乏实践6 ,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意义它指出物质不依靠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相识的,同不行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确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7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8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行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见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见没有物质的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9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相对静止:一、一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更,即事物物质相对稳定。二者关系:运动是确定的,静止是相对的,确定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确定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0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1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12 .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和依次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13 .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行逆性)如:时间不行倒流机不行失失不再来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长的空间中,依据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困难,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需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动身;其次、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需从变更了的实际动身,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需留意规律相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反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动身,而不从实际动身是错误的,应当加以反对;阅历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阅历动身,而不从实际的阅历动身,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需加以反对的。14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究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5 .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6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1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18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的关系: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更);发展(运动、变更)体现了联系。19 .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分。形而上学:有区分无联系。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分。20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如: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21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记: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定趋势23 .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答:一、对立表现在: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联系形而上学-孤立)发展变更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更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承认事物内部冲突和否认事物内部冲突的对立。二、在于是否承认冲突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4 .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A.冲突的同一性和冲突的斗争性的关系:1)两者相互区分:两者是每一个冲突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2)两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质转化为量: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转化为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打算,质变是量变的必定结果。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C.确定和否定的关系:1)确定之中包含着否定,确定意义上的确定是否定。2)否定之中包含着确定,确定意义上的否定式确定。2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更的内政动力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冲突法是最根本的相识方法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26.(论)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辨证关系答:冲突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确定了冲突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冲突的同一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1)冲突双方相互依存2)冲突双方相互贯穿。相互渗透、包含、在确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冲突的斗争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结的。1)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冲突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冲突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冲突的统一性的相对的。冲突的斗争性是确定的。2)冲突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3)冲突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行分别的。27 .(04年论述)内因和外因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动身的重要意义。1)内因:指事物的内部冲突2)外因:指事物的外部冲突(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A.内因是事物变更的条件和依据B.外因是事物变更的作用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冲突;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冲突;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更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更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食其力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理。因为内因是依据,所以必需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因是条件,所以,必需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需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外因论'只讲外因。不讲内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的错误;只讲内因,不讲外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排外的错误,都是应当加以反对的。28 .共性与特性的关系:1)共性寓于特性之中,特性体现共性。2)共性统摄特性,共性离不开特性。29 .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冲突问题的精髓。30 .简述度的含义及其意义度: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把握度的意义:1)在相识上,只要把握了度,留意质的数量限度,才能精确相识事物的质。2)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度,才能提出知道时间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31 .缘由和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因就是因、果就是果)统一缘由和结果A、相互依存B、在确定条件下转化C、相互作用32 .(常考单选)一果多因:多种缘由影响下。造成一种结果。33 .必定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确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确定论。形而上学机械确定论:一切必定,否定偶然。唯心主义的非确定论:一切纯粹偶然,否定必定。34 .说明本质和现象辨证关系原理,以及相识这原理对我们相识事物的指导(考3次论述2次简答重点题)答:一、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分、相互对立的。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干脆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 .现象是个别的、详细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安静的。(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4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确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干脆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和现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确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依据、现象的产生和变更归根结底以来于本质的。二、驾驭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重要意义。(一)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分的、对立的,对事物的相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有必要通过科学探讨揭示的本质。(二)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化分析,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35 .规律的含义和特点。含义:规律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特点:A、客观性B、普遍性36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靠性。(03.05论述)答: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作用: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需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需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37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需敬重客观规律。2)相识规律就必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行。38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把科学看法和革命热忱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03.06论述)(07论述)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力。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需敬重客观规律;相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就必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科学看法和革命精神统一起来的哲学依据。一方面,讲科学就是说在敬重客观规律,讲革命热忱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只讲革命热忱,不讲敬重客观规律,是实际工作中的左倾盲动主义、坐等观望,都是必需加以反对的。40.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确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41论述:试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P84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指高度发达的物质一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确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二者关系的哲学依据。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确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确定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方向和保证,没有确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成果就会更丢失。总之,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缺一不行。只有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反之,社会主义就会走向斜路。42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对意识的确定作用。43 .敬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章1 .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的第一个观点是:实践的观点。相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2 .实践和相识的含义及关系1)实践:指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相识: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实践和相识的关系:A.实践确定相识B.相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关系: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实践对相识具有确定性作用相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正确相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反之失败3 .实践对相识具有确定性作用:相识是实践的来源实践是相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相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相识的目的4 .主体:指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相识主体的结构个人,群体,人类整体)。相识主体的属性包括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5 .客体:指进入主体相识范围的客观规律。相识客体的属性有可观实在性,对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相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的关系)B,相识和被相识的关系7,感性相识:指相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特性的反映,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8 .理性相识:指相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共性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9 .感性相识不同于理性相识的特点是:主观性。理性相识包括:1、概念2、推断3、推理10 .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关系:A,感性相识是理性相识的基础(理性相识依靠于感性相识)。B,理性相识是感性相识的发展和升华(感性相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相识)。C,感性和理性相识相互渗透(感性相识中有理性相识,理性相识中有感性相识的成分)。11 .感性相识向理性相识飞跃的条件:必需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感性材料是丰富的全面的、不是零散的。12 .相识的两个飞跃:第一个:感性相识向理性相识飞跃。其次个飞跃:理性相识到实践(理论付诸实践)。13 .相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相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论述)答:相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缘由确定的:(一)从客体考察1 .事物是冲突统一体。冲突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许多特点和状况2 .事物冲突有绽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本质不是起先就暴露,要经验过程渐渐暴露出来3 .任何事物都是详细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得人们的相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限制。客体的这些特点,确定相识的反复性。(二)从主体考察:人的相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学问水平、生活阅历、相识实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确定,必需经过实践到相识、再相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相识。14 .完整的相识过程:实践一相识一实践15 .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答:客观性:1)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靠于主体,不以来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确定性:1)真理是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样的相识,是无条件的、确定的。2)真理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才存在是确定的。相对性:1)广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相识,须要扩展。2)深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确定程度的,确定层次的反映,有待于深化。16 .(03论述)真理的确定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加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需坚决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一、真理既是确定的、也是相对的,是确定和相对的。真理的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确定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真理的确定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真理向确定真理转化。