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ocx
ICS27.140P59备案号:G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XXXX-202x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earth-rockfilldamsafetymonitoring(征求意见稿)202x-XX-XX实施202x-XX-XX发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11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24总体要求65监测系统设计76监测系统安装调试与验收147监测系统运行维护27附录A32附录B33附录C35附录D37,I一4一刖三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电力行业大坝安全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1./TC32)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中国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南京南瑞水利水电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新源集团有限公司、国能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杭州国家水电站大坝安全和应急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本文件为首次发布。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土石坝安全监测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与验收、运行维护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土石坝坝体、坝基、坝肩、泄水消能建筑物、近坝库岸和枢纽区边坡,以及与土石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其他建筑物和设施的安全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Z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22385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验收规范GB/T35226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空气温度和湿度GB/T50138水位观测标准GB/T51416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50201防洪标准D1.fT2155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评价规程D1.ZT2699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检验规程D1./T5113.15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第15部分:安全监测工程D1.ZT5416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1.ZT5772水电水利工程水力学安全监测规程D1.ZT5839土石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技术规范S1.17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1.486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1.530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检验测试规程S1.531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安装标准S1.616水利枢纽水力学原型观测规范S1.766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鉴定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3.1首次蓄水期ObSerVation从水库首次蓄水到(或接近)正常蓄水位为止的时期。若首次蓄水后长期达不到正常蓄水位,则延至首次蓄水后头一年。3.2初蓄期observation首次蓄水期后的头3年。3.3运行期ObSerVatiOlI初蓄期后的时期。3.4观测observation指采用各种仪器设备或人工完成一次数据采集、记录的活动。