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东汉摩崖石刻《张汜雨雪辞》冬季祈雨考辨.docx

    • 资源ID:1381541       资源大小:24.7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东汉摩崖石刻《张汜雨雪辞》冬季祈雨考辨.docx

    葩三三三u张日雨霜2011年发现的东汉摩崖石刻张汜雨雪辞,学界对其真伪判断迥异,冬季祈雨是其最大的疑点。本文由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材料,首先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的祈雨时令,确认了冬季祈雨的存在:而后从冬小麦种植范困的扩大及其冬季用水需求出发,分析了春秋至东汉时期冬季祈雨的成因:之后探讨了先秦两汉时期冬旱、冬季祈雨少见的原因;最后结合永初七年(113)冬特殊的时事背景,分析张汜雨雪辞冬季祈雨的急迫现实褥要。一、问题缘起:发现与质疑2011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胡庙乡大韦庄和龙泉村交界处的石龙山顶东侧,摄影师叶辛卯发现了东汉时期的摩崖石刻。这是河南省境内首次发现的汉代官方祈雨摩崖孤品。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郑志刚最早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刻石内容将其命名为张汜雨雪辞,拓片及释文如下:惟永初七年,十二月有闰六日戊戌,吴房长平阴张汜字春孙,以诏请雨。紫斋诣山,为民谒福。敬香充牲,稽首震恪。上天崇远,款允不达。乃鹭田岳,造灵作乐。天监闵照,玄云骈错。陋脖未终,甘雨累落。庶卉咸茂,国赖宁乐。惟精之感,厥应孔遨。时与主簿魏亲并余官属,攀兀登峻,壹慨再息。晏臻兹坐,勋劳备极。余来良难,君亦歉渴。率土之滨,此。口口。钦记鄙辞,以征百福。唯远既哀,殖我稼稽。国殷民考,盖如斯石。乱日:登斯岳兮望旋机,三光雾兮雪徽徽,降我稽兮育英芝。国赖宁兮福崇崔,永如山兮靡殖时。12019年10月13日,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在河北师范大学发表长篇学术演讲张汜2请雨铭)辨伪,云:其实这篇请雨铭文最荒唐的地方,也是我稍一瞟过文字内容就断定其必属惯品的地方,还是开头题署的那个月份一M十二月有闰"的“闰十二月: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故旱灾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因缺少雨水而致使农作物枯萎,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民以食为天",没吃的,天就塌了,所以才会求神清雨,以图免却其难。庄稼是春种秋收,故春夏两季的旱情,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最大,而到了冬天,粮食早已打下,纳入仓中,下不下雨,也不会影响到庄稼的收成;即使田地里种下的是冬小麦,麦子在地面结冰后的"冬眠”期间也不再需要淋上冰冷的雨水。3由上可知,辛德勇教授认为张汜雨雪辞为伪作,其中主要论据之一是张汜雨雪辞中冬季“闰十二月"祈雨不合情理,视作此文“最荒唐的地方",并由此断定其“必属质品先秦两汉时期,冬季祈雨是否如辛德勇教授所言仅是凭空捏造而非真实存在?下面结合相关文献对此作一系统考察。二、先秦两汉时期以夏季为主的祈雨时令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称"零工说文解字载:“零,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4(P242)先秦时期,祈雨时令一般在夏季。左传桓公五年载“龙见而零5(P170)郑玄注:"龙见,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青雨也。"5(P170)这里零祭在夏历四月(建巳之月).与之类似,司马彪驳祀六宗表云:”等者,周人四月祭天求雨之称也。"6(P1547)这里雪祭也在夏历四月。礼记月令载:"(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学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雪祀百辟卿土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J7(P501)郑玄注:“雪,吁嗟求雨之祭也J7(P501)这里的“大雪帝”"雪祀”在仲受五月。汉代朝廷祈雨时令亦以熨季为主。汉旧仪载:“孟熨,龙见而始等,坛在城东南,引龟山为沂水,至坛西南行,日云水曲中,坛上舞等。旧制,求雨,太常祷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已塞,各如具常祭牢礼。