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专业化的自问自答.docx
班主任专业化的自问自答班主任的分内事是专业行业(教育行业)的专业工作(班级管理),以“专业化”定义没有问题。我曾在文中提过“每一个班主任都是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前行”,如果说班主任做该做的事就算专业化的话,那提“班主任专业化”有意义吗?若每个班主任已然专业化,所提倡的专业化又是什么?专业化道路是不是一路坦途?会不会出现岔路?可不可能退着走?这些问题不答自知,我就以此入手,用实例给出自己的见解。处理学生违纪学生违纪,班主任可以依照校规循章办事,也可以“徇私舞弊”自行解决。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班主任能做到稳定学生情绪,让学生把话说完,与学生的沟通顺畅有效,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能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可以警醒学生,使其后续少犯或不犯类似错误,这就是专业化能力的体现。如果能意识到这些环节的欠缺,这属于专业化思考,若愿意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这就属于专业化成长。专业化道路并没有严格定义,思考和学习永远是它的本色。了解学生性格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以找到更科学的切入点与学生交往,这也算得上专业化能力。从性格分析出发,选用不同的策略,找到问题更优解决方案的几率会增大许多。了解必要的“性格分类”知识算得上专业化探究,是学习“大五人格”或是“大六人格”,是参考“九型人格”还是“十六型人格”,那就见仁见智了。我学习了“大六人格”,它帮助我认识学生(完美我、现实我、快乐我、和谐我、敏感我、权威我),把握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从原则的基础上避坑。以“快乐我”的孩子为例,这类孩子往往表现得乐天派,在学习、纪律等方面相对难以约束,这类孩子需要对其将规则细化及常态化,否则他们经常会溜号。对于性格的分析,我还有意外收获,那就是对自己性格的了解,及发挥性格特长、补足性格短板。我属于“完美我”,性格优势在规划性强,所以会把班级打理得井井有条;劣势也非常明显,过于讲求细节,学生做得再好也总能发现不足。性格原因可以解读为天性使然,所以我会自然发现问题,这是优势,但是如果发现的所有问题都去解决的话,不管是事必躬亲还是安排学生,都会让自己陷入不良循环。所以我逼着自己学会分类,以“时间四象限”为依托,给事情划分等级,选择做与不做,选择做的时间,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不再那般焦虑,已可以容忍那些无伤大雅的瑕疵存在,同样我也发现,我的孩子们也没有了曾经的畏首畏尾。破局成功!家校协同育人孩子的根据地是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所以解决孩子问题难以逃避家庭因素。父母是成年人,所以相对理性,但是我们得知道孩子是父母的逆鳞,触碰逆鳞换得的很可能是枪林弹雨。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解决孩子问题,特别是必然会牵扯到家校共育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落脚点:教育孩子,这个点的初衷也一定是“为了孩子好:此时不免又想到了教学楼门口的那句“爱是教育的灵魂”,意识到且践行这一点就是专业化。心存爱意是教育的根基,这份爱是源自内心的爱,而非单单为了免责,为了自我保护。在此基础上若然能做到“换位思考”,将自己置换为学生家长,那就更加专业了一点,如果“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真的是初心或者行动宗旨,善莫大焉。家校协同育人话题的延伸牵扯到“沟通”问题,沟通有技巧可言的,比如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能否做到“不评价、不打断、不建议”,允许倾诉过程完整呈现;再如过程当中能否做到共情,建立起情感共鸣;另有倾诉结束后合理的流程推进、应对策略及解决方案,这些都牵扯到了专业化的知识,不了解可以查,查了后可以尝试,尝试后再总结,反复实践,班主任就又多了一项技能,专业化技能。家校协同育人话题的另一个延伸是“家庭教育”,班主任需要具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并非因为家长都不懂家庭教育,而是当我们遇到对家庭教育不理解的家长的时候,身具交流、探讨和指导之能。进行沟通的时候又牵扯到新的问题一心理学知识,如果班主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那不管是与学生沟通还是与家长交往中,都更容易立于不败之地。会换位、会共情、会同感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更可能游刃有余。维度越高越容易向下兼容,向下兼容的最差结果也是“他好我不差”,当然共赢的几率也不小。我从“班主任专业化”的自问自答中发现,班主任专业化道路并不高深,它本就是一系列问题的求解过程,顺藤摸瓜就好。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当下解决不掉就探究新的解决方式,这个过程会让我们接触很多新知识,积累新知识,变成旧知识,反复沉淀,每个人都是专业的人。我们可能会觉得走专业化道路有些难,其实难点一目了然:逃避问题或者依赖经验,没有这个问题,其他的就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