3.5监测monitoring在土石坝建设与运行全生命周期,按一定的频次,采用仪器测读和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观测、记录,并对成果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的工作。3.6安全监测safetymonitoring从掌握建筑物运行性态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监测,并运用监测资料评价结构运行安全性。3.7监控supervisorycontrol在安全监测基础上,辅以综合分析和结构安全性评价手段,发现建筑物及其环境中的异常症兆和安全隐患,警示安全风险,为后续安全控制措施制定提供支持。3.8巡视检查inspection凭借感官及必要的工器具对土石坝进行检查、记录的工作。3.9监控指标monitoringindices评判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大坝运行性态是否正常的监测物理量及其变化速率限值和趋势性的总称。3.10初测值firstmeasurement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后的首次测值为初测值。3.11初始值initialvalue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正常工作后的首次测值为初始值。3.12基准值baselinevalue作为各阶段计算起点的测值。可根据各阶段计算分析需要选取计算基准值。3.13监测仪器设备monitoringinstrumentandequipment基于各种原理的传感器、监测装置及其相应的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和供电设备的总称。3.14监测设施monitoringfacilities各类监测仪器设备及其保护装置、观测房、观测便道等辅助设施的统称。3.15监测系统monitoringsystem由各类监测设施和监测信息管理软件组成的系统。3.16监测资料monitoringinformation巡视检查和仪器观测所获得的数据、记录等资料的统称。3.17资料整理arrangementofmonitoringdata校核监测数据和现场检查资料,换算物理量、统计填表、绘制过程线图、初步判断异常值等,并将监测资料入库。3.18资料整编compilationofmonitoringdata在监测资料整理基础上,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归纳、处理、编辑、生成标准格式电子文档和刊印等。3.19资料分析monitoringdataanalysis基于整编后的监测资料,定性和定量分析监测物理量变化发展与空间分布规律,解析异常,评价工程安全性态。3.20近坝库岸near-damslopes水库区域内其失稳将直接影响土石坝安全的库岸边坡。3.21枢纽区边坡slopeinprojectarea临近土石坝和附属建筑物、其失稳将直接影响土石坝安全的边坡。4总体要求4.1 土石坝应根据工程等级、规模、结构型式及其地形、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设置必要的监测项目,用以监控大坝安全、掌握大坝运行性态、指导施工和运行、反馈设计。4.2 监测设计应进行总体规划,监测项目及测点应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监测仪器设备选型应可靠、耐久、实用,且便于实现自动化监测。4.3 监测系统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坝高200m及以上的土石坝监测系统建设应进行专项设计、审查和验收。4.4 监测设施的安装应位置准确、时机适宜,现场安装调试后,应及时进行观测和记录。4.5 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理、整编、分析、预警。监测物理量正负号及单位规定见附录A。4.6 监测系统应按规定的频次观测,相关区域监测项目应同步观测。发现测值异常应立即复测并分析原因。当发生有感地震、特大暴雨、台风、库水位骤变等特殊工况以及土石坝工作性态异常时,应增加观测频次,必要时增加监测设施。4.7 监测系统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鉴定,对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处理。4.8 土石坝安全监测项目按运行寿命可分为永久监测项目、长期监测项目和短期监测项目三类,分类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永久监测项目的监测设施应保证可以修复或更换。对于长期监测和短期监测项目,当监测设施完成使命后可做封存停测处理。4.9 监测精度应根据监测物理量的预估值确定。5监测系统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土石坝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包括环境量、变形、渗流、压力(应力)及温度等,应根据建筑物级别、功能、结构特性等确定监测项目,监测项目的设置应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5.1.2 变形、渗流、压力(应力)及温度等监测项目和测点宜结合布置,互相校验。