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诗歌对比阅读试题汇编(五).docx
【诗歌鉴赏】诗歌对比阅读试题汇编(五)诗歌对比鉴赏试题汇编第五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病起书怀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辗首或车架上称銮。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前者从衰病起笔,后者紧扣住一愤字,抒发自身感怀。B.前诗中位卑”一句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C.后诗选取楼船、铁马衰鬓等典型意象,将辉煌的过往与无奈之现实做对比。D.后诗中塞上"句用长城的典故自比,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15 .两首诗尾联均谈到了诸葛亮,试分析两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案】14.D(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错,作者曾以国家的塞上长城自许,希望能为国御敌立功,不料愿望尚未实现,表明其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16.同:都给予了出师表极高的评价,都赞扬了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诚志,裴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异:书愤一诗尾联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病起书怀一诗尾联表达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每点2分)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天末怀李白注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魅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还至湖南。戏赠杜甫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颔联中鸿雁代指音信;江湖一语双关,既可指路途,又可指充满凶险的社会。B.杜诗颈联议论精辟,借李白命运多舛、奸邪小人幸灾乐祸,道出许多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C.李诗前两句交代了正午之时诗人在饭颗山上与杜甫相遇的情形,为下文自然发问做铺垫。D.杜诗沉郁深广,表达感情较为强烈;李诗直白浅易,饱含戏谑意味,有讥笑杜甫瘦苦之意。16.两首诗是如何表达李、杜之间深厚情谊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D有讥笑杜甫瘦苦之意错误,李诗结尾两句是作者以此劝慰朋友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看似玩笑之话,实为肺腑之言,表明对朋友的关切,极其感人,因而没有讥笑之意。16.(一)杜诗:(1)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诗人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反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用螭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遭人诬陷,表达了对李白艰难处境的同情。(3)运用了想象的修辞手法。通过想象朋友遇赦时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表达了对朋友的无比思念;还通过想象朋友可能与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表达了对朋友不幸命运的同情。(二)李诗:运用问答的方式。末两句一问一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过淮甸曹勋长淮烟静是天津,兵里因循一半分。尚有旧时鸥与鹭,夕阳归处记南云。【注】淮河:南宋时期绍兴和议所规定的宋金分界线,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割让给金国。杨万里奉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贺正使(互贺新年的使者),来到淮北后触景伤怀所写的绝句。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诗都是因眼前淮河的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但景物各有不同。B,杨诗波浪交涉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C.曹诗首句写淮河上空烽烟已逝,可惜那河边的渡口已成宋的边塞。D.两诗用笔微约、风格雄浑,都能在对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16 .两诗都描绘了鸥鹭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作用。(6分)【答案】15.D(风格雄浑错误,这两首诗风格都是沉郁的)16.虚实相生,杨诗侧重从其可以南北自由飞翔的角度入手,表达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来往的强烈愿望。反衬手法,曹诗侧重从其尚能知晓在夕阳暮色里,循着南云回归旧林,批判了南宋小朝廷纸醉金迷、不思故里、苟且避战的现状。(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共6分)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新柳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诗前两联直接描写柳之颜色、情态,目的在于为后两句阐发主旨”蓄势“。B.杨诗写柳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从岸上的柳条,写到水中的柳景,富有情趣。C.杨诗描摹细腻,清新自然,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D.两首诗都写初春之柳,语言表达各有特色,曾诗婉曲有味,杨诗活泼明快。16.两首诗都是写柳之作,但曾诗状物而寓理,杨诗状物以寄情。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15.【答案】B【解析】B项中杨诗写柳由近而远错误,应该是由远而近。故选Bo16.【答案】曾诗借物喻人,状物讽世,借依仗东风之势便摇摆猖狂的柳条,嘲讽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天地之间自有清正之气,一时得志的势利小人一定不会长久存在(2分);柳条在春天刚到的时候,叶子没来得及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就依仗东风之势摇摆,气势猖狂,柳条只会将柳絮飞上天企图遮蔽日月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严寒霜冻的时候,它一定会枯萎。(1分)杨诗通过描写新柳优美活泼的形象(1分),表达了对新柳的喜爰,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深情。