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教案).docx
-
资源ID:1380251
资源大小:297.7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教案).docx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学习目标导航: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及变迁;2.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构建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过程及商品流动承载的文化交流路线。【史料实证】通过关于茶叶的文献等史料,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中商品流动的史实,知道商品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历史解释】引用教材中文献资料信息,认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推动作fflo【唯物史观】认识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辩证分析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家国情怀】通过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领悟文化自信。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概况。教学难点:理解商贸活动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情景导入:泡菜作为一种腌潢发阱的食品,并非仅存在于少效国事和地区。中国称之为“paocai”,削料半岛及中国的制卦族称之为“kimchi”,凡此种种,它们有枷通相近之处,但在用料、口味、制作方法等方面又各有千秋。我们支持从美食角度对泡菜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有益友好的交流,但不应带入偏见,以免引发对立,影响感情。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回应泡菜必属争论“泡菜”归属问题之争,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文化之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对周边地区与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中国文化也逐渐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全球贸易网络是如何形成的?近代以来,中国都有哪些文化影响了西方?西方文化又有哪些影响了中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课程。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一)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1 .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2 .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但是和中国的直接往来非常少。问题思考: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呈现怎样的特点?提示:(1)亚欧大陆间有多条陆路与海路丝绸之路进行交流,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2)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二)16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初步形成)1.背景: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3 .表现:商品种类与数量: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经营方式: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4 .特点: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5 .影响: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三)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世界贸易(最终形成)1.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生产使欧美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交通工具的进步。2.表现: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世界贸易额剧增: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3.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推动作用、表现及原因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的广泛使用大机器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商品经济越出国界,形成世界普遍交往,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导致世界市场形成。这时的世界市场的地域以欧洲为主。工业革命揭开了国际分工新的历史进程,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栾文莲全球的脉动一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一一摘编自世界经济史等提示:(1)作用: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工业产品丰富;新式交通工具的改进,为世界贸易提供技术条件;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2)表现: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形成;世界贸易额剧增;(3)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四)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曲折发展)1、曲折:(1)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危机;冷战的发生等。(2)表现:战争严重破坏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2、发展:(1)原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2)表现:各缔约国通过谈判,有利于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彳亍(五)冷战结束以来(突飞猛进)1、原因: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贸易组织等的国际协调机制;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确立(中国改革开放);国际金融的发展2、表现: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贸易市场进一步开放。如全球基础电信协定;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贸易形式进一步变化(如电子商务);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1950-2000年增加100倍);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合作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全球贸易网阶段特点及其形成的推动因素。材料从历史看,全球化分为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摘自徐秀君、刘贞晔等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提示:(I)特点:第一阶段:控制航路,垄断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掠夺原料,扩张市场;第三阶段:加强联系,建立全球贸易体系。(2)推动因素: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冷战结束与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小结: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进一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16出)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11的留后向世界性贸易折履.世界市场的鹫影开始制度化阶段:二战后出现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履,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互*tft.Hi碍了全球化,加速全球化时代2州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实质:资本在全球殖Ia新一轮始兴)02初步发及: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商品出)04困境阶段:一战到二战结束争夺世界市场.货易保护泛滥,使全球化陷入困境06开始多极化阶段:20世的70年开始到80年代末20世纪70年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W.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高考真题演练:1.(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答案:正确选B。【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项错误。2.(2017.4浙江高考)下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D.“商业革命”的兴起答案:正确选A。【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易后西欧西、葡、英、法、荷都展开了海外殖民活动,B、C、D均与欧洲人在亚非贸易分布格局的形成有关,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的,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故A项符合题意。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一)原因:1 .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国际贸易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2 .买卖双方的接触;3 .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国际贸易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二)表现:1.茶文化国际化(1)茶文化内涵: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I时间表现中国茶主更在中国同边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Il;州币,大洋洲等地区茶具作为戢珍贵的室内俄国:接设:中俄之问的“万里茶道”.