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敬与戏谑:山西的龙王祈雨习俗——基于人情网络的民俗学考察.docx
-
资源ID:1379418
资源大小:18.6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不敬与戏谑:山西的龙王祈雨习俗——基于人情网络的民俗学考察.docx
不敬与蜀虐:山西的龙王祈雨习俗基于人情网络的民祈雨习俗”在中国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东北、西北都流行部广,但尤以山西为其"193.历史底蕴悠久的山西地区自古多旱少雨,这为当地祈雨民俗的创生与流传奠定了基础。在这些民俗中包含着大量的“龙王故事",百姓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风格迥异的“人龙交往”的祈雨叙事。其中叙事对象大致有两大类:其一,在人情网络边缘的龙王;其二,在人情网络核心的龙王。人情网络是小农经济下催生的独特生存技术。中国古代社会以家庭为中心,形成了极强的血缘纽带;人们因农业生产而固定聚居,地方社群内部互相熟悉、帮助以增加存活可能,产生了地缘性的持续关系,进而在复杂化中形成传统的“熟人社会/礼俗社会”28。因此,人际关系的建立通常只能靠血缘、地缘及其相似关系的联结,维持一段关系需要进行义务和回报的双向实现。只要有任何一方违背了规则,那么这段关系就面临结束。这种生存技术投射到民俗中,神话叙事的流变是随着人们的生存需求改变而展开的技术性调适一将本在关系网外的"神鬼"人格化,纳入关系网:或者把本在关系网中的“人”神格化后,将其视为“神圣”存在,再根据现实(如帝王的敕封、疫病的出现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形象与功能。阎云翔等学者从人情互惠的角度进行田野考察,提出地方村民“同时在道义上与经济上卷入了交换网络并被其束缚将这种视角引入对民间传说的民俗学考察中,或许可以为理解民俗叙事提供一种全新的诠释路径。本文主要基于人情网络,对比分析山西向龙王祈雨的两种叙事,分析其民俗活动中存在的对“龙王"的不敬与戏谑。一、亦神亦人:互惠义务的部分履行已有研究基本涉及山西各区域基于不同进路形成的龙王信仰,它们反映了民众对人情网络的实践努力。有时,龙王顺应人情降下甘霖化解人们的生存危机。但更多时候,即使信徒们祷祝,等待他们的仍是无尽的苦旱。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人们如何使这种T相情愿的关系"奏效"?山西境内的"恶祈雨”“与龙王结亲”等民俗,提供了两类不同的解答。在此之前,首先需要思考,在人们构想出的与“神”的人情关系中,“龙王"究竟是"神"还是"人"?人们出于工具性的目的与龙王建立不对等的交换关系。根据互惠原则,关系网中的人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履行义务,也会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权利。在这样的交换中,大家默认了一套基于礼教、有延展性的、类似于常识的伦理体系,亦即“人情"。"人情”的本义是人的情感,在传统语境里更多是指在关系网中应尽的义务和作为回报的资源。但是,人与“龙王”的权力的悬殊解构了互惠模式的平等一龙王作为“神灵",在这个以想象建构起来的社会关系中显然属于优势方,被视为占有了绝大部分雨水资源;信众们的香火礼物则包含了“权利一义务”的内在关系。即是说,社会等级的差异(体现为对资源占有的显著差异),使权利的实现变成了信众对恩惠的期待,龙王在分配雨水及其他神圣资源时扮演了一个随机甚至拒绝施予恩惠的威严角色。此时,信众为了减少机会成本沉没,更加虔诚地“讨好”龙王,以获得其回乩。因此,龙王作为“神”的地位,在对互惠义务的部分履行中,实现了强化和再生产。当然,基于不对等的单向交换实际上依然受对等互惠原则的支配。龙王对义务的不履行所造成的社会紧张,在对神的恐惧以及社会伦理之中被尽可能地消解,且这种消解是有限度的。互惠网络的初衷是保证幸福生活,一旦人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人情网络就失去了它的应有之义,情分便再也无法阻拦人们图穷匕见,他们会强迫龙王履行义务。