(1分)微风吹来,浅黄的柳条轻轻拂动,日光下,柳影引着柳条,柳条好似被引伸到百尺之长,这样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画面生动,甚是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新柳的喜爱,对春景的吟赏,对生活的热爱。(1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踏歌词四首刘禹锡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鹦鸽鸣。其三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注:踏歌,是指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者多为青年男女,边跳边唱,并以脚踏步为节拍。花钿(dian):女性的一种首饰。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写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B.春江月出大堤平中的平字指春江涨满,与江岸齐平,和潮平两岸阔”中的平有同工之妙。C.振袖倾鬟风露前以振袖、倾鬟两个细节来写舞姿情态,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D.这两首诗风格清新自然,优美动人,富有生活气息,表达感情宛转曲折,含意丰富,情味悠长,耐人寻味。16.这两首诗的结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其一的结句以景结情,当新词唱尽,四周悄然,只见红霞映树,只闻鹦鸽和鸣,衬托了姑娘们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耐人寻味;其三的结句侧面描写,次日清晨,游童在歌舞场地拾到姑娘遗落的花钿,烘托出昨夜热烈狂欢的气氛,情味悠长。【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说法错误,应为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时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是一组组诗中的诗歌,两首诗都是写川江一带的踏歌民俗风情,但两首诗在具体的写法上却有着很大差别。两首诗的结句就体现出这种差别。第一首中的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鹦鸽鸣是写景,此处是以景结情,且是一个特写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小伙子最后是否来了?鹏鸽鸣"声似乎有所暗示。鹦鸽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代表悲苦,诗中通过鹏鸽这一典型意象,衬托了姑娘们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耐人寻味。第二首中的结句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从意思上讲,狂欢之夜的情景已经写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一语,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染。次日,游童们沿路去拾取女郎遗落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花钿遗落满地而不觉,可知当时歌舞女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这种从侧面的、启人想象的写法,其含意的丰富和情味的悠长,更胜于正面的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昨夜热烈狂欢的气氛,呼应了上一句振袖倾鬟风露前,意味悠长。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0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后句则由江山引出豪杰"。B.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格调清新,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历史风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叹。D.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受的命运,把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藉。1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中作者都借用周瑜的典故,各有何用意?12 .Bll.(1)苏词借此引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2)杜诗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格调清新错误,本词应该是格调雄浑。故选Bo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其实是为了反衬出自己已近中年,却被贬黄州,可以说一事无成的怅然失意,表达自己年华已逝而早生华发,难以实现壮志的伤感。杜牧诗中是借周瑜火烧赤壁之战是因借东风之天时方得成功,倘若当初没有这阵东风,或许吴国便会战败。作者是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受,自己缺乏的正是周瑜当初的这阵东风,生不逢时,以至于无法施展才华。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第15-16题。(9分)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唐】李贺一夕绕山秋,香露溢蒙蒙。新桥倚云板,候虫嘶露朴。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锻。题落星寺(其三)【宋】黄庭坚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注】溢(ke):依傍;蒙:指女萝;蒙(Ii):草名,叶近似竹。开士:和尚。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首联写诗人整个傍晚绕山而行,感受到浓浓的秋意,颔联写出了阪际生云、朴间凝露的景色。B.题落星寺颔联是警句,小雨藏山的藏字将雨和山都写活了,那远接天涯的长江上时有星星点点的风帆慢慢驶近,但终因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C.这两首诗的题目详略有别,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时间、地点、行为俱全,俨然一句精洁的日记文字;题落星寺”则较为简短,留下了更多待填补的空白。D.两首诗歌都善用比喻,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中将莎草比作短镀以表现时令变化;题落星寺将开着窗户的僧房比作蜂房,以表现寺院之大、僧房之密。16.这两首诗歌都流露出了孤独之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试作分析。(6分)【答案】15.A项。一夕绕山秋,香露凝蒙蒙是写诗人早晨进入太行山,发现仅仅过了一个晚上,太行山就已披上秋色。A项有两处误读,”整个傍晚绕山而行明显是不懂诗家语;浓浓的秋意不合诗题,与七月一日初秋的季令不符合。