建设期短期监测设施与永久监测设施应结合布置。5.1.3 监测项目的观测频次设定应按附录C的规定执行。对需要进行高频次或多项目同步监测或受条件制约人工难以监测的项目,宜采用自动化监测,自动化监测系统应定期进行人工比测。5.1.4 施工期坝体临时挡水度汛或蓄水前坝体永久和长期监测项目不具备监测条件的,应布置短期监测设施,并与相应监测项目的测值建立关联。5.1.5 监测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接地、供电等因素布置监测站及观测房,并应布置人工巡视检查与仪器观测所需的通道。当土石坝底部设置有廊道时,可根据工程特点,利用廊道布设监测项目。5.1.6 监测设计各阶段应依据下列基本资料:a)工程规模、设计标准、建筑物体型及材料分区、施工布置、施工测量控制网布置、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工程基本资料;b)结构计算、工程安全风险分析、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及水工模型试验等成果;c)坝体填筑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坝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d)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方案;e)同类型建筑物监测资料及发生安全事故案例等资料;f)监测仪器原理、技术性能指标;g)其他相关资料。5.1.7 监测设计成果要求如下:a)监测设计报告应包括监测系统布置、仪器设备选型、监测安装调试与观测要求、巡视检查内容与要求、监测资料整编分析要求、监测系统维护要求、投资概算等。b)监测设计施工详图应包括测点测站布置、观测与巡检通道布置、电缆走线、监测系统工程量及技术指标等。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施工详图应包括监测自动化系统接入测点数量、测站与管理站布置、网络拓扑、通信、供电、防雷、自动化设备工程量及技术指标等。C)监测施工及观测技术要求应包括监测仪器设备检验、安装埋设方法、线缆敷设、监测设施保护、观测方法、观测频次、初始值及基准值选取、监测信息化管理、监测资料整理、整编及分析等要求。d)监测工程竣工设计报告应包括监测系统布置、永久与长期和短期监测项目划分、施工期设GB/TXXX202x计变更、监测仪器及自动化设备工程量及技术指标、巡视检查范围和内容、监测频次等。e)监测系统运行维护要求应包括运行期重点监测部位与项目、监测仪器设备运行条件、维护要求、观测要求等。5.2 环境5.2.1 环境量监测包括上下游水位、气温、降水量、库水温、坝前淤积、下游冲刷、冰压力等项目。环境量监测项目的选择及布置可与枢纽区气象及水情测报系统相结合。5.2.2 枢纽区应布置上、下游水位监测点。水位监测设施应安装在水流平稳、便于安装和基础稳固的位置,可采用水尺、水位计进行监测,水尺、水位计选型应符合水位观测标准GB"50138的规定。5.2.3 在坝址区附近宜设置一个气温监测站,测点应设置在坝址区开阔地带,可采用温度计安装在专用百叶箱内,温度计的选型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空气温度和湿度GB/T35226的规定。5.2.4 枢纽区应至少布置一个降水量监测点,设置在坝址区开阔地带,监测仪器可采用翻斗式、虹吸式、称重式等雨量计。5.2.5 库水温监测点宜布置在正常蓄水位以下,70m以上的高坝宜沿高程方向分层布置,观测仪器可采用深水温度计、半导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等。5.2.6 库区可能出现阶段性结冰期的工程宜设置冰压力监测项目,观测仪器可采用压力传感器配套温度计监测,并同步监测气温与冰厚。5.2.7 泥沙对建筑物运行影响较大的工程宜进行坝前淤积监测,坝下游冲淤可能影响建筑物稳定和机组出力的宜进行下游冲淤监测。5.3 变形监测5.3.1 变形监测所采用的平面坐标及高程系统,宜与工程原有测量坐标系统相一致,也可建立独立的测量坐标系统。5.3.2 变形监测控制网包括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和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工程区域变形范围和深度大或枢纽区受施工、蓄水影响范围大的工程,宜建立变形监测控制网。5.3.3 变形监测工作基点应布置在相对稳定的岩石或坚实土基上,其校测方法如下:a)交会法、视准线法、极坐标法、GNSS法监测表面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可采用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或倒垂线或延长线基点等方法校测。b)几何水准法等垂直位移工作基点,可采用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或双金属管标等校测。