四月立夏后旱,乃求雨,祷求雨到七月毕,塞之。秋、冬、春三时,不求雨。"8(P707)汉书后汉书载朝廷四次“大雪”均在熨季。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熨,旱,大雪,不得举火"。9(P224)汉安帝永初七年(113),“五月庚子,京师大等,10(P219)汉桓帝延蠢元年(158),“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园陵。大零工10(P303)汉灵帝熹平五年(176),“夏四月癸亥,大赦天下。大雪10(P338)可以佐证的是,汉代石刻文献中的祈雨时令亦有夏季。例如,汉灵帝光和四年(181)无极山碑载:“去年五月,常山相巡,遣吏王勋、三老、弘裒诣三公山请雨。"6(P1032)三、夏季之外:先秦两汉时期的冬季祈雨先秦两汉时期的冬季祈雨,文献直接记载的有两例。一是左传成公七年载:“冬,大雪。"5(P727)相同记载亦见于公羊传成公七年谷梁传成公七年。二是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详载春夏秋冬四季求雨仪式,其中包含冬季祈雨,云: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祷社稷山川,家人祀户,无伐名木,无斩山林,暴巫,聚延,八日于邑东门之外,为四通之坛,方八尺,植苍缙八,其神共工,祭之以生鱼八、玄酒、具清酒、膊膈,择巫之洁清辩利者以为祝,祝斋三日,服苍衣,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冬舞龙六日,祷于名山以助之,家人祠井,无壅水,为四通之坛于邑北门之外,方六尺,植黑维六,其神玄冥,祭之以黑狗子六、玄酒,具清酒、膊脯,祝斋三日,衣黑衣,祝礼如春。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乡,其间相去六尺,老者六人,皆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尉亦斋三日,服黑衣而立之,虾蟆、池,皆如春。四时皆以水日,为龙必取洁土为之,结盖,龙成而发之。四时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妇皆偶处。凡求雨之大体,丈夫欲藏匿,女子欲和而乐。11(P426-437)夏、冬之外,先秦两汉文献中也有春、秋祈雨的记载。例如,汉顺帝阳嘉元年(132)二月,“京师旱。庚申,敕郡国二千石各祷名山岳渎,遣大夫、谒者诣渴高、首阳山,并祠河、洛,请雨。戊辰,等”。10(P259)又如,汉桓帝延熹四年(161),"秋七月,京师零工10(P308)由上可知,先秦两汉时期,祈雨时令以夏季为主,但若遇旱情,春、秋、冬时节也可祈雨。因此,王充论衡卷十五明雪云:"何以言必当雪也?日:春秋大雪,传家(左丘明)、公羊、谷梁无讥之文,当萼明矣。夫等,古而有之。故礼日:萼祭,祭水早也。故有等礼,故孔子不讥,而仲舒申之。"12(P673-680)四、先秦两汉冬季祈雨成因探讨由中国3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早期小麦遗存的年代信息可知,至迟在4000年前,小麦已经传入中国。13(P49)之后小麦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种植范围逐步扩大,并有“宿麦”(冬小麦)与“旋麦”(春小麦)之分。由目前材料来看,春秋至东汉,宿麦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种植趋于普遍。左传隐公三年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5(P74)郑玄注:“四月,今二月也。秋,今之夏也。麦、禾皆未熟,言取者盖芟践之。"5(P74)孔颖达疏:“麦熟在夏,而云爰、禾皆未熟者,谓四月之时麦未熟,七月之时禾未熟,二者异时,故言皆也。"5(P74)这里的“麦”显然是夏季收获的冬小麦。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秋)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9(P177)颜师古注:“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云宿麦。"9(P177)先秦两汉时期,宿麦的种植时间在仲秋八月前后。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7(P528)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云:“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T4(P132)东汉崔龛四民月令云:"(八月)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日种美山。