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呼风唤雨的世纪文档 (15).docx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目标:1、相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洞察、依靠、奇妙、改观、探究、联系、哲学”等词语。2、有感请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01515151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建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更,激发酷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奇妙的爱好。五、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更。2、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绽开丰富想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愿望。学习方式:本课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适当的采纳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赐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进行充分的沟通探讨。七、课前打算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乡镇看法个人看法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镜头。(出示课件)老师随画面内容旁白:孩子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因特网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威力?你是否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正在创建着一个又一个神话?你想了解科学技术创建的一个个奇迹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同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生活吧!(齐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二、说明课题,质疑牵引1、理解呼风唤雨:当看到呼风唤雨这个词的时候,你首先想到什么?在这里又作何理解呢?(呼风唤雨:原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气。”)2、看了课题,你有问题想提吗?(是谁在呼风唤雨?是怎样在呼风唤雨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世纪是什么意思?)(一百年为一个世纪,2007年属于21世纪)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各自的疑问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起去看看人们是怎么利用科学来限制、支配自然吧。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熟课文,自学字词。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留意自己的感受,假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检查自读状况:(1)出示生词读、理解,相机出示图片帮助理解词语:农耕社会依靠潜水艇、船舶、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腾云驾雾、归根究竟、出乎意料(2)随疝5写课堂作业本中“认一认,写一写”的生字。让学生选择最简单写错的字进行书写。(3)指名分节读课文,点评。四、再读课文,感悟大意1、细致读课文,把你能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勾画出来多读几遍。2、通过读书你了解到课文的哪句话与课题的意思相同呢?出示中心句子:(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段落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堂作业本中1、2题的作业。2 .熟读课文。其次课时一、复习检查,听写词语。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第4题的作业。(老师说意思,让学生写词语或诗句,请一名学生上台板书)二、抓住主线,切入文本。在我国的传闻中,()就具有这样奇妙的实力。20世纪我们人类靠()也具有了呼风唤雨的实力。师:远古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完全依靠自然的生活。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到来,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更。今日,我们就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了解科学技术创建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三、深化文本,理解内容(一)百万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1、细致阅读课文23自然段,完成填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始终生活在一个依靠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2、绽开想象,各个语文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探讨。话题(1)没有电灯、电视、电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话题(2)没有飞机、汽车、火车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话题(3)假如让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你该怎么办呢?3、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进行沟通,在沟通中激励同学之间相互补充,互提建议,然后填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始终生活在一个依靠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真是()!4、老师小结:听了大家来自内心的发言,我明白了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状况。按我们的想法,那真是没法子过啊!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拥有超出自身实力之外的奇妙魔力,所以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闻中,有了很多表达人们这种愿望的人和事。(二)寄予人类幻想的美妙愿望1、为了寄予自己美妙的最望,说说古时候的人类想出了一些怎样的神话故事,创建了一些怎样的神话人物。激励学生能调动大脑储备,说出一些在课外看到的神话人物或传闻。2、学生沟通,然后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填空,请学生绽开想象完成。“嫦娥奔月”寄予着人类()的美妙愿望。“葫芦小金刚”寄予着人类()的美妙愿望。“隐身娃”寄予着人类()的美妙的愿望。()寄予着人类()的美妙愿望。3、我们的祖先也许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些美妙的愿望如今都实现了,靠的是什么?是现代科学技术。(三)一百年来天翻地覆的变更1、在短短一世纪中,我们的生活因为科学技术的利用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更。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找哪一句话可以形容这一切。2、朗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会诗句原来的意思。联系课文理解后填空。“春风”指的是一一(科学技术)“梨花”指的是一一(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很多奇迹般的发觉和独创。如电视)在课外搜集资料的前提下,激励学生说出更好的新方面和新发觉。3、朗读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觉和独创。”体会“发觉”和“独创”的意思,感受文章用词的精确性。(老师随即出示20世纪的发觉与独创的事例,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对20世纪的成就有更深的了解。)X射线:190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觉,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探讨。维生素: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运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觉了维生素。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觉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觉的最好的抗菌素。激光:1958年,美国人肖洛和汤斯发觉激光。洗衣机:1906年,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磁悬浮列车:1911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霓虹:1912年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独创。彩色胶片:1923年,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冰箱:1923年,瑞典两个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电视:1925年,苏格兰独创家贝尔德首次推出电视系统。圆珠笔: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1938年独立设计独创。因特网: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移动电话:20世纪的三四十年头,在其次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步话机是移动电话的雏形。20世纪70年头,民用的对讲式移动通信业务起先普及。现在,移动通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4、体会“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和“一百年天翻地覆的变更”这样写的用意。先让学生和相互之间探讨,然后进行沟通。在沟通中老师补充说明,从而明白科学技术使一世纪的变更超过了人类上百万年的总和。再次补充一份关于20世纪其他独创和21世纪初的新独创或新发觉的材料,学生阅读、体悟,然后说说读后感受。A、农业、畜牧业:培育出粕米杂交水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培育出117个畜禽优良品种与品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蛋、水产品生产国。农产品量快速增长,养分水平改善,人均寿命比世界平均水平多5岁。B、交通方面:火车的提速,高速马路总里程达2万千米,居世界其次位。民用机场1百多个,航线总线1165条,运输总量居世界第9位。C、把煤、水、核燃料等能源转化为电能,发电量居世界第2位。D、医疗保健: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肝炎等得到有效防治,削减发病约3亿人次,削减死亡400万人。E、信息技术:紧跟新技术的潮流,报刊、书报采纳激光照排系统,平均3点3个人中就有一部电话,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的网民达4331万户,居世界第三位。F、21世纪我国实现飞天梦,中国宇宙飞船重演“嫦娥奔月”的惊人壮举。10月24日,嫦娥一号放射胜利。11月5日,顺当进入环月轨道,成为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11月7日,进入工作轨道。我们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了祖先那么多幻想,实在太令人傲慢了,文中有一句诗对此进行了称颂,你知道吗?(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四)有效练习,扩展文本1、畅想将来科技。2、在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时候,是不是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隐患呢?请学生探讨,做简要沟通。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然后选择题目,完成一篇科学小论文。选择题目如下,也可以自拟。新世纪,怎样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类能完全变更自然吗?科学应当使生活更加美妙我对核技术的看法我心目中的将来地球附板书:9、呼风唤雨的世纪人类幻想现实现代科学技术登上月球、潜入深海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千里马、飞毛腿望远镜、视频电话、手机、收音机飞机高速火车教学反思:这篇课文主要讲解并描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更和绚丽前景。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索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科普性文章,老师在教学时对朗读的指导不必太过分要求,因为它不同于其他文章。但是,今日,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另一句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着重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学生在朗读时也是激情飞扬,骄傲满怀。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恰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