5.3.4 坝体表面变形监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坝体表面变形监测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平行坝轴线方向应设置纵向测线,垂直坝轴线方向应设置监测横断面。b)表面变形监测纵向测线宜设置在坝顶、上、下游坝坡。横向监测断面应选择地质条件或坝体结构复杂处、最大坝高处、坝内埋管和其它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GB/TXXXXX-202xO表面变形测点应布设在纵向测线与横断面交点部位,并根据坝体结构、材料分区和地形、地质情况增设测点。对“V”形河谷中的高坝、坝基地形变化陡峻的坝,坝顶靠两岸部位的测点应适当加密。d)表面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宜共用一个观测墩。表面水平位移可采用交会法、GNSS法、视准线法、极坐标法等监测。表面垂直位移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法、GNSS法等监测。e)高面板堆石坝宜在施工各期面板顶部和相应部位的垫层料上设置短期表面变形监测。D软基上的土石坝宜在下游坝脚外侧的地基上设置表面变形监测。5.3.5 坝体内部变形监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坝体内部变形监测包括坝体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监测布置宜结合表面变形的监测横断面,选择布置在最大坝高处、地质及地形复杂处、结构及施工薄弱部位,不宜少于2个断面。b)坝体内部变形监测断面内测线布置有竖向和水平分层方式,两种方式可结合布置。c)采用水平分层测线方式时,至少应在监测横断面1/2坝高布置测线,其他测线高程间距按20m50m布置;同一测线上测点可按照20m70m间距布置。水平测线不应穿过坝体防渗体,延伸至坝体表面的端点宜设表面变形监测点作为基准点。d)采用竖向测线方式时,宜在横断面上的坝轴线附近及下游的坝坡设置测线,竖向测线可选取基础变形相对稳定处或顶部表面变形测点作为基准点。e)坝体内部水平位移监测宜采用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活动式测斜仪、杆式位移计、柔性测斜仪、固定式测斜仪等设备,内部垂直位移监测宜采用水管式沉降仪、电磁沉降仪、柔性测斜仪、横梁式沉降仪等设备。5.3.6 坝基为深覆盖层时宜布置坝基变形监测,宜结合坝体内部变形监测进行设置。5.3.7 防渗体变形监测5.3.7.1 混凝土面板变形监测高沥青混凝土面板宜对受力集中的部位进行变形监测,可采用大量程、耐高温位移计进行监测;钢筋混凝土面板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a)面板应布置周边缝监测,测点应布置在河床最大坝高、两岸坡大约1/3、1/2及2/3坝高处,在岸坡较陡、坡度突变及地质条件复杂处应增加测点。监测设备可选用两向、三向测缝计。b)面板垂直缝监测宜布置在张开和压缩变形最大的面板接缝处,高程方向宜与周边缝测点组成纵、横监测线。监测设备可采用测缝计。C)高度70m以上的堆石坝可设置面板挠度变形监测,挠度测线宜设在内部变形监测断面所在面板条块,监测设备可采用倾角计、柔性测斜仪、固定式测斜仪。5.3.7.2 心墙变形监测高坝的土质和沥青心墙宜监测压缩变形和挠度变形,混凝土心墙宜设置挠度变形监测,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GB/TXXX202xa)挠度监测点宜沿心墙高程方向形成竖向测线,并与坝体内部变形布置形成横向监测断面。底端应深入相对稳定部位,延伸至坝体表面的端点应设表面变形监测点。b)心墙挠度变形可采用活动式测斜仪、固定式测斜仪、柔性测斜仪监测。沥青心墙压缩变形可分段设置位移计监测。5.3.8 土石坝坝体防渗体与坝基防渗体、坝体与坝肩岸坡、坝体与混凝土建筑物、心墙与过渡料,以及面板与垫层料等接触部位可设置界面变形监测,采用测缝计或位移计。5.3.9 泄水消能建筑物的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岸边式溢洪道控制闸段监测布置应符合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51416的规定;进水渠导墙、泄槽侧墙顶部的表面变形监测,可采用交会法、GNSS法监测;溢洪道直接与土石坝连接时,宜布置界面变形测点。b)泄洪隧洞段的变形应根据地质条件、围岩受力状态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洞段或关键的部位布置监测横断面,宜监测隧洞围岩变形、接缝变形,可采用多点变位计、收敛测点及测缝计监测。5.3.10枢纽区边坡及近坝库岸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工程枢纽建筑物安全有影响的近坝岸坡、塌滑体等潜在不稳定体,均应设置变形监测。b)变形监测应以整体稳定性监测为主,兼顾局部稳定性。主监测断面宜结合勘测、及边坡稳定计算分析成果沿主滑方向布置,每个主监测断面不宜少于2个变形测点。c)边坡表面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测点宜结合布置。表面水平位移可采用交会法、GNSS法监测;垂直位移可采用水准测量法、GNSS法、三角高程法监测。