R5(P62)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载:“八月中戊社前种者为上时,掷者,亩用子二升半。下戊前为中时,用子三升。八月末九月初为下时,用子三升半或四升。"14(P126-127)冬小麦越冬期间需要用水,冬季长期干旱则影响冬小麦收成,祈雨因之而生。辛德勇教授认为“即使田地里种下的是冬小麦,麦子在地面结冰后的冬眠期间也不再需要淋上冰冷的雨水”。网这一论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冬小麦越冬期间较抗旱,需水量较小,但依旧需要水。例如,现在华北地区为保障冬小麦顺利过冬和早春及时返青,冬季降水不足时,通常在冬季12月前后进行冬灌。先秦两汉时期,文献有载的冬季旱灾记录有7条。16(P223-232)这些冬旱影响冬小麦的生长。若冬季持续干旱,长期无降水,又不进行冬灌,容易造成小麦减产。例如,2008年末至2009年初,受冬季降水不足的影响,中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冬旱,对冬小麦的生长有很大的负面膨响。第二,东汉小爰播种之后,到地面结冰之前,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张汜雨雪辞作于东汉永初七年(113),"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17(P168)当时的年平均气温高于今天约17(P186)据现代气候观测数据,张汜雨雪辞所在的驻马店地区,小麦播种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相当于农历仲秋、季秋、孟冬时节),月平均最低气温都在4C以上,不具备结冰条件。今天驻马店地区般在12月(相当于农历仲冬时节)才可能开始结冰(月平均最低气温。8),驻马店冬季最冷月份1月的平均温度为1.3,尚在冰点之上,故冬季结冰时间时有后移,12月未必能结冰。考虑到东汉中期冬季比今天偏高的气温,这一地区结冰的时间可能更迟。见表1。第三,驻马店地区的土壤类型多为黄棕壤、砂姜黑土,其中黄棕壤的蓄水性较好,渗透率低:砂姜黑土的蓄水性较差,渗透率高。今天华北地区的冬灌时间因土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土壤渗漏量小的地块可在封冻时进行,达到随灌随渗随结冻;渗漏量大的地块,一般在封冻后(12月中旬到1月中旬)开始进行冬灌。张汜雨雪辞所在地区多砂姜黑土,即便是结冰后,也需要贮存水分。如上表所示,驻马店冬季总体降水偏少,般只占全年降水量的6%-8%,时有连续长时间无降水的情况。由上可知,春秋至东汉时期,冬小麦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冬小麦在冬季需要一定的用水量,连续长时间的干旱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和来年的收成。人们在年复一年的农业生产中,能够意识到冬季降水量的多其与冬小麦来年收成之间的显著联系,冬季祈雨因之而生。五、先秦两汉仲秋、季秋祈雨及冬旱、冬等少见缘由先秦两汉时期存在仲秋、季秋求雨现象。例如,春秋载"零凡22次,其中21次在秋季(仲秋),一次在冬季。值得注意的是,春秋载有月份的秋季祈雨中,七月两次,八月5次,九月7次,主要在仲秋、季秋。又如,王充论衡卷十五明心云:“春二月零,秋八月亦察"12(P678)如前所述,先秦两汉时期,宿麦的种植时间在仲秋八月前后。此时粟、黍等主要粮食作物已经成熟,宿麦可以在栗、黍收获之后进行播种。今天华北地区在降水不足的情况下,常在冬小麦播种前后进行浇水("蒙头水"),以增加土壤墙情。与之类似,西汉农书泡胜之书提及小麦秋季播种前后天旱浇水事宜云:“当种麦,若天旱无雨泽,则薄贡麦种以酢浆并蚕矢,夜半渍,向晨速投之,令与白露俱下。酢浆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秋早,则以桑落时浇之。秋雨泽适,勿浇之。"14(P132133)因此,我们认为春秋以来出现的仲秋、季秋祈雨现象,与冬小麦播种前后的用水需求密切相关。可以佐证的是,据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16(P225-232)统计,两汉时期(前202-220)文献有载的秋旱共15次。仲秋、季秋时节的旱灾直接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导致祈雨的出现。祈雨与旱灾密切相关。总体来看,先秦两汉时期的冬早、冬等是很少见的。据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16(P225-232)统计,先秦两汉时期的冬旱记录只有7次。如前所述,张氾雨雪辞之外,先秦两汉时期的冬雪记录只有两次。先秦两汉时期冬旱、冬雪的数量远少于夏旱、夏雪,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O第一,春秋至东汉时期,冬小麦在北方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趋于普遍,但尚未能取代粟、泰等传统粮食作物的主导地位。