如果赠予龙王一次礼物并未得到狭义上的回礼(比如说降雨),那么必然存在某种渠道、方式、状态的对应回馈来维持这段关系,或是时龙王的严重惩罚,又或是更盛大的祭拜,最终的目的都是某种意义上对生存焦虑的安抚。“神”若不能给人带来保障,人便不能回报“神”的保障,这种双重禁忌所体现的正是互惠原则。此时,龙王就将会被拉卜.神坛,被视为人情关系里那些试图逃避责任的“人",接受愤怒的人们在绝望之中的报复与唾骂。事实上,高高在上的“神”被戏滤甚至是粗暴地对待并不少见,如打春牛、晒龙王、晒城隍、免去使疫鬼闯入孝子节妇家中损伤童稚的土地神的官位、还有在恳求与贿赂皆不灵验之后鞭打雨神像454等。“神鬼”有时履行被百姓期待遵循的互惠义务,有求必应;有时部分地履行甚至无动于衷。这种“时灵时不灵”的做法使人们有时对“神鬼”虔诚供奉、诚惶诚恐,有时又会行巫术惩治其至是抛弃它们,"敬与爱、恨与罚交织于其中"5608.因此,当龙王显灵,人们就奉其为不可侵犯的“神”:当龙王没能回应人们的愿望,便会成为一个德行有缺、任打任骂的欠债"人二、孤注一掷:旱灾之下的生存处境在山西,人们在连绵旱灾之下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在技术水平无法以人力获得水源时,人们只有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平日多番打点人情关系的龙王身上,为生存孤注一掷。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和龙王间仅有供奉与接受供奉的关系,这类龙王并不处于人情关系中的亲近地位,而是位于人情网络边缘。此时,祈雨民俗往往遵循人情网络往来的规则进行动态演绎,随着祈雨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龙王的虔敬呈现迅速递增,而后突然坍缩的特征。在旱情初发并不严重时,人们会在村落内部发起早祷和雨戏,以敬香、祈请和唱戏的方式来触动龙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相信平时常加奉祀的龙王早已是人情网络中的自己人,应当是有求必应的。旱情发作,大家将香火与雨戏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这位精心打点的大人,希望他能在Fl常的情分和这不同平日的礼物的作用下,略降甘霖。这样的愿望在互惠义务的规则中再正常不过。当旱情加重,人们认为送出的礼物并未打动龙王,村落间就会相互合作,扩大向龙王祈雨的范围与规模。此外,也会在祈雨文上下功夫。例如,晋中榆次就有在同治年间祈雨时向龙王表明“入秋以来骄阳酷烈、惨人心目,以致芫芫佳禾渐归枯落。磋哉吾民,惊忧失措,情实堪怜'6791的记载,希望能以此惨状打动上神。此刻,人们的虔敬程度逐渐加深,在威严的龙王面前不敢有任何质疑,只会认为是自己的礼物分量不够重,只会通过增加典仪和香火盼望博得龙王的怜悯。如果旱情仍不见好转,当地人将会走向自省忏悔的内化途径,认为是自己诚心不足或是有罪过导致龙王未能降雨。例如,阳泉孟县流传的祈雨歌所唱"莫怨神,莫怨天,只因人情太不良"730,又如忻州河曲祈雨的拜水歌,“善愚我丧天良,作事理不当,我犯天神律呵,才遭这旱天长。我求天神爷呀,念民是群氓,自附重刑、跪拜香,求神开恩长1827.有德行的人不愿收受德行有缺者阿谀奉承的礼物,投射到人们对龙王的人格化想象上亦是如此,所以,人们会实行一些自我惩罚和折磨的仪式来打动神灵。这本质上是通过身体的受难将自己的诚心和肉体的牺牲作为礼物进行贿送,是洁净自己罪过的一种方式。例如,一些地方会派“几个品行、家庭都好的人进山求雨,他们赤身裸脚,一走十多天,每天只吃素食,休息时间也很短。到了目的地后这些求雨者必须跪在尖利的石渣上或者长满荆棘的草丛中又如大同阳高等地会在巡游祈雨的长途跋涉中,由一些贫农、乞丐在队伍里“将利渊插入肉中,鲜血淌流及地,一边哀嚎边行进,以此感动龙王"949;晋东南及吕梁等地则是在村中把铁丝穿入身体到每家每户院中流血以求雨:在临汾隰县有无赖、拐子要“在大庭广众面前手拿铁钎、铁棍、铁鞭或者用小刀刺、打、割、扎自己的身体,自己折磨自己,意思是要让龙王目睹,直到皮开肉绽”741;山阴等地也曾有苦祈行为,其县志载“合盛堡一带盛行恶祈雨,脖套刀枷,足拖铁索,苦行求神祈雨"10454,苦行队伍中的“担香把”要在肩膀上用烧红了的大铁钩穿进肩膀来拴住一根铁棍,棍下担着两把香,拉铁绳的亦同理,四个背锄刀的要将三【I磨得锋利的锄刀刀刃扎着脖子架着走一路可见,人们用各种自虐的方式试图打动龙王。