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l-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与展望.docx

    • 资源ID:1381019       资源大小:16.54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l-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与展望.docx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与展望吴咸中天津医科高校(中国300070)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818-0086(2009)01摘要:展望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指出中西医结合包括交叉兼容、中西互补、结合创新等3种结合形式,逐层提高。中西医结合的任务归纳为5个方面:主动参加重大疾病的防治;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探讨;开展传统医学中特殊领域与现象的探讨;重点支持中药与方剂的探讨;参加后基因组的探讨。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交叉兼容;中西互补;结合创新;展望1999年夏,我曾以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为题表达了我对21世纪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一些看法。转瞬之间4年已经过去,不断传来的新信息与新成果使我们受到鼓舞,乐观心情不断增加。但展望将来也深感任重道远,有待于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和任务,持之以恒,使中西医结合以更快的步伐不断前进。1曲折的过程,不断改善的学术环境自19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以较快的速度传入中国后,雄居统治地位长达2000余年的中国传统医学起先受到西方医学的挑战。社会上对两种医学有过不同的相识,不同时代的当政人物提出过不同主见;两种医学之间既有汇合与借鉴,又有冲突、碰撞与斗争。历时百年,时起时伏。对中医、西医与中西医结合取得一个比较一样的相识是很难的。赵洪钧先生整理出版的中西医争辩史,记载了从鸦片斗争以来,人们在处理两种医学共存过程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这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工作。从过去的争辩与曲折中可以吸取很多有益的教训,可以使后人少走弯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三代领导人对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都做过精辟与明确的论述,指引我国医学科学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前进。有的同志将三代领导人的论述归纳为4句话:中医不能丢,中西医并重,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假如我们能够正确理解,仔细贯彻,就能使我国医学的发展符合国情,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取得新进展。2003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公布的第一个中医药条例。在条例中明确地指出:“国家爱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激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条例还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作出精辟的论述,强调“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主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条例对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中医药教化与科研、保障措施及法律责任等均作出明确的规定。条例的公布与实施,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理可循、有法可依,对于我国医药科技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依据条例的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3年11月5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看法141o这是一份内容翔实、系统并且可操作性很强的中西医结合指导文件,包括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中西医结合医疗基地建设,高素养中西医结合队伍的培育,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加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及对外沟通等。依据加强医疗基地建设的须要,2003年12月上旬,通过遴选在全国确定11所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重点建设单位。组织专家审议各医院的发展支配,增加经费投入,力争通过3年建设使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综上所述,2003年所发生的几件大事,对于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都是激励与鞭策。面临这个不断改善的学术环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必将加倍努力,为了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为了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作出新贡献。2三种结合,逐层提高20世纪80年头以后,不管人们是否自觉,都已不同程度地卷入到中西医结合这个洪流中来O交叉兼容是中西医结合的第一种形式,结合必需从今起步。假如我们到不同级别的医院走上一趟,就可以看到两种医学的兼容已经相当普遍。但总的看来在手段与药物上的兼容比较简洁,兼容的难点仍在于理论与思维方法。有少数中医同道对现代基础医学缺乏全面的相识,简洁地将它划为西医所专有,个别人还怕“西医用基础医学来改造或歼灭中医”,避而远之。其实基础医学,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菌学、病理学及医学遗传学等,既是生命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的基础。这些学科应为中西医所共用。西医在近200年来之所以取得快速的发展,一个特别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基础医学形成了体系,没有现代基础医学作为支柱,医学很难从阅历医学走向科学医学。我信任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大家是应当也可以取得共识的。同样,对西医同道来说也应重视中医理论的学习与运用,在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实践的结合上做出成果。