库区大面积滑坡体、边坡监测可采用星载或地基InSARo(1)边坡深部变形测点宜与表面变形测点结合布置,采用多点变位计、活动式测斜仪、固定式测斜仪、柔性测斜仪等监测。e)边坡在施工或运行中出现危害性裂缝的应布置裂缝变形测点。f)边坡采用抗滑桩、挡墙等抗滑支护结构的,可在结构体顶部布置表面变形监测点,在内部或靠山体侧布置深部变形测点。5.3.11 挡水封堵体与洞壁接缝处应设置接缝变形测点。5.4 港流监测5.4.1 坝体渗透压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坝体渗透压力应根据坝体防渗类型、结构型式和浸润线等渗流场特征,同时结合变形监测横断面进行测点布置。b)面板坝坝体渗透压力监测应沿坝基面布置,宜在上游帷幕后面板周边缝处、垫层料区、过渡料区和堆石区分别设置测点。高坝宜考虑沿高程方向分层在面板后垫层料区、过渡料设置测点。面板周边缝后的垫层料区宜结合周边缝变形监测设置坝体渗透压力测点。0土质心墙坝和斜墙坝坝体渗透压力监测应在心墙或斜墙底部的上游侧、下游侧及墙内部分别GB/TXXXXX-202x布置测点,其中墙内部渗透压力测点在正常蓄水位以下宜至少布置2个水平监测层面。墙底部设混凝土垫层的坝基,应在垫层顶部和底部对应布置渗透压力测点。沥青混凝土心墙、混凝土心墙宜在心墙底部上、下游侧布置测点,其中心墙上、下游与反滤料结合部宜布置测点。d)均质坝坝体渗透压力监测宜在布置在死水位以下高程布置测线,高坝坝体内正常蓄水位高程以下宜布置不少于2个水平监测层面。测点布置在坝轴线上游侧、下游坝坡及下游排水体前缘布。e)坝体渗透压力可采用测压管、渗压计或分布式光纤/光纤光栅进行监测。5.4.2 坝基渗透压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坝基渗透压力监测横断面根据坝基岩土特性、地质结构及其渗透性确定。测点布置应根据建筑物地下轮廓形状、坝基地质构造、防渗和排水型式确定,每个断面不宜少于3个测点。b)当坝基基岩有贯穿上下游的断层、破碎带或其他易溶、软弱带时,应沿其走向与坝体的接触面,在帷幕后、截渗墙下游侧布置渗透压力测点。c)坝基渗透压力可采用测压管、渗压计监测。5.4.3 坝体防渗体与坝基防渗体、坝体与坝肩陡峭岸坡、坝体与混凝土建筑物、心墙与过渡料等接触部位宜结合界面变形监测设置渗透压力监测,可采用测压管、渗压计监测。5.4.4 绕坝渗流监测应在两岸帷幕后沿绕渗流线方向设置监测断面和测点,可利用灌浆平洞布设测压管、渗压计,测孔应深至透水层天然地下水位以下。545渗流量监测应结合排水和集水设施分区布置测点,可采用量水堰、容积法等监测。坝基透水层深厚时,在有条件且不影响下游坝脚安全情况下,宜在近坝脚部位设截渗墙测量渗流量,经论证后,可通过在坝下游布设渗透压力测点计算渗透坡降和渗流量。5.4.6 水质分析宜选择有代表性绕坝渗流监测孔、量水堰和下游渗流水及库水定期监测。5.4.7 挡水封堵体与洞壁接缝处宜布置渗透压力测点。5.4.8 泄水消能建筑物的渗流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独立布置的溢洪道,宜在溢洪道两侧布置绕渗监测;对紧靠坝体的溢洪道,应结合大坝绕坝渗流、接触面渗流等统筹布置渗流监测。b)溢洪道或泄洪洞的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段基底、消能防冲段的渗透压力监测可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以及基础处理措施进行选择布置。溢洪道防渗帷幕后应布设幕后渗透压力监测点。5.4.9 近坝岸坡地下水监测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a)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稳定性对地下水敏感且对土石坝安全有较大影响的滑坡体或高边坡,宜设置边坡地下水位监测项目,测点宜结合变形监测断面进行布置。b)有压泄洪洞、引水洞穿过的边坡,宜结合隧洞设置内水外渗监测项目,布置地下水位监测。O设有排水洞边坡的宜按排水分区设置渗流量监测项目。5.5 压力(应力)及温度监测5.5.1 土石坝压力(应力)及温度监测宜结合坝体变形、渗流监测横断面进行布置。GB/TXXX202x5.5.2 坝体土压力监测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a) 土石坝土压力监测宜布置在监测横断面的中下部高程,测点布置宜兼顾上游堆石区、坝轴线处、下游堆石区等部位。b) 土质心墙堆石坝宜在心墙内部布置监测点,并与孔隙水压力监测成对布置。O土压力监测可采用单支土压力计、土压力计组监测。5.5.3 界面压应力监测宜布置在面板堆石坝面板与垫层料接触面、心墙堆石坝的心墙与陡峻岸坡的接触部位、地形突变部位、心墙与混凝土垫层接触面、心墙与混凝土建筑物结合面等部位。刚性接触界面可采用混凝土压应力计监测,非刚性接触面可采用土压力计。554防渗体应力、应变及温度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a)混凝土面板应力应变测点应沿监测面板条块高程方向布置,监测仪器宜成组布置,可采用钢筋计、应变计、无应力计。b)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心墙应力应变测点宜与内部变形监测点结合布置。混凝土心墙可布置钢筋计、应变计;沥青混凝土心墙宜在心墙下游侧、沿高程方向布置竖直向应变监测,应选择耐高温应变计。