这些强调苦痛的身体仪式本身即代表着自我的献祭,具有身体的神圣性,被时人认为会是一种最有效用的礼物。此时,人们的虔敬将会达到顶峰,用最专注的身体乞求期望打动龙王。但是,如果献祭了身体却依旧未能等来降雨,人们就会认为是龙王单方面地切断了长久经营的人情网络。孤注一掷却于事无补,愤怒的人们在极度焦虑的生存处境下将会把龙王看作是一个自绝于地方关系的无德之"人",不再因他的神力和偶尔的回礼而敬畏、感激他。正如涂尔干指出的,如果偶像显灵回应祈愿,信众们便笑脸相迎:但如果偶像让信众不满,便会遭受痛打1244。百姓对待龙王就如同对待个违背契约的可憎之"人",对其进行报复和宣泄。例如,朔州人拍“黑龙王”出巡三日仍不降雨后,会曝晒龙王;大同天镇县等地,会把龙王爷的造像搬到众人经过的空地上进行曝晒,直至数日之后彩釉开裂;吕梁等地会把龙王摔倒在地上并绑起来,由几个壮汉用鞭子用力地抽打;晋北部分地区会鞭笞龙王的头部,通过惩罚和强迫,以强力迫使龙王履行他应尽的降雨义务。这是一种用交感巫术试图让龙王感受干旱的苦难而共情降雨的绝望的寄托。此刻,人们的虔敬程度急剧坍缩。进一步讲,人情网络中的义务规则是人们对“龙王"恭敬的原因,也成为了人们最终不敬"龙王"的导火索。因为,神明的属性是被不断转写、颠祷、否定的,具有神秘性与不确定性。当赠予者的礼物赠予本身被受赠者质疑和诘问,彼此的债务关系随时都会发生反转一在旱情并不严重影响到生存的情况下,人们依旧遵循着人情网络中的不对等礼物交换义务规则来祈雨,向龙王债主索取更多的礼物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献礼;当旱情卜分严重时,人们会认为是自己德行有失,龙王在追债,所以用更多的香火以及加入身体性的献祭来偿还自己欠下的债;当百姓到了颗粒无收、易子而食的生存处境却仍不见龙王降雨,人们认定是这位债主单方面隔断维护已久的人情关系,他们不仅面临着关系网的崩塌,更对大量成本沉没感到恼怒,礼物的恩情便在此刻最大化地取消一龙王从再造者变为了无用者,人对龙王的赠礼从对债主的偿还变为了对无用者的赠予,人的主体性恢复,从欠债者变为了债主。这种特殊的人情关系,造就了被反转的礼物流动方向,恰恰可以解释为何人们对龙王的虔敬发生坍缩,龙王成为了地方人情网络中的背叛者。三、近而狎之:神格降落的人龙交往另一方面,晋中及东南地区还流行着一种“与龙王结亲”的传说,属于被拉入人情网络核心的一类祈雨叙事。在这个故事模式中,龙王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赠予者,而是作为一个被纳入家族附庸或社群亲眷的形象呈现。在认龙王为亲家的叙事中,有的是友善地套用人际亲属关系来称呼令人感激的龙王爷,有的则是把龙王作为欠了债的女婿呼来喝去。对前者而言,龙王爷是一个亲密的长者,对人间疾苦从不坐视不管,人神和睦共处亲如一家;对后者而言,人间的"债主"自然拥有吩咐"女婿"降雨的权力,人情网络的生存技术在此刻凌驾于“人神”等级建构之上,凸显出功利的计算。二者的相同之处是,龙王在这些故事中都作为某些家族或村落的亲密关系者,身处于人情网络的中心,人们对待它自然增加了一份人情味与烟火气。晋中榆次后沟村和龙田村之间存有“龙王走亲”的民俗传统,其中的亲缘关系体现在后沟村四龙王迎娶了龙田村于姝娘的当地传说中1335。相传,后沟村的河畔居住着善神四龙王,百姓祈求时常灵验,深受大家爱戴。一日,四龙王发现贪婪的黑龙王妄图截断水流以收取贡品,便与其争斗,斗败落入龙田村的于家受到了于姝娘的悉心照料;四龙王化作人形,在于姝娘的梦中与其许下盟誓。四龙王后伤愈再战,于姝娘携全村襄助,但她也因此魂魄离体;四龙王托梦全村,昭告村民二人结为夫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田村人便去后沟村走亲,祭拜四龙王、于姝娘,第二天迎接于姝娘回娘家一抬着四龙王和于姝娘神像的迎神队伍在即将到境时,会先绕村一周,尔后进入村子,把神像暂供于村中心的歇龙厅。其墙上的诗日:二月二龙抬头,初三娘娘回村头,十里八乡来参拜,风调雨顺好年头。