16【答案】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一句写自己离家己远,晚上只能独自拥越衾而眠的孤独。宴寝清香与世隔一句,写自己入住佛寺便室,主动选择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画图妙绝无人知一句,借着寺僧画作无人欣赏,来表达知音难觅的孤独。(以上三点每点2分,如有同学以其他句子如石气何凄凄“小雨藏山客坐久等来分析孤独,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秋日三首秦观其一霜落邪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蔡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其二月团新碌渝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B.第二首前两句写辗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16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15【参考答案】C.【解析】两诗时间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16【参考答案】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寂幽。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砚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解析】概括诗中展现的动态情景,并点明其衬托出环境和诗人心态宁静的作用。每答出给一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唐】李贺一夕绕山秋,香露港蒙蒙。新桥倚云阪,候虫嘶露朴。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镀。题落星寺(其三)【宋】黄庭坚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注】淹(ke):依傍;蒙:指女萝;蔓(Icl):草名,叶近似竹。开士:和尚。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首联写诗人整个傍晚绕山而行,感受到浓浓的秋意,颔联写出了阪际生云、朴间凝露的景色。B.题落星寺颔联是警句,小雨藏山的藏字将雨和山都写活了,那远接天涯的长江上时有星星点点的风帆慢慢驶近,但终因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C.这两首诗的题目详略有别,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时间、地点、行为俱全,俨然一句精洁的日记文字;题落星寺则较为简短,留下了更多待填补的空白。D.两首诗歌都善用比喻,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中将莎草比作短镀以表现时令变化;题落星寺将开着窗户的僧房比作蜂房,以表现寺院之大、僧房之密。16.这两首诗歌都流露出了孤独之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试作分析。【1516题答案】【答案】15.A16.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一句写自己离家己远,晚上只能独自拥越衾"而眠的孤独。宴寝清香与世隔一句,写自己入住佛寺便室,主动选择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画图妙绝无人知一句,借着寺僧画作无人欣赏,来表达知音难觅的孤独。十.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九江口作注王昌龄洪涛江势阔,雨开溶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鸯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皓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27 .下列对九江口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不凡,潘洪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D.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28 .简析鸯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一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9 .两首诗都写及吴钩。请比较两诗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案】27.D28.借助鸯鸟、吴钩来表明自己虽处境艰难,但内心充满了矢志报国的自信与豪气。29.相同点:吴钩是一种武器,两诗中作者借吴钩”意象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不同点:两诗作者借吴钩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尽相同,王诗中作者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辛词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理解赏析的能力。D.直接描绘错,何当"是何时的意思,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均为诗人想象的内容,属于间接描绘。故选Do2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鸯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意思是,我要像母鸟一样独立于寒枝之上,要像大丈夫一样佩戴吴钩。鸯鸟立寒木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作者化用屈原鹫鸟之不群兮之句,以鹫鸟自比,表达虽然处境艰难,但志向不改的愿望。吴钩是自己内心豪气的光辉写照,表达出一种自信的襟怀。作者借吴钩”意象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作者以鸯鸟自况,自认为还是佩带吴钩的大丈夫,到战场上去杀敌立功,可见作者报国之志矢志不渝。29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理解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两首诗中都使用吴钩”这一意象,而这一意象代表了战争。两诗作者借助看吴钩佩吴钩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王昌龄作为盛唐诗人,诗歌充满着一种豪迈气息,无论是深处逆境还是顺境,始终保持着一种自信的人生态度,吴钩是自己内心豪气的光辉写照,表达出一种自信的襟怀;辛弃疾身处南宋南渡后苟且偷安的政治局面下,则有着一种哀伤的情调,突出报国无门的悲愤。王诗抓住报君恩系单于头分析,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不变,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辛词抓住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析,此处作者直抒胸臆,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