c)坝基防渗墙应力、应变及温度宜沿监测横断面不同高程设置测点。5.5.5 均质土坝、冲填坝、松软坝基、土质防渗体、砂壳等土体内宜布设孔隙水压力监测,宜与渗流监测相结合布置,监测设备可采用孔隙水压力计。5.5.6 对于大型、地基条件复杂或结构复杂的溢洪道、泄洪洞及消力池等泄水消能建筑物宜布置应力应变监测项目,布置符合下列要求:a)溢洪道控制段闸墩、堰体可布置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对于设有预应力锚索的溢洪道应布置锚索测力计。b)竖井式溢洪道洞身、泄洪洞等泄水建筑物可根据支护和衬砌结构,在监测断面上布置支护锚杆应力、钢板应力、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O泄槽、挑坎、消力池底板锚杆或锚筋桩可布置锚杆应力监测。5.5.7 枢纽区边坡及近坝库岸应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岸坡采用锚杆、预应力锚索等加固时,应对锚杆、锚索受力状态进行监测;b)边坡布置有抗滑桩、抗剪洞与锚固洞的可设置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力应变、界面压力等监测项目。5.6 巡视检查5.6.1 巡视检查设计应提出不同阶段的检查部位、内容要求和记录格式,时间上应贯穿土石坝全生命周期,巡视检查范围应包括土石坝及永久堵头等挡水建筑物、泄水及消能建筑物、枢纽区边坡、近坝库岸、闸门及启闭机、安全监测设施等。5.6.2 巡视检查可采用眼看、耳听、鼻嗅、手摸、脚踩等人工直观方法,也可采用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水下多波束等设备辅助检查。5.6.3 巡视检查应分为日常检查、年度详查和特殊情况检查,检查频次应按照附录C的规定执行。5.7 监测自动化系统5.7.1 监测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监测仪器设备、数据采集装置、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电源及防护设备,采集软件与安全监测管理软件等。5.7.2 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应提出纳入自动化系统的测点选择原则、接入测点数量、测站与管理站布置、网络拓扑、通信、供电、防雷与接地、数据采集、监测信息化管理及分析、自动化设备工程量及技术指标等。5.7.3 监测站应具备数据采集功能,宜设置在监测仪器相对集中的部位。监测管理站、监测管理中心站应具备现场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备份、数据分析及信息发布等功能,根据需要可合并设置。5.7.4监测自动化系统网络拓扑可采用星形环形和总线结构,通信介质可采用光纤、双绞线和无线等。监测站之间及其与监测管理站的通信可采用ElA-RS-485/422A、网络通讯协议(TCP/IP)及其他国际标准构建的通信协议,宜采用局域网连接。监测管理站与监测管理中心站之间的网络通信可根据站点所在物理位置采用局域网或广域网连接。5.7.5 电源宜采用双回路专线供电,无可靠交流电源时,可采用太阳能或风能等现地电源供电。电源应结合现场情况设置避雷器、隔离装置及稳压装置,容量应根据系统功率计算确定。监测管理中心站及监测管理站应配置不间断电源(UPS)。5.7.6 监测自动化系统应进行直击雷和雷电感应过电压防护设计,宜接入工程接地网。监测站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监测管理站和监测管理中心站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C。5.7.7 数据采集装置的测量范围应满足被测对象的有效工作范围,测量精度不应低于测量对象的精度。应配置人工比测接口,人工比测时不应影响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接线配置。5.7.8 监测自动化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掉电保护、自诊断功能、数据异常报警及故障显示、数据存储及管理、通信及网络安全防护、防雷及抗干扰、与便携式读数仪或计算机的通信接口筹功能。5.7.9 采集软件应具备与采集装置进行通信、数据采集、参数查询与修改、自诊断、测点维护、数据存储、异常告警及权限管理等功能,并应开放数据库接口。5.7.10 安全监测管理软件应具有监测数据存储、编辑、查询、导出与备份、数据可靠性检验、报表与曲线分析预警提醒及信息推送、工程文档及影像资料管理、输出等功能。5.7.11 通过测量机器人或GNSS实现表面变形自动化监测时,应将测点信息及数据纳入监测自动化信息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管理。5.8 强震动、水力学专项监测系统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综合分析论证后设置相应的监测项目。