当时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粟,i般春种秋收;另种常见粮食作物是黍,一般夏种秋收。崔富四民月令、贾思畿齐民要术等农书中,爰均排列在粟、黍之后。先秦两汉时期需要过冬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冬小麦,当时种植范围不如需要度过夏天的粟、黍等粮食作物。若发生受旱,主要影响对象包括粟、黍、菽、稻、春小麦等,受灾范围较大;若发生冬旱,主要影响对象仅为冬小麦,受灾范围较小。第二,夏季是粟、泰等农作物的旺盛生长时期,需水量大,而夏季光照多、温度高、蒸腾强,连续晴天容易导致旱灾。因此,先秦两汉时期,祈雨时令以夏季为多。反之,冬季温度低、蒸腾弱,小麦生长相对缓慢,霜水量较小,漫长的冬季有一些降水即可满足需要,旱灾出现的概率较低。第三,张氾雨雪辞作于东汉永初七年(113),“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17(P168)当时的年平均温度高于今天约1C,17(P186)北方地区冬季的气候较今天温暖湿润,因而较少出现冬旱现象。可以佐证的是,唐宋时期小麦代替粟成为中国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19(P253)唐代之后,文献中关于冬旱、冬季祈雨的记载明显增多。例如,两汉时期冬旱记录只有两次,北宋一朝冬旱记录即有14次。16(P225-269)又如,先秦两汉冬季祈雨记载仅有两处,北宋苏轼人所作冬季祈雨雪诗文即有10篇(祈雨迎张龙公祝文书颍州祷雨诗聚星堂雪(并叙)颍州祈雨纪事帖祈雨稷神祝文祈雨灶神祝文奏告天地社稷宗庙宫观寺院等处祈雨雪青词帝祝文五岳四渎等处祈雪祝文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祈雪祝文)0六、永初七年冬吴房县祈雨的时事背景张汜雨雪辞云:"惟永初七年,十二月有闰六日戊戌,吴房长平阴张汜字春孙,以诏请雨。"1可见永初七年(113)冬,吴房县发生严重旱灾。永初七年夏秋时节,吴房县所在的中原地区旱、蝗灾害继起,夏季粮食作物的秋收深受影响。后汉书孝安帝纪载:“五月庚子,京师大雪。八月丙寅,京师大风,蝗虫飞过洛阳。诏赐民爵。郡国被蝗伤稼十五以上,勿收今年田租;不满者,以实除之。九月,调零陵、桂阳、豫章、会稽租米,赈给南阳、广陵、下邳、影城、山阳、庐江、九江饥民:又调滨水县谷输敖仓。"10(P219-220)如前所述,汉代冬小麦的种植时间在农历八月左右,此时粟、黍等夏季粮食作物已经成熟,冬小麦可以在粟、黍收获之后进行播种,形成粟麦连种或泰麦连种。在熨季粮食作物受灾的情况下,补种冬小麦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来年收获的小麦能够起到储备粮的作用,避免青黄不接造成的饥荒。例如,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秋)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9(P177)颜师古注:“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云宿麦。"9(P177)因“连种”“补种”和储粮备灾的原因,这一时期冬小麦的种植时间相对固定,甚至有“失时”论罪的记载。例如,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7(P528)郑玄注:“麦者,接绝续之之谷,尤重之。"7(P528)孔颖达疏:“前年秋谷,至夏绝尽,后年秋谷,夏时未登,是其绝也。夏时人民粮食阙短,是其乏也。麦乃夏时而熟,是接其绝,续其乏也J7(P528)又如,汉书食货志载重仲舒云:“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9(P1137)又如,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东汉崔富四民月令、贾思码齐民要术等,均有关于宿麦种植具体时令的记载。氾胜之书云:“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T14(P132)四民月令云:"(八月)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15(P62)齐民要术大小麦载:“八月中戊社前种者为上时,掷者,亩用子二升半。下戊前为中时,用子三升。八月末九月初为下时,用子三升半或四升。"14(P126-127)汉安帝永初七年(113)夏秋时节,中原地区旱、蝗灾害严重,夏季粮食作物的收成深受影响。此年冬小麦的种植具有续种备荒的特殊意义。与之类似,汉安帝永初三年(109)春熨饥荒,因而此年秋七月,朝廷有鼓励广种"宿麦”的诏书。