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释义学下对舒曼《梦幻曲》的分析.docx
现彳姆义学吓对舒曼梦幻曲的分析舒曼的梦幻曲于1838年完成,其主要写作方式是以主题句在不同调性上面做转调模进,构成一个再现单三部曲式(引申型中段),这个中段式的对比在调性上体现的比较明显,然而在结构与材料方面没有做较大变化。简短的旋律包含了人们对理想的憧憬。一、伽达默尔的现代释义学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伽达默尔认为,人的艺术活动同游戏相似,是一种表现活动,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人通过表现某种东西而达到的一种不带有目的的和纯粹的自我表现,而任何表现活动都是一种为某些人而进行的表现活动。这种表现活动是供观者去感受的,他对音乐作品的本质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听众欣赏音乐作品的感受。二、舒曼梦幻曲创作背景梦幻曲是舒曼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跌宕起伏,把人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三、舒曼梦幻曲在现代释义学角度下的分析依据伽达默尔理论,从谱例及音响效果两方面分析:在谱例中以旋律、调性、节奏的因素分析;在音响效果中,以听众对梦幻曲客观音响效果的主观因素展开对舒曼梦幻曲的分析。该曲是一个引申型中部的再现单三部曲式,整曲结构规整,三段都是平行、对称且方整型乐段。(一)谱例旋律语言1 .主部(A分为a和a1)的结构为4+4构成一个平行、对称且方整型乐段,a和a1同头异尾,主调以F调进入,在a1转入C大调,A(1-8)是呈示段,是本曲的主题,旋律缓慢抒情,带有沉思,左手低声部是主音F保持,第三声部以副旋律的手法进行写作,第三小节是对第二小节的下二度模进。a1句旋律刚开始也是由主和弦琶音上行,在第6小节处出现了变化,音高的对比使听众可以更好的把握音乐的情绪。整个呈示段多以连音线相互连接,说明该曲旋律的流畅性。2 .中段是一个典型的引申型中段,延续主段的主题,分别在不同的调上做转调模进,采取旋律发展的手法。再现段AI是一个4+4平行、对称且方整型乐段,a句完全再现主题a句,a4句采用旋律发展的手法,在主调F调的主和弦结束,和A段的a1句形成鲜明对比,a1句在C大调结束,再线段的写法确保了再现单三部曲式在整体调性上的稳定和结构的统一性。乐曲整体上呈现出安详而柔情的气氛,只是增加了些新的色彩,新的安逸的音乐情绪,其中的旋律语言也更加的细腻,耐人寻味。(二)谱例一调性、和声语言梦幻曲在旋律方面变化简单,但在调性方面变化比较丰富:FCFgbBdF在呈示段(八)中由FtC;在中段(B)中由FTgTbBd;再现段回到F。可以清晰的看出,中段在调性布局方面比较复杂,经过了一系列的转调模进对主题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申作用。主题动机在不同的调性上面的发展,分别出现在第一声部,第三声部,主题句不断在F调的关系小调和F调的近关系调反复出现,通过不断离调完成转调。从音响效果方面,不同的调性对主题句的发展,可以增加听众对主题句的记忆,尤而加深听众对主题的印象。主段的调性变化只有一次,在a1句的结尾转到了C大调,这也是作曲家常用的写作手法,通过主调进入它的属调,给乐曲增加不同的色彩。再现段舒曼将调性回归到主调,这也符合再现三部性曲子的常规写法,确保调性的稳定。(三)谱例一节奏语言于润洋先生认为,节奏是作曲家创造性的体验,也就是说,创造性主要是作曲家在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加入想象出来的节奏,从而得到一种创新性的旋律音型。1 .该曲在节奏上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优秀传统,如乐思发展原则,灵活运用了很多复调的发展手法,例如上四度转调模进,紧缩,复对位等,加强了人们对理想向往.2 .线性和声的运用。这首作品中使用了线性结构的和声手法,丰富了和声的色彩,并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和声的功能性,增加了和声的游离感,进而扩展了调性。以上便是对这首作品的简要分析。伽达默尔认为对艺术的理解也就是对理解者的艺术经验的分析。所以,我们对音乐文本做出的客观音乐分析,其实是对舒曼当时的创作心境分析,通过他的“视界融合”现象,不同的视界,给人带来不同的理解。作品的意义不能脱离理解者对作品的参与和认同而存在,同时,理解者在参与和认同过程中不断发现着自身。此次对这首作品所做出的分析,是我第一次将作曲技术与音乐理论学科结合。音乐审美总体来说就是音响效果,音响效果决定着曲子是不是好听,即便是不懂音乐的人都可以从音响质量上来做出客观的评价。在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更多的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也出现了很多快餐式的音乐,古典及浪漫派的音乐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升华,作曲手法是灵魂,情感的表达是意象,现如今,虽然有广阔的艺术天地、各式音乐快餐,但是作曲技法是不可缺少的,不可磨灭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