GB/TXXX202x6监测系统安装调试与验收6.1 一般规定6.1.1 监测系统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a)设计及相关技术资料齐全,设计技术交底完成、施工图纸已会检;b)专业施工组织设计和安装方案已审批并已进行安全和技术交底;c)安装人员已按相关规定考核合格;d)用于监测系统安装的机械、工器具应安全可靠,计量器具应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e)安装环境及用水、电、气等满足施工要求。6.1.2 监测系统安装应采购符合设计、规范技术指标要求的监测设备。仪器设备应小心装卸、运输和保管,应有出厂前应检验证。6.1.3 监测系统安装调试应根据工程施工进度统筹规划,并应根据工程施工进度与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实施方案。6.1.4 监测系统安装应按设计和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如需修改设计或采用代用设备、材料时,应经设计、监理和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6.1.5 监测系统安装不得影响建筑物结构与防渗安全,钻孔、灌浆等作业位置应与监测仪器和监测线缆保持安全距离。6.1.6 观测房、观测通道与安全防护、监测系统防雷及保护设施等宜与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同步建设并投入使用,并及时读取初测值和初始值。6.1.7 监测系统安装调试后应及时进行观测、资料整编分析,并将监测成果反馈给相关单位。6.1.8 监测仪器及接长电缆的标识应正确、清晰。6.1.9 监测设施安装调试后,应及时按照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第15部分:安全监测工程D1./T5113.15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1.176要求进行质量评定。6.1.10 监测设施质量评定通过且具备验收条件时,应及时组织验收。6.2 安装调试前准备6.2.1 监测设施安装调试前应根据设计文件、施工条件和进度安排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包括以下内容:a) 组织机构、工作场所布置及主要施工设备配置。b) 监测仪器设备的采购、运输计划。c) 监测仪器设备的检验方案、计划及保管方案。d) 监测施工程序与进度计划。e) 监测设施安装调试方法及保护措施。f) 监测线缆牵引线路规划。g) 观测方法、频次和监测信息采集设备使用、维护方法及要求。h) 监测资料整编分析方案与反馈。i) 安全、质量、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职业健康与文明施工措施。6.2.2 监测仪器设备采购应满足施工进度要求,到货后应进行开箱验收并保存验收记录与资料,验收应满足以下要求:a)仪器设备的数量、生产厂家、规格型号与供货合同或计划一致,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技术说明书及配件齐全。b)外观检查满足产品标准和说明书的规定。c)仪器设备测读正常。6.2.3 监测仪器设备现场运输应采取防颠震措施,运输和储藏环境应按仪器设备产品标准和说明书要求执行。6.2.4 监测仪器设备与监测线缆安装调试前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检验宜在工地进行。检验方法与技术要求按照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检验规程D1./T2699或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检验测试规程S1.530执行。6.2.5 安装调试前应核查监测仪器设备及安装附件的种类和数量,检查安装条件,准备所需的相关资料、施工机械、工器具和材料。组装的仪器设备宜先进行预装。6.3 安装调试6.3.1 环境量监测设施安装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6.3.1.1 水位计安装调试应满足以下要求:a)浮子式水位计的测井(管)宜竖直安装牢固,其底部进水口应低于监测设计提出的最低水位;各部件应组装固定牢靠,使浮子和平衡锤的中心位于测井(管)孔中心。b)超声波水位计传感器应安装水平,传感器探头与水面间距应在有效测量范围。c)水位计安装后应进行通信及测读测试,并校核其读数准确性。d)其他水位监测设施安装调试应按水位观测标准GB“50138执行。6.3.1.2 埋设在混凝土中的库水温度计应使温度计水平且轴线平行于混凝土迎水面。直接安装在水中的温度计可采用不锈钢钢缆吊装,也可固定在建筑物表面。6.3.1.3 气温与气压监测仪器应悬置安装在四周开阔的百叶箱内,应避开热源安装,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和风的直接吹拂。百叶箱及其支架应安装牢固。6.3.1.4 雨(雪)量计四周及上部不应有障碍物,承水口应水平,并安装稳固。6.3.1.5 冰压力及冰温监测的传感器受压面应平行于坝轴线,并安装稳固。