后汉书安帝纪载:"(秋七月)庚子,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10(P213)祸不单行,永初七年冬,张汜雨雪辞所在的吴房县再次发生了冬旱。从张汜雨雪辞的祈雨时令“十二月有闰六日戊戌"(公历1月29Fl)来看,此年因为闰月的原因,冬季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但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极少,严重影响了冬小麦的来年收成。考虑到此年的夏季粮食作物收成已经因旱、蝗灾害大受影响,若续种备荒的冬小麦再次受灾,来年大规模的饥荒将难以避免。这直接促成了吴房县地方官员的祈雨之举。此次祈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冬小麦的顺利生长,即张汜雨雪辞所言“降我稿兮育英芝",避免来年大规模的饥荒。由上可知,永初七年吴房县地方官员的冬季祈雨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急迫的现实需求。可能是纯属巧合或是事前已经做了气象预测,此次冬季祈雨具有实效,显得灵验,张汜雨雪辞因之而作。在迫在眉睫的饥荒威胁下,张汜雨雪辞所言"艇昨未终,甘雨累落。庶卉咸茂,国赖宁乐"“唯远既哀,殖我稼褶T三光雾兮雪徽徽,降我稿兮育英芝"1等,的确是当时吴房县官民的共同心愿。文中的“国殷民考”“国赖宁兮福崇崔"也不再单纯是虚辞歌颂,而是与农耕社会血脉相连,具备了更深层的现实意蕴。七、补证:冬季祈雨与祈雪辨析辛德勇教授认为"寒冬腊月的,即使上山祈求上天,求的也应该是雪,而不会是去请雨,"3这一论述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从传世和出土文献来看,先秦两汉时期,只有祈雨仪式,并无祈雪仪式。若张汜雨雪辞言"以诏清雪",反而不合通例,大概率为伪造。这一时期无祈雪仪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冬小麦为外来物种,在其引入并广泛种植之前,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熨季粮食作物为主的基本格局,祈雨仪式早已确定在夏季。受路径依赖的影响,先秦两汉时期冬季祈雨仪式主要模仿已有的夏季祈雨仪式,并未独立发展为祈雪仪式。唐宋时期小爰替代粟成为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这一时期冬旱的影响范围扩大、程度加重,有助于冬小麦消灾增产的祈雪仪式因之而生。就现有材料来看,祈雪仪式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封敖太清宫祈雪青词为目前所知最早的祈雪文献。唐代祈雪尚为少见,五代时期渐多,宋代祈雪盛行。例如,宋史“祈雪”记载凡12处,冬季“无雪”记载共23处。又如,苏轼作有奏告天地社稷宗庙宫观寺院等处祈雨雪青词斋祝文五岳四渎等处祈雪祝文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贿舒尧文祈雪祝文等祈雪文。二是西周至东汉时期,当时的年平均温度比今天高1-2°C,17(P186)冬季相对温暖湿润,少有旱灾,祈雪需求的动力不足。此外,这一时期冬季温暖湿润,就雨雪而言,会增加下雨的可能,降低下雪的概率。第二,与“瑞雪兆丰年"相似,两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冬季降水(包括雨雪)对冬小麦的影响。当时人们对于冬雪作用的认识,主要为滋润冬小麦,与雨水类似,尚未认识到冬雪其他方面的作用。例如,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云:"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14(P133)这里掩雪的目的是为了"耐旱工又如,东汉光和二年(179)樊毅上言复华山下民租田口算状云:“光和二年十月庚午朔十三日壬午,弘农太守臣毅顿首死罪上尚书:臣毅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谨案文书,臣以去元年十一月到官,其十二月奉祠西岳华山,省视庙舍,及斋衣祭器,率皆久远有垢,故鲁不修大室,春秋作讥。臣以神岳至尊,宜加恭肃,辄遣行事荀斑与华阴令先说以渐缮治,成就之后,仍雨甘雪,濮润宿麦,惠滋黎庶。臣即日以诏书斋祠,雪未消泽,时日清和,神欢民喜,诚圣朝劳神日昊,广被四表,漫毓之德,神人被施,遐迩大小,莫不幸甚!或有请雨斋祷,役费兼倍。"6(P915)这里甘雪的主要作用为滋润冬小麦。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提及弘农太守樊毅于光和元年(178)冬季十二月奉祠西岳华山,随即1雨甘雪”以应,这与张汜雨雪辞极为相似。此次“奉祠西岳华山”虽非专门祈雨,但从后文"谶润宿麦'”'请雨斋祷"来看,若当地发生冬旱影响冬小麦生长,登山祈雨也为自然之事。