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一个藏族村落的民间祈雨仪式研究.docx

    • 资源ID:1374047       资源大小:10.98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一个藏族村落的民间祈雨仪式研究.docx

    f三t摺的民间祈雨仪式研究摘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浪加村勒如仪式的产生原因及仪式的信仰对象和社区的组织结构进行阐释,并从中国古代求雨巫术的研究成果里看到与热贡浪加勒如仪式的跨文化的相似性,探讨和解析乍看起来像是一种宗教祭祀的节日,是从农事禳灾相关的民间求雨仪式发展而来。关键词:勒如;浪加;祈雨仪式一、浪加勒如仪式的产生关于浪加勒如的起源,相传很多年前,浪加地方长遇干旱、雨水缺少,给村北拖拖罗滩上的农田引水灌溉的水源赛在龙哇的泉水积沙很厚,水流不多远就潜入地下,无法满足农田的雨水需要。藏族人认为"勒"是住在水源头的专门治水降水的主人,认为水源的不正常是"勒"在作怪。人们就得给“勒”祈求许愿。当时他者所属的赛站巴部落有个叫阿尼阿拉果的能人,他带领一些童男童女,爬在认为是勒树的泉眼边的杨树上跳舞唱歌,扬水戏玩,讨巧"勒"的欢喜,以致泉水旺盛、降下甘霖。慢慢发展成为每年固定的一项仪式。然而一项仪式在传承和发展中,必定会发生很多变迁,后来村民把泉眼边的表演移到村里的打谷场,原本在节日中禁吃荤腥的禁忌也被慢慢打破;原本进行活羊祭祀的规定因有违佛教的教义而慢慢被取消;原本只能在拖拖罗滩有农田的人家才能参加表演的也变成了全村共同祭神、进行娱乐的一项民俗仪式。即使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拖拖罗滩农田的灌溉不用靠以前的泉眼了,也阻挡不了人们的腔热情,还在一如既往的进行仪式。不仅在既定的Fl子进行表演,而且在村落其他的节日如大年初一的请神仪式、正月世间供桑、五月祭拉孜等的仪式中也跳着勒如仪式中表演的舞。二、浪加勒如仪式展演的社区结构与神灵对象虽然最初的勒如仪式是人为对“勒”的祈求和讨喜而衍生来的一项仪式,但在仪式的变迁中,现在的勒如仪式,主要是困绕着对地方神的祈求来展开的。其所敬奉的神灵,形成了一个大致的系统。不同的法师需要降不同的神灵;也有相同的法师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内降不同的神灵的时候。这与勒如仪式展演的地方组织与崇拜的神灵对象有关。浪加村传统的社区结构以大到小走:浪加村一德哇一措哇一集果一熨聂一个户。德哇为汉语村的意思,浪加村下方又分七个德哇,依次为麻果、牙果、牙日、日贡玛、日秀玛、加毛唐、萨索玛。措哇与部落相同,浪加村七个德哇由十六个不同的措哇组成。集果是汉语十户的意思,由同一个德哇内的十户家庭组成,以前在同干农活和举行勒如时依据的村落结构单位,如今虽有名称,可不发挥功能。熨聂是亲戚的意思,实则上大多都没有血缘关系。平常山措哇内的三到十户组成,是村落里最重要和最小的集体单位,个家庭日常的婚丧嫁娶等所有的事情都在夏聂的共同协助下完成。复兴之前的勒如仪式只有在拖拖罗滩有农田的麻果和牙果以及加毛唐举行,每年在三个德哇下方的集果为轮流的主管方来主持勒如仪式。三、浪加勒如仪式的内容关于浪加村勒如仪式的具体过程,已有很多学者在许多著作中有详细介绍,本文不再一一赘述节日每一天的表演仪式的过程,下面笔者力图用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来阐释浪加勒如仪式的内容,并在已有学者研究过的中国古代祈雨仪式的文献赘述中看到,作为藏区民间祈雨仪式的热贡浪加勒如和中国古代民间祈雨仪式的很多共同相似性。1、煨桑祭祀每场勒如的演出之前,必备的先前活动就是煨桑。一种是积草放上柏木枝再倒面粉供品生火即白祭;另一种是积柴薪生大火,把活挖心脏的山羊居于柴上,以桑火焚烧。以及参加勒如表演者男性的插口钎插背钎和法师刀割其身用鲜血祭祀的方式即红祭。第者依稀记得自己小时候两种方式都兼有。可如今任然保留的笆俗有插口钎和俗称“开山仪式”法师血祭外,用活羊祭祀的红祭方式已经改为活羊放生。这种勒如仪式内容我们可以从研究中国占代求雨仪式的文章中会看到,古代以“焚”的方式求雨可以分为两种,姣祭和燎祭。姣祭是把人和牲畜放在柴堆上焚烧或人牲以血祭告雨神降雨。燎祭就是积薪于坛,燃烧后借助烟气上达于天以祭神。2、舞龙仪式热贡地区的勒如表演方式平常分为三类:即拉载(神舞)、勒载(龙舞)、莫合载(军舞)。浪加村的勒如属于最具代表性的勒载即龙舞。届时,在村里的打谷场,近百个青年男子身穿特别的表演服装,呈龙蛇状舞蹈,随着手鼓和铜锣鼓的不同响声,跳着相应的动作。除了演出的主角之外其余的男性都是按身高的高度相继的排列在位并左手拿着彩色小哈达右手执着木制小斧表演。无论是夏季的烈日下还是下雨的泥泞中依旧会完成表演,有时还要光着上身光着双脚要进行表演。演出的主角有八位,他们在队伍的最前头有固定的排位并且每一代都是浪加村的八户人家(九成都是以前在拖拖罗滩有农田的村庄的人家)世袭下来的。八户人家每家都拥有一个形态不一的龙、蛇、蛤蟆、当地山神等模样的木制面具。如笔者的家拥有的就是蛇形面具,每一代都要世袭下来,如果拥有面具的男性是出家僧人或是宁玛瑜伽密咒师,就可以不参加演出,这时亲戚好友可以替代他们家手执所属面具去参加勒如仪式,替代者将会列入到八位主角中,会得到相应的位置和特殊的照顾。总之,在原始的农业社会,为了农业生产的帘要和农业灾害的解决,人们产生了行为的共同性即农事的禳灾仪式,尤其在少雨多旱的中国西北农业区,祈雨的仪式异常盛行,而且农村相对聚集和固定的人口优势,让这种庞大的仪式得以举行并且在传承中愈演愈大。然而既在农业区又在藏文化圈内的热贡浪加地区慢慢把这种农事禳灾仪式结合和融入到当地的山神信仰文化中,围绕着神灵来祈求消灾求安的同时,也加入了许多人为的娱乐性文化,变成了一项人神共乐的节日民俗。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可能仪式最初的功能发生了变迁,但也从更好地方式传承下来了。参考文献:1乌丙安.生态民俗链和北方民间信仰.民俗研究,1994(1).2李锦山.考古资料反映的农业气象及雷雨诸神崇拜一兼论古代的祈雨巫术J.农业文化研究,1995(9).3刘黎明.宋代民间求南巫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4丹珠昂本.丹珠文存卷一上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3.

    注意事项

    本文(一个藏族村落的民间祈雨仪式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