6.3.1.6 安装完毕后应进行通信和计量准确度调试试验,保证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6.3.2 变形监测设施安装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6.3.2.1 变形监测控制网与表面变形测点观测墩(标)安装应满足以下要求:GB/TXXX202xa)变形监测控制网应尽早建成投入使用,至少应在首次蓄水前取得初始值。b)变形监测控制网网点基础应稳定、可靠,表面变形测点观测墩(标)应与被测对象牢固结合。c)强制对中基座及水准标芯应安放平正、镶接牢固,并应设保护装置。63.2.2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的安装调试应满足以下要求:a)安装基床应碾压平整,穿过坝体反滤料区域时应采用反滤料填筑。b)锚固板宜浇筑在混凝土保护墩内,测点埋设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允许偏差为±20Omm。c)锢钢丝装配施工时应涂上防锈油脂,并不得弯折、损伤、交叉,锚固板、伸缩接头、保护管之间连接应密封、牢靠,整条测线应在一条直线上。d)按设计要求覆盖并逐层人工夯(捶)实,回填压实密度与周围坝体相同。e)测量装置的安装应牢固可靠。D安装完毕应进行测量重复性调试,采用正常测量荷载加荷后稳定30min进行读数,重复进行3次,最大互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2mm。6.3.2.3 水管式沉降仪的安装调试应满足以下要求:a)安装基床应朝观测站方向放坡,坡度宜为0.5%2%°基床施工以及覆盖施工要求与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埋设要求相同。b)水管式沉降仪管路应平顺、松弛并预留伸缩段,进水管宜采用整管铺设。铺设时应采取措施保护管路,铺设完毕应逐管进行气密性检查。c)沉降测头应安装牢固、水平,其埋设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允许偏差为±20Omm。d)量测系统应安装牢固,量测管与测尺应竖直且相互平行。向测头内注液时应排除进水管及量测系统内的气泡。e)安装完毕应进行测量重复性调试,向测头注入测量液体直到完全充满管路,待管路水位稳定IOmin后,测读水位,重更测读3次,最大互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2mm。6.3.2.4 水平杆式位移计安装调试应满足以下要求:a)水平杆式位移计安装基床施工与覆盖要求同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心墙内埋设时应采用大坝填筑料回填。b)固定端锚固板宜采用较接方式与传感器连接,护管连接部位应采取措施防止坝料进入。锚固板埋设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允许偏差为±20Omm。c)传感器应根据预估位移或设计要求进行预拉。d)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测量重复性调试,重复测读3次,最大互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2mm。6.3.2.5 沉降测斜管安装调试应满足以下要求:a)沉降测斜管管底应做密封防水处理,安装时应严格控制导槽对准设计观测方向。伸缩接头导槽应对正并连接稳固。沉降环宜安装在测斜管接头之间偏中上部。GB/TXXXXX-202xb)采用非坑式安装埋设时外套钢质保护管与沉降测斜管之间的间隙宜回填细沙,采用坑式安装埋设时回填料粒径应不大于50mm,管周边宜分层回填并人工夯(捶)实;钻孔式安装埋设时沉降测斜管与孔壁间隙应回填密实。c)安装埋设后应测量管底和各沉降环的安装高程,并采用模拟传感器进行测管通畅测试,采用测扭仪进行测斜管扭转度测试,并做好记录。6.3.2.6 沥青混凝土心墙压缩位移计竖向安装时应保持竖直,在沥青混凝土铺筑时预埋上下锚板,按设计要求或预估变形量预拉后固定,并用钢尺测量仪器上下锚固板的标距。仪器与过渡料之间应采用保护罩隔开,仪器埋设坑应人工分层回填夯(捶)实。6.3.2.7 三向测缝计安装调试应满足以下要求:a)通用要求如下:6.3.2.8 安装前,应准备匹配的安装基面和仪器固定。三向测缝计支架应有足够的刚度、强度。2)安装基面应与被测缝两侧结构结合紧密、牢固,传感器及其支架的安装应牢固。3)传感器安装轴线与接缝止水结构的间距应大于10cm,安装后按设计要求或预估变形量进行预拉。4)安装后的仪器宜采用保护罩保护。b)周边缝三向旋转电位器式测缝计的不锈钢丝安装前后不应有损伤,安装调试完毕后应准确测量三根钢丝的初始长度和三个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并记录。c)周边缝三向杆式测缝计的连接杆两端均应设万向节并涂抹黄油,安装调试完毕后应准确测量坐标板上三个传感器固定点之间的距离和这三个固定点到汇聚点的距离并记录。6.3.2.9 界面位移计安装调试应满足以下要求:a)通用要求如下:1)锚杆或锚固板应进行防锈处理,埋设在沥青混凝土中的锚固件埋入深度不宜超过心墙厚度的1/3。2)当仪器可能受剪时,仪器与固定端锚固板应采用较接,并涂抹黄油。3)仪器安装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预估变形量进行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