第三,张汜雨雪辞文中两次提到雨,一次提到雪,云“以诏请雨”“甘雨累落"“三光雾兮雪徽徽,降我嵇兮育英芝1中国北方地区的冬季,常有先雨后雪或雨夹雪的情况出现,文本提及下雪并不和“祈雨”冲突。从张汜雨雪辞的文字来看,在迫在眉睫的饥荒的威胁下,时人对此次祈雨应验的结果是很满意的,这也是专门刻立摩崖石刻的动因。八、结语先秦两汉时期,祈雨时令以夏季为主,但若遇旱情,春、秋、冬时节也可祈雨。先秦两汉文献记载的冬季祈雨有两例。一是左传成公七年所载冬季大雪。相同记载亦见于公羊传成公七年谷梁传成公七年。二是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详载春熨秋冬四季求雨仪式,其中包含冬季祈雨。春秋至东汉时期,冬小麦在北方地区的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冬小麦在冬季需要一定的用水量,连续长时间的干旱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和来年的收成。人们在年复一年的农业生产中,能够意识到冬季降水量的多寡与冬小麦来年收成之间的显著联系,冬季祈雨因之而生。先秦两汉时期,宿麦(冬小麦)的种植时间在仲秋八月前后,此时粟、泰等主要粮食作物已经成熟,宿麦可以在粟、黍收获之后进行播种。春秋以来出现的仲秋、季秋祈雨现象,与冬小麦播种前后的用水需求密切相关。祈雨与旱灾密切相关,受冬小麦种植规模较小、冬小麦冬季需水量较少、先秦两汉气候温暖湿润等因素的影响,先秦两汉时期的冬旱、冬雪是很少见的。永初七年夏秋时节,中原地区旱、蝗灾害继起,夏季粮食作物的秋收深受影响,此年冬小麦的种植具有续种备荒的特殊意义。永初七年冬,吴房县再次发生了冬早。从张汜雨雪辞的祈雨时令"十二月有闰六日戊戌"(公历1月29日)来看,此年因为闰月的原因,冬季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但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极少,严重影响冬小麦来年的收成。考虑到此年的夏季粮食作物收成已经因旱、蝗灾害大受影响,若续种备荒的冬小麦再次受灾,来年大规模的饥荒将难以避免。这直接促成了吴房县地方官员的祈雨之举。此次祈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冬小麦的顺利生长,即张汜雨雪辞所言"降我稽兮育英芝",避免来年大规模的饥荒。可能是纯属巧合或是事前已经做了气象预测,此次冬季祈雨具有实效,显得灵验,张汜雨雪辞因之而作。在迫在眉睫的饥荒的威胁下,张汜雨雪辞不再单纯是虚辞歌颂,而是与农耕社会血脉相连,具备了更深层的现实意蕴。在研究中,对张汜雨雪辞的真伪不设预定立场,主要结论是张汜雨雪辞冬季祈雨这一看似"最荒唐的地方”,既有文献所载的历史前例为证,又是永初七年冬特殊时事背景下的急迫现实需要,综合来看,事件本身反而极为合乎情理。张汜雨雪辞真伪的判定,还需要更为全面、细致地研究。目前辨伪论据尚显薄弱,特别是以冬季祈雨为主要论据来断定张汜雨雪辞"必属魔品",是难以成立的。注释:1郑志刚.千九百年前的东汉祈雨摩崖发现张氾雨雪辞N光明日报,2016-01-09.2汜”"氾”形近,因对石刻文字人名释读的不同,郑志刚作“张汜”,辛德勇作“张氾”。为了便于论述,本文正文统一作“张汜"。此外,郑志刚最早将此摩崖石刻命名为张汜雨雪辞,辛德勇则作张氾清雨铭,为了便于论述,本文正文统一作张汜雨雪辞O3辛谯勇.张氾请雨铭辨伪N.澎湃新闻,2019-10-14.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5(周)左丘明撰,(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7(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9(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1(汉)萤仲舒撰,(清)苏舆校注.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12(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13赵志军.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一植物考古资料南方文物,2015(3).14(北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5(汉)崔富著,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M.北京:中华书局,1965.16张波,冯风,张纶,李宏斌.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2).18http:WwW19安成邦.小麦与面条的邂逅J.自然杂志,2016(4).

    注意事项

    本文(东汉摩崖石刻《张汜雨雪辞》冬季祈雨考辨.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