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确定性和相对性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具有确定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的规律,须要发展,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总之,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确定性,所以我们必需坚持它,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需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看法。1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8 .(0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识论与党的群众路途一样性及坚持方法和意义。P128答:党的群众路途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就是相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实践一相识一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途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相识论是完全一样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识论在实际工作的运用。人心确定一切,我们要恒久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旧要坚持党的群众路途,仍旧要坚持问人民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动身,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宏大历史任务。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20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动身。21 .相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22 .真理的功能包括指导实践,再相识,教化与激励。第三章1. (考5次单)人类社会的基本冲突: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冲突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2. (07论)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P132答:A、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干脆、间接地制约发展。人们依靠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定影响社会的发展。B、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确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环境与人口问题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人口多,资源少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战略为:必需坚持爱护环境和安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合理限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养。3. (05.06年简)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P133答: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主要影响有:确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物质与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确定作用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来看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他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巨头确定的阶级性。非意识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更。2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需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5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P136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是确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发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一样和平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更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6 .(简)生产力的含义和生产关系系统的要素答:生产力,指人类折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力。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1)独立的实体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料决策)3)渗透性因素(主指自然科学)4)打算性因素(主指教化)7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8 .(单选)生产关系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9 .生产关系内容:1、生产资料的全部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安排方式10 .(多选)生产资料的全部形式影响生产关系的表现:A生产资料的全部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B生产资料的全部形式确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C生产资料的全部形式确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D生产资料的全部形式确定产品的安排方式I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D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12 .(06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论试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答:一、1、生产力是指人们折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大要素。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要生产中发生的确定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全部制的形式、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安排形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1、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确定生产关系的变更是自发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造的哲学依据,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相适应的,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必需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又存在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需加以改革。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当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确定适应,从而否认改革的必要性是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确定不适应,从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也是错误的。1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A.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更。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就对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就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阻碍作用。14 .社会形态的划分(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1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2、三种社会形态的划分15 .(考4次单选)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16 .(多)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e共产主义社会17 .马克思依据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分为依靠性社会、物的依靠性社会、个人前面发展阶段18 .社会形态的序列:渔猎社会一农业社会一工业社会一信息社会19 .(04论)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答:社会形态的发展也象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辨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起先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目的和须要去变更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起的社会结果。是自己想不到的。是不为人的意志转移的。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侧蚀力确定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确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唯物主义因果确定论,或称历史确定论。20、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冲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冲突答:这两对冲突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的的始终这两对冲突制约和确定着其他各种社火冲突,确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确定着社会发展的必定阶段和客观趋势,确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21 .社会阶级的分化的根本的缘由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的私有制。22 .阶级是生产发展到确定阶段的产物23 .阶级首先是个经济范畴24 .阶级斗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干脆动力25 .革命的首要基本标记: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解决手里,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三种形式经济,政治,思想斗争。26 .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一起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7 .(06简)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含义:是在确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次序存在并获得确定程度的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打算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需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28 .(04.06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分。答: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冲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其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在于维护、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第三,社会革命往往采纳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等形式;社会改革一般地说不须要采纳这种形式。29 .论说明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牢固践阅历,依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冲突的性质和特点确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冲突,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地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改革并不变更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变更社会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成分的发挥出来。30 .广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确定力气,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31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宝的创建者人民群众是物质精神的创建者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确定力气32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33 .文化是人和社会的详细存在方式。有3个特征:创建性,自由性,兼容性。文化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假话,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有促进社会发发展的功能,具有相识功能。34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35 .群众观点是物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人名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36 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途的基本动身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途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针,也是群众路途的基本工作方法。37 .推动党的作分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四章1.商品经济的动身点是商品,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动身点是商品。2 .商品是:1、用来交换劳动产品2、运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依据确定的比例相互交换,缘由在于他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商品。3 .什么是商品经济,它存在和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182答: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商品经济是干脆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存在和产生的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一般条件和基础)。2)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全部者4 .商品具有运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5 .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答商品价值的概念:“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二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在商品交换中,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不同的全部者,交换的双方各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因此在相互交换产品时,须要计算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而且要等价交换。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详细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6 .创建具有运用价值的是:详细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7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创建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8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商品价值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取决于生产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9 .(多选)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确定的: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商品的价值量b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劳动率成反比c困难劳动换算为简洁劳动的计量10 (多选考3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的等价物的商品。与商品的赊购赊销相联系的货币职能是支付手段。11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答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用来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山炮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12 .金属货币在流通状况下,通货膨胀不会发生。13 .(03.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冲突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冲突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冲突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冲突的表现:1)假如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须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假如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冲突,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冲突,是因为这一冲突确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确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赢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确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的命运14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15 .(05论)论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答:.价值规律本身的作用。就是商品依据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定性的实现。这种必定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商品经济顺当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发展作用:1)调整资源配置2)促进社会发展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16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确定性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17 .货币和资本的关系:只有增值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18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

    注意事项

    本文(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