“走亲”一般要持续三天,期间龙田村民要请老爷娘娘唱戏,谓之"四龙奶奶回门会,四龙王作为地方记忆中的一个结亲神话人物,已经成为后沟村的员以及龙田村的女婿为当地人所承认。当遇到干旱的年节,后沟村内部将会抬着四龙王绕村,龙田村也会借来龙王像回村绕境,往往半道便有大雨降下1473-790在这种祈雨叙事中,龙王作为地方百姓的拟态亲属被建构。虽然结亲关系的起始是以于姝娘的牺牲作为最初流动的礼物,但当地神话淡化了互惠算计的成分,更加强调人情伦理。人们在祈雨时也因为亲密的关系而不必奉上盛大的甚至是身体性的礼物,而多以亲戚走动的礼数对待"四龙王"即可。因此,这一民俗叙事更多体现的是四龙王主动履行亲眷义务,而非是基于互惠义务的理性计算。同样都是以女子的死亡作为人情网络联结的礼物,人本思想更加突出的晋东南,则炮制了亵狎(即轻慢、不庄重)对待龙王的传说。这些故事把结亲的龙王看作是欠债的女婿,龙王作为想象世界中的权力集中者,本应当在人情网络中占有优势地位,能够自由选择回礼与否。然而,一旦与人间女子结为欢好,人神关系的规则将更多让位于姻亲关系。在山西多地,往往夫家要以多种形式补偿妻家,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1530。这种由“给妻”带来的关系等级下降不仅仅作用于人,也同样适用于娶妻的龙王,使他被期望能够赠送礼物给娘家人以作为损失女子的补偿。当地有这样的传说:“方圆几十里到黑龙潭求神祈雨的人们,毕恭毕敬,十分虔诚,唯有小城人,只烧香不敬献,并抬上碌磕、石头往潭里砸,用铳对着小黑龙的神像放。小黑龙是小城人的女婿,吃住都在小城,非下雨不可,这是娘家人的特权祈雨之后,必会降雨。"16130龙王显然并不可能带来惯常意义的彩礼,于是人们就只能通过建构一种龙王的欠债叙事来进行心理补偿:在其他人向龙王毕恭毕敬地祈雨时,娘家人会以恶劣又理所当然的态度对待龙王像,要其立刻给雨;龙王则被想象成因自觉理亏从而谦卑地加倍回报的女婿,“往往会'受迫给雨',在现实生活中就代现为祈雨的屡试不爽"171260类似的传说不胜枚举,其背后实则反映了在人情网络的实践中,地方伦理规则有时将对互惠关系产生无形的塑造作用,甚至可以将原本的互惠关系转换为义务关系。人们将龙王纳入自己的亲属谱系,而龙王的神格就在此过程中降落成为了人一般的关系时象。一旦降格,人们便也不再惧怕、崇敬神明,而是近而狎之,算计、利用龙王,甚至可以呼来喝去。四、结语在讨论传统社会的民俗活动时,如果关注民俗仪式的交往性质,即"实际的个人和假想的个人"1813之间的表演性交往这一层面,那么可以从人情网络的迁移和拟态入手,探究部分民俗活动中所蕴含的意义传统一“用适当的方式来和鬼神打交道"19425,地方社会中的人情实践的规则就是适当方式的范本。时人之所以要构建出关于神鬼的地方叙事,并且还要寻求和这些假想者打交道,是因为变幻莫测的自然与看天吃饭的不安全感,让他们难以维持平安幸福的生活。当遭遇灾祸,饿殍遍野、土地干裂,人们除了认为是冥冥中的惩罚,无法找到其他有效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生存焦虑,人为创造冥冥中的“神明”来投靠、乞求,显然是一种借冥冥解冥冥的朴素世界观。山西的两种龙王祈雨叙事都强调了人情网络的重要性,其民俗活动与意义都困绕着关系网展开。就对龙王恭敬有加、人神间保持疏离的第一种叙事而言,祈雨的过程遵循着在互惠关系中赠予者与受赠者之间的债务流动规则。一旦祈雨失败,龙王爷就被视作对人情关系的叛离者,接受信众怒火下的不敬。而就把龙王纳入到亲眷关系层级之中的第二种叙事而言,百姓与其亲密地沟通、往来,甚至是亵狎、戏谑地支使、吩附龙王,都是用人情规则支配互惠规则,企图将家庭福荫无限扩大的主观尝试。两种叙事的本质是百姓们把人际交往的人情互惠照搬到了和龙王的交往上,希望通过约定俗成的交往规则和伦理义务,影响这种假想出来的、关系一般或亲密的对象。进一步讲,上述两类关于山西龙王祈雨民俗的想象叙事是种明确的生存技术。人们希望用熟知的规则和龙王产生联结、实现交换,使其能够对自己平安生活有所助益。既可以对龙王虔诚有加,也可以操弄胁迫,对其不敬、戏谑,这种人情网络建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实用的灵验与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