在理论上,中医的精华很多,尽管在理论的阐述上还有深厚的自然哲学色调,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传统医学的医学模式,对自然、人体及疾病的认识,富含唯物论及辩证法,为解决疑难疾病的诊治供应了不少珍贵的思路与切入方法。我们信任21世纪的中西医兼容肯定会进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出现新成果、新阅历。中西互补是中西医结合的其次种形式。中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互有短长,互补性很强。假如取长有术,补短有方,就会促进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共同提高。在中西医互补方面,大家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手术与非手术疗法结合,等等。从方法论上来看,我们已在逐步实现还原论的“分析''和整体论的“综合”的协调统一;也正在进行整体治疗上的扶正”和“驱邪”的兼顾。中西医互补的潜力与优势将日益被实践所证明、所扩展,其作用与价值很可能不是用“补充”或嘈代”所能概括的。结合创新是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奋斗目标。当然,创新须要一个探究及积累过程,不行能一旦结合马上创新。创新性成果已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中不断出现。健脾益气、滋阴补肾的治则用于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既可减轻放、化疗的反应,又有增加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从而可延长带瘤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存质量。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已得到较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不但可治疗多种缺血性疾病,下调高凝状态,抑制超强的自身免疫反应,还能在肯定程度上改善或缓解某些病因不明的难治性疾病,为一些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出了新思路。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已取得明显的进展。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明,通里攻下法可用于急性肠梗阻、腹腔炎性疾病、清洁肠道及缩小内毒素池、参加SIRS/MoDS的治疗及用于围手术期治疗等。作用机制的试验探讨表明,寒下法中的承气类方剂具有调整胃肠运动、改善腹腔脏器血运、爱护肠屏障、抑制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免疫调整与脏器爱护等作用。在临床应用与机制探讨上均有发展与创新。针刺镇痛原理及针刺对免疫功能调整作用的发觉,引起了西方国家对针刺的极大爱好,已经成为美国NCCAM的主要探讨与论证内容。他们已经开放了针灸治疗与探讨的大门,在全球性的“脑”探讨中,中国已确定加入,美国挚友希望中国在针灸对脑功能的调整探讨方面有所作为。总之,在科技国际化的今日,中国不但要学习国外,国外也在重视中国。我信任结合创新将是我们能够向世界医学作出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3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与任务21世纪将是又一个医学快速发展的世纪,像20世纪初期一样,人们不行能在世纪之初就能对整个世纪的发展作出预料,但对近10-20年的发展方向与任务进行一些支配与支配还是可行的。20世纪西医学的迅猛发展,20世纪后半期中医学的进步,为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创建了条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综合各方面的看法,特殊是参照国家科技部与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医学部分的发展要领,中西医结合的主要任务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3.1主动参加重大疾病的防治重大疾病是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依据我国的统计,城市及农村居民十大死亡缘由见表1、表2。重大疾病致病因素困难,往往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及整体3大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均可出现失调并相互影响。因此,须要从不同层次上进行干预。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重大疾病中优势突出,运用得当可取得良好疗效,也有利于促进中西互补或结合创新。表1城市居民十大死亡缘由(1988年)I肿瘤6消化系统病2脑血管病7内分泌养分病3心脏病8泌尿生殖系统病4呼吸系统病9精神病5创伤、中毒10神经病表2农村居民十大死亡缘由(1988年)1呼吸系统病6消化系统病2脑血管病7泌尿生殖系统病3肿瘤8结核病4心脏病9其他传染病5创伤、中毒10新生儿死亡3.2中医基础理论的探讨中医基础理论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但有待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加以完善及发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疗实践相结合,都是行之有效的探讨方法。在今后的中西医结合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理论的探究与论证,以促进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结合。3.3 传统医学中特殊领域与现象的探讨经络、针灸、四诊、证与治则等都是传统医学中的独特理论或诊治方法,应用这些方法诊治疾病,探讨其产生或作用机制,无疑将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中医的理论与学说,也有助于吸取两法之长形成新的诊治方法。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今后还有特别广袤的领域有待于深化。3.4 中药与方剂的探讨中药与方剂的探讨已列为国家重大基础探讨项目,赐予重点支持。这些探讨包括有效部位或成分的分别,作用机制的分析,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新型制剂的研制,等等。探讨思路已从单一成分的探讨转向多种成分的探讨,采纳新技术、新方法把握困难药物成分所产生的困难机体反应。在中药与方剂的探讨中,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均应主动参加。中药治疗本身就是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如能将其机制摸清,在药理学与治疗学都是一个突出的贡献。3.5 参加后基因组的探讨随着基因功能的探讨进展,疾病相关基因的认定与疾病基因多态性探讨的进展,将推动中药基因组学的进展。其中包括药物活性成分与细胞靶点的相互作用,药物对基因表达与蛋白修饰的影响等。采纳基因芯片等高新技术从分子水平把握困难药物成分所产生的困难机体反应,深化探讨药物的作用环节和作用机制,这是传统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相互结合的又一途径。参考文献:(略)

    注意事项

    本文(2l-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与展望.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