闰茶会上主人注楸中国只:茶和茶具;荷兰:专门的“茶室”荷兰:(2)茶文化传播:阅读教材,填写下表:历史解释: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称之为17世纪时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盛行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往西到达圣彼得堡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万公里。(3)茶文化创新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日本茶道:源自中国。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现在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到了爱德华时代(19011910年),随着人们旅行欲望的不断增加,“在家”的茶派对逐渐消失。下午茶改成每日下午四点钟在高级酒店和高档商店的新茶室里进行的活动,而且经常伴随着轻音乐,有时人们甚至还会跳一些弁。(英式探戈舞)摘编自瓦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2.服饰的国际化(相互影响)(1)欧洲:中国服装在法国的影响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中国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波烈设计的名为“孔子”的服装20世纪初,法国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2)亚洲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知识拓展:中山装的含义倒山字形"笔架盖”:表示崇文兴教。门襟五粒纽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检察权,这就是五权分立。左右袖口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衣服前脸四个兜:各代表礼、义、廉、耻。门襟的四袋的4粒纽扣:表示人民拥有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3 .钟表:钟表文化传入中国(1)过程:在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时,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装有钟表;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2)影响:时间观念逐渐精准化;更适应工业文明时代。材料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唇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一赵翼檐曝杂记卷2教材问题探究: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提示: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肯定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理念。分组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钟表传入的原因及对近代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材料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使用上一般使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一一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材料二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骞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分歧力求时间上之经济J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提示:(1)原因: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中西交流的开展;近代工业、教育、交通运输的推动;近代城市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2)变化:确立近代时间观念:更加精准化;对时间价值的认识:被迫变化,具有不平衡性。4 .其他:20世纪文化交流发展(1)原因: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2)表现:除了传统商品,电影、音乐、电视、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三)影响:1、积极:加强各国间文化交流,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各国文化间相互学习,促进各国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多元化;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审视本国文化,促进思想解放。2、消极:外来文化的扩张,容易导致忽视本土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利用资本技术优势打压本土文化,对文化多样性造成威胁。材料一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李子柒的视频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摘编自2019年12月10日央视新闻评论材料二只有成为文化大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分组探究: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提示:(I)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2)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学会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技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高考真题演练:3. (2017年全国11第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古代日移被成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末期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准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根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用贵,属于奢侈品。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子制造出原子钟,精准度可以达到琼100万年误差1秒。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从钟表精确度变化、钟表应用范围的变化、钟表普及程度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可以从科技发展,基本情况看出,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推动了钟表功能的日益多样化,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材料的内容,从不同阶段的科技发展表现来具体论述。示例一论题:物理学的发展与钟表。论述:近代早期,经典物理学处于形成时期,研究对象是物体,机械钟表计时不够精确;从19世纪末开始,物理学研究逐渐深入到物质内部,出现原子物理学,在此基础上制造出原子钟,精确度得到极大提高。结论:这表明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钟表的进步和升级。示例二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论述:钟表最早的功能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记录时间,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结论: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4. (2015天津高考)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答案:正确选C。【解析】中国茶叶产量的大增并不是引起英国茶叶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寻找主要原因应该从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角度考虑,故A项错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主要涉及到英国和荷兰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于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物品流通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方便,最终导致物价下跌,故C项正确;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D项错误。5. (2015全国11卷高考)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答案:正确选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注意两个时间点:“17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产品急需市场;此外工业生产还需要大量的生产原料,这就促进了英国的对外贸易。茶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来,B选项反映不出材料中反映的“变化”;C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课堂总结:世界市场“终附成世界贸亮仝*世界市¥国除分工和r为格世界国多冢布向突飞冒进董境开贽成局基火成世界皙段拄折但仍有发展Ja7形成101785184018019141J1819391945194719781991l9g5-普8臂两次I:业革命两次M界大底黑总窑弋”,声结束世留组织殖民扩张和掠夺答*收浜开放的茶文化茶在俄Bk日本、英国、斯兰匡空覆现服饰法国目艮饰、日本服饰、中国服饰与文化交济&国际化钟表传入中国、影D向中国20世纪文化交流US、穿、用板书设计: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一)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二)16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三)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世界贸易(四)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五)冷战结束以来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一)原因(二)表现(三)影响教学反思:优点:本课围绕新课标要求和历史核心素养,重点讲解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辩证分析两者关系。通过史料、历史图片较好的展示,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足: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紧迫,需要突破的历史概念较多,并不能面面俱到,有些知识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再配合课后作业再重点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